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作者:郝良真</p><p class="ql-block">所谓母亲河,是对一个民族世代繁衍孕育息息相关河流的亲称。华夏文明主要孕育于黄河和长江流域,所以我们称黄河、长江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那么,能够称得上邯郸的母亲河,当是对邯郸城市的兴起、发展、赓续发挥了重要作用的河流。</p> <p class="ql-block">(流经现在邯郸城内的沁河)</p> <p class="ql-block">(一)</p><p class="ql-block">众所周知,邯郸是一座有着3000年建城史、550余年赵都史的古城,而且自古至今作为一座城市一以贯之而存在,这在中国城市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就邯郸城而言,要说清楚他的母亲河,首先需要了解现在邯郸境内河流的渊源与流变史。</p><p class="ql-block">现在流经邯郸的河流,自南而北依次有漳河、滏阳河、牤牛河、涧河、渚河、沁河、洺河(牤牛河、渚河、沁河、洺河现均为滏阳河支流,涧河现为牤牛河支流)。漳河,古称漳水;滏阳河,古称滏水;牤牛河,古称白渠水;涧河,古称拘涧水;渚河,古称拘水;沁河,古称牛首水;洺河,古称洺水,也称千步水、漳水。(图一)</p> <p class="ql-block">(现代邯郸诸水流向分布示意图)</p> <p class="ql-block">根据多年的考古发现得知,邯郸的古人类活动是沿着太行山东麓的清漳河、洺河、沁河(牛首水)一路发展而来。千万年来,正是这些河流滋润了这片古老的土地,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邯郸人。在以上河流中,流经邯郸城最早的河流是古代的牛首水,春秋晚期和战国早期的邯郸城,就是在牛首水与拘水的冲积扇上形成与发展起来的。</p><p class="ql-block">古代流经邯郸城周边还有白渠水、拘水、拘涧水等河流。《汉书·地理志》曾记,“邯郸,堵山,牛首水所出,东入白渠。”对此,郦道元在《水经注·浊漳水》中指出:“白渠水出魏郡武安县钦口山,东南流经邯郸县南,又东与拘涧水合。水导源武始县(位于邯郸西南)北,俗犹谓是水为拘河也。白渠水又东,又有牛首水入焉。水出邯郸县西堵山,东流分为二水,洪遄双逝,澄映西川。……水又东经丛台南,……又东历邯郸阜,……又东流出城,又合成一川也。”《水经注》大约成书于北魏末年,所述大致反映了北魏及以前流经邯郸的河流分布情况。</p><p class="ql-block">(图2)</p> <p class="ql-block">我国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先生在《邯郸城址的演变与城市兴衰的地理背景》一文中,据此认为牛首水即现在的沁河,其二支东流出城后,又合为一水,汇成一个小湖,湖水东南流入拘涧水,再东注入白渠。故白渠水则相当于今天的滏阳河。后来,不知何种原因白渠水不再见于史籍。近代学者杨守敬、熊会贞的《水经注疏》不仅与侯仁之先生的说法相合,而且说得更加肯定,“白渠水出山东南流,经邯郸县南,则水出邯郸西南,即今滏阳河上源,在今磁州西境”。并认定古白渠水就是现在滏阳河流向。由此可知,白渠水出武安钦口山后,东南流经邯郸县南,又于邯郸城东汇合了拘涧水,然后又折而北流或东北流。古代白渠水的这个流向,就颇似现在的滏阳河。</p><p class="ql-block">清同治年所修《畿辅通志》在叙述滏阳河支流时说:“所谓白渠水,当是牤牛河。”因为北魏之前古滏水不流经邯郸县境,而且今牤牛河的河源及流向与古白渠水基本相符。滏阳河是发源于今邯郸西南峰峰矿区的神麕山,东流至磁县又折北流经邯郸城的一条河流,牤牛河则是滏阳河支流之一,发源于峰峰矿区和武安东南部,位于邯郸西南方向的滏阳河源之北。所以说现在的滏阳河经元代改道北流经过邯郸,应是利用了牤牛河河道并使之成为了自己的支流。毫无疑问,现在的牤牛河就是古代的白渠水。