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医老兵——永远的丰碑

巴丹弱水

<h1><p></p><p></p><p></p></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郑大一附院院史办<br><span style="color: inherit;">巴丹弱水<br></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陈明望<br></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李 静<br></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2022年5月2日</span></h1> <h1></h1><h1> 1948年6月22日,开封城外隆隆的炮声,迎来了开封第一次解放胜利的曙光,奏响了解放全中国的序曲。曾经参加过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游行运动的国立河南大学医学院热血学生心潮澎湃,师生奔走相告,积极在鼓楼街金台旅社踊跃报名参军,20多名师生徒步或搭车奔赴豫西解放区鲁山和宝丰,投身于大革命的洪流之中。</h1><h1></h1><h1> 1948年10月24日,开封第二次解放,以解放军中原野战军第四纵队卫生学校为基础,接收国立河南大学医学院留汴人员,成立了中原大学医学院,由中原军区卫生部直接领导,所辖学生归一部。<br> 1949年5月,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禹县第四后方医院、鲁山豫西军区卫生学校迁汴,并入中原大学医学院二、三部;<br> 1949年4月27日苏州解放,7月南迁苏州的国立河南大学医学院回迁开封,并入中原大学医学院二部。四部随解放军南下过江,国立河南大学医学院助产学校学生划归五部。<br> 1949年8月16日,河南军区,河南省人民政府联合决定,将中原大学医学院由河南军区移交给河南大学,改称河南大学医学院。使医学院由军事培训任务逐渐转变为正规的地方性的人民大学。</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庆祝中原大学毕业典礼欢送渡江大会(1948.11)</h3> <h1></h1><h1><b>前排左起:</b>张凯(张仲杰)、尹醒(教务长)、李世东(张运宝,河医解剖教研室)</h1><h1><br><b>后排左起:</b>可君(柯守中,河医药理教研室)、傅以新(傅乃秀,河医核医学科)、鲁协(张清源)、郑戈(古皐,河医卫生系)、伍忍(吴敬仁,河医生理教研室)<br><b>窗户上标语:</b>坚决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奋勇前进,解放全中国。</h1> <h1> 热血青年学生们源于对未来新中国的向往和追求,大家纷纷改掉自己原带有福禄寿禧等封建元素的名字,决心向腐朽的旧社会决裂,立志做一个革命的新青年。新文化、新思潮的崛起,标志着旧时代的结束,一个新时代的开始。</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中原大学医学院第二部支前渡江合影纪念(1949.04.17)</h3> <h1> 由于历史的原因,河南大学医学院自1948年10月至1949年8月间,归属中原军区卫生部领导。1949年4月下旬中国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后,河南军区卫生部部长王太钧任中原大学医学院院长,又一度归属河南军区领导。这期间,本校的任务是培训军队中一般医务干部,期间所招收的学员均视为现役军人。同期和平一、三分院调入了一批现役军人,充实各级领导岗位。<br> 二部本科、三部短期培训班毕业后部分学员留校,添补到附属医院行政、医疗、护理、医技等科室工作岗位。<br> 1958年6月河南省第五康复医院(原志愿军疗养院)整建制并入我院。