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柴事

彭秀福

<p class="ql-block">图片:手机自拍。</p> <p class="ql-block">文字原创:彭秀福。</p> <p class="ql-block">  自从远离家乡,来到异地的小城,故乡的柴事已淡出了我的视线。近年来,喜欢到乡村徒步,去体感乡村的自然风光。每当翻山越岭时,总会看见山中许许多多的残枝干柴,横七竖八地掉落在山路的两边,红棕色的马尾松落叶,层层叠叠覆盖在树下,褐色的杂木树叶,铺满在杂草丛中,被雪压斜倒的树木比比皆是。呵!这么多的柴,却无人捡,太可惜啦!此时,故乡的柴事碎片,情不自禁地映入我的眼帘。</p> <p class="ql-block">  在乡村生活过的人,对柴太熟悉了,那些柴事,也是我在老家做得最多的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就是为了日常生活中的柴、米、油、盐、醬、醋、茶。然而,柴却又排居首位。不知是说起来顺口?还是它在乡村的生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  每天,家家户户都要生火煮饭、煮猪食,冬季烤火取暖,都需要柴。上山砍柴、捡柴,就成了家家必做的事。在那缺衣少食的年代里,虽然家中缺米,却不能家里无柴。柴有木柴、草柴和农作物的桔杆柴。妈妈常说:“空手出门,抱柴归家”。每当,大人们做农活归家时,肩上总是用锄头拗一捆柴,或者是背篼背一篼柴回来。</p> <p class="ql-block">  记得第一次上山砍柴,是我五岁多时的一个夏天。大哥放学回家,要去后山砍柴,我想跟他一起去,可他却不让我去。他邀约其他几个堂兄,从家的右旁上山。待他们走后,我就独自腰系刀盒柴刀,从家的左边悄悄地上山。当他们到达目的地时,我却意外地出现在他们的身旁,他们突感一惊!其实,大哥不让我去,是因我年幼,担心我从小就去受苦受累。</p> <p class="ql-block">  大哥,尽管嘴里在嘀咕着,可他还是教我怎么去砍柴,怎么找树藤或树枝去捆柴。一会儿,他们都砍好了柴,且都捆好扛在小路边。而我还在理柴,心里暗自着急。豆大的汗珠从脸颊两边不停地滴落,这时,大哥急忙跑过来邦着捆柴,我才松了一口气。把柴移在路上后,休息片刻。夕阳西下,我们一行小伙伴各自挑着两小捆柴,一闪一闪的走下山去。</p> <p class="ql-block">  自从学会了砍柴,我就经常与伙伴们上山。砍林中的杂木柴,爬上马尾松树砍树枝。在马尾松树密集且树枝层多的地方,双手抱树一伸一曲,双脚一挟一蹬。爬树时,树皮渣尘飘落在头上和脸上,最难受的是落在眼中,睁不开眼。爬上树梢,拨刀砍修枝丫,层层树枝纷纷落地。然后,刀入刀盒,身子摇摆几下,伸手抓住另一棵树的枝丫,轻松地跃到另一棵树枝上,接二连三地修砍了相邻的一片树枝丫。</p> <p class="ql-block">  生柴挑回家后,时常要放干了才烧,这样煮饭时才节省时间。因此,家家户户的屋后厢房都放满了柴,堆积的柴越多,这家人就勤快。反之,就是缺少劳力或者是懒惰。故乡,以柴多为荣,认无柴而耻。每当农忙时,没时间去砍柴,就将小麦、苞谷和高粱等农作物的桔杆挑回家。秋冬季,妈妈时常背着竹蒌,手拿竹钯,到马尾松林中,板栗和麻栗树下去搂树叶,将柴房塞得满满当当。</p> <p class="ql-block">  为了积存柴,妈妈平时煮饭,烧一些树叶杂草及树丫之类的柴,却舍不得烧杂木柴、光棍柴和柴块。她叫我们把光棍木硬的好柴摆放在厢房楼上,有人客来家时,才放下来烧。她时常说:“柴米油盐要俭省,知人待客要光生”。儿时不太理解,长大后才明白,妈妈平常的一言一行,真是意味深长!使我在日后的生活中受益匪浅!</p> <p class="ql-block">  随着喂养的猪增多,煮猪食的柴相应增加,卖柴的人也日益增多,大家都积极砍柴,村子附近的山林,几年间,被砍得光秃秃的。为了柴,为了生计,大伙只有越界,走向距家七八公里或更远的山里去捡柴。</p> <p class="ql-block">  每当暑假时,伙伴们相互邀约进山源头捡柴。清晨,吃过早饭,听到大伙的吆喝声,大家在村头集合,一起进山。约行两个小时,到达目的地。这里远离村庄,山路陡峭,人迹罕至,森林茂密。山上生长着许多木质坚硬的麻栗、青冈、檀木、马癞光等杂木树,同时还有许多干柴。看到这些杂木干柴,我们爱不释手,到处寻找。</p><p class="ql-block"> 为了柴,大家不畏夏日的炎热;不怕攀岩越岭的劳累;不惧蛇虫的出入;不管山蜂的攻击,把这一切都置之度外。渴了,鞠一捧山泉水喝;饿了,采摘野山桃充饥;累了,席地而坐,听鸟叫蝉鸣。</p> <p class="ql-block">  将一根根干柴捡堆在一起,拖到路边,找来树藤,捆成两捆,砍一根杄担,擦入柴中。再看看其他的伙伴们,大家互帮互助,全都备好,一起挑柴返家。一路上,伴随着杄担与柴的摩擦声,不匀速的脚步声,一呼一吸的气喘声,溪水流淌的哗啦啦声,声声入耳。</p><p class="ql-block"> 烈日下,大伙挑着柴,沿着崎岖的山路下山。个个汗流满面,走一段息一会。当又累又饿又渴时,多么希望有人来邦我挑一段路。果然,大哥接我来了,还带来了几个苞谷粑,兄弟间的亲情油然而生!至今难忘。</p> <p class="ql-block">  土地承包到户后,许多村民没有其他经济收入,只好将平时舍不得烧的杂木柴和柴块,挑到集市去卖。换回油盐酱醋,换来肥料、农具及日常用品。清早,肩挑背扛去,下午,挑着担子回。以物换物,往返挑着担子走二十公里路,真是不易啊!</p> <p class="ql-block">  冬季要烤火,需要更多的柴,我们常常到附近的山上,去挖砍过的树桩树根。挑回去用斧子劈成柴块,置放在厢房边。晾干后,在寒冷的冬季,一家人围坐在火坑边,烤火取暖。</p> <p class="ql-block">  故乡,常将“柴”通“财”。每当村里有婚嫁时,在女方的方柜嫁妆中,放几块柴块。意思是,嫁到夫家去发“财”。每逢过年时,正月初一要进柴,即是进财。这些故乡习俗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消失了。</p> <p class="ql-block">  改革开放后,我跟随着打工的浪潮,涌入城市,远离了故乡,不再触手柴事。多年以后,老家的厢房楼上,仍存放着妈妈舍不得烧的杂木柴。看到那一小捆捆我曾经砍的柴,早已虫蛆成粉。我感触甚多,心酸和伤感一起涌上心头!</p> <p class="ql-block">  随着农村电网的村村通,乡村煮饭、炒菜和烤火都用上了电。故乡的柴事,已成为了过去。它是游子心中挥之不去的乡愁;是一段难以忘怀的经历;是茶余饭后攀谈的龙门阵。它带给了我们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勤俭持家的作风!记忆故乡的柴事!更加想念老家的柴火饭!更加眷恋故乡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