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城墙与城门

傅毓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在北京繁华的西四有家正阳书局。它像个旧寺院,以一座元代九层密檐式的佛塔“万松老人塔”为中心,门板、门墩儿、兔儿爷、老照片儿,还有各式老物件儿,似刻意又随意地散置于小院儿周围和几间坐北朝南、坐南朝北的书屋里,整个院落弥漫着老北京的古韵,是闹中取静的好去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在这儿买了本《北京城——中国历代都城的最后结晶》,还附赠了两张地图,一张是清道光年间的手绘版《京城内外首善全图》,另一张为民国时期的彩印版《北平内外城详图》,具体年代不详。两张地图的时间跨度有百年之久,时代在演进和发展,北京古城的面貌已有不小的变化,但基本格局未变,中轴线、城市脉络依然清晰,在不同规制城墙、城门的分割包围下,能准确地分辨出外城、内城、皇城、宫城(紫禁城)。“走进”这两张地图,仿佛“走进”一座恢宏的建筑博物馆。若把这些建筑加以分类、归拢,那些个宫殿、祭坛、王府、四合院、胡同,楼、阁、亭、坊、轩,寺、庙、观、堂、庵,石碑、石桥、石雕,皇家、私家园林,个个都是一座博大精深的专题建筑博物馆、活的历史博物馆和永远也讲述不完的故事博物馆。而当略知北京城建史的一二之后,让我最心心念念的就是环绕老北京的明清古城墙、城门“博物馆”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正阳门,立于内城的最南端,中轴线之上,是北京古城内九外七十六座城门中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城门。当第一次登临城门楼,它的巍峨给我视觉和心灵的撞击,一点也不逊于第一次见到天安门、第一次去八达岭、居庸关。无数次不同方位不同时段不同季节的仰望之后,竟觉着它的美有几分慑人的苍凉和孤寂,与它相随相伴几个世纪的城墙和其它城门早已所剩无几,了无踪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沿着不复存在的城门和城墙,做一次徒步旅行,是为追寻古城曾经的辉煌。从正阳门(前门)向西出发,沿着内城城墙,经宣武门、阜成门、西直门、德胜门、安定门、东直门、朝阳门、崇文门,再回到出发地,几近一个南北布置的长方“口”字形,全程24公里。古时有北京内城九门走九车,每座城门都有专属功能的说法。正阳门走龙车,宣武门走囚车,阜成门走煤车,西直门走水车,德胜门走兵车,安定门走粪车,东直门走木车,朝阳门走粮车,崇文门走酒车。而以中轴线为界,东、西又分为崇文、宣武,东直、西直,安定、德胜(有得胜之意),城门的名字有种对称、对应的美。到了今天,我所经之处,除德胜门尚保留一个箭门楼外,各城门所在位置已成交通枢纽,立交桥飞架四通八达,连接城门的城墙,已被喧嚣的马路所代替。如果没有路牌的提醒,完全无法知晓这座古城的布局和边界,也不知已走过一段城墙,一座城门,曾经的地标所在的位置和这座城市的其它景观已无二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从东直门沿现在东二环路的人行便道往南走,通过过街天桥,一会儿走在路的西侧,一会儿又走在东侧,仿佛反复辗转、徘徊于古城的内外之间。按梁思成先生对北京旧城城墙的改造设想,城墙的顶部将成为一个环城公园,为普通市民提供一个休闲、凭吊、追思的公共旅游、教育场所。那座环城公园,犹如北京古城的项链,城墙是项链的线,外墙凸出的墩台(又称马面)是一粒粒珍珠,而一座座城门,就是镶嵌在项链上一颗颗璀璨的宝石。漫游在这座环城公园,城里城外,一步一景, 世界上还有比这更隽秀、神秘的都城,还有比这更壮美的城墙和城门吗?我们会有怎样的骄傲和自豪,世界对我们又会有怎样的羡慕和尊重?走着想着,我的眼睛有些湿润。恢宏的城墙屹立数个世纪,饱经风霜雨雪、战乱纷争而不倒,却在和平昌明的年代消失了。