<br> 以上多支解放军部队先后汇入我院,他们继承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光荣传统,给河医注入了革命思想和“红色力量”,使现在的郑大一附院增加了一个英雄群体——老兵!<br> 2018年,郑大一附院筹建院史馆伊始,布展建院90周年献礼时,我们就有心设计布展一个河医抗战和解放老兵及离休老干部的专栏,后受展舘面积的限制等诸多原因未能如愿。<br> 如今,这些退伍老兵日渐凋零。为缅怀历史,表达对革命离休老干部的敬仰之情,只能通过文章的形式,把在平凡的岗位上为河医做出贡献的抗战和解放老兵及离休老干部展现,来弥补院史馆缺失的这一段历史空白。<br> 公立医院的立院之本,离不开共产党的领导。这些退伍老兵在职时,是党的化身,是执政兴院方针的制定者和领导者,是推进河医发展壮大的核心力量。他们参与并见证了新中国成立后,河医从站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历史过程,用矢志不渝、奋斗终身践行着初心与使命。<br> 河医的丰碑上不光有学知渊博著名学者和医术高超知名教授的丰功伟绩,同时也有始终笃信共产主义信仰和追求,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党指挥枪”的工农干部。他们与知识分子相结合,共同完成了河医从建国伊始贫穷落后的医疗卫生面貌,到中原大地沧桑巨变的华丽转身。这些离休的老干部,是一个时代的不朽丰碑。<br></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河南医学院医院门楼(1954.04开封)</h3> <h1>左起:王好礼、刘鼎业、艾庄、王金麟<br> 他们也有花样的年华,也有激扬的青春。他们把最美的青春献给党,为了河医的建设与发展,付出了一生的心血。他们把信仰铸进灵魂,把忠诚融入血脉,用生命拼搏托起了河医的辉煌。<br> 或许他们默默无闻,或许没有人能记住他们的名字,但他们所表现的思想品德和精神风范,犹如一座灯塔,激励我们不断前行。<br> 一名老兵就是一部历史,一个离休老干部就是一本教科书。他们是时代的楷模,是榜样,是标杆。他们有着丰富的政治智慧、工作经验、人生阅历和群众基础,是我们追梦路上必须借鉴的宝贵资源和宝贵力量。<br> 在赓续荣光再创辉煌时,请不要忘记这些河医的奠基者和创业者,请不要忘记默默为河医建设贡献青春和生命的奉献者。没有他们的长期艰苦奋斗,就没有今天郑大一附院逐鹿中原,领航全省医疗卫生事业蓬勃发展的大好局面。<br></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全国先进生产者代表出席证(1956.04.30)</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全国先进生产者纪念章(1956)</h3> <h1> 河医,是一个先进工作者和劳动模范辈出的单位,1956年3月,当时在开封区区之众的附属医院,竟然涌现出魏太星(内科)、怀建村(外科)、刘文英(外科)、丁湧海(供应室)、倪桐岡(原妇产科)五位先进个人,荣获“河南省卫生系统先进生产者”称号(省劳模)。其中魏太星、刘文英、倪桐岡同年5月被评为“全国先进生产者”(全国劳模),并进京参加会议。</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进京参加全国先进生产者代表大会(1956.05)</h3> <h1><b>前排左起:</b>倪桐岡、刘文英、周敏华、尤显策、魏太星<br><br></h1><h1><b>后排左起:</b>郭维淮、史湘虞、蓝云祥、马振西、熊之端<br> 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了会议。5月1日,在北京天安门广场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盛大集会游行活动中,全国先进生产者代表走在游行队伍的前面,接受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检阅。