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城九江路 中国华尔街•上

王沙克

<p class="ql-block">申城有温度,建筑能阅读。</p><p class="ql-block">有外滩万国建筑的中山东一路被人们称为“金融街”。实际上,汉口路、九江路、四川中路、江西中路上曾经也有不少中外资银行,都是当年的金融街。</p><p class="ql-block">此集美篇主要介绍九江路外滩到四川中路这一段。当时的九江路东段是租界时代,外资中资银行和洋行集中地,被称为中国华尔街。</p> <p class="ql-block">中山东一路14号,汉口路口</p><p class="ql-block">上海市总工会大楼位于中山东一路14号,占地1908㎡,建筑面积9485㎡。大楼主体高6层,局部7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大楼的前身是一座文艺复兴风格的四层大楼,由德华银行于1880年代在外滩14号原址建造。1919年,该楼由交通银行上海分行接管,其后交通银行将其总行迁至此处。抗战胜利后,交通银行总行重建为装饰艺术风格的六层大楼,由鸿达洋行设计,陶馥记营造厂施工。新楼始建于1946年,1948年10月竣工,是上海外滩建筑群中最后建成的一幢大楼,这幢新楼也就是现在的上海市总工会大楼。</p> <p class="ql-block">1951年,交通银行总行迁至北京,大楼交由上海市总工会使用,作为机关办公用房。改开后,成立的股份制上海城市信用合作社就设在此楼内,后来信用合作社更名为上海银行。</p><p class="ql-block">上海市总工会大楼于1999年9月被公布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上海市总工会由新中国第一任上海市长陈毅题写。</p> <p class="ql-block">上海市总工会大楼属后期装饰艺术风格,造型简洁明朗,主立面中轴对称,比例严谨,建筑设计强调垂直线条,突出立体感。底层外墙和门框以黑色大理石贴面,庄严华贵,其余墙面均以水泥粉刷,色彩对比强烈。</p><p class="ql-block">门厅部位是建筑的重点保护部位,也是建筑的内部装饰的精华位置之一。下二张图片摘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大门原为转门,门厅铺设彩色水磨石地坪,进门两侧有紫铜栏杆装饰的环形扶梯。经扶梯上二层平台,过4扇铝框玻璃门,厅内36根圆柱的下半部分以及大厅四周墙壁均饰以红色瓷砖,地面也铺设红色地砖。大楼外观的凝重与内部的热烈使其别具特色,在古典建筑丛中更显现代气息。</p> <p class="ql-block">中山东一路15号</p><p class="ql-block">现为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p><p class="ql-block">外滩15号是外滩最古老的建筑之一,也是外滩欧洲古典主义风格建筑的典范,它是建筑,是艺术,也是历史和未来。</p><p class="ql-block">外滩15号是原华俄道胜银行。该行成立于1895年,上海分行于1896年开设,同年8月清政府以库平银500万两入股,该行逐成为中外合资银行,最初行址在外滩29号(外滩29号早期租地人为利生银行,后又成为法兰西银行行址。1896年法兰西银行归并华俄道胜银行,该处即成为后者行址。1902年华俄道胜银行迁往外滩15号新址)。1899年经双方商定,英商爱顿特将22年前从韦金申颠地手中买下的地产中的第一段转于道胜银行。1902年新的银行大楼落成。1926年9月26日停业。1929年转归中国中央银行使用。</p> <p class="ql-block">中山东一路15号的楼房原名叫“华俄道胜银行”,建于 1910年。这是一座仿法国古典主义风格建筑。由三层楼砖石钢筋混凝土混合结构构成,平面比较规则,立面用古典柱式以及当时还用人像雕塑装饰(据说正面是银行创办者的人物像,柱顶是神话中的人物头像。文革初“破四旧”,被红卫兵全部砸掉)。</p><p class="ql-block"> 外墙面还镶贴白瓷砖,这在当时属独创 (也是上海滩第一座用瓷砖贴面的建筑)。</p><p class="ql-block">1994年2月该建筑被公布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p> <p class="ql-block">国内首家中外合资的华俄道胜银行,是沙俄和法国在清朝设立的金融机构,总行设在俄国彼得堡,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在上海设立分行,是我国第一家合资银行,虽然是第一家,产生的背景却不怎么值得庆祝。