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和—乾冈古村

志氣灵雲(聚贤堂)

<p class="ql-block"> 乾冈古村位于泰和县万合圩镇东偏北6公里,南踞紫瑶山,北枕华盖山,西临赣江,东接富水,与青原区新圩镇接壤。明弘治年间始祖王学渔从万合梅冈来此开基,初建忠爱楼,后嘉靖年间基祖王国赐创设忠爱堂,建村已有500余年历史。</p><p class="ql-block"> 探究乾冈村名的由来,据《泰和地名志》记载:“乾冈,堪舆家称为乾山巽向,故名”;明朝王鸣臣在《乾冈开创记》中对此记载得较为详细:“堪舆家曰:翠微山阳有冈……考卜吉,辩方正,位得乾巽,兼巳亥。”乾冈村风水绚丽奇秀,当年乾冈基主王国赐站在翠微山之巅远眺,看到“翠微山之阳冈,竣峙逶迤,瞻头隆起,乾山巽向,鹤峰双托,金狮两翼,复长蜿蜒……紫瑶华盖,拱翠列屏,芗山奎潭,远掖近映,赣江襟于西南,菰蒲栗溪叠为扃钥,宛然画图,若天作而地藏之……”,他有感于此,“宜繁氏族”,遂举家从梅冈移居于此,创设忠爱堂,将开基地取名乾冈,一直沿用至今。</p> <p class="ql-block"> 乾冈古村文化积淀深厚,为典型江南村落。村前屋后,垂柏矗立,林木扶疏;水井池塘,黛顶翘檐,倒映水中;民宅成排,错落有致,曲径通幽;冈环溪绕、青山作屏,松风如涛,宛然一幅古色古香写意水墨画。</p><p class="ql-block"> 历史上乾冈村堂府林立,祠宇纵横,现今保存完好的就有各类明清建筑70余幢,而其中,尤以进士第、述圣堂、显仁斋、龙城寺、今如庵等古建筑最具代表性。</p><p class="ql-block"> 进士第坐下龙脉,位于村中央,村东南呈月牙形密布相连六口风水池塘,村西规则排列七口古井,寓意“七星伴月”。</p><p class="ql-block"> 进士第,又叫忠爱堂,乃嘉靖皇帝御赐王鸣臣进士及第而建,系乾冈总祠。初建于明嘉靖三十二年(即1553年),清乾隆年间重建,祠内承禧、忠爱、章显三堂合一,占地653平方米。该祠在设计上,沿袭易经风水布局,遵循乾山巽向。忠爱堂为青砖灰瓦软装结构,规模宏大,设计机巧,构筑奇瞻。相传整个祠堂有99根半柱子,柱与梁之间雕有麒麟、狮子、梅花鹿、腾龙飞凤等珍禽异兽和名花神鸟,造型惟妙惟,放眼看去,整个祠堂飞檐翘角,雕梁画栋,展现出典雅素静的明清庐陵建筑风格,乾冈人的人生愿景、生活意趣,尽在其中。祠前现保存有旗杆石两座,祠堂正门上方雀巢宫悬有“圣旨”竖牌和“进士第”横匾各一块。正门门楣横书“奕叶黄门”横匾。进士第为三进三厅四天井,前厅与中厅由方寸楼相连,中厅“忠爱堂”原悬挂有“黄门给谏”等二十余块功名牌匾,均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破“四旧”被毁。祠内镶嵌有几十副明清对联,如正门对联:钦赐黄门给谏第;诰封青锁监军家。廊前对联:乾冈拥玉屏人文鹊起;巽水环金带科甲蝉联。中厅柱子对联有“文章华革;诗礼传家”、“忠贞由义士,爱敬本仁人”、“忠清直谅愿子孙他日登朝一片丹心如白玉;爱敬友恭想宗祖当年垂训千秋宝谏比黄金”等。进士第由于在建筑方面极富地方特色,对于研究清前期建筑艺术、雕刻艺术、民风民俗等具有较高价值,于2009年被评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述圣堂,又称九栋十八厅,形制上几乎与进士第等长。该祠前后九栋相连,九厅各设有一口采光天井,前中后厅及两厢房错落、转承沟通。该祠在设计上别出心裁,均采用对穿门,未设置正大门,大概取“偏有好处”之意。门框均为红米石材质,门楣上雕刻有麒麟八卦图案,此祠为明朝后期建筑,系乾冈四世孙,明朝万历项城知县、养利州知州王钦诰所建。