<br></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河南医学院群英大会合影(1960.01.23)</h3> <h1> 1960年1月21~23日,河南医学院召开了首届群英大会,全院评选出先进工作者62人,先进集体18个,五好学生32人。<br> 在获得河南医学院先进工作者人选中,河医一附院从中再选出在各行各业中更优秀、更具有代表意义的20人,出席郑州市先进工作者代表大会,并获得“郑州市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郑州市劳模)。<br></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刘鼎业荣获郑州市先进工作者奖状(1960.01.24)</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丁湧海荣获郑州市先进工作者奖状(1960.01.24)</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黄襄烈荣获郑州市先进工作者奖状(1960.01.24)</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河医一附院出席郑州市先进工作者代表全体留念(1960.01.26)</h3> <h1><b>前排左起:</b>黄襄烈(护理部)、董民声(教授)、张青山(副院长)、刘鼎业(门诊部)、郭骏明(内科讲师)<br><br></h1><h1><b>中排左起:</b>张继功(耳鼻喉科)、黄志群(药房)、周文苏(内科护士)、屈宝珍(外三护士长)、姜梅芳(内科医师)、熊诗松(传染科医师)、××(护士)、丁湧海(供应室护士长)<br><br></h1><h1><b>后排左起:</b>黄××(后勤)、赵太义(营养食堂)、陈文记(后勤)、王永虎(药材科长)、尚雨田(一食堂老班长)、程秀勤(电梯工)、刘益清(内科医师) <br> 郑大一附院这些先进工作者中有来自临床的医师、护士、药械和后勤的工人,还有张青山、赵太义、刘鼎业、王永虎和陈文记五位退役老兵。<br></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全国文教先进生产者纪念章(1960.06.01)</h3> <h1> 1960年6月,刘桂亭(病理教研室)代表先进个人;刘鼎业代表先进集体一附院“深低温研究组”;解剖教研室主任李瑜如带领范天生、杜百廉代表先进集体基础部“解剖教研室”,出席全国教育和文化、卫生、体育、新闻方面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和先进工作者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受到刘少奇副主席、周恩来总理等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并应邀参加周总理举办的宴会。<br></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全国群英会出席证(1960.06)</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周总理宴会请柬(1960.06.05)</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全国群英会闭幕联欢晚会请柬(1960.06.11)</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深低温研究组获全国文教先进集体(1962.09.13)</h3> <h1><b>前排左起:</b>李青云(内科护士)、刘淑华(外科护士)、××、孙菊屏(内科护士)、××、××</h1><h1><br></h1><h1><b>中排左起:</b>阎西艴(心内医师)、庄世才(胸外主治医师)、刘鼎业(外科医师)、张延荣(心内主治医师)、吴国祯(胸外副教授)、魏太星(心内主治医师)、马云阁(胸外主治医师)</h1><h1><br></h1><h1><b>后排左起:</b>刘竹兰(外科护士)、赵震亚(心电图室)、康魁然(化验室)、冯佩衡(麻醉组)、崔天祥(心内医师)、王鸿业(神经内科工人)、程珍圃(外科护士)、白素芳(外科护士)</h1><h1> 1960年夏,“深低温研究组”获卫生部表彰,钱信忠部长亲临医院视察祝贺。