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香山寺遗址</p> <p class="ql-block"> 唐代香山寺遗址位于今龙门东山南麓,与我们熟知的清代重建的香山寺,有所不同。</p><p class="ql-block"> 在唐代,当时的香山寺是什么“模样”呢?。唐朝佛学高僧法藏撰《华严经传记》记载:“……后因梁王所奏,请置伽蓝,敕内注名为‘香山寺’。危楼切汉,飞阁凌云,石像七龛,浮图八角。”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其撰写的《修香山寺记》一文中讲到:“始自寺前亭一所,登寺桥一所,连桥廊七间。次至石桥一所,连廊六间。次东佛龛,大屋十一间。次南宾院堂一所,大小屋共七间。……于是,龛像无燥湿陊泐之危,寺僧有经行宴坐之安,游者得息肩,观者得寓目。”</p><p class="ql-block"> 史载,唐代香山寺的兴建,与古印度的一位高僧有关。公元690~700年之间,由女皇武则天敕建,寺院规模宏大,巍峨壮观。到了公元832年,已到洛阳任职的大诗人白居易,为了却自己和一位挚友的心愿,重修了香山寺。“关塞之气色,龙潭之景象,香山之泉石,石楼之风月,与往来者耳目一时而新。”使得寺院面貌焕然一新,名声大震,到此游览的文人雅士接踵而来,络绎不绝。</p><p class="ql-block"> 白居易在《修香山寺记》开篇之语中,发出由衷的感叹,称“洛都四野山水之胜,龙门首焉。龙门十寺观游之胜,香山首焉。”写有《重修香山寺毕,题二十二韵以纪之》一诗,以示纪念,留下了“台殿朝弥丽,房廊夜更幽。千花高下塔,一叶往来舟”的传世佳句。公元840年,白居易又为香山寺新修了藏经堂。在其《香山寺新修经藏堂记》中讲明:“……乃增修改饰为经藏堂。堂东西间辟四窗,置六藏,藏二门,启闭有时,出纳有籍。”将5270卷经律论集以及他于洛阳所写800首诗词的10卷合集《白氏洛中集》,存放在香山寺藏经堂内。</p><p class="ql-block"> 清嘉庆十八年(1813)刊本《洛阳县志》引《名胜志》记载:“龙门八寺,最著者曰奉先、曰香山。”又引旧《洛志》说:“八寺外益以奉先、香山,则为十寺。故白居易记曰:‘龙门十寺,香山为冠’。”(龙门八寺或十寺的提法,历来众说纷纭,尚无定论,本文不做讨论)</p><p class="ql-block"> 从上述史籍记载可知,唐代香山寺是当时一座非常著名的寺院,气势恢宏,香火鼎盛。</p> <p class="ql-block">遗址(一)</p> <p class="ql-block">遗址(二)</p> <p class="ql-block"> 女皇武则天敕建香山寺,与来华翻译佛经的古印度高僧地婆诃罗有关。唐代法藏《华严经传记》卷一记载:“中天竺国三藏法师地婆诃罗,唐言日照,婆罗门种。幼而出家,住摩诃菩提及那烂陀寺。”地婆诃罗的中文名字叫日照,家世高贵,科班出身。“爰以永隆初岁(680),言届京师”。地婆诃罗来到中国,于唐高宗、武则天时期,先后在长安、洛阳两地翻译佛经,得到武则天的礼遇和“表扬”,“并皇后御制序文,深加赞述。”</p><p class="ql-block"> 宋代赞宁《宋高僧传》卷二称地婆诃罗“洞明八藏,博晓五明,戒行高奇,学业勤悴,而咒术尤工。”也指明他“至天后垂拱末,于两京东西太原寺及西京广福寺,译《大乘显识经》、《大乘五蕴论》等凡一十八部。……天后亲敷睿藻,制序冠首焉。”地婆诃罗翻译的佛经,得到武则天认可,他本人也深受武则天器重。</p><p class="ql-block"> 垂拱三年(687),地婆诃罗圆寂于神都魏国东寺翻经小房,享年75岁,安葬在“龙门山阳、伊水之左”。武则天后应梁王武三思奏请,把地婆诃罗墓地建为寺院,敕名香山寺。</p><p class="ql-block"> 历史上“香山赋诗夺锦袍”的著名故事,就发生在香山寺。</p><p class="ql-block"> 宋代计有功《唐诗纪事》记载了这次“诗会”的经过。文曰:“武后游龙门,命群臣赋诗,先成者赐以锦袍。左史东方虬诗成,拜赐。坐未安,之问诗后成,文理兼美,左右莫不称善,乃夺锦袍易之。”参加“诗会”的各位大臣中,东方虬写的最快,而宋之问写的最好,“文理兼美”,夺得锦袍。</p><p class="ql-block"> 神龙元年(705),武则天逝世。