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在山西省大同市城区户部角街12号,有一座占地面积903平方米的“赵宅”。原主人叫<span style="font-size:18px;">赵承绶,山西五台槐荫人。我拍过属于“省保”单位的“赵宅”大门,也了解了一些关于赵承绶的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槐荫村隶属东冶镇。朔黄铁路设有东冶站。机缘巧合,在过去的赵老师、现在的赵主任引领下,我走进槐荫村,踏进了由赵承绶出资建设的“槐荫学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左思右想,还是先介绍一下赵承绶吧。(以下内容整理自“百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赵承绶(1891—1966),字印甫,五台县槐阴村人。赵幼好武艺。18岁入太原陆军小学。辛亥山西新军起义后,赵从清河陆军中学回省,加入忻代宁公团,任教练官。同年11月公团经繁峙出茹越口攻取大同,赵率左翼游击队作前锋。进入大同后担任东城守备。公团解散后,赵又复学陆军中学,毕业后入保定军官学校第五期骑科学习。1919年毕业回山西。1927年阎锡山易帜,参加北伐,赵任第二师师长。次年阎进占平津,统辖晋、冀、察、绥四省,接收察绥两省杂牌骑兵4个军、26个团的人马。其建制庞杂,委赵为骑兵司令,进行缩编。赵奉命后,设司令部于大同,经两次并编,缩为4个旅、12个团,大批高级军官被编遣下来,未生变故,得到阎的信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 class="ql-cursor"> 1930年中原反蒋战争中,赵率骑兵在山东、河南配合步兵作战。阎、冯失败后,骑兵撤回雁北、绥远一带,司令部仍驻大同。兼任平绥护路司令、大同警备司令、剿匪司令等职。次年8月阎由大连返山西,乘飞机直抵大同,赵是阎回晋后第一个旧部。1934年赵与傅作义、王靖国依照阎锡山指示.在绥西地区解决了滋扰地方的孙殿英部数万之众。1936年冬,赵率骑兵配合傅作义绥东作战,收复百灵庙。</span></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 class="ql-cursor"> 1948年6月赵在榆次小常村被解放军俘获。赵被俘后,愿立功自赎,在太原前线给阎军写信喊话,又曾两次给城内送信。次年四月受解放军派遣进入阎军61军69师206团2营前线指挥部,要求入城谈判和平解放太原未果。1952年人民政府委他为中央水利部参事。1953年担任北京捐献分会主任委员,积极带头捐献房产、现金、公债券等为数颇巨。他把房子献出,缴租住房。1966年“文化大革命”中受到冲击,于10月1日病故于北京。终年76岁。1978年4月予以平反昭雪。抗战前赵为家乡建有学校、医院、供销社、纺织厂等。</span></span></p> <p class="ql-block"> 1934年,阎锡山的骑兵司令赵承绶,为了改善槐荫村中小学条件,自己出资4万大洋,将寺庙彻底拆除,在原址上建起一座新型学校——槐荫两级小学校!</p><p class="ql-block"> 学校从建校以来,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一大批优秀杰出人才。其中原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秘书长李力安,原最高人民检察院办公厅主任赵鹏飞,原中国地质科学院第一副院长兼党委书记朱效成,原总参气象局副局长赵元普,原山西省副省长赵军,原国家对外经济联络部副部长程飞等就是从这所学校走出去的。</p> <p class="ql-block"> 教室的天花板有“口”。据说日本人侵略时,把书都藏在里边。</p> <p class="ql-block"> 据说教室的墙中空,通过教室的后边的西式壁炉取暖。</p> <p class="ql-block"> 壁炉的传火口</p> <p class="ql-block"> 老式桌子</p> <p class="ql-block"> 大礼堂</p> <p class="ql-block"> 回廊</p> <p class="ql-block"> 大礼堂前的抱厦</p> <p class="ql-block"> 抱厦木构</p> <p class="ql-block"> 大礼堂内</p> <p class="ql-block"> 主席台结构见最后附文</p> <p class="ql-block"> 还是有点意外!