该研究项目负责人吴国祯,获河南省“劳动模范”称号。</h1> <h1> 无论是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还是在科技创新攻坚路上,都会有退役老兵最美的身影在闪现。</h1> <h1> 榜样是一种力量,催人奋进;榜样是一面旗帜,鼓舞斗志;榜样是一座灯塔,指引方向。60余年前河医涌现出的这些先进工作者代表,他们是引领河医砥砺奋进的精神力量,激励鼓舞了一代又一代河医人前仆后继。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带出一批先进,带出一支优秀的团队,涌现出一大批“优秀共产党员”、“五一劳动奖章”、“五四奖章”、“劳动模范”、“三八红旗手”等先进典范。</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河医一附院欢送马驰院长留念(1965.12.15)</h3> <h1><b>前排左起:</b>顾栋林(院长)、徐鹤皋(内科主任)、董民生(教授)、马驰(院长)、杜葆林(书记)、胡萍(人事科长)、赵琳(总务科长)<br><br></h1><h1><b>中排左起:</b>王建华(院办副主任)、徐东升(学院总务处长)、严孝谔(门诊部副主任)、魏树华(副院长)、邹荫芳(小儿科主任)、左闺贞(妇产科主任)、徐家兰(护理部主任)、张爱梅(护理部副主任)<br><br></h1><h1><b>后排左起:</b>王永虎(药材科长)、张运昌(财务科副科长)、刘法可(教学办秘书)、段芳龄(内科副主任)、申增兰(财务科长)、安九贤(放射科主任)、孙仲琪(院办干事)<br> 这是一张60年代中期河医一附院高、中层领导干部的合影,领导班子正值年富力强的群体,其势可畏。儒雅风范,刚中柔外的外表下,他们个个仪表堂堂,风度翩翩。<br> 人们怎么也不会联想到这些外表看似性格斯文,书生气浓的文人墨客,许多则是曾经驰骋沙场百战威,铁骑闯破万重围,铁骨铮铮的军人。<br> 这张欢送老院长照片里面,有16岁就投身革命的红军老战士马驰;有坚持敌后抗日的八路军老战士杜葆林、胡萍、顾栋林、申增兰、徐东升、赵琳、王永虎;有解放战争时期的老战士左闺贞、王建华;还有参加正面战场缜缅会战抗日的徐鹤皋、董民生。<br> 拂去历史的尘埃,去触摸生活中真谛的另一面,郑大一附院有许多人是从枪林弹雨中走过来的勇士。他们在战场浴血奋战,多次荣立军功,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留下了一段段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br> 解甲归田后他们深藏功与名,有的还在战场上留下终身残疾。顾栋林伤残六级、刘桂田伤残三等甲级,金希宗伤残三等甲级,申增兰伤残三等乙级……</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鲁斐然(1900.02~1955.05)</h3> <h1></h1><h1> 战争时期,出现了很多父送子、妻送郎、父子齐上战场的感人场面。我院的老院长鲁斐然教授,字章甫,一个淡出视野67年的名字,他用自己的一生,谱写了一曲为河医鞠躬尽瘁的壮丽凯歌!</h1><h1> 先生1925年留德,1929年获医学博士学位。留德期间受无产阶级革命家朱德共产主义思想熏陶。回国后不仅支持学生运动,且曾多次营救被国民党政府迫害的学生,抗战时做了大量抗日救亡工作。开封解放前前夕河大医学院南迁时,他执意留守开封,誓死守校护院。朝鲜战争爆发后,毅然送子参加抗美援朝,年仅19岁的儿子壮烈牺牲于上甘岭战役。先生一生爱国爱院,临终遗言,死后将其心脏捐献给为其执教一辈子的河南医学院。这是何等的赤胆忠心,又是何等的高尚情操啊!</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徐鹤皋(1905.02.04~1986.03.31)</h3> <h1></h1><h1> 河医,诸如此类的父送子上战场感人的故事还有很多。