</p><p class="ql-block">从1902年开始,华俄道胜银行上海分行在外滩15号办公,历经1911年的辛亥革命,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至1926年,因买卖日金和英镑投机失败,而宣告停业,至此华俄道胜银行的时代结束了,引来了新的入主者。</p> <p class="ql-block">民国十七年(1928年)11月,南京国民政府设立国家银行,即为中央银行,接管这幢大楼,便改称中央大楼。</p><p class="ql-block">解放后,该大楼改为华胜大楼,民主党派机关、机电二局、航天局等单位曾先后在这里办公。</p><p class="ql-block">1994年4月起由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接手。之前,外汇交易中心组织对外滩15号重新进行修缮,历经四年,过程复杂艰辛,修缮成果令人欣喜。以传承历史街区的风貌,发掘建筑的历史人文价值,并满足了中国外汇交易中心的使用需求。</p><p class="ql-block">作为首批进驻此楼二层操作的外汇交易员,有幸入内上楼体验,二层走廊上方墙上保留了修缮时发现的最初的浮雕群像。</p> <p class="ql-block">郑时龄院士指出,它的原型是迦布里尔(Ange-Jacques Gabriel)在法国凡尔赛宫的花园中,为静居的蓬巴社夫人修建的小特里阿农宫,它还是上海最早按西方古典主义章法运用柱式的实例。1902年,华俄道胜银行新楼甫一竣工后大获好评。舆论称它超越了“地球这一隅迄今为止所取得的建筑艺术”。</p><p class="ql-block">这一年,主持设计大楼的德国建筑师 倍高(Heinrich Becker),年仅34岁。外滩15号是他在上海滩的处女作,上海现存最早的西方古典主义建筑。设计15号项目时,倍高得到曾设计日本东京政府项目的英籍建筑师 希尔(R.Seel)的大力协助。两位建筑师摒弃以纸筋灰浆粉刷的惯用手法,用花岗石作为外墙,并在表面镶贴乳白色的釉面砖,此举开创了先河。</p><p class="ql-block">照片中可见小天使雕像,可能是替补最初被损毁的雕像。</p> <p class="ql-block">至今这些釉面砖仍有不少保留完好。修缮团队在保留老砖的同时,又复制了三种深浅不同的釉面砖修补缺损部分,让色差尽量不显眼。正立面装点着三种古典柱式,方形爱奥尼克壁柱,半圆形爱奥尼克柱和塔司干双门柱,庄严而又典雅。立面横纵三段式构图,上海最早使用釉面砖贴面、最早安装有电梯和卫生设备的建筑。</p><p class="ql-block">内部装修考究,中央大厅贯通三层屋顶,层间爱奥尼式回廊国内稀有,屋顶的彩绘玻璃天棚起到采光和装饰的作用,由12根罗马柱头支撑,置12组浮雕图案。大厅沿廊墙壁还有多幅雕刻精美的浮雕作品,整体华丽而典雅。会议厅、议事室采用了古朴大方的木装修,大理石台阶透露一丝奢华。</p> <p class="ql-block">大楼中央处设 W 形的反向扶梯,室内层高较高,采光极好,地坪的花瓷砖很美观,木窗上装配着彩色玻璃,地板均用硬木拼花而成,室内还采用彩色玻璃顶棚,该楼由培高洋行设计,上海当时的项茂记营造厂承造。</p><p class="ql-block">外汇交易中心在修缮中,扶梯保留了,地坪花瓷砖都换掉了,但是在二层中央保留了一小方块花瓷砖供参观。木地板也全部换掉了。</p> <p class="ql-block">与同时代外滩建筑相比,15号堪称精美的杰作。今日的外滩15号看上去纯粹而古典,120年前却是跨时代的先锋之作。对此1902年10月的本地德文报纸这样报道:“毫无疑问,这绝对是有史以来整个中国沿岸最结实耐用且最为昂贵的建筑。德国建筑师们完成了这个任务,其难度是外行根本无法想象的。设计方案巧夺天工,施工精益求精,这为两位辛劳的建筑大师——希尔和倍高—赢得了最高的荣誉。”</p> <p class="ql-block">1994年4月18日全国统一的银行间外汇市场——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在上海市黄浦区中山东一路15号正式成立运行。</p> <p class="ql-block">下图是本人的外汇交易员证书。</p> <p class="ql-block">在上海外汇交易中心新大楼交易大厅电脑操作境内外汇买卖,摒弃了人工喊叫买卖多少金额的原始操作方法。</p> <p class="ql-block">外汇交易大厅内景,朝外滩。