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寻老厦门之鹭江道

A萌地头舌

<p class="ql-block">  【注:本篇除二张横幅照片系紫日帅哥提供外,其它图、文,均引自刘瑞光老师、陈亚元老师的分享。活动现场的照片,系群友们拍照。特此一并致谢!】</p> <p class="ql-block">  今天是世界读书日,春光明媚的下午茶:脚步丈量百年鹭江道的历史厚度、宽度和高度、温度,每一步收获的信息量,都是不计其数。</p><p class="ql-block"> 这是老厦门研习社组织的“走寻老厦门之鹭江道”活动,沿着鹭江东岸,从第一码头渡口,走到虎头山脚下。</p><p class="ql-block"> 感谢刘瑞光老师的倾情分享专业讲解,让我们刷新了对厦门外滩的认知!</p> <p class="ql-block">  刘老师:鹭江水道,北起原筼筜港口南岸,南至沙坡尾避风坞……水道长约3.5千米,宽0.5~0.8千米,最窄处0.4千米。水深7~25米,最深处27米。(《厦门地名志(2010)》)</p> <p class="ql-block">十三路头</p><p class="ql-block"> 刘老师:鹭江沿岸码头密布,旧时有“十三路头”之称。《鹭江志》所列,有寮仔后路头、水仙宫路头、岛美路头、港仔口路头、新路头、大史巷路头、磁街路头、得胜路头、小史巷路头、打铁路头、洪本部路头、典宝路头、竹树脚路头等等。</p> <p class="ql-block">鹭江堤岸</p><p class="ql-block"> 刘老师:1926年8月至1936年5月,从北往南,参照明清古路头的相应位置,修建了十几座规模、结构和功能不同的码头。</p> <p class="ql-block">堤岸建设</p><p class="ql-block"> 刘老师:厦门市堤岸壮观,亦伟大工程之一。堤由船坞至厦港电灯厂。中分四段,长11224尺,用费400余万元。……筑堤之费超(中山)公园几五倍,泥深潮大,想见施工之难。而第二段旋筑旋崩,卒由荷(兰)人完成,费尤不赀。(民国《厦门市志》)</p><p class="ql-block">鹭江道堤岸的建设,分为四段进行:</p><p class="ql-block">第一段:厦门船坞至铁路局(约今厦禾路口至轮渡公交场站)</p><p class="ql-block">第二段:铁路局至岛美路头(约今公交场站至中山路口)</p><p class="ql-block">第三段:岛美至寿山宫(约今中山路口至思明区政府大楼)</p><p class="ql-block">第四段:寿山宫至电灯公司(约今思明区府至沙坡尾避风坞北侧)</p> <p class="ql-block">鹭江道</p><p class="ql-block"> 刘老师:鹭江道(前),在开元区和平码头至厦禾路。长宽(m):1011.4×10.5/18。路面:柏油。走向:南—北。地名由来:为滨临鹭江的大道,故名。1966 年8 月30日更名东风路,1979 年10 月1 日复名。(《厦门市地名志(2001)》)</p><p class="ql-block"> 鹭江道(现):南起和平码头,北拐东至湖滨西路(《厦门市地名志(2010)》)</p> 厦门船坞 <p class="ql-block">  刘老师:光绪十八年(1892年),英商厦门船坞公司联合太古、怡和、德记、和记洋行属下的轮船公司及荷兰轮船公司,将原设于和尚坞的“英商船坞”移至帆礁,成立“厦门新船坞公司”。船坞后又历“厦门海军船坞”、“海军厦门造船所”、“建泰造船公司”(日据)、“厦门造船厂”等变化。</p> <p class="ql-block">磁安路天主堂</p><p class="ql-block"> 刘老师:位于厦门市区磁安路15号,建于1860年。……厦门天主堂属罗马式双钟楼教堂,钟楼在教堂两边,圆顶式,大门上面一个大十字架,正中及两边各有一个祭台,正中祭台供奉“中华玫瑰圣母”像,又称“玫瑰圣母堂”。教堂可容纳500多人。