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华侨补校简史

陈建华

<p class="ql-block"> 1953年</p><p class="ql-block"> 国务院决定创建广州归国华侨学生中等补习学校(以下简称广州华侨补校),由中侨委负责规划建校。在广州市石牌筹建广州归国华侨学生中等补习学校。</p><p class="ql-block"> 12月,中侨委从北京归国华侨学生中等补习学校及有关单位抽调18名干部教师作为首批建校人员抵达广州开展建校工作。领队陈树新,副领队徐元昭。</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学校占地面积2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万平米,环境幽静、空气新净,环境宜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1954年</p><p class="ql-block"> 年初,国务院决定成立全国华侨学生招生委员会,办事机构即广州华侨学生接待站,设在广州华侨补校内,与补校合署办公。两块招牌,一套人马,全面开展工作。</p><p class="ql-block"> 3月,中侨委又从北京华侨补校及有关单位抽调30名干部教师到广州华侨补校作为第二批建校人员参加建校工作。领队傅克,成员有刘士海、陈秀娟、符国柱等。广东省党政领导也先后抽调了一批干部教师到广州华侨补校工作。经广东省政府批准,广州华侨补校还从华南师范学院等高校应届毕业生中选录了一批毕业生来充实教师队伍。有陈成敬、周妙生等。</p><p class="ql-block"> 3月8日,广州华侨补校举行了首届开学典礼。首任校长由广东省委统战部长饶彰风兼任。祝菊芬任副校长。傅克任党支部书记兼办公室主任。除开设中学六年班级外,还开设初中预备班、大学先修班、中技班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1955年</p><p class="ql-block"> 经过一年多的艰苦努力,新校舍陆续落成。夏天开始,广州华侨补校正式迁入新校舍。中侨委主任何香凝亲临视察,并亲笔题写了校名“广州归国华侨学生中等补习学校”。</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中侨委主任何香凝题写的校名。</p> <p class="ql-block">  广东省教育厅副厅长胡一声接替饶彰风兼任校长。副校长有吴刚、张晓光、黄志猷。还先后调进了一批干部教师。</p> <p class="ql-block"> 1956年 </p><p class="ql-block"> 夏天,广州港澳学生中等补习学校并入广州归国华侨学生中等补习学校,成立广州华侨港澳学生中等补习学校。并校后,转入一批教师,有张筠、蔡佩琼等。与此同时,一批年青教师也加入,还有从海外归来的赖增创、吕振华等。后来又从荣校调来了何仲清、徐育雄等,部队也转来一批干部,有金国光、陈先清、黄皇宗等。</p><p class="ql-block"> 本学年度,在校学生人数增至6000多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1956年,师生们在石牌校址校门前合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1957年</p><p class="ql-block"> 汕头、南宁两地创办华侨补校。中侨委决定,从广州华侨补校抽调了部分干部教师去支援。</p> <p class="ql-block">1957年,广州华侨补校举办首届运动会。</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校运会百米跑的发奖台。(黄耀民老师提供相片)</p> <p class="ql-block"> 1958年</p><p class="ql-block"> 暨南大学复办。中侨委、广东省政府决定广州华侨补校腾出大部分校园、校舍给复办的暨南大学。广州华侨补校在原华侨招待所继续办学。</p><p class="ql-block"> 陈子广接替胡一声任校长。副校长何志一、许昭明。</p><p class="ql-block"> 由于港澳学生回来读书渐少,年底取消港澳补校校名。</p><p class="ql-block"> 福建前线紧张,中侨委决定组织前线慰问团。广州慰问团分队主要由广州华侨补校文工团成员组成。陈秀娟、张伯良负责带队。广州慰问分队走遍大半个福建省,慰问了广大解放军官兵和民兵。</p> <p class="ql-block">  1958年,先修班文科10班在校门口合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1959年</p><p class="ql-block"> 国家发生自然灾害,为了保证华侨学生的正常生活,学校在郊区元冈兴办了农场。</p> <p class="ql-block"> 1960年</p><p class="ql-block"> 国际掀起反华排华浪潮,中央决定派船接华侨,成立接待安置机构,接待安置归国难侨。其中华侨学生接待站设在广州华侨补校。广州华侨补校除正常教学任务外,又增加了接待安置华侨学生的任务。