老院长徐鹤皋教授在朝鲜战争爆发,国家危难之际,这位生于封建清王朝,毕业于北洋政府时期的国立北平大学医学院的教授,以国家民族大义为己任,支持两个尚未大学毕业的儿子弃学从戎,报名参加抗美援朝。高唱着苏联歌曲“听吧!战斗的号角发出警报,穿好军装拿起武器…万众一心保卫国家”踏上朝鲜战场。</h1><h1></h1><h1> 1927年湘雅医学院毕业,获美国康州医学博士。后留学日、美,我院内科主任李明俊教授,也在抗美援朝中支持长女和长女婿跨过鸭绿江保家卫国。</h1><h1> 习近平强调“崇尚英雄才会产生英雄,争做英雄才能英雄辈出。”正因为有了许许多多的像鲁斐然、徐鹤皋和李明俊一样的爱国志士,才使我们的国家屹立在民族之林而不倒,才使中华民族历经沧桑而不衰。<br> 国家的安危到了关键的时刻,是靠军人忠诚和爱国的科学家支撑,国之不在,家将焉附。国家安危,匹夫有责。老院长们以行动来践行爱国的情怀。<br> 1951年4月至1955年9月,河南医学院先后派出了三批共15人大部分为老兵组成的医疗队跨过鸭绿江,参加抗美援朝,其中外科医师纪东江两次挂帅出征朝鲜战场。<br> 1965年7月,河医又派出了陈文瑞(传染科医师)、李建章(外科医师)、曾连乾(外科医师)、吕俊成(内科医师)、金兴华(外科医师)、张高兴(音)参加抗美援越。不同的年代,不同的战场,同样是面对美帝国主义的飞机大炮,中华儿女无所畏惧。<br></h1><h1> 当祖国召唤的时候,无论是抵御美帝国主义侵略扩张、捍卫祖国边境安全,穿梭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在洪水肆虐过后瘟疫蔓延,黑热病、霍乱、伤寒瘟疫笼罩下的乡村里,还是在蓝光闪过之后的地震废墟中;河医人一次次挺身而出,彰显出白衣执甲逆行而上,他们用生命拯救生命,用生命把忠诚铸就。</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参观广州市农民运动讲习所(1968)</h3> <h1><b>前排左起:</b>霍玉琴(外科)、程凤琴(妇产科)、刘序宜(核心组)、申增兰(财务科)、宋绣文(眼科)</h1><h1><br></h1><h1><b>中排左起:</b>××、司振谦(放射科)、段芳龄(内科)、晏国勋(外科)、贾振声(革委会)</h1><h1><br><b>后排左起:</b>郝继光(药材科)、巩学彦(门诊办公室)、张以哲(核心组)、高铁铮(小儿科)<br> 1967年10月,造反派占领上层建筑舞台,由河医一附院群众、老干部、军代表三结合的“革命委员会”宣告成立,取代了原党政机构职能。这张照片是由革委会主任贾振声,“徒有虚名”的党的核心组长刘序宜,带领各部门行政领导或党支部书记,到广州市越秀区中山四路42号,参观毛泽东同志在这里主持的“农民运动讲习所”的合影。<br> 岁月变迁不变的是军人信念,不变的是军人本色。刘序宜、张以哲、申增兰、郝继光、巩学彦、司振谦、程凤琴这些退役的老兵,文革中旗帜鲜明讲政治,虽然脱下军装,但军人对党的忠诚没有改变,依然是基层党组织中最坚实的力量。<br></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刘序宜(1924.08~2007.09)</h3> <h1><p></p></h1><h1> 刘序宜书记1939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6月参加八路军129师,1966年5月任河医一附院党委书记。1978年4月任河南医学院副院长,1981年2月任河南医学院院长,1985年3月离休。</h1><h1> 刘序宜书记主政河医一附院十余年间,正遇上十年浩劫,被打成“走资派”遭受造反派无休止地轮番批斗。残酷的“坐飞机”批斗,被勒颈部有两次险些窒息。决不向邪恶势力低头的高风傲骨,展现出他刚正不阿、宁死不屈的刚毅品格。</h1><div><h1> 1975年秋,援埃塞俄比亚医疗队队长在埃因车祸死亡,当刘序宜书记接到省政府速赴埃继任队长通知后,他家庭困难只字不提,二话不说打起背包就出发。</h1><h1> 在我们的眼里,他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依然保持着军人的本色,始终保持军人的优良传统和作风。