(《厦门宗教》)</p> <p class="ql-block">刘老师:</p><p class="ql-block"> 海后滩,现海后路、升平路一带,原为鹭江海滨淤积填建地段。(《厦门地名志(2010)》)</p><p class="ql-block"> 海后路,起讫路段:南起鹭江道,北至开元路。1931年建。天宝路并入。长×宽(米):650.4×8.6/23。原称海后滩,成路因名。旧称得胜街。(《厦门地名志(2010)》)</p> <p class="ql-block">开元路街景</p><p class="ql-block"> 刘老师:提督路头,又名得胜路头。在今鹭江道北段开元路西段路口,近客运码头。……古为福建水师提督使用的码头,施琅底定台湾凯旋,由此登岸,因有得胜路头之称。路头原有路段,已改建入开元路。(方文图《厦门旧地名考略》)</p> <p class="ql-block">大清一等邮局</p><p class="ql-block"> 刘老师:一等邮局,同治五年(1866年),在厦门海关设立邮务办事处。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二月,正式成立大清厦门邮务总局,由海关兼办。宣统三年(1911年)五月,脱离海关单独成立机构。……民国元年(1912年),厦门邮局列为一等邮局。民国7年被确认为国际邮件互换局。民国17年重新核定为福建省惟一的一等甲级邮局。(《厦门市志·卷7邮政》)</p> <p class="ql-block">  刘老师:大千旅社,原称 “大千大酒店,是由缅甸华侨曾上苑于1932 年 9 月创办的。该楼整体结构为五层,正面主楼六层。它成为归国华侨回到厦门探亲访友的主要落脚点,是厦门当时规模最大、功能最多、设备最豪华的旅游饭店。1957年后,这里成为厦门从事对外贸易机构的办公场所。(林志雄《厦门老街新影》)</p> 民国时邮政局及码头 <p class="ql-block">海后滩地图</p><p class="ql-block"> 刘老师:神前澳,在今鹭江道轮渡码头(旧址)以北、开元路口南面。神前澳为古厦门五大澳之一(其余四澳为:塔头澳、涵前澳、高崎澳、鼓浪屿澳;另又有“五小澳”:曾厝垵澳、内厝澳、青浦澳、浯屿澳、大担澳)。在厦门岛西南,北至筼筜港,南至鼓浪屿剑尾石为其海域范围。习惯以岛美路头至史巷路头滨海地段也叫“神前澳”。(方文图《厦门旧路名考略》)</p> 大同路街景 大千旅社(今春光酒店) 升平路 海关(新关) 刘老师:厦门海关新关<br>厦门海关有旧关、新关之分。旧关指闽海关,外国人把持的海关称新关或洋关。新关先是租房办公,清同治九年(1870年)始选址海后路新路头(今海后路34号)建关署。(《厦门海关新关关署遗址碑记》) 岛美路头<div>刘老师:<br>在今中山路与镇邦路,水仙路交叉口西侧。古时滨海建码头,名“岛美路头” ,街路东西走向。现属思明 区思明街道办事处辖地。(方文图《厦门旧路名考略》)<br>岛美渡口:位于现在的海关码头后方,建于明代,清代称为岛美路头。后因填海延伸海岸,又处于中山路一端,亦称为中山路头。(《厦门港志(初稿)》)<br></div> 中山路街景 码头 轮渡码头(旧址)<br>刘老师:1936年(民国25年),市府向交通银行、福建银行各借5万元建造轮渡码头,市区选在中山路头,鼓浪屿选在龙头渡头。1937年7月,市工务局向利侨公司租船2艘(利侨轮,后退租一艘),又向利通公司和金再兴各租一艘(利通轮、金再兴轮)。9月,轮渡管理处成立,10月正式通航,每小时4航班。(《厦门交通志》) 寮仔后<div>刘老师:今晨光路一带。清初于此滨海建军工造船厂,厂坊俗称“寮”,战船厂后部地段因称“寮仔后”衍为地名。(《厦门地名志》)</div> 望高石和水仙宫 水仙码头<div>刘老师:水仙宫码头</div>水仙宫码头 地点:水仙宫路头;建成时间:不详;结构,水泥双向踏步式;靠泊能力,200-500;1949年后曾作为厦鼓客货舢板、机帆船专用码头,长6米。