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书法审美中“拙”比“巧”的艺术境界更高</p><p class="ql-block"> 刘阳</p><p class="ql-block"> 国学大师、美学大师王国维在其文学批评名著《人间词话》第四则言:“无我之境,人惟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故一优美,一宏壮。”这是他对审美在两种不同情境下进行的界定。他认为:优美是基于“无我之境”所外化生发出的一种安静的感受,是客体所引发的一种感受;而壮美(宏壮)则是在“有我之境”生发的一种感受,也是主观感情所带来的。</p><p class="ql-block"> 在中国书法艺术的审美中也不例外,既有优美,即阴柔、平和、清雅之美;也有壮美,即雄强、崇高、拙朴之美。书法中帖学一路,如二王书法,是优美的代表;碑学一路,如《西狭颂》、《爨宝子》等,属壮美的代表。当然还有碑帖融合一路的书风,如赵之谦、于右任等。但从书法史上碑帖并尊的名家书法作品看,大多体现出更趋向壮美的风格。当代书法名家如沈鹏、孙伯翔、金伯兴、王镛、鲍贤伦、沃兴华等书风即属此类。</p><p class="ql-block"> 傅山是兼具晚明和清初艺术风格的书法家。一方面,他是求“奇”最为激进的艺术家,是那个时代最后一位狂草大师;另一方面,他是碑学思想最早的雄辩鼓吹者。他年青时学赵孟頫,在明清朝代更替后的中年时期开始师法颜真卿,在审美情趣上与颜鲁公颇为同调。他在《训子帖》中说:“宁丑毋媚,宁拙毋巧,宁支离毋轻滑,宁直率毋安排。”这就是著名的“四宁四毋”审美思想和审美追求。他这里所说的“丑、拙”即是美学中的壮美,“媚、巧”则是优美的范畴。其实在书法史上,提倡古拙之风的,在傅山之前早已有之,黄庭坚说“凡书要拙多于巧”,姜夔也说“与其工也,宁拙”。但都不及傅山如此径直提倡“丑、拙”来得惊世骇俗,振聋发聩。在帖学走向衰微之际,傅山以倡导拙朴、雄强、天然的美学思想来指导书法创作,力克巧媚糜弱之风,可谓时代的最强音。同时,也为清后期碑学的兴起提供了思想武器,对丰富中国书法审美内涵有着重大价值和深远意义。</p><p class="ql-block"> 书法的“拙”是追求一种自然美,也就是稚拙、古拙所表现出来的“天趣”和性情。清代文学家、文艺理论家刘熙载在《艺概·书概》中主张:“学书者始由不工求工,继由工求不工。不工者,工之极也。”这里所说的“不工”,也即“拙”,是功夫深厚达到的“工”的极致后的“拙”,是返璞归真的大美之境;而“工”也即“巧”指一种由技法带来的雕琢之美。</p><p class="ql-block"> 庄子反对人为的制度、道德、艺术等一切东西,认为这是对自然美破坏性的文饰,因而这些才是真正丑陋和恶俗的征象。《庄子·山水篇》曰:“既雕既琢,复归于朴。”意思是说,经过一番雕琢,最终还是要回到质朴中去。他说的归于质朴,就是合于天道。真正的美是天道本身,天道“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庄子·天道》)。</p><p class="ql-block"> 当代著名作家、诗人、美学家蒋勋先生说:“怎么才能写出笨笨拙拙的感觉?在中国美学中,大概是拙比巧更难。拙是放弃了巧,所有学来的技巧都不再卖弄了,才叫做拙。拙并不是笨,拙是我有巧的能力,我不卖弄巧的部分。”</p><p class="ql-block"> 从大众的认知水平来看,大多停留在“无我之境”的审美境界,对优美的书风(往往是所谓“漂亮字”)颇为褒扬;而对质朴、奇崛、雄强一路的比较“拙”的壮美书风存在异议,甚至以所谓“丑书”进行攻击、谩骂。实际上“拙”是书法创作者崇尚自然之美,是其在矛盾冲突中达到和谐统一的审美追求,是其真性情的自然流露,是内在本质美的外在表现。优美(表现为“巧”)的东西,大多是“愉人耳目”的;而壮美(表现为“拙”)的东西,往往会“刺痛感官”,触及灵魂,让人不得不去追问和反思。所以,“拙”比“巧”的艺术表现力更加深刻。</p><p class="ql-block"> 可见对壮美书风的认知,需要更广博的审美视阈和深厚的美学底蕴。当然,并不是说,壮美的书风比优美的书风更高级;而是说,从审美的角度看,“拙味”一路的壮美书风,需要具备“有我之境”的审美素养和审美能力,也可以说对“拙”的理解和欣赏需要更高的审美境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2年6月29日修订于鹿门精舍</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王羲之书法(唐人摹本)</p> <p class="ql-block">汉《西狭颂》</p> <p class="ql-block">晋《爨宝子》</p> <p class="ql-block">傅山书法</p> <p class="ql-block">赵之谦书法</p> <p class="ql-block">于右任书法</p> <p class="ql-block">沈鹏先生书法</p> <p class="ql-block">沈鹏先生的自作诗一首:</p><p class="ql-block">五色令人目眩昏,我从诗意悟书魂。</p><p class="ql-block">真情所寄斯为美,疑是穷途又一村。</p> <p class="ql-block">孙伯翔先生书法</p> <p class="ql-block">金伯兴先生书法</p> <p class="ql-block">王镛先生书法</p> <p class="ql-block">鲍贤伦先生书法</p> <p class="ql-block">沃兴华先生书法</p> <p class="ql-block"> 作者简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刘阳,字一阳,号鹿门子、散翁。斋号:鹿门斋、鹿门精舍、积斋、道好亭、吾所好堂、散怀庐。网名:鹿门书院、鹿门士子。1963年7月生于襄阳,中国书法家论坛特邀主持人,美篇《书法临帖与创作交流》特聘主持人,襄阳市孟浩然研究会会长,襄阳鹿门书画研究院、襄阳书画艺术院、襄阳孟浩然诗书画院名誉院长,襄州区作家协会名誉主席,曾任首届湖北省书法家协会青年书法家联谊会副秘书长。系襄阳市书画院(美术馆)书画艺术评审委员。文学、书法、理论等作品多次在全国、省级展赛中入展和获奖。襄阳市美术馆编印有《三阳开泰一一田文化、赵开成、刘阳书法展作品集》。主编《孟浩然研究文集》(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执行主编《全国书法百家书襄阳孟浩然诗作品集》(中国书画出版社出版)、主导策划编写《杨岘临汉隶四种》(湖北美术出版社出版),列入2018年湖北省学术著作出版专项资金资助项目。合著《改革开放的理论与实践》(中国人事出版社出版)。入编红旗出版社《新中国美术家大典》(书法卷)、西泠印社书画集《雅竹风清》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