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话说垛庄</p><p class="ql-block">文/王学富</p><p class="ql-block">村名是地名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而且具有古老又浓厚的地方特色。“垛”字就是典型的代表之一。</p><p class="ql-block">在山东省境内用“垛(躲)”作村名的地方有十几处之多。镇有蒙阴县垛庄镇,章丘市垛庄镇;村庄有,莒县小店镇有庞家、邵家、盛家、薛家、王家、尉家、隽家七个垛庄,临沭县店头镇大垛庄、小垛庄,沂水县崔家峪镇南垛庄铺、北垛庄铺,杨庄镇南躲庄、北躲庄。这些村庄与我的家乡沂水县富官庄镇垛庄村,或同音同字,或音同字不同,或是前缀有姓氏、方位,村名来源各有不同。</p><p class="ql-block">垛庄,全省有两个建制镇,一个在蒙阴县,一个在章丘市。</p><p class="ql-block">蒙阴县垛庄镇是山东省“中心镇”,地处蒙阴县东南30公里处,面积138平方公里,辖48个行政村,3.5万人。垛庄镇以驻地村垛庄而得名。垛庄,宋朝初年建村,传说此村曾被地震和洪水摧毁,人们又在废墟上重建村庄,故名重摞庄,后演变为垛庄。垛庄镇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刘晓浦、刘一梦就出生在这里。孟良崮位于蒙阴县垛庄镇驻地,相传宋朝杨家军将领孟良曾屯兵于此,故名。1947年5月13日至16日,华东野战军在陈毅、粟裕的指挥下,在孟良崮一举歼灭了国民党的精锐部队五大王牌主力之一整编七十四师,击毙该师中将师长张灵甫,孟良崮由此而名扬海内外。孟良崮主峰上建有孟良崮战役纪念碑,山下建有孟良崮战役纪念馆,是著名的旅游景区,也是全国著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p><p class="ql-block">章丘市垛庄镇位于章丘西南部,因处古齐鲁两国交界处形似屏障齐国的垛墙而得名。垛庄镇有南、北两个垛庄村,镇政府驻南垛庄。据北垛庄村的《三官庙碑》载:该村原名南杜家庄,因“垛”“杜”音近,约在民国后演化成南垛庄。垛庄镇面积129.7平方公里,下辖42个行政村,人口 3.2万人。垛庄镇地处泰沂山脉北麓,南与莱芜市、泰安市毗邻,西与济南市历城区接壤,省道327线贯穿全境。垛庄镇山水资源丰富,环境资源优美,公益林面积已达12 万亩,森林覆盖率46%,旅游产业发展潜力巨大。近年来,实施了 “念山水经,走生态路,搭文化台,唱旅游戏”的旅游兴镇发展战略,着力打造了七星台风景区、齐长城风景区、海山湖风景区、百丈崖风景区、圣泉寺风景区等一批核心旅游风景区。</p><p class="ql-block">以垛庄为名的村庄就多了。莒县小店镇有七个垛庄。在小店镇政府驻地西南2.3公里的庞家垛庄,明初庞氏从海东十八村迁此建村,村后有岭顶圆如垛,故名垛庄。周围的邵家垛庄、盛家垛庄、薛家垛庄、王家垛庄、尉家垛庄、隽家垛庄,都是随庞家垛庄而名。</p><p class="ql-block">沂水县杨庄镇、崔家峪镇各有两个以垛庄而名的村庄。崔家峪镇有南、北两个垛庄铺。相传元朝时宋姓居此。传说早年东部三里许有一窦家庄,明清时在此设驿站,名窦家铺。后因百脚虫为害,村民躲至今址立为两村,因“躲”演变为“垛”。北垛庄铺位于崔家峪东5公里,北依大顶山,南临崔家峪河,因村处河北岸,故名北垛庄铺;南垛庄铺位于崔家峪东3.5公里,西、南靠山,北临崔家峪河,故名南垛庄铺。</p><p class="ql-block">沂水县杨庄镇有南、北躲庄村。北躲庄位于杨庄西南5.5公里,地处丘陵,西临秀珍河。相传五代时期董姓始居,取名董家庄。传说董姓势霸一方,董家小姐武艺高强,曾与赵匡胤在此交战。赵匡胤当了宋朝皇帝后抄灭董家庄。后逃离的居民返回原村定居,改村名为躲庄。村南1.5公里处南躲庄建村后,始与其对称为北躲庄。南躲庄,因村建躲庄南,随躲庄取名南躲庄。在北躲庄村,有我垛庄王氏一支于清末迁居,如今已繁衍至100多人。</p><p class="ql-block">这里重点说的是,临朐县嵩山生态旅游区的垛庄村。之所以重点介绍它,是因为2014年我王氏族人续修族谱,曾派人到访此村。为什么要派人专程访问此村呢?两个相距百公里之遥的同名村庄又有何渊源呢?这就得从王氏源流说起。