</h1></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河医一附院30年教龄合影</h3> <h1><b>前排左起:</b>赵琳(基建科长)、安九贤(放射科主任)、邢本敬(放疗科主任)、贾政文(门诊支部书记)、马云阁(心胸外科副主任)、王永生(检验科主管检验师)、张立学(供应室护士)、吴言钧(麻醉科主任)、魏树华(外科教授)、刘玉春(保卫科门卫)、李传爱(放疗科技师)、王恒礼(供应室)、郑增功(收费处会计师)、赵震亚(心电图室技师)、许振华(骨科主任)、张国兴(外科副主任)、张任(内科副主任)、邹荫芳(小儿科老主任)、顾栋林(党委书记)、宋健(院长)、孔庆杰(副院长)、张静吾(老院长)、盛智仁(副院长)、李景月(皮肤科主任)、吴义勋(妇产科主任)、付敬直(内三支部书记)、郑娟(小儿科副主任)、沈清玉(检验科检验师)、王伯欧(内科教授)、张振汉(西药房主管药师)、丁宝泉(内科副教授)、张宏中(检验科检验师)、贾子俊(水泵房)、段佩兰(小儿科老主任)、王好礼(传染科主任)、李振三(神经内科主任)</h1><h1><br><b>中排左起:</b>王光莹(同位素室医师)、徐家兰(护理部主任)、牛国华(西药房药师)、××、刘文英(护校教师)、黄玉梅(小儿科护士长)、张爱梅(护校副校长)、李玉春(总务科泥工组)、艾庄(护校办公室副主任)、王永虎(药材科长)、和长仁(洗衣房)、赵明堂(外科副教授)、汪炳钧(电梯)、陈文记(基建科科员)、吴涛(医教办副主任)、王素慧(人事科长)、郎统伦(肿瘤科主治医师)、周恒昌(总务科长)、颜振尧(电话室)、乔淑贞(门诊部护士长)、柳瑞呈(护理部副主任)、李云清(住院处)、耿发银(营养食堂)、刘长信(挂号室)、张运昌(财务科长)、渠素然(挂号室)、王瑞林(肿瘤科副主任)、石炯(外科主任医师)、李鸿恩(门诊部主任)、郭军政(西药房药师)、刘冰(内科门诊护士长)、毋爱荣(小儿科副主任)、丁伟(血库技师)、李志范(工会主席)</h1><h1><br><b>后排左起:</b>孟令韬(眼科讲师)、唐秀珍(妇产科)、于桂芝(住院处)、吴潮芳(供应室护士长)、宋子午(工会副主席)、杨龙鹤(副院长)、宋德富(洗衣房)、刘长禄(水泵房)、李发榜(职工一食堂)、赵福龙(总务科科员)、杨中有(药材科药师)、白秉绪(麻醉科护士)、崔孟连(外科支部书记)、杨兴文(配电房)、巫永顺(营养食堂)、陈双道(营养食堂)、郭恩禄(供应室)、郝立云(配电房)、王自友(营养食堂)、叶兴吾(门诊部)、朱振亚(财务科会记)、白尚武(皮肤科医师)、颜振树(西药房药师)、栗遂志(电梯)、田琴鸣(洗衣房)、杨金铭(手术室)、郅馨阁(器械科护士长)、弓世珍(结账处会记)、崔芳如(针灸科医师)、王宾(收发室)、胡美贞(医教办主任)<br></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河医二附院30年教龄留念(1981.11.10)</h3> <h1></h1><h1><b>前排左起:</b>李黎(摄影室)、周淑英(妇产科护士长)、张学瑞(副院长)、石钦(院长)、王建国(党委书记)、韩秀峰(副院长)、朱绮霞(妇产科教授)、段芳龄(消化内科主任)<br></h1><h1><b>后排左起:</b>张琪(财务科会计)、丁湧海(供应室护士长)、屈新月(妇产科医师)、魏文兰(妇产科护士长)、高桂贞(妇产科护士长)、王哲玲(血库技师)、王尔宏(器械科长)、李予遂(后勤)</h1> <h1><p></p></h1><h1> 1981年拍照的这两张30年教龄合影的时候,照片上那些人都还五六十岁,正当风华正茂之年。此时的河医二附院建院才六年,河医三附院、四附院还未诞生,所以这两张30年教龄合影照片聚齐了河医一附院建院元勋。<br></h1><h1> 同根、同祖的河医二附院,是1975年3月从河医一附院分离出去的一母同胞的孪生兄弟。照片中段芳龄、周淑英、丁湧海、屈新月、高桂贞、魏文兰、王尔宏等,都是建国初期就在河大医学院和平一、三分院工作过,1958年从开封迁郑的河医一附院老员工。<br> 时光不经用,一晃照片中的很多人都已经离我们远去,一代人老逝,一代人成长。