</p><p class="ql-block"> 为了完成繁重任务,中侨委决定由学校从自己的学生中挑选一批留校工作。广州华侨补校挑选了整整100名,充实到教职工队伍中。他们是:张森福、陈浪平、杨豪勇、黄耀民、翁建华、赖介元、黄静玲、陈质彬、蔡维国、梁德标、翁惠、蔡高胜、李桂洲、陈智、黎爱英、方美珍等。</p><p class="ql-block"> 福建泉州华侨大学创办。中侨委决定从广州华侨补校抽调人员支援,教导处主任何希銮等10人被调往泉州。</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1960年,广州华侨补校干部教师参加中侨委侨务干部学习班结业与廖承志主任(前右六)合影。</p> <p class="ql-block">  1960年8月,补校组织“归国华侨学生观光团”,由张筠老师带队,到北京、天津、武汉等地访问。</p> <p class="ql-block"> 1961年</p><p class="ql-block"> 春节,陈子广校长(右九)带领同学们去从化旅游。</p> <p class="ql-block"> 1962年</p><p class="ql-block"> 广州华侨补校副校长何志一等人被调往汕头华侨补校工作。</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1962年8月12日,六二届高三(2)班同学与陈子广校长(左七)及老师合影。</p> <p class="ql-block">  1962年,国家羽毛球队来校表演,张莹老师(左二)与羽毛球世界冠军、归侨梁小牧(右一)以及学校女篮部分队员合影。</p> <p class="ql-block"> 1963年</p><p class="ql-block"> 李德礼老师(前右二)和初二(2)班同学合影。(高一(2)班提供相片)</p> <p class="ql-block">  1963年,黄耀民老师(前排右一)、蔡维国老师(后排左一)、刘裕荣老师(前排左一)和石牌补校小组唱成员在礼堂前合影。(潘先经提供相片)</p> <p class="ql-block">  陈忠老师(后排右五)和同学们合影。</p> <p class="ql-block">  何仲清老师(后排右四)和66届高补(4)斑同学合影。</p> <p class="ql-block"> 1964年</p><p class="ql-block"> 中侨委决定在北京华侨补校内新办一所北京外国语专科学校,广州华侨补校教导处主任赖增创被调到该校工作。</p> <p class="ql-block">  赖增创主任(右三)、蔡维国老师(右四)、罗珠老师(左四)和校友合影。</p> <p class="ql-block">  1964年,翁惠老师(后排右一,少先队辅导员)和少先队员在挍门前合影。(陈建华提供相片)</p> <p class="ql-block">   1965年</p><p class="ql-block"> 由于暨南大学发展的需要,中侨委和广东省政府决定广州华侨补校迀至广州沙河瘦狗岭原地质学校继续办学。夏秋之交,全校师生总动员,自己动手大搬家。</p><p class="ql-block"> 迁校后,中侨委副主任方方为学校题写了新校名,学校正式改为“广州华侨学生补习学校”。</p><p class="ql-block"> 倪宏毅接替陈子广任校长,吴国源任政治处主任。</p> <p class="ql-block">  倪宏毅校长(左一)和同学们。</p> <p class="ql-block">  吴国源主任(前中)和同学们。</p> <p class="ql-block">1965年,部分学生自愿上山下乡到英德华侨农场务农。图为同学们戴上大红花,和送行的校长老师(前排)合影。</p><p class="ql-block">前排左起:张筠、杨琼秀、朱始良、刘士海、吕振华、于润泽、刘铁(工作队长)、倪宏毅(校长)、李之杏、徐元昭、陈成敬、何仲清、陈质彬。</p><p class="ql-block">二排左起:罗秀玉、林御花、高莲美、黄慧坚、刘美兰、丘美娇、梁秀英、陈福华、侯明华、黄佩珍、刘美云、熊德雅。</p><p class="ql-block">三排左起:侯绮丽、黄真明、林爱珍、许友娣、谢梅英、张秀云、李连谋、王瑞娟、郑宾娘、邱鹏花、郭淑珍、朱素芝、邹水琼。</p><p class="ql-block">四排左起:吴柏源、王会章、巫志群、卢汉洲、杨天生、李锦城、沈新忠、郭平安、严升章、陈荣生、翁南彰、林宏海、周颂友。</p><p class="ql-block">后排左起:林善元、张拾新、扗林社、育讳、莫日刚、罗义发、吴子雄、卜新庆、苏裕民、李越明、傅日高、黄华锋、李金和、陈木科、吴景林。</p> <p class="ql-block"> 补校学生的学习和生活。</p> <p class="ql-block">  1965年,黎爱英老师(二排右一。少先队辅导员)、张伯良老师(后排左一)和少先队员在礼堂前合影。(陈建华提供相片)</p> <p class="ql-block">  高一(2)班同学演出后合照。(黄耀民老师提供相片)</p> <p class="ql-block">  高一(1)班同学和辅导员廖正方老师(后排左一)合影。(马引生提供相片)</p> <p class="ql-block">  初三班 同学们正认真听课。(王珣章提供相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建校以来,补校培育的桃李满天下,其中不少校友取得骄人业绩。