如果实施了梁思成的设想,我是可以用手去触摸并行走在这城墙和城门上的,所有的城墙和城门,不!整座北京古城都是完全有理由和资格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她不仅属于中国,更应属于全世界的呀!一直走到朝阳门地铁进站口,这个站口的设计也颇具匠心,意味深长。它是玻璃框架结构,框架就像一块块城墙砖,交错排列有序,每块玻璃上都贴着一幅完全相同的古城门的透明老照片,它就是当年的朝阳门吧。设计者试图在反复提醒着进地铁站和路过这个站口的人们,离这儿不远处,曾经有一座古老的城门楼,其用心之良苦,感受到设计者对老北京的爱之深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北京朝阳区有座民办紫檀博物馆,以陈列明清紫檀木家具为主。去过两次,倒不是因为对名贵的紫檀木家具感兴趣,馆主人以紫檀和阴沉木为原料,完全用传统的榫卯结构工艺,以1:10的比例制作出一座完整的正阳门城楼模型,仅重量就有20吨之巨,真是精美绝伦,叹为观止,这才是这个博物馆真正的镇馆之宝!博物馆的出资人陈丽华女士(香港的女首富)是位土生土长的北京人,古城墙、古城门上留有她童年的足迹和欢笑。从2008年开始,历时十年,打造出北京古城16座城门模型。紫檀,寸檀寸金,阴沉木,木中之精,都是家具用料之上品。陈女士觉得,用这样的材料制作那一座座雄伟的城门,才能抒发出她内心对北京古城的情感。件件城门模型里有她的乡愁,有对北京无尽的眷恋,也有心中隐隐的痛。在网上买了一本《陈丽华的城门梦》,由于特殊原因,迟迟没到手里,不知有多少感动、感叹的故事在等着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先生1945年在英国伦敦的一个旧书店发现了一本瑞典艺术史学家喜仁龙(中国名)1924年撰写出版的《北京的城墙与城门》,他慧眼识珠,用重金买下并带回中国。书中对北京的建城史和当时北京古城内外城的16座城门和城墙都有详细的研究考证和记录。一幅幅精美的城墙、城门的手绘图、摄影图片,一组组测绘参数都倾注和凝结着作者对北京古城的仰慕和敬重。现在,这本书已成为研究北京古城墙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由于城墙、城门年久失修,部分已开始风化和坍塌,作者在书的最后不无担忧也有憧憬:“这些美妙的城墙和城门,这些北京动人辉煌的历史的无言记录者,还能在这个世界上屹立多久呢?”今天的我们,谁能回答?然而,它又确确实实有了答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冷兵器时代,城墙是一个城市抵御外侵的重要的防御性建筑,是一座城池最忠诚的守护者,中外皆然。我国是城墙的大国,有几千年的城墙建设史。据统计,遍布各地的都城、王城、郡、州、府、县等不同建制的城墙有数千座。上世纪席卷全国的拆旧城、造新城运动,让绝大多数古城墙都遭遇了毁灭性的拆除,幸存的屈指可数。随着物质生活的改善和富足,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有了更高的追求。蓦然回首,在发现那一座座消失的城墙是城市历史的见证,具有丰富的文化和审美价值,是城市独特的名片,是城市的活化石,是城市之魂之后,才对所做的一切懊恼不已,悔不当初,可一切已不能亡羊补牢,太迟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一次次徜徉在那两张老地图里,默唱起一首熟悉的京歌,“走遍了南北西东,也到过了许多名城,静静地想一想,我还是最爱我的北京”——是悠远的,幽古的,还是今天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span><span style="font-size: 20px;">题头图为现在的正阳门也就是大家所熟知的前门箭门楼(站在前门大街,也就是北京的中轴线自南向北看)。</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