</p><p class="ql-block"> 龙城寺,在乾冈翠微山左后方。明朝泰和人梁潜在《重修龙城寺记》有记载:“泰和东四十里,有寺曰龙城。盖其山自西南数百里外,势踊跃,如龙相属不绝,至寺之近,逈然环之如城,故其寺以之而名。”相传,该寺为宋元丰年间,由上饶福严寺僧亚愚“掛锡而营此山”,元符之际,奏请朝廷,赐额曰龙城寺,并由文天祥题写寺名。由于龙城寺形盛景美,香火缭绕,声名远播,引得一大批乡贤名宦诸如刘崧、梁潜、尹昌隆等慕名而来。到元末,该寺遭到毁坏。永乐年间,寺僧定成等对该寺进行了重新修缮,梁潜欣然为之作记,对该寺赞誉有加:“后据赣江,其前紫瑶、三顾诸峰,望之皆可见。其幽远绝响,巅崖绝壁之间,而苍翠无穷逸韵锵发。登其高,以揽烟霞,松柏如入世尘土之既远,而天台庐岳相接,迹乎左右也。”解放后,该寺改为八都书院;文革期间,遭到拆毁。</p> <p class="ql-block">  除进士第、述圣堂等古建筑外,该村还保存有显仁斋、三省斋、与我堂、浩然堂、今如庵、卧明桥等多处遗迹。全村60余幢至今遗存的明清古民居中,不乏木雕、石雕、木刻、石刻、彩绘和镏金字画。</p><p class="ql-block"> 在该村民居的门楣上,无一例外地石刻着各式八卦图案。有些民居大门上,还完好保存着不少镏金对联,如:斗室低垂青圃趣;寸心长与白云闲。乾冈人的遁世理想,通过建筑和装饰,无不透露出一种隐逸遁世的神秘色彩,也让人凭添几分吟风弄月的风雅。</p> <p class="ql-block">  乾冈古村自古崇文尚德,诗礼传家,代有贤良,享有“文章华国”美誉。五百余年来,全村先后产生进士2人、举人6人、秀才200余人,官至文林郎、知县、知州、给事中、佥事、布政使等10多人。涌现了王鸣臣、王彦臣、王钦诰等一批乡贤名宦。</p><p class="ql-block"> 王鸣臣,号阳冈,明嘉靖二十三年进士。王鸣臣自小英敏好学,著有《阳冈遗稿集》。当时嘉靖一朝,权臣严嵩一手遮天,朝中阁僚大多不敢触其逆鳞。但王鸣臣天生一副忠肝义胆,屡屡弹劾严嵩,招致严嵩忌恨,遂假借京察之名,指使赵文华等进行构陷,给予“王鸣臣廷杖四十”。严嵩倒台后,王鸣臣官复原职,重新受到朝廷重用。王鸣臣一生先后官历户、礼、刑、工部给事,奉敕监军,记验宣大辽蓟边功,丙辰春闱考试官,四川佥事,贵州布政使司左参政等职,赐进士第,大中大夫,资质少尹。王鸣无论在朝廷还是地方为官,他都清正廉洁,恪尽职守,深受百姓爱戴,其死后入乡贤祠,受到乡人祭拜。</p><p class="ql-block"> 王彦臣,号月川,府邑县志为他列传,称他“生性纯厚,孝友善诗。”由于家中孟兄早殁,作为仲兄的他,绝意仕进,默默担起家中重任,耕种、砍柴、打鱼,样样精通。王彦臣志趣高雅,耕作之余,常以诗歌自娱。其在《除夕有感二律》云:“爆竹骤闻春满耳,梅花细嚼雪寒牙。溪山几幅无人画,冷落孤松隐暮霞。”其所著有《月川小稿》、《赓唐候韵》、《一乐图》等若干卷。</p><p class="ql-block"> 王钦诰,举人、万历进士,官至项城知县、养利州知州,有政声。晚年致仕乞归梓里,周急济乏,好行其善,致力于办乡塾、兴水利、睦乡邻,泽被乡里,著有《得得斋诗经解》。</p><p class="ql-block"> 乾冈人尊儒重教,自古有“团箕晒谷,教崽读书”的耕读传统,代不乏人。民国有士杰、士道“双杰士”。王士杰毕业于北平大学,毕业后毅然回归故里,修学治乡;王世道毕业于黄埔四期,在北伐战争中战死沙场,精忠报国。土地革命年代,全村为中国革命胜利作出牺牲的烈士达二十余人,为新中国革命胜利写下了壮丽的诗篇。 乾冈保存有春节舞龙灯、正月十八上红丁、中秋烧塔、除夕全村老少集中于忠爱堂喝年夜粥等特色习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