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人才,事关事业的兴衰、成败。</p> <p class="ql-block"> 三国故事谁都熟悉,但三国统一最终的结局如何,与人及人才关系重大的关联度这个问题却少人关注。从曹操的祖父曹腾说起,他虽为太监,但却能举贤任能、以德报怨,在三国历史上就留下了不错的一页。</p> <p class="ql-block"> 曹腾少年时就入宫为太监,进宫不久,因表现突出被授为黄门从官,永宁元年(公元120年)汉安帝立太子,邓太后给黄门令下诏,让他从黄门从官中选拨一个侍候太子读书,要年轻性格温顺谨慎的,曹腾再次被选中。因他侍候的十分周到,太子很喜欢他,太子继位为汉顺帝,曹腾升为小黄门,后又升为中常侍大长秋。中常侍的俸禄是二千石,和刺史的俸禄一样,它的职责是在皇帝左右担任传达诏命等事,而权力颇大;大长秋是皇后宫中的太监总管,协助皇后管理宫中事宜。汉桓帝即位后因为曹腾是先帝旧臣,忠孝彰著,封其为费亭侯,加位特进。曹腾在宫廷里面任职三十多年经历了四位皇帝从未曾有过失。曹腾最大特点之一是喜欢给推荐人才,他所推荐如陈留的虞放、边韶,南阳的延固、张温,弘农的张奂,颍川的堂溪、赵典等人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p> <p class="ql-block"> 曹腾以德报怨,举贤还不避仇。蜀郡太守托送计簿的官吏给他送礼,被益州刺史种暠在函谷关附近查获,并搜得书信,种暠上书奏告蜀郡太守,并以此弹劾曹腾,说他身为宫廷内臣却结交大臣,请求将他免官并追究罪责。因汉桓帝知道书信是由外头来的没有怪罪曹腾。对于种暠的弹劾,曹腾并不计较,还常常称赞种暠是个能干的官吏,秉公办事,有机会就推荐他,种暠后来升为司徒。曹腾死后,因为他的德行与识才,太和三年(公元229年)六月二十六日魏明帝追尊其高祖父曹腾为高皇帝,其夫人吴氏为高皇后,曹腾成为我国历史上唯一一个被尊称为皇帝的太监。</p> <p class="ql-block"> 三国中还有一个君王——孙权在位期间东吴疆土倍增,国力由弱到强,与“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魏鼎足而立,成为一方强国,保了一方国泰民安,连曹操也不敢小觑慨叹道,“生子当如孙仲谋”,诸葛亮也重视与东吴结盟,自始至终向孙权示好,称其“真乃聪明之主也。”</p> <p class="ql-block"> 三国期间,发生三次投入近百万兵力的大战(即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其中两次矛头直指东吴,旨在消灭东吴,而孙权统率东吴均以数万之众力克百万雄师。究其胜利的原因,固然有许多因素造成,但用人才才是关键之举。</p> <p class="ql-block"> 赤壁之战前夕(公元208年)曹操百万大军虎视江南,东吴上下惊惶,生死存亡之秋,孙权召集文臣武将集思广益,各抒己见,听取建议,冷静分析,汲取智慧。他接受鲁肃、周瑜两位年青人的建议,举剑斩案形成决议,果敢地将一切军事大权交给年仅24四岁的周瑜执掌,同仇敌忾一举破曹,曹操83万大军仅剩27骑仓惶逃归。</p> <p class="ql-block"> 公元222年刘备为关羽报仇发动彝陵之战,统军七十五万,全军挂孝举哀,所到之处,势如破竹,东吴危若累卵。孙权不失理智,毫不迟疑,听从谋士阚泽之计,力排众议,大胆起用年仅21岁的白面书生陆逊,拜其为大都督假节(代皇帝之权力行事),赐宝剑印绶,掌八十一州兼荆楚诸路军马,“国之内孤主之,国之外,将军制之,一切先斩后奏”。</p> <p class="ql-block"> 陆逊不负重托,出奇制胜,巧施奇谋,火烧连营七百里,蜀兵尸叠如山,降者无数,刘备狼狈逃回白帝城,由此魏蜀都不敢小觑东吴。这一切都是孙权别具慧眼,任贤使能,不拘一格重用人才的结局。</p> <p class="ql-block"> 孙权可谓仁义之主,上对大臣下对庶民从不恣意杀戮,除此,他还格外注重培养年青人。如吕蒙家贫目不识丁,孙权亲自指导他读《诗》、《书》、《礼记》、《左传》、《国语》、《孙子》等经典。