如:王珣章校友在1973年通过高考,考入中山大学,之后去英国牛津大学深造,获研究生学历、博士,博士生导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曾任中山大学校长,广东省政协副主席。(二排靠近走道的是王珣章校友)</p> <p class="ql-block">  正在训练中的补校跳伞队队员。</p> <p class="ql-block">  补校设施(杨桂良、李莉嬿等提供相片)</p> <p class="ql-block">  学校大礼堂。</p> <p class="ql-block">  课室。</p> <p class="ql-block">  教工宿舍。</p> <p class="ql-block">  十八栋旁的菜地。</p> <p class="ql-block">  二十一栋女生宿舍楼。</p> <p class="ql-block">  图书馆的书。</p> <p class="ql-block">  学校游泳池。</p> <p class="ql-block"> 1966年</p><p class="ql-block"> 下半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广州华侨补校遭受极大冲击,学校无法正常办学。</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1966年10月1日和10月18日,学校组织两批师生赴京接受毛泽东主席检阅。图为观礼胸襟。(杨桂良提供相片)</p> <p class="ql-block"> 1967年</p> <p class="ql-block">  高一(2)、(3)班和初一、高补班部分同学组成的“长征队“,陡步走到武汉后在长江大桥合影。</p> <p class="ql-block">   1968年</p><p class="ql-block"> 年底,经上级决定,广州华侨补校1000多名学生被分送到海南农场及其它华侨农场工作。主要在崖县南田农场、万宁县新中农场、万宁县东兴农场、定安县中瑞农场、保亭县新星农场、保亭育种站、白沙县龙江农场、澄迈县红光农场、儋县西联农场、琼海县东太农场、屯昌县中坤农场。</p> <p class="ql-block">  1968年10月.广州华侨补校颁发学生毕业证书。图为毕业证书和学生证。</p> <p class="ql-block">  1968年12月,高一(2)班同学在奔赴海南前合影。(高一(2)班提供相片)</p> <p class="ql-block"> 1969年</p><p class="ql-block"> 上半年,由华侨学生接待站接待的一批归国不久的华侨学生,也被安排到海南农场及其他华侨农场工作。至此,广州华侨补校的学生基本安置完毕。</p><p class="ql-block"> 11月,广州华侨补校正式停办。校产移交给广东省军区。教职工由广州市政府安置,主要安排在广州市内各中学工作。</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1970年</p><p class="ql-block"> 在南田农场的同学。</p> <p class="ql-block"> 1971年</p><p class="ql-block"> 艰苦岁月。</p> <p class="ql-block"> 1972年</p><p class="ql-block"> 国家充许归侨学生申请赴港定居。大批华侨补校学生离开农场赴香港定居。之后几年,国家落实知青政策,华侨补校学生陆续调回城市工作。</p> <p class="ql-block">   1978年</p><p class="ql-block"> 根据中共中央中发【1978】3号文关于恢复华侨学生补习学校的精神,4月27日,广东省委同意立即恢复广州华侨补校。原广州华侨补校的教职工、校舍等,原则上调回和交还使用。并决定具体复办工作由广东省侨办召集有关部门协商解决。随即成立筹办工作组,倪宏毅任组长。</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黄耀民老师(中左三)翁惠老师(中右二)和校友合影。</p> <p class="ql-block">  赖增创主任(右一)和胡芳玉老师(中)、伍齐安老师。</p> <p class="ql-block">  9月,国务院侨办根据国发【78】第130号文规定“在广州成立华侨学生接待站(名称另定)”的精神,经与教育部、财政部联系,定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州华侨学生按待站”,经费在广东省侨办的事业费中列支。</p> <p class="ql-block">  张伯良老师和校友合影。</p> <p class="ql-block">  胡芳玉老师(前右)、伍齐安老师(前中)和校友合影。</p> <p class="ql-block">  林伊丽老师(左一)、钟志彬老师(右)和朱始良老师。</p> <p class="ql-block">  黄静玲老师(后排右二)和校友们合影。</p> <p class="ql-block">  10月27日,复办后首届开学典礼举行。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廖承志亲笔题写的校名“广州华侨补习学校”正式启用。