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亲人生的足迹(2)

陈欣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第二篇、成长年代(1939-1954)</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39年,中国这块大地上生存的人们被人为的分成了两个世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中国的南方和北方对立着两个完全不同和互相敌视的政府。在辽阔东北大平原的黑土地上,日本人在长春建立了伪满州国;而在西南一角四川盆地里的重庆市,以蒋介石为首的中华民国政府也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苦苦支撑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这样一个动乱的年代里,有两个年幼的男女,分别在这一年,在不同政府控制的土地上各自踏上了他们的求知之旅。父亲陈国忠在这一年开始进入吉林省扶余县满蒙初级小学读书。入学时,同所有穷人家的苦孩子一样,他只想好好读书,为改变家族的贫困,希望着将来升官发财,光宗耀祖。</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这是父亲在1955年向党组织写的思想汇报的原文</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我的奶奶郭英,父亲的妈妈,25岁就守寡的年轻母亲,紧紧陪伴着他,和他相依为命。</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奶奶郭英,生于1910年,卒于1990年12月28日,享年80岁。像片拍于1953年吉林省扶余县,她从乡下来父亲处之前,那年她43岁。她没读过书,不识字。但她的一生,确是中国那个时代千千万万农村中勇敢善良、勤劳朴实和普通妇女的缩影。</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这是母亲代表全家为奶奶亲手写的悼词</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母亲曾玉芬也在这一年,在她的养母阿咪的帮助下进入四川省宜宾县北城镇竹木帮小学开始上学。母亲在世时,我曾经问过她。当时你上学的目的是什么?她说只想好好学习,有个好成绩,考个好学校,将来当个小学老师。因为喜欢音乐,好想当个小学音乐教师。我想,这也是她后来宜宾女中毕业后,去考川东师范学院的主要动机。</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这是母亲88岁时,2019年10月份原47军六一小学小学同学在杨州聚会,母亲在家里接待他们,在家中客厅用电子琴给他们演奏“友谊地久天长”。</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后来每当写到这里,我常常会情不自禁的想,这时候的他们会不会想到,十年之后他们会在一块陌生的土地上相遇,并由此产生爱情,并创造出一个家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也许这个世界上冥冥之中真有天意,这对当时看起来分布在两块土地上,一生都不可能相遇的少男少女,会在时间的不停运转中,一步步相互走近。一个走出辽阔的黑土地,一个穿越封闭四川盆地号称天险的长江三峡,在统一的共和国成立的隆隆炮声中,在湖南省湘西的大山里,相遇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这真应了那句古话:“有缘千里来相会”。</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父亲真正的思想变化,是在上扶余中学以后。他在他的思想自传中这样写道:“升官发财,光宗耀祖,嫉妒别人有钱,自己也想走发财致富的剥削路,喜欢杀富济贫,仅是小资产阶级的义气感,而不是一种阶级觉悟。”</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这是父亲在思想自传中的原话</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在随后的学校活动中,他抛弃了自己想当侠客的初衷,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马上响应党的号召,参加了东北民主联军。</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想当侠客思想的原话</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1949年,随47军南下途中的父亲</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奶奶在世时,给我们孙子们讲述最多的一件事,就是父亲参军后,她和太爷爷发疯一样的去寻找和追赶他回来的故事。得知父亲参军离开了学校,奶奶的第一反应就是和太爷爷陈永赶着租来的马车,从扶余乡下赶到几十里外的扶余县城学校,得知父亲已经离校去了哈尔滨,又马不停蹄的赶到哈尔滨,但最终还是没有找到父亲的下落。年幼的我,那时还不能完全理解奶奶的心情,不太明白她为什么总是重复的一遍又一遍讲述着这个故事。长大后才明白,一个年纪很轻就守寡的母亲,唯一的儿子就是她的全部生命,她怎么舍得让这个唯一的儿子走向生死难测的战场。这件事对她来说,就是刻骨铭心,印在脑子里永远也抹不掉的记忆。记得奶奶、父亲和母亲都在世时,有一次我和他们开玩笑时说过:“多亏奶奶那时没有追上父亲,否则就不会有后面的事情发生,也就没有我们这一家人了!”他们都笑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下面就让我们跟随着东北民主联军第十纵队这支英雄部队的脚步,去追寻父亲的足迹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47年9月10日,东北民主联军第十纵队在吉林省敦化县成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成立不久的十纵,马上就参加了东北民主联军的冬季攻势。47军军史资料介绍,冬季攻势是东北民主联军于1947冬季至1948年初对四平至大石桥,锦州至沈阳段铁路沿线国民党军发动的较大规模进攻战役。</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在图中看到,入伍不久的父亲参加了法库和三面船战斗。冬季攻势战斗结束后,十纵在48年4月至9月中旬进入开原和昌图地区休整。</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48年9月至1948年11月,十纵参加了著名的辽沈战役。并在黑山阻击战中,阻击装备精良,火力超我十倍,兵力5倍于我的敌人进攻。一战成名,打出了威风,打出了这支部队的英雄气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父亲全程参加了这次战役。从他的思想汇报中看到,当时他的位置在黑山附近的北镇,并由于这次战役立功一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黑山阻击战后,十纵被改编成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7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随后47军在1948年11月由辽宁省北镇地区出发,入关后进至北平附近。