</p><p class="ql-block">以下四张图片由葛文利和程琼女士提供。</p> <p class="ql-block">部分外资银行交易员在交易大厅。</p> <p class="ql-block">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开业25周年(1994~2019年),交易员在 W 形反向扶梯第一拐弯平台处合影庆祝。可见地面花式瓷砖的精美。</p> <p class="ql-block">19世纪40年代九江路已有“打绳路”名称,只因为是拉船进港纤夫走的小道,英文路名 Rope Walk Road,曾译作纤道、纤走路。后延筑至今湖北路,改名杭州路。清同治四年(1865年)以江西九江改今名。俗称二马路。</p><p class="ql-block">1862年5月前,上任一年的英国驻沪代理领事麦华陀,给工部局寄去了租界内街道新命名法的办法,主要内容是以中国省城和城市名称重新命名道路,“打绳路”于是改称为,杭州路(Hanchow Road)。然而,仅仅三年后,工务委员会向工部局报告称,由于平行的和相邻的主要街道名称相似,造成道路、街名混乱。而就在这个建议获得通过的同时,“杭州路”也就被正式改名为“九江路”。</p><p class="ql-block">九江路辟筑于19世纪50年代,60年代初,筑至 今湖北路,称为杭州路,后再延伸到西藏中路,长1490米。1865年,马路正式被命名为“九江路”。1999年,该路再向西延伸325米,至南京西路黄河路口。</p><p class="ql-block">下图为15号建筑在九江路一侧和边门。</p> <p class="ql-block">中山东一路九江路口南北都是曾经的银行大楼。现在分别是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和招商银行大楼。</p><p class="ql-block">中山东一路16号的第二代主人是李百里洋行的萧氏兄弟,1886年3月25日汇丰银行从平治门手中转得。汇丰银行将房屋由2层翻造成4层。1897年则是合众轮船公司和马礼逊洋行行址。1911年日资台湾银行入驻,1927年重新建造大楼。1945年日本投降后,此楼归中国农民银行使用。</p> <p class="ql-block">中山东一路16号</p><p class="ql-block">过去的日商台湾银行上海分行,现在是招商银行外滩支行营业场所。</p><p class="ql-block">我国台湾于1895年被日本侵占后,日本立即在台湾开设了多家银行,其中以“台湾”两字命名的银行为最大银行之一。1899 年,台湾银行开设于台北,是一家日本官商合办的股份制公司。</p><p class="ql-block">1911 年,该行在上海设立分行,并在购进了外滩16号大楼后正式营业。因为原本的东印度式风格大楼设计有许多开敞之处,不符合银行的安全性需求,因此便有了拆除重建后的这栋新大楼。</p> <p class="ql-block">建筑档案</p><p class="ql-block">建成年代 :1926年</p><p class="ql-block">风格 :简化的希腊神庙建筑式样</p><p class="ql-block">投建方 / 建筑师 :德和洋行设计</p><p class="ql-block">地址 :中山东一路16号</p><p class="ql-block">这栋大楼由德和洋行设计,建于1926年,钢筋混凝土结构,原为三层(建国后加建一层)。建筑坐西朝东,占地面积904平方米,建筑面积为4833平方米。造型为简化的希腊神庙建筑式样。</p><p class="ql-block">保护身份 :</p><p class="ql-block">199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1994年2月被列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p> <p class="ql-block">此大楼有着近似于希腊神庙建筑式样的独特外观,同时还夹杂了不少自身的特色 ;比如正立面的爱奥尼克柱头两端,照例应该是状如“发卷”的曲线涡卷,但在这里却改为了用直线条勾勒的回纹图案,富有东方色彩。</p> <p class="ql-block">此外,在大楼的东立面配有四根欧洲古典主义式的柱子,这又使它兼具了欧洲古典建筑的风格。三层、四层的层高明显小于一、二层,基本上采用平拱窗框,整幢大楼远远望去,底部敦实而上部轻盈,形成一种稳重感。总体而言,德和洋行设计的这栋大楼带有日本近代西洋建筑风格,并广泛吸取了各国建筑的长处,同时也保留本国的建筑特色,因此是一个多种建筑风格的混合体。