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宁都緣何称“文乡诗国”</p><p class="ql-block"> 宁都素有“文乡诗国”之称,这个“素有”二字,应该从唐末、五代十国起.唐宋两代形成了“诗国”,明清两代构成了“文乡”,先有“诗国”,后有“分”。它并非是诗文发祥地的“家乡”,而是因诗众文多被喻为“乡”“国”。</p><p class="ql-block"> 宁都“文乡诗国”的出处,迄今所见史料记载,是清道光版《宁都直隶州艺文志》的一段前言,其大意是这样:“宁都在唐末五代十国时,便出现了南最早的文学家廖国图、正图、廖融、廖凝、廖邈父子兄弟以诗著见称;继宋代的理学家曾兴宗、大诗人曾原一,祖孙二人的诗著名噪江南;爱国诗人立等、肖士赟、肖士资父子的诗著《冰崖诗集》、《冰崖诗集拾遗》36卷,声震型神州,县内诗风盛极一时,遂有‘诗国’之称。至明代,有董越、董天畅父一人的《圭峰文集》、《璜溪文集》并传,隆庆、万历、天启、崇祯年间的一大批人学土王苏琦、杨一水、杨维节等,精心钻研经文,探索文章风格,加上嗜文川甘陈大士、罗文止、揭万年等积极倡导和参与,县内说文论书蔚然成风。日丁都的文章之多、文风凌厉雄健,可与‘オ子之乡’的临川相媲美了。故宁都继“诗国”之后遂添“文乡”之称。至清初,‘易堂九子’著述多达30多种也之众,宁都三魏’的散文声誉,几遍海内。故梅川遂成“文乡诗国”。 </p><p class="ql-block"> 以上是清道光四年(1826年)知州刘丙(安徽广德人)梁棲鸾(安徽太 E (州志》中对宁都“文乡诗国”由来的记述。另外,在《清史.人物卷》那習氏源流人文志》中皆有关于“文乡诗国”来由的考据佐证。</p><p class="ql-block"> 综观 宁都“文乡诗国”的成因由来,窃以为有三:一是宁都古代儒学兴盛八宗教兴学的风气长成不衰。从唐至清,已形成了县有县学、乡有书学馆、村有私塾、姓有义塾,较早地形成了多级办学格局,构建了完整的儒学教育体系。明清两代是宁都儒学教育的鼎盛时期,县内时有县(州)学1所,书院5所,名儒学馆4所,私塾、义塾300余所,旧志有云“琅琅书声,充耳城乡”。此系宁都的启智治愚工程,比邻近各县较早。</p><p class="ql-block"> 二是出道人才早、人才多。宁都的历代科名资料,隋、唐、五代缺考,但从北宋咸平三年(公元1000年)算起至清代末年,科考中榜进士人数125人,举人413人,秀才、贡员数以千计。光进士人数比邻近的8个县的总和还要多。赣南3个状元中宁都占了2人,还独有1名探花。自南唐算起至清末,宁都出道的人才众多,曾经人朝的文臣武将五品以上的高级命官115人,其中一品官3人、二品官9人;在野的儒林、文苑中的文化名流多达600余人,被《江西通志》誉为“居南赣之首”。出道人才早、人才多,必然诗众文多。</p><p class="ql-block"> 三是朝野人士都崇尚诗文。在朝的命官,多数既是政治家、军事家又是文学家,他们跟在野的儒林、文苑名流一样,善文会诗著作甚丰,如南宋既能治军又能理政的右丞相崔与之(一品官、黄石人),他一生著有《菊坡集》、《崔清献公集》、《岭南遗书》等传世。明代的宁都探花董越,官至工部尚书,既是宫廷教育家、政治家、外交家,又是文学家,他一生著有《使东日记》、《朝鲜赋》《圭峰文集》《董文僖公集》以及名篇散记《十二境诗》、《绵江馆记》、《琴江馆记》等传世。即使是戎马生涯为主的“卫国福将”卢述、军功显赫的大将军叶信、抗元英雄陈继周、抗倭英雄陈勉等人都有大量诗文著作传世。无分乎文武人才,人人崇尚诗文,且能文善诗,故传以前宁都的诗文著作,有篇目可査者就有2200多部、卷。</p><p class="ql-block"> 儒学兴盛,人才众多,崇尚诗文成风,这就是宁都“文乡诗国”的成因。依赖教育为基、人才为本,才造就了宁都花团锦簇的“文乡诗国”美名。</p> <p class="ql-block">可爱的宁都</p><p class="ql-block">在宁都工作期间,我经常参与一些文化上的事情,不时会听到这座古城的很多故事。