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北京钟鼓楼是坐落在北京市南北中轴线北端的一组古建筑,位于北京东城区地安门外大街,199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北京钟鼓楼,近年来成了网红打卡地,我和在北京的好姐妹相约也去看看。</p><p class="ql-block">北京市通往景区的交通很方便,公交5、60、107、124、734、834、815、819路鼓楼站下车即可。8号线西北出口A1和A2地铁站就在公交站旁边。</p><p class="ql-block">鼓楼站下车看到的是鼓楼。</p> <p class="ql-block">在城市钟鼓楼的建制史上,北京钟鼓楼规模最大,形制最高,是中国古代城市钟鼓楼的建筑典范,是古都北京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也是见证中国近百年来历史的重要建筑。2018年7月,北京市确定了鼓楼等14处遗产点,力争2030年基本达到申遗要求,确保到2035年内实现申遗目标。</p> <p class="ql-block">北京钟鼓楼,在元、明、清三朝,作为古都的报时中心。昔日城门开关,文武百官上朝,百姓生息劳作均以此为度。1924年清朝最后一个皇帝溥仪离开紫禁城后,钟鼓楼便失去了报时功能。1990年起,每年除夕恢复鸣钟击鼓。</p><p class="ql-block">2001年岁末的午夜11时57分,北京鼓楼沉寂了近百年的群鼓再度被敲响,25位巧手表演了《二十四节令鼓之冬》乐章(鼓普的作者是中央民族乐团打击乐部首席朱啸林先生),鼓声持续三分钟,到2002年元旦0时结束,鼓楼从2002年元旦起正式对外开放,每天将四次击鼓,每次15分钟。</p><p class="ql-block">如今的钟鼓楼虽已失去司时的作用,但每到年节,依然能听到宏厚有力的钟鼓声,成为京城著名的一景。</p> <p class="ql-block">北京钟鼓楼始建于元代九年(1272年),当时位置处于在大都城(即今北京)的中心,后毁于火,元成宗大德元年(1297年)重建后又毁于火。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重建钟鼓楼,并确立其位于都城南北中轴线北端的地位,后相继毁于火。嘉靖十八年(1539年)鼓楼遭雷击起火,第三次重修。清乾隆十年(1745年)再次重建钟楼,钟楼在清代历经修复,我们现在所见到的鼓楼是明代遗物,钟楼则是清代留下来的。</p> <p class="ql-block">北京的钟鼓楼,鼓楼置鼓,钟楼悬钟,“晨钟暮鼓”循律韵通,两楼前后纵置,相距百米,总占地12597平米,气势雄伟,巍峨壮观。</p> <p class="ql-block">鼓楼坐北朝南,是一座单体的木结构古代建筑物。灰筒瓦绿剪边,重檐歇山顶,通高为46.7米,楼身坐落在4米高的砖砌城台之上,东西长约56米,南北宽约33米,台上四周围以宇墙。楼身有上下二个功能层和中间的一个结构暗层,平阔五间,进深三间,外带周围廊。</p> <p class="ql-block">鼓楼上层檐下施重昂五踩斗拱,下层檐下施单昂单翘五踩斗拱,平坐下施重翘五踩斗拱。室内方砖漫地,外檐采用六抹方格格扇门窗,上下层室外环楼有走廊,设木栏杆,四角支撑有掌檐柱。旋于彩画。</p> <p class="ql-block">鼓楼各层屋顶戗脊上曾置狮子为首的五跑小兽,现为仙人为首的七跑小兽。</p> <p class="ql-block">楼底层共有拱券式门八座;南北各三座,东西各一座。北门东侧有旁门,内有登楼阶梯,南北倾斜45度,共60级,然后拐向西,东西向倾斜45度,亦有9级,即攀登69级石阶梯方到达二楼。二楼四面均有六抹方格门窗,四周有廊,宽约1.3米,带木护栏,望柱高1.55米,建筑面积为1925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鼓楼的北面</p> <p class="ql-block">正门封闭,需右转百步进入参观。门票(钟楼和鼓楼)全价30元、单楼20元,儿童和60岁以上人员为半价。