前辈们奠定了河医文化的基石,打造和树立了郑州这座城市的文化地标,<span style="color: inherit;">确立了河医在中原大地医疗体系的霸主地位。<br></span>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我们责无旁贷担负起历史所赋予的使命,传承和发展之历史责任,把革命前辈开创的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忆往昔前辈开天辟地创河医,看今朝吾辈继往开来谱新篇。</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河医老干部参加省委省政府颁发离休荣誉证大会合影(1983.12.01)</h3> <h1> 1982年2月,中央做出《关于建立老干部退休制度的决定》,10月,中央组织部印发《关于办理老干部离休退休手续的通知》。根据通知的决定,1983年老干部离休制度开始在我院执行。<br> 时光匆匆如白驹过隙,转眼间风华燃尽,终化为指间流沙。几番光阴,数度蹉跎,年华未央,岁月冗长。<br><b>前排左起:</b>王建苓、付克强、王克贤、宋健、李德新、连志鸿、张汝骧、石嵚、史子彬、王健民、杜百廉、王明波、刘松波、李自隆、金作霖、盛智仁<br><br><b>中排左起:</b>刘玉梅、李锐光、赵宏、渠敬亭、王树青、常明达、申增兰、李锦章、李景彦、张汉贞、苏衍洲、××、郑荣本、赵琳、张仰骞,刘广夫、李玉珍<br><br><b>后排左起:</b>赵文喜、王福友、饶耀刚、董鹏、××、刘全喜、郝泽民、张古年、贾福林、王中正、冯建督、宋晓宏、白明远、罗同森、宗安民、郭贵荣、董励英<br></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河医一附院离休干部重阳节合影留念(1995.11.01)</h3> <h1> 这是河医一附院一张空前绝后非常珍贵的照片,也是一张非常值得纪念的照片。除因病未能到场和返聘值班的老教授,及此前病故的孔庆杰(副院长)、王重梅(妇产科)、沈清玉(检验科)、贾子俊(水泵房)王永生(检验科)、李水平(内科)外,涵盖了截止到1995年10月底之前河医一附院全体离休干部。<br> 感谢医院老干部处组织了这次离休干部重阳节活动,留下了我院离休干部唯一的一次合影。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念天地之悠悠,生命只会渐行渐远,如今尚健在的却寥寥无几。<br> 战火纷飞的岁月里,他们在枪林弹雨中冲锋陷阵,不怕流血牺牲,以英勇与无畏书写下保家卫国的英雄篇章;和平发展的年代里,你们为河医发展与壮大奉献到倾尽所有,奋斗到至死方休。“春蚕到死丝方尽”,致敬!离休老干部,河医的脊梁。<br> 你们鞠躬尽瘁的无私奉献精神会代代相传,永远激励着我们砥砺前行。虽天涯永别,虽天各一方,山川知道你们,江河知道你们,河医不会忘记你们,你们名字和事迹会永远镌刻在人们心中。<br>重阳节离休干部合影:<br><b>前排左起:</b>王伯欧(内分泌科)、赵明堂(泌尿外科)、段佩兰(儿科)、侯朝章(放射科)、盛智仁(院办)、李松芳(内二支部)、赵琳(基建科)、王好礼(传染科)、马云阁(心外科)、苗延宗(泌尿外科)、顾栋林(党委)、董正国(后勤)、谢琰华(保健科)、谢书楼(院办)、刘桂田(纪委)、申增兰(财务科)、付敬直(内三支部)、李传爱(放疗科)、孙淑玉(妇产科)、王宾(收发室)、安九贤(放射科)、吴言均(麻醉科)、牛佩章(消化内科)<br><br><b>二排左起:</b>张延荣(心内科)、邱英珍(中医科)、崔芳如(针灸科)、刘培荣(口皮科)、魏月娥(妇产科)、王群瑞(眼科)、阎瑞萍(口腔科)、陈爱萍(工会)、张恩玲(营养食堂)、周彩云(针灸科)、陈淑萍、宋新华(外科)、林如萍(放射科)、牛国华(西药房)、于桂兰(西药房)、弓世珍(结账处)、柳瑞呈(护理部)、秦之荣(耳鼻喉科)、王庆英(保健科)、李志范(工会)、朱孝银(后勤)、窦长荣(外科)、李福全(副院长)、宓振华(核医学科)、王贵吉(工会副主席)、腾振起(党办)、李淑云(离退办工作人员)、<br><br><b>三排左起:</b>阎郑建(离退办工作人员)、吴涛(医教办)、吴义勋(妇产科)、郭其鏖(耳鼻喉科)、姜国城(口腔科)、