起初,这些东西像一张张画片一样,还比较零散,却勾勒出了宁都的眉眼、唇角,抑或是笑容、背影,是那么的深情款款。时间是一个储蓄罐,画片慢慢的累积,不觉间竟拼出了一个可爱的宁都。</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千年文脉翠微峰</p><p class="ql-block">翠微峰之于宁都,就如同故宫之于北京、武侯祠之于成都,可算是当地最卓越的人文地理标志了。</p><p class="ql-block">这一抹翠微座落于县城西北处,“色如渥丹,灿若明霞”,是国家4A级风景区。从远处放眼,恰似一个高挑美艳的模特,曼妙的行走于云壤之间。走近主峰,你会发现,山中间仅一条石缝可垂直攀至山顶,险峻异常,绝不亚于“华山一条路”。</p><p class="ql-block">翠微峰与宁都历史是紧密相连的。</p><p class="ql-block">西汉时期,仙子张丽英修道于此,留下了名篇《金精十八章》,是为宁都文脉的源流。</p><p class="ql-block">明末清初时期,宁都翠微位居江西“三山学派”之首。以散文大家魏禧为首的九人,为反清复明,在翠微峰设立“易堂学馆”,招徒讲学,一时之盛,史称“易堂九子”。</p><p class="ql-block">在中国历史上,山上的大学不少,但建于悬崖绝壁、耸立于云中的,恐怕唯有“易堂学馆”了。登上翠微之顶、一览天下小时,一想到几百年前竟然还有那么一群人在这种绝处传经布道,不由得会感慨文化那顽强的生命力。</p><p class="ql-block">延至近代,最有名的莫过于1949年翠微峰解放战斗。此战是解放军渡江战役后最大的山地战,对盘踞于此的国民党残部予以清剿。</p><p class="ql-block">1951年,上海电影制片厂以此为素材,拍摄了电影《翠岗红旗》。周总理曾对电影主演于蓝讲,“毛主席和我一起看了三遍,主席很称赞,并嘱咐干部不要忘记苏区人民。”我想,这部电影一定勾起了主席对苏区经历的难忘回忆了。由于这部电影,翠微峰曾一度名扬海内外。</p><p class="ql-block">现今,最可喜的是,县里最好的中学——宁都中学新校区就坐落于翠微峰脚下,占地近700亩,是目前江西省面积最大的中学。宁都学子在如此优美的校园环境中求学,浸润于文乡诗国的优良传统,必会将家乡的文化发扬光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三杯鸡</p><p class="ql-block">初来宁都时,每逢上餐桌,好客的宁都人总会热情的推荐他们的招牌菜——“三杯鸡”。</p><p class="ql-block">听完这个介绍,当时我心里还有点纳闷,在北京没少光顾台湾餐厅,三杯鸡是响当当的台湾名菜,怎么又变成了江西菜?后来,带着这个疑问,我请教了宁都美食专家曾大洪先生。</p><p class="ql-block">曾先生告诉我,三杯鸡的确起源于江西宁都。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蒋经国先生主政赣南期间,他非常喜欢宁都三杯鸡。后来,国民党败退台湾,这道菜也跟随蒋先生去了台湾,经过当地厨师的改良,逐渐登堂入室,成为了一道宝岛名菜。这故事听上去,颇有一点墙里开花墙外香的味道。</p><p class="ql-block">所谓“三杯”,即一杯酱油、一杯米酒、一杯香油。简单的三味佐料,却能烹饪出如此美味,足见宁都美食文化以简驭繁的智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3、宁都人的麦当劳、狮子头</p><p class="ql-block">如果要评选宁都小吃的当家花旦,恐怕非宁都肉丸莫属。</p><p class="ql-block">这肉丸是用新鲜的猪后臀部廋肉捣成肉泥,搭配薯粉和匀制成。