</p> <p class="ql-block">鼓楼西大街,是连接东西城的重要通道,位于北京市什刹海北岸,道路走向顺应水面自西北向东南,是北京老城中为数不多的斜街之一。始建于元大都时期,因其南靠京杭大运河漕运码头,曾径一度成为大都最繁华的“斜街市”,1965年改今名。道路走向与宽度历经800年基本保持不变,延续了什刹海地区的历史空间格局和传统街巷肌理。</p><p class="ql-block">现存街道长1.7公里,东南端与地安门外大街、旧鼓楼大街、鼓楼东大街相接,西北端近德胜门而止。铸钟胡同、前马厂胡同、铁影壁胡同、棠花胡同等多个传统街巷胡同与之相连。街道周边文物古迹众多,有醇亲王府、广化寺、关岳庙、寿明寺、瑞应寺等。街道两侧保留大量古槐,景观环境古朴优美。街道周边建筑以传统四合院为主,集中体现北京老城的城市风貌特色。</p><p class="ql-block">写到这里我才知道,北京黄包车游胡同大概就是从这里出发。</p> <p class="ql-block">从鼓楼东大街方向走,钟楼弯胡同转角直走就是鼓楼北门了。</p> <p class="ql-block">钟楼弯胡同走路的人不多,人像尽情拍。</p> <p class="ql-block">这是经过钟楼弯胡同看见的钟楼</p> <p class="ql-block">鼓楼入口处需安检通过,</p> <p class="ql-block">楼台北门东侧旁一门,由此登临。门内有石阶69级,南北45度斜度,也许是保护的原因,石阶上面铺了一层木板。我抓住隔离栏杆一步步往上走到达二层大厅。</p> <p class="ql-block">下楼感觉更陡</p> <p class="ql-block">鼓楼二层内原有清末年使用的主鼓一面,群鼓二十四面。现仅存一面主鼓,鼓高2.22米,鼓面直径1.40米,整张牛皮已残破不堪,并在鼓皮上留有侵华日军用刺刀捅破的刀痕。</p><p class="ql-block">“八国联军”入侵京师时,钟鼓上文物遭到破坏,建筑幸免于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988年依据旧主鼓复制两面新鼓,后又依据清嘉庆年间的史料记载仿制主鼓一面,高2.4米,直径1.6米,群鼓二十四面,鼓高1.6米,鼓面直径1.12米,供展览之用。</p> <p class="ql-block">更鼓25面,一面大鼓(代表一年),24面群鼓〈代表二十四个节气)用于击鼓报时,气势磅礴。</p><p class="ql-block">在古代,鼓楼定更击鼓、钟楼撞钟报时极有规律。清代划每夜为五节,每节为两小时,晚7-9时(戍时)曰定更(又称起更或初更;9-11(亥时)曰二更;11时至此次01时(子时)曰三更;1-3时(丑时)曰四更;3-5时(寅)曰五更;5时(申末卯初)曰亮更,即天明之意。定更及亮更,皆先击鼓后撞钟。定更时钟声响起,守城门军兵关城门,亮更时钟声响起开城门,通衢开市,这就是所谓的“晨钟暮鼓”。二更至五更则只撞钟不击鼓。</p><p class="ql-block">击鼓和敲钟的方法相同,俗称:“紧十八,慢十八,不紧不慢又十八。如此两遍共108下。”古人用108声代表一年,一年有12个月,24节气,72候(古人把五天称为一侯,六侯为一月,一年七十二侯),这些数字相加为108。</p> <p class="ql-block">1987年由北京民族乐器厂按鼓楼文物主仿制,鼓面直径1.4米,鼓高2.22米,用整张牛皮蒙制。该鼓曾经参加过1990年第十一届亚运会“钟鼓齐鸣开幕仪式”和1991年首届“北京文物节”的开幕式。</p> <p class="ql-block">仿制文物的更鼓(群鼓)</p> <p class="ql-block">古人又是怎么准确确定具体几更天的时辰的呢?这就涉及到古人的计时方法。在鼓楼二楼展厅里展岀了一些古代用来计时的器具,如碑漏、铜刻漏及各种时辰香等。</p><p class="ql-block">东侧陈列的仿制宋朝的铜刻漏,分为四级漏壶,由上至下分别是:天池、水平、万分、收水。收水壶设箭尺于水中,水涨箭浮,依刻显时,旁边的铙神每隔15分钟击饶八次报时,每天误差仅在20秒左右,可见当时的水平已经是相当先进。