吕蒙遵教而学,不负重望,终于由粗汉成为“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的出色将军。与曹操对垒的濡须之战中,孙权被曹操猛将张辽、徐晃、许褚围在垓心将被生擒,周泰三番杀入重围,救出孙权,受伤几十处,箭透重铠,又复杀入重围救出徐盛。孙权事后设宴,亲手为周泰把盏抚其臂背,令周泰脱去衣服,亲自查看伤处,继而以青罗伞赐予周泰,令其出入张盖。</p> <p class="ql-block"> 从三国史中似乎给我一个感受,为一国之君,应以广聚精英而喜,而国自当兴;如量小而妒,对优秀人才人才压抑迫害,就是国之灾难;为一国之君,如无雅量,若胸怀狭小,则德不配位,国之危矣;能举贤授能,和善而有雅量,治国方能如烹小鲜矣。此孙权读圣贤书而得的大智慧,亦为后人所习之样榜也。</p> <p class="ql-block"> 历史上,纳谏与用人与纳才息息相关。我国历史上最善于纳谏的皇帝当是唐太宗李世民。唐太宗李世民即位时唐朝虽已建立十年,但由于隋炀帝的残暴统治和严重战乱的破坏,社会经济凋敝不堪。在唐太宗即位后的不长时间内社会经济便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出现了政治比较清明、社会秩序相对稳定、国家逐步强盛的局面,使贞观时期成为中国封建历史上的“盛世”。</p> <p class="ql-block"> 唐太宗能够取得这样大的政绩,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在贞观前期和中期善于纳谏。唐太宗曾说过,我少年时就喜爱弓箭,后来我用弓箭定天下,还不能真正懂得弓箭的好坏,何况天下的事务,我怎么能都懂得?这说明他有一定的自知之明,承认自己并非一切都懂,无所不能。据此,他清醒地认识到,如果臣下对自己隐恶扬善,一味顺从、奉承,“则国之危亡,可立而待也”。为了稳固他的统治,唐太宗告诫下属“君有违失,臣须直言”,并且也确实采纳了不少正确的劝谏。比如630年(贞观四年)唐太宗打算大兴土木,兴建洛阳乾阳殿,给事中张玄素说在国家还未恢复元气的时候,您这样做的过失比隋炀帝还大,甚至会得到同桀、纣一样的下场,对如此尖锐的言辞,唐太宗非但没有动怒,而且接受了意见,下令缓建,还重赏了他。又有一次唐太宗一气之下要判处一名伪造资历的人死刑,大理寺少卿戴胄坚决反对,认为依法应判处流放。唐太宗受到顶撞十分生气,戴胄仍然据理力争说:法令是国家取信于天下的凭借,皇帝不能因一时愤怒而杀人。争辩的结果,唐太宗折服了,并且称赞戴胄秉公执法。</p> <p class="ql-block"> 至于以“犯颜直谏”著称的大臣魏征,更是常常与唐太宗面谏廷争,有时言辞激烈,引起唐太宗的盛怒,他也毫不退让,往往使唐太宗感到难堪,下不了台。不过事后唐太宗能认识到,魏征极力进谏,是为了使自己避免过失,因而他也先后接受了魏征二百多次的批评与规劝,还把魏征比作可以纠正自已过失的一面镜子。</p> <p class="ql-block"> 魏征病死时唐太宗非常悲伤,痛哭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由于唐太宗鼓励进谏,而且愿意纳谏,所以当时的朝臣一般都直言敢谏。大臣裴矩,原是隋炀帝的宠臣,由于隋炀帝残暴拒谏,他便处处阿谀逢迎,还为隋炀帝出过远征高丽等一些祸国殃民的主意。但在贞观时期,同样是这个裴矩却能够勇于谏争,他由隋朝的佞臣成为唐朝的净臣,前后判若两人。裴矩能有这样大的变化,根本原因在于唐太宗善干纳谏和用人,他从维护自己的统治利益,不单纳谏,还时常地广用人才,其魄力可以使一个坏人变成好人,让人感受他的这么一种胸怀的力量。</p> <h3> (谢谢您的阅读、点赞、关注、转发,欢迎研讨)</h3></br>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sGDooORV_gMN7d26yn1yxQ" >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