基础食材是新鲜猪肉,故口感上佳;由于添加薯粉,肉丸劲道有弹性。</p><p class="ql-block">这肉丸可蒸、可煮、可炒,烹饪方式多样。形制可大、可小,小的肉丸又称宁都肉撮,一般作为早餐小吃,拌以姜、葱、辣椒,唇齿留香,便是宁都人的麦当劳、肯德基;大的肉丸作为家里喜庆家宴的硬菜,个头越大,越显示出主人的热情和家底的殷实,便是宁都人的狮子头。</p><p class="ql-block">此外,宁都的肉丸名菜还有另一道佳作,唤作“石榴鱼丸”。这道菜应不算小吃,比较清淡,汤料充足,有点高档粤菜的感觉。因以鱼肉圆包裹猪肉馅制成,民间俗称“怀胎鱼丸”,实在是颇为形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4、无盐汤</p><p class="ql-block">在宁都的餐桌上,餐前一般都有一道独特的汤,这汤是不放盐的。</p><p class="ql-block">为什么不放盐呢?刚开始我以为,这是不是因为宁都菜整体咸咸辣辣,无盐汤相对比较清淡,可以起到一种调和的作用。后来才知道,无盐汤里还有一个红色的历史故事。</p><p class="ql-block">上世纪三十年代,当时宁都是反“围剿”的指挥中心和主战场,敌人对宁都在内的苏区进行了严密的物质封锁,意欲使其“无粒米勺水之接济,无蚍蜉蚊蚁之通报”,将红军扼杀在摇篮之中。宁都不产盐,食盐全靠外运。敌人的封锁造成了当时宁都食盐的极度紧缺。</p><p class="ql-block">宁都的老百姓为了支援红军作战,逐渐形成了“炒菜少放盐,蒸汤不放盐”的饮食习惯,硬是从舌尖上省下来了盐,全部送到了前线,送给了伤病员。后来,革命胜利了,食盐再也不是短缺物质了,但“无盐汤”的习俗却保留了下来。</p><p class="ql-block">小小一道无盐汤,盛满了当年宁都人民支援苏区红军的鱼水情谊,来宁都的人一定要品尝一下这个温暖的故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5、两条梅江</p><p class="ql-block">宁都有一条母亲河,名叫梅江,是赣江的源头,浩浩荡荡,颇有气势,滋润养育了古城的千年文明。</p><p class="ql-block">有一次,我在微信朋友圈推介梅江美景时,一位友人问我,广东梅州也有一条梅江,梅州梅江和宁都梅江有什么关系吗?对这个问题,我不得其解,顿时语塞。后来,经过多方求证,终于找到了答案。</p><p class="ql-block">原来,宁都是客家人从中原南迁的第一站。不少中原人为躲避战乱,先迁徙到了宁都等地,再逐步向广东、福建播散。梅州古时称嘉应州,宋时改为梅州。在宁都客家姓氏向粤北、闽西迁徙的过程中,这些人不仅将习俗信仰带去,同时也将当地一些地名改为故土的习惯称呼。</p><p class="ql-block">1998年,梅州市人大秘书长黄玉钊先生来宁都,亲口证实梅州梅江之名确实化自宁都的母亲河梅江。</p><p class="ql-block">两条梅江,相隔数百里,却有着共同的文化传承——这也算是宁都作为“客家摇篮”的一条历史证据吧。</p><p class="ql-block">6、一座手写的博物馆</p><p class="ql-block">在宁都县城,有一座特殊的历史博物馆——宁都起义纪念馆。1931年,赵博生、董振堂率一万五千余人起义,宣布参加红军,组成红五军团,是为震惊中外的“宁都起义”。毛主席后来盛赞,“用宁都起义的精神用于反对日本帝国主义,我们是战无不胜的!”</p><p class="ql-block">起义发生地原来是一座传教士住所,建筑中西合璧,艺术味道很浓。上世纪七十年代,县里为纪念这一历史事件,在旧址建筑内开设陈列,修建了宁都起义纪念馆。</p><p class="ql-block">在我去过的所有博物馆中,宁都这座馆有一个特别的不同。其他馆陈列上的说明文字和图画一般都是打印的,唯独这座馆的字画基本上都是人工手写手绘的。