为保证水流的稳定,水温尽量保持恒定,冬天还要加热,这样才能保证全年报时的一致性。</p><p class="ql-block">收水壶中漂浮的第四十箭。</p> <p class="ql-block">回廊东侧有古代计时器具展览</p> <p class="ql-block">计时仪器碑漏。碑漏内部设12根铜管,最后一根铜管下置绕片。碑漏上方设一投球孔,铜球通过所有铜管的时间为24秒,然后击饶报时。两个金属球之间的时间间隔为24秒,36个球用时14.4分,即古一刻,3600个球滚动完毕正好24小时。</p> <p class="ql-block">3月19日正遇北京春雪,我第二次来看雪景中的鼓楼,正好遇上鼓楼二层外廊修缮对外开放,我重上鼓楼。</p> <p class="ql-block">站在鼓楼的外廊上,往南眺望景山万春亭。</p> <p class="ql-block">东面远处可以看见现代化建筑一一中国尊</p> <p class="ql-block">西面可以看见斜街和远处的白塔</p> <p class="ql-block">地安门大街两旁保存完好的四合院,仿佛回到旧时的北平。</p> <p class="ql-block">看了鼓楼再下楼去钟楼看看</p> <p class="ql-block">从鼓楼门看钟楼</p> <p class="ql-block">在鼓楼北面穿过一个广场就是钟楼,是和鼓楼一起重建的。</p><p class="ql-block">钟楼,通高47.9米,东北角各开一登楼小券门,登75级台阶至二层。整个建筑结构强调共鸣、扩音和传声功能。钟楼二层陈列的报时钟,制造于明永乐年间,铜钟悬挂于八角形木架。</p> <p class="ql-block">鼓楼与钟楼之间广场是运动场所,毽子的人很多。北京人男女老少都会踢花样键子。第二次来鼓楼时,鼓楼和钟楼就放置了栏杆,钟楼这边便于市民各种活动。</p> <p class="ql-block">御制碑为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重建钟楼竣工时立。此碑为青石所制,由碑首、碑身、碑座组成,总高4.45米。碑额题为“御制卑文”,碑的正面刻有满汉两种文字记录的“御制重建钟楼碑记”、碑文为乾隆皇帝所撰,户部尚书粮诗证书写。碑阴〈京兆通俗教育馆记〉由京兆尹薜笃弼撰文,常德陈方枂篆刻,杭县许以栗书石,刻于1925年。</p> <p class="ql-block">钟楼同样有约70个台级才能到二层</p> <p class="ql-block">钟楼二层陈列的报时铜钟悬挂于八角形木框架上,通高7.02米,重63吨,堪称中国的“古钟之王”,钟体全部由响铜铸成,撞击时声音浑后绵长,“都城内外,十有余里,莫不耸听”。</p> <p class="ql-block">铸钟娘娘的传说。为了纪念华仙姑娘,在小黑虎胡同24号特修建了金炉圣母娘娘庙,俗称“娘娘庙”,2003年前“娘娘庙”有遗址可寻,2003年“娘娘庙”被拆,在原址盖起了民居,现已踪迹难觅。</p> <p class="ql-block">古人是怎样将63吨重的一座铜钟挂在40多米高的钟楼上的?</p> <p class="ql-block">钟楼道内</p> <p class="ql-block">站在钟楼外廊看见的鼓楼</p> <p class="ql-block">游览了钟楼,基本上对钟鼓楼有了初步了解。</p> <p class="ql-block">逛北京老街区少不了糖葫芦,8元钱来一串,作个道具也行。</p> <p class="ql-block">第二次来鼓楼时,看见双脆胎兄弟在打架,妈妈不拉架还拍照,有意思。</p> <p class="ql-block">地安门大街,浓浓的京味儿街区,在地安门大街看鼓楼。</p> <p class="ql-block">庆云楼饭店(什刹海店)楼上看钟鼓楼,老北京的韵味。</p> <p class="ql-block">3月18日北京的一切春雪,增添了鼓楼的古韵。</p> <p class="ql-block">公交车站等车来,打道回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