</p> <p class="ql-block"> 这个角度看文昌阁</p> <p class="ql-block"> 礼堂右侧两层宿舍。底层的石头窑洞并不冬暖夏凉。</p> <p class="ql-block"> 再看文昌阁。关注图片右边,那是民国时期的厕所。</p> <p class="ql-block"> 砖雕脊花真的很美!</p> <p class="ql-block"> 这个角度看大礼堂</p> <p class="ql-block"> 文昌阁的正面</p> <p class="ql-block"> 文昌阁的木雕斗拱</p> <p class="ql-block"> 这南三间、东五间的窑房算是文昌阁的“基础”。南三间是校长室。</p> <p class="ql-block"> 这个角度看“校长室”</p> <p class="ql-block"> 这槐荫两级小学有几年不用了,成了“省保”单位。西侧建了一所新小学。</p> <p class="ql-block"> 槐荫两级小学的东北方向,有“槐荫中学”。</p> <p class="ql-block"> 文昌阁是槐荫村的制高点,可看到这个突兀的土质建筑。我实在听不懂方言版的“名字”,作用确明白了——赵姓为了压制其他姓,共建了四座,现仅存一座。</p><p class="ql-block"> 找了些资料,补充说明如下——</p><p class="ql-block"> 槐荫村的“镇物”</p><p class="ql-block"> 据《赵氏宗谱》记载,赵氏始祖赵伯英于洪武初年由朔州马邑迁移至槐荫村,当时槐荫村已有张氏、李氏、刘氏、孔氏、宋氏等居民,至今村中地名仍称张家垴、刘家掌、李家园子、朱家坟、孔家坟等。据当地一位长者说,当时的槐荫村孙氏和宋氏势力较大,他们两家分别居住在村东、村西,赵氏举家移民到槐荫村后无地可住,赵伯英无奈只能去找县衙,知县见原住民仗势欺人,便机智安排道:“既然东边是你家的,西边是他家的,那赵氏便居住在村中间的土地吧。”</p><p class="ql-block"> 赵氏在槐荫村立足后,本是安居乐业,但孙氏为兴旺家族,便在孙氏的东南西北四处分别放置了祭品,其中一处有破坏赵氏风水的嫌疑。赵氏便请来风水先生,在村中建了“镇物”,也就是现在槐荫村那个土质建筑,意在镇压其他姓氏,光耀赵氏门楣。</p><p class="ql-block"> 从此,赵氏势力不断壮大,至今在槐荫村已罕有其他姓氏居住。</p> <p class="ql-block"> 后记</p><p class="ql-block"> 随行的几人和我一样被震撼——这民国风,这中西合璧,怎一个大气了得。我问,这里拍过电影或电视剧吗?似乎没有。我说,若蒋介石率众拾级而上,背景是“槐荫学校”,恰如其分。有人说,拍个二级平台上青天白日旗落下、红旗升起的照片,则颇有攻陷南京总统府的味道……</p><p class="ql-block"> 原硬化的路面用了德国进口的水泥,大多质量良好;修补用的国产水泥,时间不长,破损的比没修补处厉害。</p><p class="ql-block"> 看了一块掉落的“虎头”屋瓦,“虎头”十分精美,但毕竟与其他的部分断了。</p><p class="ql-block"> 抱厦的柱础被人用千斤顶打起偷走了,现在是新的,工艺逊色一大截。所以,典型的石雕就剩门口的两个石狮子。</p><p class="ql-block"> 木雕砖雕还是相当精美,花了不少钱,工艺也精湛。有些木雕没了,比如雀替。有些补充了新的木构,但看起来像塑料的。</p><p class="ql-block"> 抓紧保护吧,这么好的建筑。</p><p class="ql-block"> 据说,赵承绶因功得了蒋介石五万大洋的赏,他用来在家乡修了学校、医院等。怪不得赵承绶在乡人心里地位很好。</p><p class="ql-block"> 下次去看看赵承绶建的医院、祠堂和旧居。</p> <p class="ql-block"> 槐荫两级小学,位于五台县东冶镇槐荫村中央。民国二十三年(1934),由时任阎锡山晋绥军骑兵总司令的槐荫村人赵承绶,为改善乡民办学条件而创办。坐北向南,占地面积1.07万平方米。</p><p class="ql-block"> 学校统一校服,定校规、设校训、聘名师,时称华北第一名校,培养出了李力安、程飞等我党优秀革命干部。校门内石狮一对。拾二十五阶台阶而上,学校设在三个自然平台上。第一平台,石券窑洞十六间教室,中设台阶进入第二平台,中三间石券门洞顶置石栏杆,正中匾书“槐荫学校”。第二平台有砖结构教室十三间,硬山灰瓦顶,中设门洞,左右尽间旁设小门,通往回廊。自第二平台拾七阶步入第三平台,正面是大礼堂,前设抱厦面宽五间,进深八间,歇山卷棚顶,斗栱三踩,平身科两朵,耍头龙形,礼堂内舞台前置栏杆,顶垂莲桌幕,顶部有天花板。礼堂左右各五间窑洞是宿舍,两侧是操场。