</p><p class="ql-block">馆内文字由赣州市书法家吴本清先生手书,一手俊秀工整的楷书,不仔细看,还真以为是电脑刻出来的;油画则为宁都画家刘沐华先生绘制,栩栩如生、生动传神。这些字画已历四十多年,浑身散发着沧桑与厚重。</p><p class="ql-block">原来,这座博物馆修建较早,当时条件有限,文字图画无法电脑生成,只能手工制作。因缘巧合,落后的条件反而给后人留下了珍贵的艺术品。</p><p class="ql-block">好的博物馆就像一杯酒,年头越足,越能品出历史的味道。宁都起义纪念馆不正是这样一杯陈年的老酒吗?</p> <p class="ql-block">7、斗诗巷</p><p class="ql-block">必须要介绍一条诗意盎然的古巷。这条巷子名叫“斗诗巷”,就在宁都县城。宁都素有“文乡诗国”的美誉,“诗国”一说就与“斗诗巷”密切相关。</p><p class="ql-block">“斗诗巷”,又称“构诗巷”。这小巷宽1至3米,长约60米,东西走向。《宁都直隶州志》记载,“南阜民内巷(现统称为小东门)一构诗,七姑巷西折达高街(现名中山街)”。顾名思义,这小巷因南宋时期有几名诗人在此构思创作诗歌而得名。</p><p class="ql-block">这些诗人以构诗斗诗为乐,远近闻名,引得不少外地骚人墨客也以来此巷为荣。其中,一名斗诗的诗人叫做曾原一,其好友戴复古曾作诗,表达对他以及宁都诗坛的敬重。这首《访苍山曾子实》写道,“故人子曾子,居住近金精。福地佳山水,诗家老弟兄。十年重会面,一笑最关情。万象亭前月,今宵为我明。”后来,随着宁都诗名日盛,这“诗家”一说慢慢就化成了“诗国”。</p><p class="ql-block">中央苏区革命时期,毛主席曾多次来过宁都县城。他老人家有没有去过“斗诗巷”?目前没有史料记载,但我猜想,按照这位大诗人的性格,只要能得休息空闲,一定会来这个有趣的小巷转一转的。</p><p class="ql-block">8、钱钟书挥毫宁都城</p><p class="ql-block">钱钟书是我最崇敬的一位学者,《围城》是我最钟爱的一本小说。没想到,宁都居然和这位文坛骄子也有着不小的联系。</p><p class="ql-block">《围城》中的方鸿渐,失恋彷徨之中,便是从上海出发,一路西行,途中经过宁都,最终抵达三闾大学。“旅行是最劳顿,最麻烦,叫人本相毕现的时候”,小说这样感慨道。</p><p class="ql-block">还原真实的历史,1939年年底,钱先生从上海到湖南蓝田师院任教,期间的确来过宁都,这段经历本身就是小说的原始素材。</p><p class="ql-block">在钱先生来宁期间,他还留下了一首思念女儿的诗《宁都再梦圆女》,“汝岂解吾觅,梦中能再过。犹禁出庭户,谁导越山河。汝祖盼吾切,如吾念汝多。方疑背母至,惊醒失相诃。”</p><p class="ql-block">根据宁都人回忆,钱先生来宁时的住所名叫“陶陶饭店”,是当时县城最好的招待所。我去现场看了一下,当年的老街依然,但“陶陶饭店”已不复存在,现在变成了县公安局的办公楼。</p><p class="ql-block">为了纪念钱先生和宁都的缘分,目前县里正计划在公安局外改造一面文化墙,用艺术手法将这段故事再现,也希望今后来宁都的人们能了解到这一段历史。</p><p class="ql-block">9、抗战大后方</p><p class="ql-block">大凡地名中敢叫“都”的,多数都会有一些不平凡的故事。宁都的这种不平凡,在八年抗战这个民族危亡时刻展现无疑。</p><p class="ql-block">因为战争形势紧张,江西省会先从南昌迁至泰和,最后迁至宁都,直至抗战胜利。小小的宁都城,当时一下子就涌入了天南海北的人。</p><p class="ql-block">外来人口的进入,为宁都城增添了不少移民元素。