吴清平(副院长)、王爱果(手术室)、冀静轩(病案室)、尹华(耳鼻喉科)、徐屏南(针灸科)、王光莹(核医学科)、吴增田(门诊办)、贾政文(理疗科)、陈文纪(基建科)、颜振树(西药房)、闫治根(后勤)、吕俊成(医教办)、张振祥(西药房)、郝文澜(院办)、王建平(党委副书记)、耿发银(伙食科)、王祥庭(医疗系)、崔孟连(外科)、郑增功(收费处)、胡大平(组织科长)、莫立莎(离退办工作人员)、李俊英(离退办工作人员)<br><br><b>后排左起:</b>田振典(副院长)、白秉绪(麻醉科)、白尚武(皮肤科)、赵福龙(后勤)、郭军政(西药房)、韩德钦(保健科)、付以新(核医学科)、李振三(神经内科)、赵震亚(心电图室)、殷恒发(放射科)、邢本敬(放疗科)、张运昌(财务科)、宋子午(审计科)、赵国恩(放射科)、何长宽(服务公司)、李景彦(保管室)、程宝庆(保卫科)、艾庄(护校)、刘志安(后勤)、杨中有(药材科)、朱振亚(财务科)、杨希中(伙食科)、刘随生(总会计师)、<br></h1> <h1><b>因故未参加照相人员:</b></h1><h1>毋爱荣(儿科)、张振汉(西药房)、孟令韬(眼科)、李玉珍(口腔科)、郑麟年(眼科)、张任(内科)、高保罗(肿瘤科)、赵太义(营养食堂)、朱泽沛(伙食科)、许振华(骨科)、常近乐(脑外科)、李鸿恩(门诊办)、赵志平(内科)、夏清洲(改革办)、任呈祥(器械科)、王永虎(药材科)、金希宗(工会)、陈素萍(外科护士)、王瑞林(肿瘤科)、田奇(院办)、马树德(内科)、杨素珍(检验科)、郎统伦(肿瘤科)、高炳午(手术室)、程秀勤(后勤)</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抗战胜利60周年纪念章颁发仪式(2005.08.31)</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抗战胜利60周年纪念章颁发仪式(2005.08.31)</h3> <h1><b>左起:</b>阎郑建(离退休党总支书记)、王永虎(原药剂科科长)、申增兰(原财务科科长)、顾栋林(原党委书记)、刘桂田(原纪委副书记)、韩德钦(原保健科科长)、侯朝章(原放射科副主任)、王淑文(离退休管理处处长)<br></h1><h1> 2005年8月31日,郑州大学举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章颁发仪式,为尚健在的郑州大学抗战老干部颁发抗战胜利60周年纪念章。60载荣光,浓缩在这枚纪念章里,它诠释与日本侵略者浴血奋战的烽火岁月。沉甸甸的纪念章是他们革命一生的荣耀,是他们历史的功勋。</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章(2005)</h3> <h1><p></p></h1><h1></h1><h1> 在隆重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及郑州大学,向我院健在的抗战老战士颁发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章。</h1><h1> 因健康原因,一附院原副院长盛智仁、口腔科原主管护师李玉珍、保管室原管理员李景彦、改革办原调研员郝文澜、放疗科原技师李传爱等,未能参加纪念章颁发仪式。</h1><h1> 丰碑是精神的凝聚,思想的旗帜。岁月流金,丰碑永恒,山河无言,丰碑无字。丰碑是中国共产党人用自己的血,铸造的魂、竖起的碑。</h1><h1> 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一枚党徽就意味着一份责任。一朝为军人,终生为军人。路虽相异,心未离远,即使脱下军装,他们仍然荣光。<br> 回望,是为了牢记历史;眺望,是为了更好前行。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br> 河医的老兵们:你们的对河医的奉献山河记得,你们的英名永垂不朽名垂青史 ,你们的精神万古垂青流芳百世。</h1><p></p><p></p><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