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慢让别人无法爱上我,偏见让我无法爱上别人------简.奥斯汀故居游

徐旭

<p class="ql-block">  这是一次计划外的游览。在路上突然看见简.奥斯汀故居的路标,想着路过何不去看一眼呢,就到了乔顿村。</p><p class="ql-block"> 到了故居--一栋小小的乡间小宅门口,现在是简奥斯汀故居博物馆,门票居然要12镑。到都到了,只好咬牙买票。</p><p class="ql-block"> 从未想过要去参观简.奥斯汀的故居,因为我至今也没读完过她的仼何一本小说,读不下去。婆婆妈妈的谈恋爱,琐琐碎碎的家常里短,没完没了的闲话、舞会、牌局、串门……想方设法嫁给富人,还要有爱情。这是我对简奥斯汀作品的印象。</p> <p class="ql-block">  但简.奥斯汀是英国最富影响力的小说家之一,有句话叫作"人人都爱简.奥斯汀"。在我看来,这句话也有另一个意思,毕竟英镑10元钞上印着简.奥斯汀的头像,谁人不爱。这话简.奥斯汀的铁粉听了肯定不乐意,太损了。</p> <p class="ql-block">  1975年英国为纪念简.奥斯汀诞辰200周年发行了一套纪念邮票。简.奥斯汀是英国唯一享此殊荣的女作家。</p> <p class="ql-block">  乔顿村并非简.奥斯汀的故乡。但作家生命中的最后8年都在此度过。两百年过去了,乔顿村还是当年的样子,老酒馆依然在营业,尼古拉教堂的钟声还在回荡,教堂旁的大宅还耸立在山坡上……</p> <p class="ql-block">  当年简.奥斯汀走过的乡间田野还是那样葱绿清新。</p> <p class="ql-block">  田园安详优美。</p> <p class="ql-block">  乔顿的邻居们不知是否是当年简.奥斯汀邻居们的后人。但房子还是那些房子。</p> <p class="ql-block">  大宅还是那些大宅。</p> <p class="ql-block">  简.奥斯汀的乔顿故居是一栋二层的小房子,带个不大的花园,另外有一间面包房也当储藏间。</p> <p class="ql-block">  当年的面包房也用于饲养牲畜。</p> <p class="ql-block">  参观时遇上"简粉"。故居博物馆贴心地准备了好多简奥斯汀时代的衣物,供粉丝们装扮起来更好地体验二百年前的情景。</p> <p class="ql-block">简·奥斯汀,1775年12月生于英国汉普郡的史蒂文顿,兄弟姐妹八人。</p> <p class="ql-block">  父亲在该地担任了四十多年的教区长,是个学问渊博的牧师。母亲出身于比较富有的家庭,有一定的文化修养,但没继承任何财产。这样的家庭是比较标准的中产家庭。 </p> <p class="ql-block">  奥斯汀没有进过正规学校,但是家庭的背景和读书环境,给了她自学的条件,培养了她写作的兴趣。她在十三四岁就开始写东西,显示了语言表达方面的才能。</p> <p class="ql-block">  简奥斯汀25岁时她父亲退休,全家迁居巴斯。从乡村到城市,奥斯汀不适应,据说曾遭遇了抑郁症的折磨。四年后,父亲去世。</p> <p class="ql-block">  父亲去世后,简·奥斯汀和母亲、姐姐因为没有继承权,失去了住所和经济来源,无处可去。好在她哥哥爱德华小时候就过继给一位骑士并得到了继承权。这位兄长关心母亲和妹妹们,把她们三人接到了自己家。简和母亲、姐姐作为穷亲戚,帮哥哥照看他的11位孩子,做着寄人篱下力所能及的事情。这样过了五年后,爱德华把母女三人安顿到了乔顿村这栋房子里,简奥斯汀在这里迎来了创作高潮期。</p><p class="ql-block"> 简·奥斯汀在世时,一直以A·Lady的笔名出版书籍。