香山寺失去女皇的“关照”,渐渐被冷落下来。时间过了130余年,香山寺已是残破不堪。这时,来洛阳担任河南尹的白居易,看到“楼亭骞崩,佛寺暴露”的现状,决心修复香山寺。</p> <p class="ql-block">考古发掘(网络图片)</p> <p class="ql-block">山路</p> <p class="ql-block"> 大和三年(829),白居易到任洛阳,闲暇之余,时常徜徉于龙门山水之间,心想重修香山寺,可惜财力不足,未能如愿。二年后,白居易捐出自己为好友元稹撰写墓志所得的酬金,重修了香山寺。</p><p class="ql-block"> 元稹生于公元779年,比白居易小七岁,字微之,河南洛阳人,唐朝大臣、著名文学家。《旧唐书》记载:“稹九岁能属文。十五两经擢第。二十四调判入第四等,授秘书省校书郎。”《新唐书》也载:“……稹幼孤,母郑贤而文,亲授书传。九岁工属文,十五擢明经,判入等,补校书郎。元和元年举制科,对策第一,拜左拾遗。性明锐,遇事辄举。”元稹幼年丧父,由母亲郑氏抚育,亲授知识,九岁即能文,十五岁举明经,补校书郎。元和元年(806)中进士,拜左拾遗,出为河南尉,由此步入仕途。</p><p class="ql-block"> 元稹生性敏锐,恪守职责,经常上疏谏言,屡遭贬谪,几经沉浮。长庆二年(822),担任宰相,仅仅干了三个月,被罢去相位,出为同州刺史。大和三年(829),元稹被授尚书左丞,身居要职。第二年,又遭排挤,出为武昌军节度使。大和五年(831),元稹逝于任上,终年53岁。</p><p class="ql-block"> 元稹是白居易的挚友,工于诗,常以长篇排律唱和,人称“元和体”。二人交往密切,文学主张相同,诗歌观点相近,一起倡导和参与了新乐府运动,享有“元白”之誉。元稹存有《元氏长庆集》66卷,《全唐诗》收录其诗823首。</p><p class="ql-block"> 正如白居易在其《修香山寺记》中所写的那样,“予早与故元相国微之(元稹)定交于生死之间,冥心于因果之际。”元稹的早逝,让白居易悲痛不已。白居易不仅为元稹撰写了感人肺腑的墓志铭文,还将所得酬劳,“价六七十万”,悉数捐出,重修香山寺,“而是功德,应归微之”。并期许“乘此功德,安知他劫不与微之结后缘于兹土乎?因此行愿,安知他生不与微之复同游于兹寺乎?”</p><p class="ql-block"> 白居易晚年经常住在香山寺,自号“香山居士”。他与僧人如满结为香火社,传为佳话。与胡杲、吉皎、李元爽等人,组成“九老会”,留下诗篇。</p><p class="ql-block"> 唐会昌五年(845),武宗发起灭佛运动,香山寺遭受严重的毁坏。到了元代,香山寺已是杂草丛生,荒废殆尽。元代萨天锡《龙门记》记载:“伊阙两岸,旧有八寺,无一存者。东崖岭有垒石址两区,余不可辩。”说明当时的香山寺已面目全非,看不出寺院的样子了。我们今天见到的香山寺,是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修建的。</p><p class="ql-block"> 2016年,龙门石窟研究院、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三家联合,开始对唐代香山寺遗址进行考古发掘。一期发掘面积3000平方米,发现两处塔基遗迹,其中一处可能为地婆诃罗墓塔。</p><p class="ql-block"> 本人近期两次探访了唐代香山寺遗址,昔日的名刹,已难觅踪迹。只有遍布东山的绿林,静静掩映着几通竖立的遗址石碑,默默陪伴着栅栏围起的考古工地,不禁让人思绪良多,感慨万千。</p> <p class="ql-block">“河洛人文”图标(聂剑帆设计)</p> <p class="ql-block"> 除标注外(设计及网络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照片与文字,均为本人拍摄和撰写。如有不妥?敬请指正。欢迎传播,感谢有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于春斌(觉浅)</p><p class="ql-block"> 2022.4.22</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