广东省侨办副主任谢文思兼任校长。</p> <p class="ql-block">  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廖承志亲笔题写的校名。</p> <p class="ql-block">  复办以来,学校建设有了较大发展。设有中心电化教室,语言实验室以及物理、化学、生物实验室、书画室等,图书馆藏书5万多册,体育场所较为完备,建有学生公寓。</p> <p class="ql-block"> 1979年</p><p class="ql-block"> 1月,邝炳衡被任命为校长,副校长郭忠,吴刚。不久,许昭明,黄志猷亦调回任副校长。</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张森福老师(右)。</p> <p class="ql-block">  林强老师(左)和梁德标老师。</p> <p class="ql-block"> 1980年</p><p class="ql-block"> 1月,国务院侨办同意广州华侨补校有关举办夏令中国语言班的请示。经过筹备,第一期夏令语言班(后改称夏令营)于4月3日正式开班,来自泰国的77名学生成为广州华侨补校首批夏令营的学员。从1980年至1993年上半年(成立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前),广州华侨补校共举办了154期夏令营,参加人数合计3303人。他们分别来自泰国、菲律宾、日本、新加坡、朝鲜、蒙古、美国、加拿大、巴拿马、阿根廷、秘鲁、巴西、厄瓜多尔、苏里南、特立尼达和多巴哥、澳大利亚、新西兰、大溪地、法国、丹麦、英国、德国、瑞士、葡萄牙、荷兰、比利时、留尼旺、毛里求斯以及香港、澳门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刘良丰老师(前排右三)陈浪平老师(后排左三)杨豪勇老师(前排右一)吴健鸿老师(前排左一)周经志老师(后排左四)林苗老师(右排右二)黄耀民老师(后排左二)翁建华老师(后排右三)和校友合影。</p> <p class="ql-block">  王琼老师(左一)。</p> <p class="ql-block">   1982年</p><p class="ql-block"> 11月,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广东省政府决定在广州华侨补校内增办中国语言文化学校。两校统一领导,分开教学。</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方美珍老师(前左五)谭铁强老师(后左四)蔡高胜老师(后右三)李国基老师(后右五)戴运隆老师(后右六)和校友合影。</p> <p class="ql-block">  陈质彬老师(右二)和校友们合影。</p> <p class="ql-block"> 1983年</p><p class="ql-block"> 国务院侨办收回广州华侨补校,直属国务院侨办领导。学校日常工作委托广东省侨办管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10月,国务院侨办任命刘士海为学校党委书记、副校长,梁维介为学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翁建华为副校长。广州华侨补校校长则由广东省侨办主任曹兴宁兼任。</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各地师生回校参加庆祝补校成立三十周年活动。右四为原校保卫科长丘火滿,左一为蔡维国老师。</p> <p class="ql-block"> 1984年</p><p class="ql-block"> 6月,广州华侨补校(广州地区)校友会成立。刘士海任会长,翁建华任副会长兼秘书长,主持校友会日常工作。会址设在广州华侨补校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陈智老师(左一)黎爱英老师(左二)</p> <p class="ql-block">  杜夷商老师(左)。</p> <p class="ql-block"> 1985年</p><p class="ql-block"> 梁维介率团赴泰国考察,拜会当地华侨华人社团领导及知名人士,参观访问华校,了解当地华文教育情况,还联络了校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徐元昭老师(右一)张树人老师(中)。</p> <p class="ql-block">  陈成敬老师(右二)和同学们一起。</p> <p class="ql-block">   1986年 </p><p class="ql-block"> 10月,广东省侨办副主任谢文霖兼任广州华侨补校校长。副校长仍是刘士海、梁维介、翁建华。</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刘裕荣老师(左四)戴运隆老师(左二)和校友合影。</p> <p class="ql-block"> 1987年</p><p class="ql-block"> 8月,刘士海任广州华侨补校校长。梁维介任专职党委副书记,翁建华仍担任副校长。新任命吴春元、彭永茂为副校长。