</p><p class="ql-block">沂水县富官庄镇垛庄王氏源自“淄川吊桥子”(今淄博市淄川区大窎桥村),虽然祖祖辈辈口口相传,也记载于中华民国二十五年庄陔兰主修的《重修莒志》,但在王氏族谱上却没有文字记载。很早以前,有人前往大窎桥寻根,但或因缺少有力佐证,抑或有高攀名门望族之嫌,皆无果而返,并由此对我王氏源于窎桥一说产生质疑。</p><p class="ql-block">1958年,安丘县计划在安丘、沂水两县交界的浯河上游修建卧牛城水库,省里将位于库区的沂水县官庄公社整体划归安丘县管理。垛庄作为官庄公社的一个村庄,与安丘县的有关方面的交往自然多了起来。当时,一位在安丘县召忽公社阿陀粮管所工作,老家是益都县王木匠庄子(今青州市东夏镇王木匠村)的王姓同志,听说此地有一村垛庄,而且居住者皆为王姓时,非常惊喜而又言之凿凿地说,这就是他们多年寻找未果的从王木匠村迁至“垛庄”的一个分支。这一消息,对源流尚未明了的垛庄王氏来说,自然是喜出望外。也就是从那时起,垛庄王氏与王木匠村王氏同源同宗,得到了两村族人的认可。1963年,时任垛庄大队党支部书记主持续修族谱时,亲自带领全村十二个生产队长,专程前往王木匠村拜访。一行人亲眼看见了王氏祖碑上刻有“垛庄”二字的时候,就更加确信两王氏乃一脉相承了。但是,来自“淄川吊桥子”一说,并未得到完全否定。</p><p class="ql-block"> 2014年,垛庄王氏族人发起续修宗谱,为了进一步弄清始祖源自哪里,与王木匠村王氏的关系,以及迁徙年代、迁徙路线等,专程去了王木匠村,与王氏族人进行了进一步交流考证。查阅了他们的族谱,抄录了相关碑文资料,对王木匠村王氏有了更多地了解。史料记载,王木匠村王氏始祖是山西移民。明永乐八年(1410)从洪洞县大槐树老鸹窝迁北直隶枣强县(今河北省枣强县),又于成化四年(1468)迁居青州府益都县城东北二十五里的王家庄子(今青州市东夏镇王木匠村)。祖上有兄弟三人,老大王东瞻,乃此村王氏先祖,老二王东景迁居诸城,老三王东山迁“西南山”垛庄。清道光三十年(1850),王氏一族所在的西袁家庄、高家庄、明家庄、史家铺、小陈家庄、垛庄与王木匠等七村同立祖碑,碑文记录了王氏迁徙年代、经过以及三位先祖名讳等。墓碑虽然毁于动乱年代,但碑文被有心人完整抄录并保存了下来,“垛庄”二字清清楚楚地写在上面。因为五十多年前已经认祖归宗的事实,所以一行人带着新的收获高兴而归,并向族人郑重宣布:垛庄王氏祖上山西洪洞县,明永乐年间迁居北直隶枣强,后又转迁青州府益都县东北王木匠村;始祖兄弟三人,垛庄始祖乃王三公讳东山。</p><p class="ql-block"> 困扰垛庄王氏源流问题终于有了结果,族人兴奋不已,但是,细心人仔细揣摩,还是提出了一些疑问。一是,垛庄王氏来自淄川吊桥子,已经相传了几百年,且收录于《重修莒志》;而源自王木匠村一说,仅始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况且,在此之前,只有“淄川吊桥子”一说,并非两说并存。二是,王木匠村王氏,现已经繁衍至三十一世,而垛庄王氏才到二十五世,两王氏相差了五六代。按常理推算,繁衍一代大约需要二十五年左右,五代就需要一百二十多年,排行老三的王东山,其后代与老大后代相差一两代,甚至三代还算正常,但差了六代,显然有悖常理。三是,王木匠村曾经立过两通祖碑,其中清光绪三十年之碑由包括垛庄在内的七村同立。为祖宗立碑乃一族大事,碑文记载“垛庄”之名,说明必然有垛庄族人参与其事,而且一定会在本村族人流传下来。可是,垛庄从没有谁听说过曾经参与立碑一事,况且从光绪三十年(1904)距今只有110多年的时间,应该不会那么快就失传了的。</p><p class="ql-block"> 种种疑问,令考证者也犯了嘀咕,尤其是在网上搜到与沂水毗邻的临朐县有一个“垛庄”,而且位于沂山西北,与王木匠村描述的“西南山”方位更为一致时,心里更是犯了嘀咕。为了尽快弄清此垛庄与王木匠村人所说的那个垛庄有无关联,2015年春节刚过,他们就驱车一百多公里前往访问。</p><p class="ql-block"> 临朐县垛庄村位于临朐县城西南,地处临朐、青州、沂源三县(市)交界,现属嵩山生态旅游区管辖。在此之前,沿革归属多变,或临朐县五井或嵩山区(公社、乡、镇),也曾短时划归益都县(今青州市)。2014年1月,嵩山生态旅游区成立,垛庄村随原嵩山乡所辖村整建制划归嵩山生态旅游区管辖。此村建于明代,因居住垛形山麓而得名。</p><p class="ql-block">进村一访,原来此垛庄才是王木匠村祖碑上记载的那个垛庄。一支王氏,早年从青州王木匠村迁来,并一直有着来往。