1811年,简已经36岁,才第一次出版《理智与情感》,1813年出版《傲慢与偏见》,1814年《曼斯菲尔德庄园出版》,同年《艾玛》出版,这时候简已经38岁。 也就是说,前半生简一直在拮据中度过,在人生的最后几年里,才渐渐凭借着写作成名。《劝导》《桑诺觉寺》都是在简·奥斯汀病逝后,由其哥哥亨利用其真名代为出版。 </p><p class="ql-block"> 简·奥斯汀认为《艾玛》中的女主角最像自己,实际上她也过着积极的社交生活。</p> <p class="ql-block">  1816年初40岁的简奥斯汀得了重病,身体日益衰弱,1817年7月18日死在她姐姐的怀抱里,终年41岁,安葬在温彻斯特大教堂。</p> <p class="ql-block">  这是博物馆中唯一的简奥斯汀的衣服。从衣服看,简奥斯汀的身材相当瘦小,身高应该在1.55米左右。</p> <p class="ql-block">  这是简奥斯汀姐妹和母亲共同完成的拼布床盖,针脚细密,拼花精致。介绍说这是博物馆最珍贵的藏品之一。</p> <p class="ql-block">  整个博物馆中略显贵重的是这个针线台盒。从纹饰图案看可能来自中国。</p> <p class="ql-block">  简奥斯汀习惯在每日早餐前弹钢琴。这是她当年使用的琴和琴谱。肖像是简的哥哥爱德华。正是这位哥哥,简在父亲死后才不至于无家可归。</p> <p class="ql-block">  简奥斯汀母亲的卧室。是这所房子里最大的一间卧室,约有13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  简.奥斯汀的卧室,也许有8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  简·奥斯汀41岁短暂的一生写出那么些婚嫁故事,自己却终生未嫁。这在200年前相当不寻常。她用自己的一生告诉我们:婚与未婚,两者无关于好坏,只要是忠于自己的内心即是好。生活的最终目的,是给自己的心和灵魂找个归宿。而这个归宿,未必是婚姻和家庭。</p> <p class="ql-block">  小小的壁橱里放衣物及洗面盆等。</p> <p class="ql-block">  在乔顿村,简·奥斯汀终于又可以自由地写作。餐厅里的这张小桌就是简奥斯汀的写字台。就是在这张小桌上,简·奥斯汀完成了长篇小说《理智与情感》和《傲慢与偏见》的修改,《曼斯菲尔德庄园》《爱玛》《诺桑觉寺》和《劝导》的创作。</p> <p class="ql-block">  厨房也保持着原样。仆人在这里为他们准备餐食。</p> <p class="ql-block">  这架驴车是爱德华送给母亲的,但它是简奥斯汀的最爱。如果没有这个代步工具,简的社交生活会大受影响。</p> <p class="ql-block">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介绍简·奥斯丁是“第一个现实地描绘日常平凡生活中平凡人物的小说家。(她的作品)反映了当时英国中产阶级生活的喜剧,显示了‘家庭’文学的可能性。她多次探索青年女主角从恋爱到结婚中自我发现的过程。这种着力分析人物性格以及女主角和社会之间紧张关系的做法,使她的小说摆脱十八世纪的传统而接近于现代的生活。正是这种现代性,加上她的机智和风趣,她的现实主义和同情心,她的优雅的散文和巧妙的故事结构,使她的小说能长期吸引读者。”并且说:“当时(指十九世纪初)流行夸张戏剧性的浪漫小说,已使人们所厌倦,奥斯丁的朴素的现实主义启清新之风,受到读者的欢迎……到二十世纪,人们才认识到她是英国摄政王时期(1810--1820)最敏锐的观察者,她严肃地分析了当时社会的性质和文化的质量,记录了旧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现代评论家也赞佩奥斯丁小说的高超的组织结构,以及她能于平凡而狭窄有限的情节中揭示生活的悲喜剧的精湛技巧。” </p> <p class="ql-block">  梁实秋在他的《英国文学史》中也曾感慨简.