</p> <p class="ql-block">1945年日本投降后,台湾银行撤离,这幢大楼被民国政府接管后,中国农民银行上海分行在这里开业。这样,旧中国被称为“五大银行”的中央、中国、交通、工商四家总行和中国民办银行的最主要的分行就都聚集在外滩。</p><p class="ql-block">1949年5月上海解放后,作为旧中国官僚资本的金融机构被人民政府接管、清理结束。</p> <p class="ql-block">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接管了农民银行,1955年4月起,中山东一路16号便由房管部门管理。后来这幢楼调拨给上海市土产品进出口公司使用,后又迁入上海工艺品进出口公司,底楼大厅内设工艺品陈列室。</p><p class="ql-block">自1995年起至今,招商银行成了该建筑新的主人。1998年,该建筑产权置换给招商银行总行。经装修后,作为招商银行上海分行的办公场地和外滩支行的营业场所。</p> <p class="ql-block">在土产进出口公司和上海工艺品进出口公司在此楼办公时,我进入过此楼,现在重新装修后的营业大厅比那时候有气势。</p> <p class="ql-block">外滩16号建筑在九江路一侧和边后门,当年土产和工艺品进出口公司的大牌子就挂在边门两侧。</p><p class="ql-block">改开后,上海外贸公司中有“五朵金花”,那当然是出口贸易量大创外汇多的(服装、丝绸、纺织、针织品等)公司,还有“五朵苦菜花”,做原材料出口,创汇少的(土产、畜产品、粮油、茶叶等)公司。</p> <p class="ql-block">九江路33号</p><p class="ql-block">1916年,日商住友银行在九江路开业,当时的门牌号是九江路1号;到了第二年,住友便分别在九江路、福州路等地开出了分行,33号就是该行的旧址。</p><p class="ql-block">该行资力雄厚,当时与三井、三菱、第一劝业、安田等同称日本五大商业银行。</p><p class="ql-block">民国34年(1945年)日本投降后,被中国政府指定中央信托局接管;民国37年,改称大阪银行,1952年恢复原名。以下两张图片摘自网络,感谢原作者!</p> <p class="ql-block">住友银行(Sumitomo Bank,Ltd.)是日本的大商业银行之一。创业于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为住友吉左卫门独资经营,到民国元年(1912年)变更组织,改为股份有限公司。总行设于大阪,上海分行开办于民国5年11月29日。该行资力雄厚,当时与三井、三菱、第一劝业、安田等同称日本五大商业银行。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先后兼并多家银行,成为日本较大的金融垄断组织。</p> <p class="ql-block">隔壁的41号是黄浦区文物保护点。</p><p class="ql-block">九江路41~45号</p><p class="ql-block">美国人开办的花旗银行上海分行,设立于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是美国最早在华设立的银行,最初的行址就在“九江路1号A”,亦即是现在的九江路41号。</p><p class="ql-block">说起花旗银行的名字,还和上海人有渊源,当时上海人称美国星条旗为“花旗”,中文行名,遂称“花旗银行”。</p><p class="ql-block">花旗银行在九江路开业后,业务相当活跃,仅次于汇丰银行,与麦加利银行(既现在的渣打银行)不相上下,直到1951年停业关闭。</p> <p class="ql-block">九江路41~45号</p><p class="ql-block">花旗银行上海分行设立于1902年,是美国最早在华设立的银行。银行在九江路开业后,业务仅次于汇丰银行,直到1951年停业关闭。</p><p class="ql-block">1980年后,文革时期被迫停刊的《新民晚报》社使用该楼。</p><p class="ql-block">2012年重建,如今是上海证券九江路营业部。</p> <p class="ql-block">以下两张图片摘自网络,感谢原作者!</p> <p class="ql-block">九江路36~38号</p><p class="ql-block">这里原来是日商三菱银行的所在地,后来被国民政府接收,成为了中华邮政储金汇业局。</p><p class="ql-block">新中国成立后,这里是上海邮政局九江路支局。