(《厦门市地名志(2010)》) 自来水公司办公大楼<div>刘老师:1921年华侨黄奕住及绅商黄世金等10余人集资筹建厦门城市自来水,成立“商办厦门市自来水股份有限公司”。……工程于1924年10月动工,1926年11月开始营业供水,1927年全部竣工。自来水公司办公大楼高5层,滨海,占地1958平方米,建筑面积3591平方米,是当时厦门的标志性建筑之一。(罗哲文等主编《失去的建筑》)</div> 福星旅社<div>刘老师:位于鹭江道南端原晨光路上,其主人是日籍浪人十八哥的头目林滚。抗战前,日籍浪人在厦门无恶不作,福星旅社是日籍浪人的大本营之一。在鹭江道、晨光路、同文路改造的同时,福星旅社被拆除,后按原来风格重建。现在,开设餐饮店。(林志雄著《厦门老街新影》)</div> 寮仔后海岸图 同文书院<div>刘老师:文顶 今鹭江道南段东侧山坡顶上(名望高山)。古时为同文书院,故名。后成地片名,周围居民住宅楼群统称同文顶。(《厦门市地名志(2010)》)</div> 武西殿<div>刘老师:上帝庙:即武西殿,在草仔垵。祀元武之神,称曰“水长上帝”。人祈祷者,于潮生时即应,退则否;素称灵异。(道光《厦门志》卷2)</div> 太古码头<div>刘老师:太古码头</div>和平码头,位于鹭江道堤岸一带,原名太古码头。同治六年(1867年),英商太古洋行在海后滩原岛美路头(现东海大厦)修建浮桥和趸船。浮桥长约53米,趸船长约48米,宽约6米。民国21年,太古公司建成两艘各长64米、宽9米的钢质趸船和1座长21米、宽4.8米的引桥,驳岸1865米,可泊3000吨级货轮。港区仓库建筑面积7464平方米,容量1.53万立方米。(《厦门市志》卷6交通) 从虎头山看草仔垵 刘老师:虎头山 去城里许,巨石耸起,上戴小石,分列两旁,如虎之耳,故曰虎头。在海滨,与鼓浪屿龙头相对。(《鹭江志》) 和尚坞<br>刘老师:在海蜃寺旁,昔为轮船修造之坞,岁得租金三百六十元,为寺香资,故名和尚坞。光绪间,寺僧不法,官判充作保甲费,而船坞移去典宝路头,坞地填平。(《厦门市志(民国)》卷35) 刘老师:打石字 在虎头山下,一石壁立海边。明防倭时,李逢华[年]修筑炮台,镌其费用及时人名姓于此,每字可二尺余,字迹苍老,见之俨然一大幅古字悬挂高崖。(《鹭江志》) 刘老师:大同酱油厂<br>1913年,陈嘉庚出资1.5万银元,与杨格非合作,共同集资16万元,在虎头山下另设大同酱油厂,与淘化厂生产同类产品,销售对象也相同。淘化、大同二厂剧烈竞争,导致两败俱伤,业务均难发展。1927年两厂言归于好,合并为“淘化大同股份有限公司”,资金扩大为100万元。(《厦门华侨志》) 亚细亚火油公司油库<br>刘老师:亚细亚火油公司的设施在厦门港的港内,建得甚好,有一个能贮存4000吨或1325000加仑的贮油罐。其货栈能够贮存5万桶每桶10加仑的油。这些油料大部分从婆罗洲和苏门答腊散装进口。(美·毕腓力《厦门纵横:一个中国首批开埠城市的史事》) <p class="ql-block">以下五图,盗自陈育斌老师</p> <p class="ql-block">【注:本篇出现在《嘉禾里 . 鹭人甲》一书的P028】</p> <p class="ql-block">老厦门研习社,以“老厦门”题材下的“老房子“”老物件“”老手艺“”老声音“”老口味”为主要的关注、学习和研究对象,通过系统化、条理性的分门别类、分层逐次的信息收集和实地勘探,致力于抢救、挖掘、梳理与其相关的散见于社会各界的各种人文、历史之资料、信息,并试图通过出书、宣讲、音频视频传播等传统与现代、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记录、传播手段和方式方法,传承和宣传厦门文化、闽南文化、华侨文化、海洋文化,为把厦门建设成为国际级的文明城市而添砖加瓦。</p> 【作者:陈福阵,福建师大法学学士、厦门大学法律硕士、工商管理硕士,现在锦天城律所执业,拥有累计超过2万小时的法律服务经验。联系方式:电话(微信同号)1330605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