奥斯汀是18世纪末最为杰出的女性作家。梁实秋看重简.奥斯汀主要是因为其作品中所表达出来的道德关怀和家庭人伦和谐的提倡。英国利维斯有相同的看法。利维斯认为简奥斯汀之所以能成为小说大家,就是因为她小说中对道德的提倡和弘扬。</p> <p class="ql-block">  简·奥斯汀一生共有 6 本长篇小说:《理智与情感》《傲慢与偏见》《曼斯菲尔德庄园》《爱玛》《诺桑觉寺》和《劝导》。关于它们最大的共同特点,似乎没有比奥斯汀自己在一封家书中的概括更到位了:“乡间村庄里的三、四户人家——这就是我所刻画的一小截(两英寸宽)象牙。”</p><p class="ql-block"> 《傲慢与偏见》以班纳特家的二女儿伊丽莎白的视角出发,非常客观理性地描写了英国18世纪的阶级现象。班纳特夫妇有五个女儿,一旦班纳特先生过世,他们的房子将被远方的侄子继承,班纳特太太和五个女儿都将无家可归。嫁给有钱的单身汉,是五个姑娘唯一的归宿,全文都围绕着「嫁给有钱的单身汉」展开。</p> <p class="ql-block">  博物馆商店有着极为丰富的简奥斯汀作品版本。有极古老的,也有现当代的,各种优美的装潢让人爱不释手。幸亏我不读简.奥斯汀,否则不知会破费多少。</p> <p class="ql-block">  我不喜欢简·奥斯汀的书并不妨碍我爱看根据她的书改编的电影和电视剧。《傲慢与偏见》被10次改编成影视剧,《理智与情感》则是4次,而《劝导》之前也有两次被拍成电影。简.奥斯汀受欢迎的程度可见一斑。不论是BBC拍的还是李安拍的,我都看得津津有味。</p> <p class="ql-block">  这部《成为简.奥斯汀》的故事片票房及艺术都不太成功,但安妮.海瑟薇出演的简.奥斯汀实在太美了。</p> <p class="ql-block">  在准备写这篇游记时,我也惊奇地发现对简.奥斯汀一直都有另一种声音。</p><p class="ql-block"> 与简.奥斯汀同时代的伊丽莎白·巴雷特·勃朗宁就认为,奥斯汀的作品在最令人兴致盎然的时候,都只有朋友间的闲言碎语,“她需要更多的诗意,更多的精神探索,更多的渴望和追寻。”</p><p class="ql-block"> 弗吉尼亚·伍尔芙就曾说过:“在所有的伟大的作家中,她的伟大之处是最最难以捕捉到的。”这种评价很英国,好坏自己去品。而伍尔夫写道:“无论他人怎么看待奥斯汀,她无论如何也不是我喜爱的作家。在我看来,她的水平甚至连勃朗特的一半都没有达到。”而奥斯汀的作品无法受人喜爱的原因,伍尔夫认为主要在于她的文字和内容太为波澜不惊,“她似乎总在理智的看待一切。”</p> <p class="ql-block">  马克·吐温广为人知的评论是:“一家图书馆要是完全没有简·奥斯汀的书籍,就称得上是一个好的图书馆。”</p> <p class="ql-block">  《简.爱》的作者勃朗特则批评她“不用任何强烈的东西来骚扰她的读者,不用任何深刻的东西来使读者不宁”,认为她只浮于口舌之辩、滑稽戏似的表演却怠于探索人的内心和精神世界,“她全然不知激情为何物”。</p> <p class="ql-block">  博物馆商店出售的纪念品,这些睡裙依旧保留了简.奥斯汀那个年代的风格。</p> <p class="ql-block">  简·奥斯汀的作品到底有多少文学价值和社会意义?简·奥斯汀可以算作“女文豪”吗?这些是研究者的课题,对我等普通人而言,喜欢就去喜欢,不喜欢就搁一边儿。但简.奥斯汀的理性实则是所有女性当有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