礼堂左前方是文昌阁,筑在高平台之端,文昌阁基座南有石券窑三孔,东面五孔,基座高5米。文昌阁是整个槐荫村的制高点,四周砖砌花栏墙,中建文昌阁,面宽三间,进深六椽,歇山顶,花琉璃脊兽,绿瓦方心,木雕圈口,斗栱三踩,如意昂,平身科每间一朵,耍头龙形。</p><p class="ql-block"> 槐荫两级小学布局整齐,结构完整,至今保存良好,无大的拆改,实属不可多得的珍贵遗产。</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槐荫赵氏祠堂</span></p><p class="ql-block"> 槐荫赵氏祠堂,位于五台县东冶镇槐荫村中央。民国二十四年(1935),赵承绶出资、赵戴文主持,由娘娘堂原祠迁建现址。祠堂坐北朝南,占地面积约1500平方米。厢房面宽九间,中为门洞,深六椽,硬山灰瓦卷棚顶,原匾已毁,于2001年新书匾“三晋世族”。正面祠堂面宽九间,进深七椽,前设廊,硬山灰瓦顶,黄琉璃剪边灰瓦心。内设神龛五间,满摆各世神位。祠堂于2001年揭顶维修,梁架未动。西纠首房面宽三间,进深五椽,前设廊,硬山灰瓦顶,斗栱耍头龙形,左右伸出花牙子。纠首房左右各有耳房二间,深三椽,硬山灰瓦顶。东面新建碑廊房,新碑3通,金明昌二年(1191)石经幢1座。</p> <p class="ql-block"> 承致医院</p><p class="ql-block"> 承致医院旧址,位于五台县东冶镇槐荫村中。民国二十三年(1934),时任阎锡山晋绥军骑兵总司令的槐荫村人赵承绶,为解决村民就医吃药难的问题,个人出资新建此医院,中西医结合,村民实行全免费治疗,受到老百姓的欢迎。旧址坐北向南,占地面积2241平方米。一进两院,临街建一排十一间,中设门洞,左右各五间门面房,进深六椽,卷棚硬山灰瓦顶,为门诊。第二排利用自然地形,石券窑洞十一间,中一间设抱厦,单面歇山顶,前置桌幕枋,深一椽,石雕柱础,斗栱三踩,如意昂咀,龙形耍头。由此拾二十六阶进入第二院。正面十一间石券窑洞,周围砖栏杆。二、三排窑洞为病房。此医院解放后为五台县粮食局长期占用作粮库。1982年粮库搬迁,现为村委活动中心。</p> <p class="ql-block"> 赵承绶旧居,位于五台县东冶镇槐荫村红大门巷1号。</p> <p class="ql-block"> 2022年5月14日,我专程去看了看赵承绶在大同的旧居。</p><p class="ql-block"> 旧居位于大同市城区户部角街12号。</p><p class="ql-block"> 旧居坐北朝南,二进院格局,1928年建。东西长21.66米,南北宽41.72米,占地面积903平方米。南房、过厅、正房各七间,东西房各五间,均为硬山顶木结构建筑。院门、室内装饰具有西式特征,供暖等设备基本保持原貌。真实反应出当时-的历史环境,且建筑风格独特,融合了欧式建筑的装修式样,为当时的社会环境及历史变迁提供了实物例证。</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旧居2007年进行重修。</span></p> <p class="ql-block"> 位于大十字街的北门。</p> <p class="ql-block"> 位于户部街12号的南门。</p> <p class="ql-block"> 赵承绶旧居也叫“赵宅”。</p> <p class="ql-block"> 这是一进</p> <p class="ql-block"> 一进院内西边的铜马车</p> <p class="ql-block"> 这是二门</p> <p class="ql-block"> 二进正房及东西厢房</p> <p class="ql-block"> 二进里的正房。堂屋三间。</p> <p class="ql-block"> 二进的南房</p> <p class="ql-block"> 算是东跨院。北门开在这里。现在打造成了大同古城“缩影”。</p> <p class="ql-block"> 这是模拟的四牌楼</p> <p class="ql-block"> 赵承绶旧居西墙。可看出以前搭建的痕迹。旧居西边古城还在改造中。</p> <p class="ql-block"> 后记</p><p class="ql-block"> 专门去看,正门(北门)铁将军把门。心有不甘,绕到南门碰运气,门开着。这个地方被个人承包,估计要商业化。看门的不让进,我磨了好一阵嘴皮,才勉强进去。</p><p class="ql-block"> 我还是很喜欢这整体的民国风格。但老板出来了,我没办法进到屋里去看。</p><p class="ql-block"> 东跨院修了些所谓的老建筑,大大削弱民国风格,纯属画蛇添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