</p><p class="ql-block"> 古代的拘涧水即今涧河,据《汉书·地理志》:“拘涧水东北至邯郸。”其名虽至今未变,但流向却发生了变化。今涧河有二源:东源出今磁县史村乡的河口村;西源出后史村。二源东南流至陆开村合流,又东南流经任家庄、安河、北城、南城、东角等村而入牤牛河,是牤牛河的支流。但南城以下河段并非自然河道,而是建国后兴修水利经过人工改道的结果。据《畿辅通志·水道六》,在清同治年间(1862—1874)以前,涧河至南城村后,又经西郝、东郝、河北、城基、张儿庄等村(均位于南城村的东或东北方向)而流入滏阳河。这与民国本《磁县县志》的记载相符。这就说明涧河是古代的拘涧水,现在东北至邯郸境入滏阳河,进而也证实了北魏以前拘涧水汇入白渠水的自然趋势。</p><p class="ql-block">古代的拘水、牛首水,即今天的渚河与沁河。前引《水经注》牛首水出邯郸县西堵山,东流分为二水入邯郸城。清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中也说,邯郸城南有渚河,城西有沁河。现在的沁河,经明代改道后不再穿城而过,而是向北绕城东流注入了滏阳河,最终形成了如今沁河的走向。公元前155年,汉景帝平叛“七国之乱”而围攻邯郸时,曾“引牛首、拘水灌城”,就是“洪湍双逝、澄映两川”的牛首水和拘水。从古今邯郸城的地理条件来看,能够水灌邯郸城的河流也只有这两条河。牛首水不仅给邯郸带来过无数的水患与灾难,但更多的是造就和养育了数千年的邯郸城。</p><p class="ql-block">(二)</p><p class="ql-block">近20年间,在邯郸城区考古发现了几处古河道遗址,为我们确定古牛首水、拘水流向的具体方位提供了帮助。上世纪90年代,在今光明大街与陵园路东北角原探矿机械厂的文物勘探中,发现了古湖泊遗址。2000年12月,在市博物馆改造扩建工程开挖后楼地下机房的基槽内,考古发现了战国至隋代的一批陶器、铜炼渣与东西流向深1米、宽80余米(河道的半径)的古河道。2002年元月,在今和平路与陵西大街交叉口东南角金正广场地下还发现有一段东南流向的古河道。2017年冬,在人民西路以北、前进大街以西、先锋路以南的邯钢百家村第二生活区考古勘探中,也发现了一段东西流向的古河道,南据人民西路大约百余米。</p><p class="ql-block">(图3)</p> <p class="ql-block">(市博物馆后楼地下战国遗址考古清理)</p> <p class="ql-block">根据以上考古发现,我们大致可以复原古代牛首水流向的具体方位。邯钢百家村第二生活区和市博物馆后楼发现的二段东西流向的古河道,基本上处在一条线上,东段呈偏南方向。这两段古河道符合《水经注》所述“其水东入邯郸城,经温明殿南,……其水又东经丛台南”的流向,也符合刘劭《赵都赋》“立丛台于少阳”的地理位置,是古牛首水流向的具体方位。这其中最准确的古建筑坐标,是保存下来的战汉时期温明殿和丛台。温明殿遗址位于今丛台之西偏北1.5公里左右的蔚庄村,市博物馆则位于丛台之东偏南150米左右,两者隔中华大街东西相望。在金正广场发现的古河道遗址,应是古拘水的一段河道。在探矿机械厂发现的古湖泊,应是古牛首水、拘水流出邯郸城后汇入的湖泊。可见,考古发现为确定古牛首水流向的具体方位提供了科学依据。</p><p class="ql-block">从考古发现来看,古牛首水自邯郸西北发源流经今先锋路以南地带,向东再流经温明殿南,继续向东于丛台之南约100米的地方流过,再向东则流经今邯郸市美术馆(博物馆老馆)后,穿过今曙光街出邯郸城东城墙,向东南方向与古拘水汇合。这样看来,古代的拘水流向大致是沿今和平路东西一线,向东流经邯郸阜后,再向东于今曙光街穿过战国邯郸大北城东城墙后与其北边的牛首水合流为一水而注入湖中,出湖东流而入拘涧水,向东流入白渠水,再向邯郸东北方向流去。</p><p class="ql-block">可是,现在的沁河“经温明殿南”以后,折而往北再向东流入滏阳河,南距丛台近千米。沁河是何时改道的?据明嘉靖《广平府志》记载,明武宗正德六年(1511),知县张伟在加修邯郸城池的同时,还疏导了渚、沁二河,导沁河由原来的穿城为绕城而过,“改河故道避城而北,以入于漳”。