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四记

第一星

<p class="ql-block">  昨天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我国组织了首届悦读活动。是国家层面的。同时,各知名的付费知识类频道、公众号,也撸起袖子齐上阵,吆喝着全民阅读的功德事业,而于他们则如卖月饼的商家碰上八月十五,绝好的商机。</p><p class="ql-block"> 热闹是他们的,于我个人而言,静静思忖,因无它技,惟喜读书,倒也真有几个小故事。且拿来一说:</p> <p class="ql-block">  记得是上小学三四年级的时候,住在父亲的单位税务所里。晚上翻看父亲办公桌上的书籍,大红封皮的居多,也有浅兰、米黄封皮的,上面密密麻麻的全是字,不象现在的图书,图表像画一应俱全,很活泼。一本xxx问题xx问的小册子引起我的注意。“唉,昨天老师还敲黑板,要多看多记问题呢!原来这是有,有问有答……”自是如获至宝。翻几页,看几行,什么这是?有少量不认识的字,但大体知道与老师要求的不一码事。再找,再翻,几十本书,不信没有对上老师考试的题目的书。翻完,又尽量原样放回去,还真的与老师黑板上写的“问题”挨不上边。很失望,眼睛盯着那个简易木制书架,认得边板上的几行字“读毛主席的书,听毛主席的话,做毛主席的好学生”,红板,黄字,很醒目。“读”字是繁体字,老早前,父亲就曾一笔一划教过我,是读书的读。这件小事,也记到现在。</p> <p class="ql-block">  进入高中是1978年的事,那时候没有书可以读,包括教课书也难以配齐。记得教英语课的是张老师,教材是他用蜡板刻字,油墨印刷的,漂亮的仿宋字,印在灰黄的草纸上,现在想来那张张教材,如一件件压箱底多年的书法古董。理科学习资料也很少,我是从高我一年级的姐姐那里得来的,一年级的课大约都是学了三四个月才能发齐新教材。课外学习资料著名的是上海版的一套什么全书类东西,谁要有一套,会是这个班级的骄傲。也因此,我在一个星期天里和两个同学按照事先打听好的音信儿,骑车去了近三十里地外的河北省束馆镇买书。大清早,三个人约好早吃饭早走,别去晚了让人把好书都抢光了。于是我们一路颠簸,披着朝霞赶往束馆。当时都是泥士路,大约是两辆马车宽度,四五米的样子,路边人车压不到的地方是杂草。我们几个小孩子约定好,路上看到马车过来,一定要靠边上骑。于是离开千口村不多远就因小草头顶上的露水把自行车轮都弄得湿漉漉的。还是说买书的事吧。进得书店,三四间屋子大小,一拉溜砖石柜台把书人两分开,我们站在柜台外,一行一排搜索,找到想看的书请求营业员拿过来看几眼,一两分钟确定买不买,否则影响别人挑选。我带回来一本《空间解析几何》。束馆的书店也没有什么对路的书,连环画倒是不少,学习用书,尤其是针对闯高考独木桥的书籍更少。《空间解析几何》什么用?不知道?哪个时候不懂,觉得有“几何”两个字,或许以后能用上!回来拿给教几何的王老师,说“放着吧,你要考上大学,那时候有用。”我就一直放着,一直希望考上大学,1980年考上了滑县师范,一直也没有用上那本书。居住地从千口搬到县城,那本书又陪我走了三十多里路,若是现在还能找到,就已经伴我40多年了。</p> <p class="ql-block">  滑师毕业教了十个年头的书,一直是在初中任课,我把阅读当做了第一要事。刚走上讲台时比学生大不了多少,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讲,要给学生一瓢水,你得有一桶水,深以为然。再加上那时候的敬业精神,基本做到凡课本上要背诵的经典篇目,一定自己会背诵。先是在南仇庄联中执教,三年住校时间里,闲暇时间充足。一般早晨六、七点钟起床,洗漱前翻看一篇文章,洗漱完迎着晨光往东跑步,大约三十分钟跑步回到学校时,正好学生跑操,约莫四十多分钟,洗漱时看过的那篇不太长的经典诗文,大体记得下来。大约在1984年的时候参加了“语言文学自修大学”的学习,这是我国乘改革开放东风,较早的开设的一个没有围墙的大学,每月都有一两本教材寄来,给我舌耕生涯的日子里,不断充实着新鲜的东西。那三四年,通读了论语,背诵过《离骚》、《梦游天姥吟留别》,诵读过泰戈尔、托尔斯泰、拜论……的作品。当时不象现在,电脑手机可以即时查询,视频直播充斥网络,所以一度坚定地认为“脑子是要开窗户的,打开工具只有是书籍,打开方式只能是阅读。”</p> <p class="ql-block">  一晃三四十年过去了,当年曾笑谈“弹指一挥间”的青年,已经是土埋半身,眼不离屏幕、身不离手机几成生活的方式,看着当年难以想象的众多神奇阅读方式、便利的阅读渠道、海量的阅读内容等诸多场景,想“现代人真有福气”,然而人们的阅读量却实质性下降了。于是也留心着“碎片化读书叫不叫阅读”、“网络读书是不是读书”等等论战。著名的付费荐书人樊登讲过一句话,大意是“在家庭里谁放弃阅读谁就是对家庭的背叛”,不知道他大量的书是读电子版还是纸质版,但于我而言知道他,是从网络上。据网媒介绍,他及其团队就靠一款App用十几分钟讲解推介一本书,一年营收十个多亿。我的天!古人真牛,竟预测到互联网时代的“书中自有黄金屋”,这才真是。也听到“五分钟商学院”创始人刘润,随身四个耳机,普通的、骨感的、防水的、降噪的等等,每天听讲座、直播达3个多小时,润总又习惯两倍速听,功效相当于6个小时收获。于是润总成为十分高产的商务咨询大咖。还有“逻辑思维”的罗振宇,专门用自己名字开播视频号的财经作家吴晓波,死磕“一思维”的混沌大学创始人李善友。他们都得益于网络科技的兴旺发达,不单是在信息获得方面,更表现在知识的输出方面,让我们不得不看好:阅读,如果有新技术的加持,必然会更放美化人间的异彩。</p> <p class="ql-block">  拉拉杂杂地一通话,有感而发,或过一段时间自己再看看,尚有益处。特别是到了新事记不住、老事忘不掉的时候,在这些文字中会拖曳出一些愉悦身心的机会出来。</p><p class="ql-block">2022年4月24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