有一种说法,宁都菜之所以在江西、在赣州独树一帜,众口皆调,与抗战时来了不少逃难的厨师大有关系,美食文化因为人口聚集得到了融合发展。</p><p class="ql-block">当时,东迁宁都的还有一所著名的国字号大学——国立中正大学。这所以蒋介石先生名字命名的大学,是当时江西唯一的高等学府,也是现今江西师范大学的前身。</p><p class="ql-block">那时,因为来的师生太多,在宁都县城很难找出他们的容身之所。最后经过协调,1945年4月大学终于在乡下长胜镇阳都中学复课。</p><p class="ql-block">今年八月,我和江西师范大学梁洪生教授去长胜时,惊喜的发现,当年的一栋教学楼和校长旧居都还保留完好。作为历史学界的权威,梁先生看到这些旧址非常激动。后来,我们在宁都县档案馆淘宝,还查到了国立中正大学毕业生花名册等珍贵资料。</p><p class="ql-block">为什么省会和大学要迁至宁都?这正是宁都重要的战略地位所决定的。宁都属于江西大后方,历史上曾是州府所在地,是赣东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瑞金、石城均曾受其管辖,这里的地理位置和物质条件十分优良。</p><p class="ql-block">现在的宁都虽然是一个县,但这里的居民一般都会骄傲的自称“宁都州人”,其中的历史渊源就是这样。</p><p class="ql-block">10、汉帝庙缘何而来</p><p class="ql-block">当你走进宁都的乡村田野时,会发现几乎每个村子都有汉帝庙,这似乎成为了当地文化的标配了。顾名思义,汉帝庙是祭祀汉高祖刘邦的信仰场所。汉初一些著名人物,吕后、张良、韩信、萧何等,均被供奉其上。</p><p class="ql-block">宁都文教局长谢帆云先生告诉我,汉帝庙唯独在宁都兴盛,周边的兴国、于都也有,但都没有像宁都这样村村皆建。不少专家也就此考证过,但似乎都没有一个明确结论。</p><p class="ql-block">回去翻看历史书,我倒是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可以被巧妙的联系起来。能不能作这样一个推论:汉帝庙的兴盛,恰好说明了早期宁都就有一批信仰汉文化先民的大规模迁入。</p><p class="ql-block">宁都的建县始祖公认为赖忠诚,其生于公元236年(三国蜀汉建兴十四年)。蜀汉期间赖公任都尉太常卿,他于三国末西晋初迁徙定居于宁都桴源。</p><p class="ql-block">史载,宁都建县于公元236年,这一年正好赖公出生,定这个年份便是纪念这位先祖的建县功勋。会不会是赖公这样一批蜀汉忠实子民的迁入,将对汉朝国父刘邦的信仰带入了宁都。</p><p class="ql-block">信仰一旦被宗教化、仪式化,便具有顽固继承的特点。赖公之后,再过若干代,宁都子民也许并不知道为什么要祭祀汉高祖,但是祖上遗留下来的习俗,却被毫无条件的保留了下来。至于为什么唯独宁都如此兴盛,可能说明蜀汉先民主要迁徙宁都而非他地。</p><p class="ql-block">汉帝庙的存在,某种角度说明了宁都源远流长的移民历史。当然,这只是从现象出发推出来的一个大胆假设而已,历史真相如何,还有待于专家的小心求证。</p> <p class="ql-block">在繁忙之中,可以让自己放下琐碎的事情,</p><p class="ql-block">静静地置身宁都美食街,哪怕只是停驻街头,</p><p class="ql-block">看人来车往,都是件挺惬意的事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时间: 某个下午 </p><p class="ql-block">地点:美食街 </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今年的春天忽冷忽热</p><p class="ql-block">小编挑选了一个温暖的下午</p><p