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还有人出嗣到王木匠村,嗣父母百年之后,又举家迁回了垛庄。如此结果,令考证者顿感释然。两个村庄相距百公里之遥,一个在沂山东南,一个居沂山西北,原本毫不相干,但却因为同名,因为一个人的只知其一,两个族人又未详其二,而演绎了一段认错亲、寻错根的故事。由此也提醒人们,寻根问祖必须严谨而又审慎,必须有包括口述、碑文、族谱等多方面资料相互佐证,不然,就可能出现我族这样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谬误,甚至错认祖宗的憾事。</p><p class="ql-block">源于王木匠村被否定之后,问题又来了,我族到底来自何处?不甘心的王氏族人仍孜孜以求,最终从《大窎桥王氏世谱》中找到了答案。</p><p class="ql-block"> “垛庄王氏来自于淄川吊桥子庄”,已经口口相传了二十多代,定有它的出处,绝非空穴来风,只是还未找到文字记载,缺少有力的佐证罢了。因此在续修族谱、遍族访问之时,人们特别注意搜集祖上源头来自哪里的信息。在现在散居在诸城、安丘、莒县、五莲、沂水等县市几十个村庄里,凡是上了年纪的人,都听老人们说我族祖上来自淄川吊桥子。尤其是居住在安丘市柘山镇彭家沟王氏一支,提供了较为详实的文字记载。中华民国三十八年(1949),该支为十三世祖王超(字子群)所立墓碑碑文载:“余王氏始祖由山西枣强县迁山东淄川县吊桥子庄,居年无几,即迁往莒北垛庄,延及十二世祖新成、新起两公复迁东古庙,殁后仍葬于该村之河西。迨至十三世祖超公又迁来彭家沟”。这一段文字记述,不仅提供了比较准确的史料,而且也与族人的口耳相传互为印证。同时,也开拓了考证者的思路。</p><p class="ql-block"> 根据这一线索,他们对《淄川大窎桥王氏世谱》又做了深入研读发现,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大窎桥王氏九世王橘《续修世谱引》有如下记载:粤我王氏之先,出自冀州之枣强,明兴洪武初年,会有迁发之令,始祖讳贵自枣强迁淄,占籍于沣泉乡杨家庄居焉,即今之窎桥也。相传,其时三户垛积一军勤王,然二户无传。而我王氏,至四世少祖讳珍者,始以南京门军,明注于谱四世,上无军户可考,源流莫得而稽矣。此我王氏始占淄籍所由来也。</p><p class="ql-block"> “明初”,“枣强”迁至“淄川窎桥(吊桥子庄)”,“其时三户垛积一军勤王”,一户定居,也就是今天淄川窎桥王氏;另外两户,一户“居年无几,即迁莒北垛庄”,即今天的沂水县富官庄镇垛庄王氏;另一户去了哪里,尚不得而知。由此可知,垛庄与窎桥王氏,或是同族,或是同宗,但始迁祖并非一人,而我族就是《窎桥王氏世谱》记载“二户无传”中的一户。由此可知:明洪武初年,垛庄王氏始祖奉朝廷之令,自冀州枣强(今河北省枣强县)迁居淄川县沣泉乡杨家庄(今淄博市淄川区罗村镇大窎桥),居年无几,即迁莒北垛庄,也就是今天的沂水县富官庄镇垛庄村。这才是垛庄王氏源流所在,这才是我垛庄王氏的迁徙之路。</p><p class="ql-block"> 关于垛庄一名,或因所居之处,或山形、地形如“垛”,而取其本义;或因躲避战乱(灾难)而直接用“躲”,或由“躲”而演化为“垛”。我村名之来历,与这些村庄有所不同。明嘉靖十七年(1538年)《王氏宗派之图》石碑记载,那时则叫“堕家庄”。对于这个名字,我曾认为是因“堕”姓建村而得此名,后经演化成了现在的名字。后来,听了老人们的讲述,才知道了它背后那段悲怆的故事。</p><p class="ql-block">传说在我王氏迁来之前,此村一直是薛姓居住,称薛家庄,村址在村南约一公里的薛家山东麓、潍河西岸,至今尚有遗存。传说早年间,一秀才赶考路经此地,被薛家庄一伙地痞流氓劫了钱财之后,放逐到薛家山西边一个叫老汪沟的山旺里,受尽了非人凌辱与折磨。秀才历经磨难,躲开看管逃了出去,并考取了功名。做了官的秀才,后来带领官兵血洗了薛家庄,报了当年劫财与囚禁之仇,并责令薛家庄改名“堕家庄”,使其永远背着耻辱之名。“堕”本义“毁坏”,《说文解字》:败城阜曰“堕”。遭受了灭顶之灾的薛姓,已无颜面在此居住,只好迁往他乡。我王氏始祖迁居此地后,将村址选在了潍河北岸,也就是现在村址之上,但仍沿用“堕家庄”之名。至于是什么时间演化成了现在的名字垛庄,已无从考证了。</p><p class="ql-block"> 2016年5月19日于沂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