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15px;"><i>搞好生态建设/打造绿色赛罕</i></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 1, 1);"> 由于连住几年的绿化,南北两山适宜造林的坡梁基本上都栽上了树木。但还有些小的山地坡梁在之后一直还在不停地人工植树造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 1, 1);"> 若追溯历史,我们赛罕区(呼市原郊区)对于人工栽植树木这项惠及后人的大好事由来已久,据有关史书记载:辽、金、元时期,“丰州古城”就坐落在我们赛罕区境内,至今还保留着一座“万部华严经塔”,俗称“白塔。据说那时的大青山和蛮汗山树木茂盛,植被很好,后因“战事”和多种因素以至两山成为“荒山秃岭”。明末清初,晋、冀、陕地区汉族人民“出边入塞”、垦殖草田,萌发了“板申农业”的经济形态,为了“防风护禾”和建造房舍,从故乡带来树种,在耕种的地头埋下树种以防风保护禾苗,待长成材还可为起房盖屋所用,这大概是较早的初始“绿化”。特别是形成村落后,房前屋后也栽植起杨树和榆树……体现了对绿色的“钟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 1, 1);">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植树造林非常重视。1955年,毛泽东主席向全国人民发出了“绿化祖国”的伟大号召,赛罕区(原郊区)蒙汉各族人民积极响应,先后成立了“大青山古路板林场”和“黄合少平原林场”,特别是古路板林场动作更大,每年在大青山前坡向东扩展栽植数十万苗小油松。这两个林场为大青山绿化和平原绿化发挥了较大的作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笔者记忆的这次大规模地大搞生态建设,我们赛罕区的目标是“绿化两山,治好两河,栽满两路”。两山即:大青山(北山),蛮汗山(南山);两河:大黑河和小黑河;两路:110国道和呼一阳公路。这就是赛罕区当时大高生态建设的基本思路。两座山要植树造林,两条河要进行治理,两条路旁要栽满树木包括平原绿化。只有这样,才能彻底改变赛罕区的生态环境。那时“生态建设”4个字中间好像还没有提到“文明”二字,后来把“文明”二字加了进去,叫“生态文明建设”,如此一来,更加丰富了科学内涵。当时老百姓对“生态建设这个词还不咋熟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在此之前,原郊区还有过一次较大规模对大青山前坡进行绿化活动。在新的行政区划以前,原郊区所辖范围很大,呼和浩特市区以外全由其管辖。这次绿化大青山前坡主要任务是以城北的“坝口子”以东至“红山口”一段。下面附带的将此次绿化大青山的情况简述一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65年春,呼市人委(当时叫法)从原郊区古路板和黄合少两个林场抽调技术人员组成绿化大青山指挥部,开展了大规模的植树造林绿化活动,全市各机关单位全部出动,干部、工人、学生、解放军等,还有辖区内的“社员”(农民)均积极参加,全部自带干粮,早出晚归,无车接送的干部职工在山上搭起临时帐篷,吃住在植树劳功现场。先挖坑后栽树,通过一段时间的艰苦劳动,完成了当年的计划任务,达到了预期目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如此说来,从2000年开始的那些年,是我们赛罕区第二次大规模地开展以植树造林、“绿化两山”的生态建设。时至今日,赛罕区蒙汉各族人民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良好地效果。“青山披绿装,黑河换新颜”的美丽景象展示在世人面前!</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最后用一幅对联作为笔者这篇回忆掘文的结束语:</b><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建设蓝天绿地山青水秀美丽古丰州/打造生态文明和谐共生魅力新赛罕”!</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全文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附带的话:这篇回忆我们赛罕区大搞生态建设的文章共24集,近3万字。笔者一直守护着这片绿色。栽树浇树剪树成了笔者的日常工作。小小的“饮羊沟”亦成了笔者的写(创)作基地,在此先后编著了散文集《丰州情韵》</b><span style="font-size: 20px;">(内蒙古人民出版社)</span><b style="font-size: 20px;">《话说内蒙古•赛罕区》</b><span style="font-size: 20px;">(内蒙人民出版社)</span><b style="font-size: 20px;">、《美丽赛罕地名故事》</b><span style="font-size: 20px;">(呼市赛罕区民政民</span><b style="font-size: 20px;">·</b><span style="font-size: 20px;">地名办)</span><b style="font-size: 20px;">、《赛罕区地名志稿》</b><span style="font-size: 20px;">(赛罕区民政局•地名办)</span><b style="font-size: 20px;">、《榆林镇志》</b><span style="font-size: 20px;">(榆林镇党委、政府•评审版)</span><b style="font-size: 20px;">往事回忆文章:《榆林公社撤社建镇前后》、《忆榆林公社计划生育大做手术》、《八拜乡建镇前后》、《八拜湖始末》、《赛罕区大搞生态建那些年》、《手写对联过大年》、《拧炒面》等。还有文史方面的文章:《民国时期的陶卜齐老火车站》、《阳曲村有座日本人修的公路挢》、《八拜村晚清时期曾出过个乌大人》等,共五册书和十几篇文章。除了五本书以外,其余文章大都发布在网络“头条”、“博客”、“美篇”APP,点击量也不算少,还与读者、文友互动交流,充实了退修后的文化生活,一边管护山上的林木,一边写作网文并制作一些小彩视,感觉很有意思,这就是笔者退休后的“生活”。罢笔!</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