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 项目简介</b><div> 我们开展的项目《搭建塔台模型》来自于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小小工程师。项目在三月份开展,历时一个月,在这个项目中我们经历了从设计到制作、测试,再到改进、评价的过程,对如何开展一项工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体验。</div> <b> 项目驱动性问题</b><div><b> </b>我们喜欢在操场上踢足球、训练和玩耍。学校准备在操场上建一座塔台,教练可以在塔台上指挥、训练,计时员可以在上面为运动会计时。我们如何利用吸管搭建出我们心目中的塔台模型?什么样的塔台结构能满足稳固、美观的要求?开展这项工程,我们要做什么?怎么做呢?</div><div> <b>项目开展过程</b></div><div><b> 第一步:查找资料,准备材料</b></div> <b> 第二步:根据限制条件进行设计</b> <b> 第三步:制作模型</b> 这些是我们第一次完成的塔台模型 <b> 第四步:根据测试标准,测试模型</b> <b> 第五步:发现问题,进行改进</b><div> 我们在制作和测试过程中,发现了很多问题。组长对问题进行汇总后,小组成员头脑风暴,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改进。但有些问题很难改进。例如多根吸管的连接关节处,用透明胶很难固定;塔身歪斜就很难扶正;制作耗时长。原因就出在透明胶上,除了透明胶还有别的方式连接吸管吗?<b><br></b></div> 通过查找资料、模仿借鉴、试错尝试等多种方法进行学习,我们找到了很多的改进方法!<div> 第一轮改进:使用连接件</div><div> 我们再次从设计出发,不过使用连接件受其形状限制,搭建三角形结构太困难了,而且吸管和连接件尺寸稍有偏差,就容易脱落。那为什么不透明胶和连接件一起使用呢?</div> 第二轮改进:连接件+透明胶<br> 这些是我们使用连接件和胶带完成的作品。<br> 对采用三种不同连接方式搭建的塔台模型进行测试,我们发现它们在抗风和抗震能力上没有明显的区别。但使用连接件+胶带搭建的塔台承重能力更好。 第三轮改进:自制连接件<div> 我们的自制连接件经历了形状、材料、功能的多次改进,在制作过程中采用了高效的分工合作模式。</div> 第四轮改进:使用榫卯结构<div> 网红阿木爷爷使用的榫卯结构让我们印象深刻,不用一根钉子,一滴胶水,全凭木头之间的拼插,可以做出那么多物品。这么神奇的榫卯结构能用在吸管上吗?我们进行了大胆地尝试!<br></div> 利用这四种榫卯拼插方法,我们完成了两个作品,它们可是没有用任何连接材料,只用了吸管哦。 <b> 第六步:评价</b><div> 每个完成的塔台都要经过四项测试,再进行设计图和美观度评比,总分就是作品得分。我们还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了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div> <b>项目学习反思</b><div> 经过本次项目化学习,我们从吸管连接方式的不断改进中发现,没有一种技术是完美的,使用不同的材料和技术会有不同的结果,改进过程也是技术进步的过程。我们在平时的生活中要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善于积累,厚积才能薄发,总结、学习本次搭建塔台失败和成功的经验,当我们下次再遇到搭建框架结构的挑战时,我们会有更好的表现!<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