</p><p class="ql-block"> 11月,全国对外汉语教材规划会议在广州华侨补校召开,70多所高校的100多名代表与会。广州华侨补校的《中国话》(黄皇宗、翁建华任主编)等多部教材被列为1987—1990年全国对外汉语规划教材。</p><p class="ql-block"> 本年度开始,国务院侨办赋予广州华侨补校外派教师的任务。广州华侨补校先后派教师远赴马达如斯加、苏里南和泰国任教。</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刘士海校长(前左二)陈秀娟老师(前左三)和校友合影。</p> <p class="ql-block">  梁维介副校长(右)和谭铁強老师亲切交谈。</p> <p class="ql-block">  翁建华副校长(前左五)和校友合影。</p> <p class="ql-block"> 1988年</p><p class="ql-block"> 6月,广州华侨补校首次教师职务评定工作顺利完成。经上级审批,评定高级教师38名,评定中级职务47各(其中中学一级教师45名),评定初级职务的16名(其中中学二级教师12名)。</p><p class="ql-block"> 8月,钟洪雄任广州华侨补校党委书记。</p><p class="ql-block"> 11月,广州华侨补校举行建校35周年庆祝活动,海内外校友嘉宾欢聚一堂。</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翁建华老师(前左一)、黄石老师(前左二)、余斌老师(前左三)、陈忠老师(前左四)、吴国源校长(前右四)、陈秀珍老师(前右三)、张伟程老师(前右二)、赖介元老师(前右一)和高一(1)班同学合影(高一(1)班提供相片)</p> <p class="ql-block">  谢德懋老师(左一)黄雅芳老师(右二)。</p> <p class="ql-block">   1989年</p><p class="ql-block"> 学校以招收华侨、港澳、华人学生为主,适当招收国内的归侨、侨眷子女。开设华侨、港澳、华人升大学预科班;国内归侨、侨眷子女升大学补习班,对外招收的汉语基础斑、汉语专修班、汉语专业班,学制均为一年。还有短期专业培训班,夏(冬)令汉语班、华人教师进修班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欧国基老师(前排左一)、陈质彬老师(前排左三)、金国光老师(后排左十)、王琼老师(后排左十二)、杜夷商老师(前排右一)、翁建华老师(前排右四)和六六届高三(3)班同学合影。(潘正红提供相片,陈良信注名)</p> <p class="ql-block">  李梅娘老师(前左)尤冰华老师(前右)。</p> <p class="ql-block">  1978年—1989年已招收华侨、港澳、华人学生7000多人。</p> <p class="ql-block">  洪明顺老师(前右二)和校友欢聚。</p> <p class="ql-block">  朱始良老师(左一)黎永辉老师(右一)。</p> <p class="ql-block">  沈南城老师(前左三)和高一(1)班同学合影。(高一(1)班提供相片)</p> <p class="ql-block">  彭启明老师(前右一)和校友合影。</p> <p class="ql-block">  建校以来,已培养了来自世界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华侨、港澳、华人、归侨侨眷学生3万多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丘三华老师。(杨桂良提供相片)</p> <p class="ql-block">  张伟程老师(右)和同学们合影。(高一(1)班提供相片)</p> <p class="ql-block"> 1990年</p><p class="ql-block"> 1月,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学会第三届全国对外汉语教学讨论会在广州华侨补校召开。全国70所高校的100多名代表与会。</p><p class="ql-block"> 7月,刘士海退休。林敦祥任广州华侨补校校长兼党委副书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林敦祥校长(前左三)带领学校中层干部到深圳特区参观学习。(黄耀民老师提供相片)</p> <p class="ql-block"> 1991年</p><p class="ql-block"> 2月,香港广州华侨补校校友会在香港正式成立。姚茂良被选为会长。陈选华、黄振发、古楷中为副会长。蔡维国为理事长。</p><p class="ql-block"> 8月,广州华侨补校校刋《广州华苑》正式创刋,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翁建华任主编。</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香港补校校友会第一届理事会部分理事合影。</p> <p class="ql-block">  蔡维国老师(前排左四)梁德标老师(前排右三)和校友们在香港广州华侨补校校友会第十届理事会就职典礼上合影。