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旅杂谈之22《军营里的昵称“小鬼”》

一缕轻风

<p class="ql-block">说起“小鬼”,凡有军旅生涯的人听了都会会心一笑。在中国的文字语言中凡是和“鬼”沾边的大多不是什么好词好意,什么鬼怪、鬼话、鬼把戏、鬼鬼祟祟、妖魔鬼怪……不一而足,那个岛国历史上曾多次侵略我们国家,因此有国恨家仇的国人无不称之为“日本鬼子”,并在前还加个“小”字呼之为“小鬼子”,以示鄙视!‘</p> <p class="ql-block">领袖和小红军。</p><p class="ql-block">但“小鬼”这一也带“鬼”的称谓却是个例外,尤其是中国军队里“小鬼”却是一个昵称,她一般是对年龄比较小的战友的特定称呼,而这个“小”有多小似乎也没有钢性标准,大约是18岁以下吧。我党我军的高级领导人中有不少人曾被称作“小鬼”,比如陈丕显就是当年比较出名的小鬼,小小年纪就参加了革命。而我军的各个历史时期中,小兵都曾有杰出的表现。红军时期瑞金根据地有一个著名的“少共国际师”,其成员大多是18岁以下的少年,其作战之勇猛为世人称道。</p> <p class="ql-block">(图源网络)</p><p class="ql-block">小八路,残酷的战争与他纯真的笑容有着极大的反差。这张老照片是当年美联社驻北平记者霍尔多·汉森拍摄。</p> <p class="ql-block">(国防部命名的军民联防模范连的老兵,取自前排左二的老领导陈可林的微信图片)</p><p class="ql-block">建国后大约一直到73年,军队的作战部队中一直有小鬼的存在(不含文艺团体等单位)。他们和老兵一样,同样肩负保卫祖国的重任,为祖国为军队奉献出自己最美好的青春。</p> <p class="ql-block">我是1969年底当兵的,那时是个特殊的年代,军队为了解决子女上山下乡的问题开启了内部招兵的程序,军队子女中不少人就是在这个背景下走入了军营。就拿我父亲所在的南京军事学院来说吧,仅在1969年年底,只要身体没太大问题,父母没有被审查,95%以上的同学都穿上了军装走入军营。和我一个团同时入伍的15个同学,除了两人满18岁外,其余均是15、16岁。</p> <p class="ql-block">因此一下连队,理所当然地被叫着“小鬼”。老兵叫干部喊,小鬼长小鬼短,透着亲切和关心,直到第二年新兵来了,我才老三老四大模大样地喊别人小鬼了。</p> <p class="ql-block">更别说那个时期入伍的女兵了,她们中绝大多属于小鬼范围。这是在<span style="font-size:18px;">上海当兵或在上海当兵或学习的</span>同届女同学,当兵时同样为15、6岁的花季少年。</p> <p class="ql-block">女小鬼们大多集中在医务和通信单位。这是在部队总机值班的同学仲迎新。</p> <p class="ql-block">这是在空降兵部队医院的同学杜筠。</p> <p class="ql-block">我妹妹14岁当兵,新兵第一年老兵们还给她们几个差不多大的小鬼过了一个六一儿童节。</p> <p class="ql-block">她在部队机关任打字员后提升为保密员,和母亲这个曾经的老兵担任同样的工作。</p> <p class="ql-block">几年后已然是老兵了,也有资格喊别人小鬼了。</p> <p class="ql-block">我爱人也是16岁当兵。</p> <p class="ql-block">在部队医院从卫生员、化验员、医助、军医一步步走来。</p> <p class="ql-block">在我们团这个作战部队中,极端的是有个12岁的小孩,他来自宁波的一个军人家庭,70年底到我们团后在120重炮营当炮兵侦察兵,3年后退伍回去继续上中学。</p> <p class="ql-block">(和我同年入伍的义乌兵)</p><p class="ql-block">但是,你如果认为当年只有军队子女这么小的年纪才能通过内部招兵或开后门当兵,那么你就错了。事实上在农村子弟中,也有少数15、6岁的就参军的。那时招兵对年龄要求不像70年代后期那样严格,你只要得到带兵的部队人员认可,身体和政审没问题,即使没满18周岁地方武装部门一般也会放行。不过至少我所在的团,记忆中73年后好像没有小鬼了。</p> <p class="ql-block">一般来说作战部队中小鬼比较集中的是通信分队,我所在的通信连就是如此。干部中有个别是文革前从学校考入军队通信学校毕业后提干的,其余小鬼大多是69、70年三批入伍的战士。</p> <p class="ql-block">而通信连里小鬼又以在电台为多。</p><p class="ql-block">蒋淮南, 69年4月16岁从合肥入伍,因沾民国第一大姓的光,小小年纪就被称为“老蒋”。</p> 谢建初,也是69年4月16岁从镇海入伍。 陈怀仁,和我同年(69年12月)同岁(16岁)入伍,所不同的是他来自义乌、半路出家改行经培训提了报务干部。 <p class="ql-block">70年底入伍的后来分到电台当报务员的也有两个小鬼,一个是来自宁波的李刚,14岁,家在部队,是我们连历史上年龄最小的兵。</p> <p class="ql-block">一个是来自余姚的张幼祥,16岁,家在农村。</p><p class="ql-block">他们来了后,至少在通信连电台“小鬼”就成了他们的专有称呼。他们运气不好,因为9.13事件部队72年没有招兵,因此小鬼的称呼,让他们一直背到73年又来新兵后,他们才有资格喊别人小鬼了,尽管也可能那些新兵有的比他们年纪还大。</p> <p class="ql-block">除了电台以外在以训练艰苦著称的有线排也有几个小鬼。</p><p class="ql-block">王良锁,近1米9的壮汉,却实实在在是69年4月入伍的16岁小兵,团和分区篮球队的主力中锋。</p> <p class="ql-block">赵建新,70年入伍时15岁的宁波兵。</p> <p class="ql-block">张建平,相当长的时期任文书,来自义乌的他也是16岁当兵,诗书琴画都拿的出手。</p> <p class="ql-block">在后来的日子里,原南京军区守备26团的所有重大事件我们都是参与者,从部队进入等级战备到74年和地方民指的冲突,从部队调防江苏宿迁,到去盱眙施工打坑道……,我们一起同生死共命运。</p> <p class="ql-block">2006年电台的四个小鬼在宁波的一次小聚。左起谢建初、洪逸峰、李刚、张幼祥。</p> <p class="ql-block">在海边执勤的王运强。</p> <p class="ql-block">在对越作战中的学妹,和我妹妹同班。 </p><p class="ql-block"> 如今15、6岁还是一个可以在父母面前撒娇的年龄,而我们这些已是兵的男女小鬼们却没有撒娇卖萌的资格,身着军装就意味着承担和责任,在铁打的军营里和部队生活的风雨中我们长大成人,我们和老兵一样摸爬滚打艰苦训练,一样寒冬酷暑站岗执勤,甚至有人还经历了战争硝烟的考验,那几年、几十年的军旅生涯成了我们人生最宝贵的财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