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卫河路。一听就是有地方色彩的路。卫河,是海河的支流。不大。古代称为白沟。之所以叫卫河,因起源于春秋时期的卫国,又终止于天津卫,就称作了卫河。<br><br>像许多小城。叫人民路、胜利路、建设路的比较多。有卫河路的城市,可能没有几个。要不是卫河路,可能我们这个小城没有多少人知道卫河。卫河,大概还没卫浴那样有名。<br><br>又怪了,虽然这个小城有卫河路,但小城离卫河挺远。卫河主要是流经下辖的两个县,近则,也得有几公里的样子。<br><br>卫河路修建的时候,大概率没有想到这个城市的长远规划。最大的问题是有一个卫河市场,把卫河路断开了,分截成了几段。从市场向北一段,从市场向南一段,特别向南,走不多远,碰见一个城中村,又截住了。卫河路向南便没有了。<br><br>卫河路是条城内道路,不怎么样。但坐落在卫河路上的卫河市场,起先可光亮过。以前,乡下人来城里,要转悠的地方没几个,但总得到卫河市场里去逛一逛。市场小,好转,没有体力的压力。从北门到南门,大概也就几十米,转转东家,看看西家。走的时候,可购可弃。多数的物品,也是鞋帽大衫日用家电的普通货,花起钱来也没多少心疼劲儿。所以,这些人们,转转看看之际,总得买几样子回去。从北门或者南门转到了南门或北门,还感觉少点啥,那时流行相机,多数傻瓜简易的机子,塑料壳子,没有能伸能缩的镜头,推开镜头盖,就能拍照。当然拍出的照片,成色也很一般,人模模糊糊,颜色斑斑驳驳。但总归是留影。纪念性强,不大追求质量。于是这些来的人,几乎都要留影,要么南门,要么北门,手里提溜着装着物品的东西,扯扯衣衫,挣挣精神,在门头下合影,照相。所以,卫河市场,曾经风光过。<br><br>当然,这是有原因的。一是建的早。卫河市场是建市以后为数不多开发较早的一个综合性市场。别看小,辈分挺老,这可是当年这个小城最热闹的地方之一。二是建筑老。怎么说呢。两侧对盖二层小楼,一侧对东,一侧对西。一层是门面铺子,二层生活起居。两侧小楼中间即是走廊和过道。逛街的,进货的,穿行的,都在这里行进。整个风格像个筒子楼。两侧一间间的店面,一间挨似一间,店面很小,最多也就十几平方。进的货就安扎在这里,有的货品很多,店家便在里面逶迤穿行。在市场的中间,一楼有一个大一点的公共厕所。常年异味飘移,渍水横流。晨起时分,常会见到一家家男男女女睡眼惺忪的急急慌慌地挤厕所。<br><br>这种格局,造成了店主彼此相熟。多数如同一家,张三家中有事,可托邻店照看。李四家来了客人,可约对面来陪。但也有生非斗气的,同为隔壁邻居,整天耷拉着脸,时间长了,天天阴阴沉沉的,早打照面晚听声的,别扭。一定得有一家无奈搬离。和气生财,看来不是一句空话。<br><br>卫河市场风光了几年。到了如今,说实话,一般。<br><br>这几年,卫河路向北伸展了许多,直到龙山脚下。还越来越宽,在一片湖水上又建设了卫河桥,这便显的路象条路了。<br><br>卫河路就这样,像个梯形,南窄北宽,新旧接续,人来人往。<br><br>卫河路有一段路的环卫工人是老徐,大嗓门。常年订阅报刊杂志。扫大街的时候,向路人传递时事新闻。扫完街,骑着个老式自行车,晃晃悠悠地回家。自行车的后座上夹着几张报纸。<br><br>卫河市场向北,过了胜利路,这个十字路口的东北角,是一栋高层建筑,当地一家企业开发的写字楼。