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去年秋天,由于我之所好,我市著名的学者尤文远老先生,特将他的一本新著《温源文选集》,由我俩都相识的一位好友转送给了我,这是我多年来收集到的尤文远老先生众多巨著中的又一本新作了,此前我对这本佳作早已期昐很久的了,这本书共有八大门类计527頁的内容,它翔实地介绍了古城保定众多的地理、历史、人物和它(他)们的故事,这是尤老先生又一本让你认识保定,了解保定历史的悉心之作。今天我要在这本厚厚的书作中,特地为你选录尤老先生关于保定古莲花池的专文著述来进一步地补充、更正、完善我们以前曾轻认知的这个号称“中国十大古典园林”之一的“保定古莲花池”,让我们从中能更多更全面地了解这“古莲花池”的前世今生,从而更能使我们和全国的人们一起,都来喜爱和关注这座著名的,历史悠久的古典园林。为此我还要特别说明的一点,是这一章节中还有许多有关“古莲花池”的老照片特别珍贵少见的,我会从书中这一章节里摘录给你们参阅的。</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古莲花池”大门的变迁</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新中国成立后的“古莲花池”大门。</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现在见到的“古莲花池”的大门,原来是叫二门的,从尤老文章中可看到:清康熙四十九年(公元1710年),…那时临街大门内有文昌阁,二门等建筑。由于年代久远,原来临街的大门和文昌阁己被毀或被拆除成了二门前的空场了,所以说这二门即是现在古莲花池的大门了。到了1918年春,又将这二门和界墙以及两面游廊全部拆去,改建为二层楼房五间,中间为正门通道。到了1921年3月,又请当时的民国大总统徐世昌书写了“古莲花池”匾额,悬于二门通道之上。一直到了1965年重建古莲花池大门时,才拆了二层五间的门楼,改过道门为歇山五脊三楹三门,此后又由农大(原南关公园)迁来一对石狮置于大门前左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以下三张照片分别是清末的“古莲花池”大门和现在的“古莲花池”大门的照片。还有民国时期的1921年,由当时的大总统徐世昌给“古莲花池”大门提写的匾额,到如今己有百年历史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清末古莲花池大门。</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65年改建后的古莲花池大门。</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现今古莲花池大门内尚有民国大总统徐世昌于1921年书写的匾额“古莲花池”悬于其上呢。</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保定的“红二师”始于“古莲花池”</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都知道的全国有名的保定“红二师”,它的前身是“直隶第二师范学堂”,起初它是在“古莲花池〞创办的。尤老在此书中介绍说光绪三十三年(1904年)在原“莲池书院”、万卷楼、行宫旧址建立“直隶省学务处”新署,后来它迁往天津后,“保定初级师范学堂”迁此。清宣统元年(1909年)又在原“初级师范学堂”堂址处创办了“直隶第二师范学堂”后来迁往西关直到发展壮大成了今天的“红二师”一一“河北保定师范学校”。</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以下是这所学校迁往西下关后的校门照片:第一张年代久远。第二张是现在的。</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现今已改为〝保定第二师范纪念馆”的大门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保师附小”与古莲花池”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接下来说点什么呢?那就说说曾经的“保师附小〞这个小学和“古莲花池”的渊源关係吧。在古城保定,提起这“保师附小”这所学校,那名气是不小的,要是说到它和“古莲花池”有什么关係,很多人就会想这无非是一墙之隔的近邻关係吧?错也!其实这“保师附小”的校址就是“古莲花池”里曾经的“莲池书院““万卷楼”和后来的“行宫“所在地,这些都是和“古莲花池”共为一体的,清光绪二十二年(1990年)在保定建立了蒙养学堂,当时的这个蒙养学堂是保定乃至直隶省的第一所新式的初等学堂。光绪三十年(1904年)改称为保定初等小学堂,同年不久又改称“保定模范两等小学堂〞。1904年它和“保定初级师范学堂”同时迁入“古莲花池”直隶省学务处旧址,直到后来“你定初级师范学堂”改名为“保定第二师范学堂”后迁往了西下关去了,这时只剩下了这小学堂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再说这“保师附小”的前身之事,该校建校之初即开创了中国基础教育的第一个音乐讲习所、第一个美术教育基地、第一批国外教习基地。到了1913年(另一说是1912年)它更名为“保定第二师范附属小学“,迁入了已停办的莲池书院旧址办学。1949年新中国成立,改为了“保师附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为了说明“保师附小〞和“古莲花池”的渊源关係,特地从王一之老先生所著的《昔日故园》一书中,摘录下这张当时“保定附小”的平面图来,从图中可看到现在的裕华路那时叫鼓楼西大街,图中校门往东的“图书馆.万卷楼”中的“万卷楼”就是原来“古莲花池”里的那个“万卷楼”古建筑,我的印象中它是青砖到顶的二层楼,楼后就是裕华路了,这图的南边标有“莲池公园”四个字,从图中还能见到通向“古莲花池”的那个“小南门”。</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位于裕华路南侧,曾经的“河北保定师范学校附属小学”的大门。</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古莲花池”的戏园之谜</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看来关于“古莲花池”的戏园地址还不止一处呢,我在前文《拾遗补缺关于“古莲花池”里的“戏园”和“露天影院”》一文中说过在园子的西南角有个戏园,现在我们对照下这张地图来看,见下图。</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图中红圈所示的戏园没在整个“古莲花池”园子的西南角!它却在现在西小院那个原来叫“昆阆”的地方,看来“古莲花池”的“戏园”还真不止一处呢。我认为尤老书中提到的1921年戏园演戏,极有可能说的是此处的戏园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老照片里忆往昔</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下面是我从尤老的这本书里有关“古莲花池”这一章节中,摘选了这几张老照片与大家共享。</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是上个世纪初“濯锦亭”的老照片,它拍摄的方向是偏东北方向,可能由于编辑的疏忽书中错标成了“水东楼”了,经我从“保定古城旧影”一书核实后应该是前者才对。</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是民国时期的“藻咏厅〞,从历史上看,它原来曾经是二层楼的,到现在又改建回二层楼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是1936年的“六幢亭”,那时亭子的北西南三面尚末按上护欗呢。</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是从西南向北偏东拍摄的“水心亭和凌空桥”的老照片。</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是民国时期(1936年)拍摄的“洒然亭”。</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是民国时期(1936年)拍摄的“君子长生馆”,那时它的馆前向东的部分,並没有像现在这样伸向了莲池的水中。</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right;"><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故事说到这应该结尾了,总的说来“古莲花池”自建园至今,它经历了八百多年的沧桑之变、战乱之变,在这前后的历史变化中,发生过不少大大小小的故事,我认为这些故事应该挖掘出来让大家知道,它有助于人们从中能更多更深入地,从多方面了解这“古莲花池”的前世今生,这又有什么不好的呢?本着这个目的和愿望我在试探性地做这个工作,这其中的困难是有的,但我会本着以史为鉴,以史实为依据,绝不会想当然地畅已之言去误导大家,我认为在我以往发表的诸多文章中,可能有字句的偏差或许是引用其它文章和资料时出现过的失误和偏差,这都不是我有意而为之的,为此我试恳地希望看到过我的文章的朋友们,能及时地提出批评指正,我会尽量核实后予以更正的,为的是实事求是地还原历史的本来面貌,因此我在此先谢谢大家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本文写于2022年4月24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