(陈继武提供相片)</p> <p class="ql-block"> 1992年</p><p class="ql-block"> 1月,经上级党委批准,副校长翁建华兼任广州华侨补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彭永茂兼任纪委书记。任命古浩辉为副校长。</p><p class="ql-block"> 6月,广州华侨学生补习学校(广州地区)校友会举行换届选举大会。罗国民当选会长。副会长有符国柱、古华民、王珣章、黄军灵、游国屏、翁建华。翁建华兼任秘书长,主持校友会工作。</p><p class="ql-block"> 10月,《广州华苑》封面启用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叶选平题写的刋名。</p> <p class="ql-block">   1993年</p><p class="ql-block"> 2月6日,国务院侨办主任廖晖等人到广州华侨补校视察。廖晖就广州华侨补校并入暨南大学,在广州华侨补校的基础上建立学院一事作了指示。</p><p class="ql-block"> 5月11日,广州华侨补校林敦祥校长向学校中层以上干部传达国务院侨办“(93)侨教字第23号文”(4月27日)《关于筹建暨南大学华文学院的通知》。通知决定,“撤销广州华侨学生补习学校原建制,在广州华侨补习学校原址,建立暨南大学华文学院””,保留“广州华侨学生补习学校”校名。</p><p class="ql-block"> 5月26曰,华文学院领导班子产生。暨南大学副校长赖江基兼院长。赖国绪、林敦祥为副院长。</p><p class="ql-block"> 6月17日,暨南大学校长周耀明在广州华侨补校教工大会上宣读了国务院侨办4月27日《关于筹建暨南大学华文学院的通知》,正式宣布暨南大学华文学院成立。介绍学院领导班子,宣布成立华文学院临时党委会,赖国绪兼任党委书记,吴春元为党委副书记,委员有赖江基、林敦祥、翁建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1月7日,华文学院(原广州华侨补校)举行建校40周年庆祝大会。泰国、日本、巴西、秘鲁和港澳地区以及内地各省市校友嘉宾共1200多人参加了大会。</p> <p class="ql-block">  国务院侨办主任廖晖(中)来广州华侨补校视察。</p> <p class="ql-block">  庆祝广州华侨学生补习学校成立四十周年,校友们在校门口合影。</p> <p class="ql-block">  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广州华侨学生补习学校校园新貌。</p> <p class="ql-block">  2018年11月17—18日,分别五十年的各地校友回母校重聚,庆祝建校65周年。</p> <p class="ql-block">  暨南大学华文学院院长邵宜(右二)等领导和校友合影。(杨桂良提供相片)</p> <p class="ql-block">  黄耀民老师(左二)和高一(2)班同学一起。(黄振发提供相片)</p> <p class="ql-block">世纪大聚会,校友大合影。(潘先经提供相片)</p> <p class="ql-block">  资料来源:《广州华苑——回眸五十年》、《甲子心迹》、《流淌的岁月——香港广州华侨补校校友影集》、《侨补情缘》、《情深意长》。部分相片由老师及校友提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后 记</p><p class="ql-block"> 我怀着对母校的热爱,根据以上资料,编纂了《广州华侨补校简史》。力求基本记述母校(1953—1993)的历史,以表怀念之情;尽量收集历届校长扣老师的相片,以谢师恩;努力反映校友的学习和生活,以表同窗之谊。</p><p class="ql-block"> 由于水平有限,难免有错漏,敬请老师和校友指正。</p><p class="ql-block"> 陈建华</p><p class="ql-block"> 2022年4月初稿</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附记:</p><p class="ql-block"> 本文发表后,引起母校老师和校友的热烈反响,有的关注点赞;有的分享转载;有的指出错漏;有的提供相片。华文学院退休教师陈延河赋诗抒情:</p><p class="ql-block"> 日前读曾文明书记转的美篇《广州华侨补校简史》,感赋一絕。</p><p class="ql-block"> 华夏子孙四海居,</p><p class="ql-block"> 语言文化印心脾。</p><p class="ql-block"> 生根异国追怀祖,</p><p class="ql-block"> 补校兴存载史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众人拾柴火焰高”,我们看到了母校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这是一部集体智慧编纂的简史。在此再次感谢母校老师、校友的鼓励和支持。</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2022年5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