下面大厅是当地的商业银行。因为楼前一片开阔地,成为附近居民晚饭后的好去处,晚饭过后,年迈老人、黄发幼儿便三三两两地集合到这里。老年人坐在台阶上,拉着家长,手里拉着的小孩子,一会儿就挣脱了老人的手,撒欢儿玩起了自己的乐子。老年人一边喝唤着孩子,一边互相讲着永远讲不完的话题,老人也不嫌累,一直拉呱。孩子玩困玩累了,老人的话题好似才刚刚进入状态,东家婆西家姨,嘎嘣脆的苹果梨,扯犊子吹牛皮,好痛快。无奈谈意正盛,可玩累手扯衣襟的孩子眼皮微合困意顿起,夜色已浓,风浸凉意,眼看一派尽然小黑夜的感觉,扯着孩子,都怏怏着彼此回家休息了。<br><br>向北,路东。有家早餐店。白色的胡辣汤,像井盖的油饼,是女店家的拿手绝活。她边烙饼边与人聊边找零钱边切饼过秤,是有浓浓家乡话的普通话。她把四元的“四”用普通话的腔调读成“是”。她还把“葱”读成“琼”,把“蒜”读成“旋”。她爱人,浅浅的络腮胡,高条个儿,极不爱言语,每次都是弓着个虾米腰急慌慌极娴熟地舀汤掂碗。这家的生意挺好,一开门就络绎不绝人来人往,集中的时候,许多人站着在门口吃。说实话,她家的饼确实好吃,嫩香还筋。她家的胡辣汤属于东乡的特色,白汤,有长长面筋条,不是黄汤的那一种。她家一开门,就直奔汤无饼尽而去。她家有个儿子,小男孩儿,多年前与桌子一样高的时候,常在这巴掌大的空间里帮爹娘干活儿,收拾吃过的碗筷。如今,她这个好儿子个子比他那个虾米腰爹的个子还高,女店家说在读高中,翻饼的时候,一提起儿子,就扭过头来与你谈儿子,看着很骄傲。天晚人尽活儿干完了,女店家与高个子男人,稍作休息,便懒懒散散地收拾家伙,回家。第二早,店门照例烟火四漫。<br><br>再向北走,就是一家出售老年机的门店。很小,有老年手机,有老年收音机,有老年播放机,带屏幕的那种,分辨率不是很高。还有一些存满了地方戏曲的优盘和存储卡片,放在红色壳子播放机里,每天循环着播放。咿咿呀呀,嗯嗯特特。隔壁内衣店店主是位年轻女性,大概对地方戏农村班子的响器音乐不感兴趣儿,听腻歪了,或者一听就想吐,向邻居提了几次建议,没多大效果,索性自己关门转往他处了。<br><br>原来这里还有一家香油坊。老板是从黄河滩区来的。一脸的褶子,像核桃皮,又像晒干的枣。他说,他对这一带一往情深。他原来多年前就在这一带经营香油小买卖。那时租的小店没门头,三尺门后既是生产车间又是出售门面,还是传统老式纯手工做法,炒芝麻,磨芝麻,晃油锅,墩香油,一天下来虽然挺累人,但也能换些钱。后来因为孩子小,回了黄河滩区那个穷窝。这两年,长大的孩子却相继来了城里,又陪着孩子来城里,没啥可乐,这不又把多年前的老手艺拣了起来。可是现在一切都是靠机械来运转了。把香油制成装到玻璃瓶子里,把叫卖声录进可充电可重复的电喇叭里,放在店口,或者骑着个三轮车兜售,感觉也挺好。<br><br>这截路边的那一段时期,每天都飘荡着一股香油味儿。不远处有个厕所,两种味道常常打架。不知为啥,香油老翁突然一天不见了。他的儿子在那间小得无法再小的门市里,放着几瓶香油,冷冷清清。<br><br>往北。<br>有一个城中村。<br><br>再往北。<br>又有一个城中村。<br><br>再再往北。<br>还有一个城中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