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隐

半屋&大鸟

<p class="ql-block">原本以为可以回归平常的生活,因疫情再起而中断。才知一餐一饮,一聚一散,一行一卧,平平常常,如此不寻常。</p><p class="ql-block">全球疫情,国运,家运,以前以为毫无关联的事情,落在头顶上的时候,才知道身不由己,大海浮萍,微尘众生。短短不到两个月时间,所显现的足可以写出几部震撼的小说,恢弘的巨制。</p><p class="ql-block">相比,画案上那点事,什么也算不上。</p><p class="ql-block">拣点三四月习作,汇在一起做个小结,不妄溜走的时光。</p> <p class="ql-block">拆解宋画笔法,自觉一是线,二是点。一切皴法都可以看成是线或点的矩阵。</p><p class="ql-block">以一种特质的线或点,就可以构建一个秩序,结合经过高度概括和取舍的“形”,一套笔墨系统就基本构建完成了,此画中用“实”处;然后配合轻重,虚实,浓淡,留白,节奏,增氤氲之气,造空灵之境。</p><p class="ql-block">画中用笔,全用实或全用虚,都可以很好。前者如范宽,后者如元代画家倪瓒。虚实结合如郭熙《早春图》,五代董源的《溪岸图》。用实,要注意线和点的秩序美,千万笔,笔笔分明而有秩,犹如千军万马列兵布阵,指挥如意,方向明确,井然有序。马远画水云,曲线的变奏曲;范宽溪山行旅图,以短线和点的交响,衬托高山飞瀑之一线,溪岸树石之遒劲,大块文章。其用笔大都是克制的,理性的。</p><p class="ql-block">这里面唯一要强调的是,“形”和“笔”的关系。“笔”势和“形”势,要高度统一,才能造势造境,卓然而立。比如明代画家吴彬为米万钟所作长卷《十面灵璧图卷》,笔法统一有序,而造型,提炼,过于细碎支离,终不能入化境。对比宋徽宗赵佶《祥龙石图卷》,石的右展之势,铁铸之姿,衬托植物之弱小,强弱对比显著,而画中石孔布白造型,更为巧妙,再一次重复了右展的势,有节奏感又完整。二者高低立判。</p> <p class="ql-block">王国维《人间词话》曾有“不隔”一说。谈及无论写境、咏物、抒情、叙事,都应以追求鲜活自然、真切活泼为宗旨,合乎此旨就是不隔,不合此旨即是隔。</p><p class="ql-block">达成不隔的核心,在于共情。就诗词而言,“语语都在目前,便是不隔”,“不隔”可以使得观者和创作者之间的二者关系,跨越时间空间共鸣互动。创作者之“语”,和观者之“目前”,产生顺畅的交流,“实获我心”,“历历如睹”,“如吾心之所欲言”,情感汇集而同频,共振,共情。如钱钟书言:“只要作者的描写能跟我们亲身的观察,经验,想象相吻合,相调合,有同样的清楚或生动,像我们自己亲身经历过一般,这便是“不隔”。“不隔”使得表达层面和到达层面能够顺畅贯通,而起到连接作用的,当然是二者的情之所动。</p><p class="ql-block">如何达于共情?用真。真情、真景、发自真心,性情真,感受真,表达真,无浮华矫饰,深邃刻板,无礙,无滞,直叙直给,自然能以“真”换“真”,心心相印。生老病死,七情六欲,善恶美丑,富贵贫贱,春夏秋冬,阴晴圆缺,草木鸟兽平等融入,喜怒哀乐全凭赤子之心,无过滤曲解,强词夺理,自然流露,自能达于共情。</p><p class="ql-block">用“真”达于共情,以共情成于“不隔”,以“不隔”贯通古今中外,以至于“无隔”、“无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