北平和平解放。47军参加并完成改编北平国民党部队后,在1949年4月由河北省固安地区出发,开始向江南进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49年6月,47军到达湖北省襄阳、樊城地区,并在这个地区集结,准备进行渡江作战。父亲在他的思想自传中提到他参加了这场战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49年10月47军进驻湖南湘西沅陵、大庸和永顺地区。随后为配合二野解放四川,47军主力由湘西入川作战。从父亲的自传里看,他没有随军主力入川,而是在湘西的沅陵参加了剿匪工作。</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1950年在湘西沅陵的父亲</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父亲和孙红臣合影。两人一起去考航校,父亲因身体原因没有录取。孙红臣顺利考取。后来在开辟川藏航线时,因飞机撞山而牺牲。</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1951年军政治部直工部组织科合影,右一是父亲陈国忠。</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49年10月至1951年2月,47军在湖南湘西地区进行了大规模剿匪,彻底清除了湖南湘西地区遗留下来的百年匪患。</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就在父亲随着南下的大军,一步步走进湘西大山中的时候,远在四川盆地的母亲也迎来她人生中的重要考试。1949年,从宜宾女中毕业的母亲,面临着选上什么学校的决择。也许是她童年时对音乐的喜爱,母亲选择在重庆市的川东师范学院,去圆她童年时想当音乐教师的理想。</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1947年在宜宾女中读书的母亲和姐姐曾淑云合影</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入学不久,重庆就解放了。母亲在重庆市报名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7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母亲在世时,有次聊天我曾经问过她,当时二野、四野都在重庆学校中公开招收女兵,你为什么选了四野,而不去二野?母亲是这样回答的。“很简单呀!两个招兵处都挂着各自司令员的画像,二野是刘伯承,四野是林彪,林司令要比刘司令看起来更英俊漂亮呀!”看来爱美是女孩子的天性,这个天性选择,使她更加走向了父亲。后来,我在广州遇见了母亲当年在重庆的同窗好友后来又一起参军的战友罗鉴媛阿姨,也问了她同样的问题。没想到她的回答,竟和母亲完全相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湖南省湘西地区大山中的沅陵县,应该是父母亲第一次见面的地点。母亲在世时,我问过她,那时,你知道父亲吗?她说知道。不过父亲那时在军政治部直工部组织科工作,而她只是一个卫校学员。</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母亲在湘西沅陵卫校,前排右一是母亲曾玉芬。右二是班长汪琦,右三罗鉴媛,右五王久霞,右六谢冰,右七刘云。后排右三是区队长王芳。</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51年2月,47军奉命撤离湘西,入朝作战。军史资料介绍,全军从分散在湘西各地,向长沙和湘潭集中。3月份从集合地乘火车北上。共编组39个列车,各类车厢1387节,载运人员59214人,物质850吨,马匹2710匹,还有各种车辆和火炮。4月份跨过鸭绿江进入朝鲜战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在父亲的思想自传中,他提到了这次入朝行动,而他是随军先遣队提前入朝的,首先到达朝鲜的集结地德水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关于文中他提到的长沙全军功臣代表大会,母亲后来很自豪的对我说过,那次大会,他们都去了。我想是不是从那个时候起,他们之间就开始关注了。</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朝鲜战场上的父亲</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朝鲜战场上的母亲</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母亲生前曾写过回忆朝鲜战场时的那段生活的文章,文章的名字叫“黑夜中的检伤分类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70年后,这些曾经活跃在朝鲜战场上的女军人,又重新见面了!</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这是文章中的原版照片,右1是母亲曾玉芬</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当朝鲜战争硝烟开始慢慢散去的时候,父亲和母亲的爱情之果也成熟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军史资料介绍,1954年8月,接志愿军总部命令,47军将本军防务移交给志愿军68军,全军从朝鲜经新义州口岸公开回国,部署在湖南和广西地区,归中南军区指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从母亲留下来的日记中看到,回国前夕,父亲向她表达了爱意,而她也接受了。</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这是母亲在1954年8月20日留下的日记</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这是母亲1954年9月2日留下的日记</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这张朝鲜的双人合影留念,是父母亲用他们各自的单人像拼贴而成</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这是1954年秋天在朝鲜的定情照</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54年10月21日,父母亲在湖南省衡阳市正式登记结婚。</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同年11月6日,在衡阳市军政治部小会议厅里,他们举行了一个简单、朴素的婚礼。</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这是母亲1954年11月6日在湖南省衡阳市留下的一篇不足百字的日记,记录下她们的结婚仪式。同现代人相比,他们没有自己的房子,也没有车子,更没有丰厚的财礼和嫁状,有的只是两颗年轻并且相爱的心。这就是那个时代千千万万为这个共和国而奋斗一切的年轻人的缩影!</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