<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自我一九六九年入学黄场村的学前班以来,到一九七八年在七中读高中,这九年的时间里,因各种原因,我就经历了六所学校。每一所学校,停留一年半载就结束了,颠簸流离的学生生活,成绩一直未必好,但是我能这样聆听过数十位教师的教诲,这与我同龄人相比较起来,当属少见。以致于我根本来不及,记不住这些同学的名字,便与他们分道扬镳了。</p><p class="ql-block"> 高中新生入学后,我们班的同学来自好几个乡镇场。比如说他们的口音,细听起来各乡镇场同学的口音是有差别的,甚至他们书写的汉字,大多有他们所在学校的风格,最为明显的是,那些来自关沮乡的同学,他们的钢笔字就真像是一个老师教出来的。</p><p class="ql-block"> 凭中考成绩,参考高中入学考试成绩,我顺利进入高一(一)班。当时的(一)照例是全年级的快班。高中报名费是十元,周日不补课,有晚自习,但是未多收取任何费用。校办农场、工厂不安排我们什么劳动。农场劳动大多由“共大”的学生去做。当时的七中是初中,高中与沙市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共为一体的。</p><p class="ql-block"> 高中的政治老师由陈荣华老师担任,语文老师由苏中庸老师担任,数学老师由余章忠老师担任,英语老师由曾庆红(后调到沙市六中)老师担任,地理老师由袁维新老师担任。至于历史老师、化学老师,我现在实在是回忆不起来了。</p><p class="ql-block"> 一九七七年恢复高考。高考就一直备受全社会的关注!能读上高中,我们那代人本身就不容易!</p><p class="ql-block"> 七八年文革结束了。一个开放的社会伴随着我们的青春年华。从社会大局看,我们赶上一个前所未有的好时代,我们是幸运儿!</p><p class="ql-block"> 高一时,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位来自当时联合公社杨场一带,名叫邓某同学。学校要她做典型发言,主要讲述她早恋的经过,以告诫大家不要早恋,安心课业学习,不穿奇装异服。她的讲话很生动,文笔又好,广播大会,一个女生能面向全体师生,讲述自己的个人情感生活,这在当时是要有勇气的!今天回忆起来,我的心里真是五味陈杂!四十多年弹指一挥间,我们都快进入花甲之年,不知邓某同学现在还曾记得当年这件事不?不知她现在的生活状态如何?</p><p class="ql-block">(未完待续)</p><p class="ql-block"> 土垚</p><p class="ql-block"> 于湖北荆州</p><p class="ql-block"> 2022年4月27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