小时候到此邮局次数最多,邮寄信件、包裹,提取外地寄来的包裹。现在此楼是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上海黄浦区支行营业场所。</p><p class="ql-block">这个大楼和外滩的建筑一样,成为上海具有代表性的上世纪30年代标志性建筑之一。</p> <p class="ql-block">门牌号是九江路38号</p> <p class="ql-block">大厅内柱子还在,原来的大理石柜面被拆除了,整个大厅面积显得更大了,已经不是青少年时记忆中的样子了。</p> <p class="ql-block">九江路50号</p><p class="ql-block">原日商三井银行、上海公库。1936年建造,1955年3月起由房管部门管理,现由中国建设银行上海分行使用。</p><p class="ql-block">小时候记得铜大门上方镌刻着“中国人民建设银行”字样。还记得彩色军事题材故事片《战上海》里面有段镜头就是在这一段路拍摄的。有个撑着拐杖的单腿退伍军人说:“吹,就会吹,把老子的腿都吹没了!”</p> <p class="ql-block">上世纪六十年代,拆除南京路上的有轨电车的轨道后,就一直是由无轨电车20路承担从九江路外滩经过南京东路、南京西路、愚园路到中山公园的载客重任。20路起始站就在邮局和建行大楼前。</p> <p class="ql-block">铜大门和铜窗架制作得很是精致。</p> <p class="ql-block">这栋楼边门曾经挂着上海市财政局、上海市税务局大牌子,这两个局曾经是和建行共同使用此楼的。</p> <p class="ql-block">九江路47号</p><p class="ql-block">原上海财政证券大楼,现为国家税务总局 12366 上海(国际)纳税服务中心。</p> <p class="ql-block">九江路53-69号</p><p class="ql-block">中四大楼坐南朝北,三层混合结构,建筑面积1789平方米。1936年建造,1955年7月起由房管部门管理,曾经是上海第一纺印公司印染中心试验室、黄浦区大楼经营公司等单位使用,现为古象大楼。现在此大楼似乎不是原来的老建筑了。</p> <p class="ql-block">四川中路320号、九江路80号</p><p class="ql-block">安利大楼,位于四川中路、九江路路口,1907年建成完工,当年这里曾是安利洋行的所在地。</p><p class="ql-block">安利洋行的前身是瑞记洋行,1917年中国对德国宣战后,瑞记在华资产,被汇丰银行代管。</p><p class="ql-block">一战结束后,在香港重新注册,改名为英商安利洋行(Arnhold Brothers & Co.,Ltd)重新开业,总部设在当时的九江路6号。</p><p class="ql-block">1924年10月9日,安利洋行投资100万两创办的中国公共汽车公司开辟了第一条营业线路:外滩—静安寺,以后线路陆续增加到12条。</p> <p class="ql-block">九江路89号</p><p class="ql-block">江川大楼,原德华银行总行所在地。</p><p class="ql-block">德华银行,最早在外滩、九江路路口这里,是由德意志银行牵头,由德商在华开办的银行,服务于德国与亚洲地区的贸易,是1912年成立的五国银行团成员之一,在1914年以前,在华影响力仅次于香港上海汇丰银行。</p><p class="ql-block">1917年,中国政府也对德国宣战,接管各地德华银行。1920年代,德华银行重新来华发展,重新选址在如今的江川大楼,但其地位已经远非昔比。1945年后,各地德华银行再次由中国国家银行接收。</p><p class="ql-block">1953年,德华银行被德意志银行重建,同时并入欧亚银行;上世纪80年代末,再度并回德意志银行,并于1995年,重回上海。</p> <p class="ql-block">原江川大楼,德华银行旧址,1916年竣工,新古典主义风格。立面为花岗岩饰面,入口处饰巴洛克山花,采用贯通三层的科林斯柱式,1988年加建两层。现为上海市医药工业公司。</p><p class="ql-block">下图为江川大楼在九江路和四川中路转角的大门。</p> <p class="ql-block">请继续参阅九江路金融街下集。</p><p class="ql-block">以上照片除注明外,均拍摄于2022年1月28日。部分文字资料摘自网络,感谢原作者的辛勤付出!</p><p class="ql-block">谢谢您的阅览和点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