class="ql-block"> 带着欢愉的心情 </p><p class="ql-block">来到了美食街</p><p class="ql-block">就请大家跟随小编一起来看看</p><p class="ql-block">这熟悉又陌生的街道吧</p><p class="ql-block"> 贩卖幸福的小商贩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街头立着“美食街”的字牌,这是一条宁都的“老街”,每天都人来人往的,也充满了烟火气。</p><p class="ql-block"> 只是或许有时的脚步匆匆,从来没有停下来驻足过这其中的安逸与舒适。</p><p class="ql-block">I</p><p class="ql-block"> 街边的小贩 </p><p class="ql-block"> 街头有卖小菜的阿姨,还有正在“午休”中卖小物品的爷爷,还有吆喝着卖羊肉串的小贩。</p><p class="ql-block"> 来往的人们时不时的停下来挑一挑选一选,买点小吃或是小物品。</p><p class="ql-block">II</p><p class="ql-block"> 各种可爱动物 </p><p class="ql-block"> 路上的人们笑着走着,时间在慢慢地流逝着,售卖“名犬”的小哥和售卖小宠物的叔叔。在这一条街上贩卖着的不是物品而是幸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应有尽有的回忆味道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走到美食街里,就不能忘记去吃这几家“水煮”和网吧楼下的那家肉丸!拌点萝卜干和酸萝卜,搞点香油辣椒酱!从小编初中到现在这几家店就是“回忆的味道”!</p><p class="ql-block"> 不断交替的小吃摊子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美食街怎么能少得了不断流动的美食摊贩呢?卖章鱼小丸子的摊铺,卖烤肠的摊铺,周末放假时来美食街必买单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水果摊子也是一步一个,有人给削好的“马蹄子”(荸荠)吃起来清甜可口!一不注意就吃了一斤。</p><p class="ql-block"> 更多摊贩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小笼包、铁板烧、炸串、烤面筋、关东煮......几乎是想吃什么都能在这里买到,十几块钱在大城市可能还买不到一杯奶茶,但在宁都的美食街却能吃好又吃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小学生的挚爱“冰淇淋”,脆脆的甜筒加上浓郁奶味的冰淇淋本人,唾手可得的快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美食街的各处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网吧楼下的猪蹄店!嘎嘎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美食街的巷子里还藏着一片霓虹世界!</p> <p class="ql-block">公元1949年9月23日翠微峰战役总攻。当时陈奇涵指挥解放军144师采取小股部队突袭的战术,先解决了土匪外围的据点,逐步的向内深入,将几股较大的土匪都孤立在山上,然后采取重兵围剿的战术,在付出了36人牺牲72人受伤的代价,解放军攻克了土匪的老巢,并活捉了匪首黄镇中。这是江西解放的最后一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