由此,形成了现在的沁河走向,同时还导渚河向南绕邯郸城南向东流过。在金正广场地下发现的一段南北流向的古河道,即是古拘水(渚河)经明代改道向南而流的一段,并由此形成了明代渚河的流向。今“干河沟村”,应是这段古河道遗留的地名。</p><p class="ql-block">(图4)</p> <p class="ql-block">(三)</p><p class="ql-block"> 滏阳河,是现在邯郸境内最大的一条河流,由古滏水改道而流经邯郸城。据郦道元《水经注·滏水》记载,“《山海经·北山经》,又北三百里,曰神麕之山,滏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欧水。……邺西北滏水热,故名滏口。滏亦合漳之大川也。”由此可知,滏水起初似乎是温泉,发源于今峰峰矿区鼓山,水流向东在磁县东南汇入漳河后再流经邯郸东南部地域,所以古代也泛称漳水。</p><p class="ql-block"> 司马迁在《史记》中称邯郸“漳、河间一都会也。”这里所谓的“漳、河”,是指古漳水与古黄河,而漳水则指今邯郸北部的洺河,所以古人常常把流经邯郸周围的河流泛称漳水。自古至明清,诸多描写邯郸景色的诗文还经常提及漳水,唐诗有“客舍门临漳水边,垂杨下系钓鱼船”“家住丛台下,门前漳水流”“有客新从赵地回,……树绕漳河掌上来。”明代陈宁“漳水渠连洺水合,邯山云接紫山长。”谢景星“日落台高生古愁,漳河东去水悠悠。”张煌“西去紫山青冉冉,南来漳水碧依依。”清乾隆“襟漳带沁真佳矣,雪洞天桥安在哉。”可见,在元代以后人们还习惯沿用旧称,仍把流经邯郸的滏水称为漳水。</p><p class="ql-block"> 那么,古滏水是何时流经邯郸的?据《元史·地理志》,始于元代“漳滏工程”。元中统三年(1262),郭守敬在接受元世祖忽必烈召见时,曾面陈重大工程的“水利六事”,其中第四事就是于“磁州东北滏、漳二水合流处,引水由滏阳、邯郸、洺州、永年下经鸡泽,合入沣河,可灌田三千余顷”。著名的“漳滏工程”,大约在元世祖至元年间建成告竣。从此,古滏水不再向东流入漳水,而是在磁县东部改道向北利用古白渠水的河道而流经邯郸城东、洺州等城。至今,磁县还保留有“开河村”的历史地名,村名便于古滏水的改道有关。因滏水是从滏阳县(磁县)改道而向北流去,故后人将改道后的滏水称为滏阳河。</p><p class="ql-block">(图5)</p> <p class="ql-block">(元代“漳滏工程”示意图)</p> <p class="ql-block"> “漳滏工程”这一重要的水利设施,不仅解决了农田灌溉问题,同时也加强了滏水的航运发展。据《元史》记载,在至元元年(1264)“夏四月戊申,以彰德、洺磁路引漳、滏、洹水灌田,致御河浅涩,盐运不通,塞分渠以复水势。”“洺州城中,井泉咸苦,居民食用,多作疾,且死者众。请疏涤旧渠,置坝闸,引滏水分灌洺州城濠,以济民用。……岁二次放闸,且不妨漕事。”为了解决农田灌溉与航运分水的矛盾,在滏阳河沿岸分别开挖水渠,建立水闸,以利灌溉与航运。所谓“盐运不通”“不妨漕事”,都是指滏水改道后的航运而言,也说明了滏水航运的重要地位。明成化十八年(1482),磁县知县张梦辅又亲自组织疏浚滏阳河工程,使之舟楫畅通,沿岸大为受益。自此以后,这条航线就成为邯郸境内的煤炭、陶瓷及各种土货下运东北沿河各县以至天津等地的重要水路通道。1975年在磁县南开河村的原滏水故道,发现了泊船码头以及6艘元代沉船,其4号船尾保留有“彰德分省粮船”铭文,并有大量的煤炭淤积河内,还出土了大量罐、碗、盆、盘等磁州窑生产的瓷器。这说明在此建有泊船码头与漳水、滏水的航运有直接关系。改道后的滏水流经邯郸城东部,故在柳林桥、苏曹也形成了规模较大的水运码头,特别是明清以来对邯郸城的经济交流发挥了重要作用。</p><p class="ql-block">纵观邯郸城的历史与变迁,从古文献记载到考古发现,在流经邯郸城的诸河流中,唯有这条流淌了数千年、滋润邯郸城3000余年的沁河,才是当之无愧的邯郸母亲河。</p><p class="ql-block"> (2022.4.5)</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