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全国农业展览馆是1958年经国务院批准兴建的首都十大建筑之一,其地理位置、规模、布局和风格均由周恩来总理亲自审定,1959年9月正式落成并对外开放。</p> <p class="ql-block">农展馆位于北京东三环,是我出入时频繁路过的地方,过去我只看到展馆门前那两尊石雕,近日才发现农展馆里面还藏着一个“传统农事园”,专门以雕塑形式展示中国传统的农耕文化。</p><p class="ql-block">这是在夕阳西下时拍摄的两尊石雕的背影。</p> <p class="ql-block">掩映在主馆后面园林中的八组雕塑,告诉我们中国这个曾经的农业大国,我们的祖先就是雕塑中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尽管经过几十年来的飞速发展,农业已经实现了现代化,但千万不要忘本,知道我们是从哪里来的。</p> <p class="ql-block">感谢农展馆的工作人员,是他们的辛勤付出,总让我一进入农展馆就有一种步入艺术殿堂的感觉。我忍不住将其雕塑一一拍摄收藏进美篇,并采集了相关说明。</p> <p class="ql-block">它选取了一年四季中有代表性的传统农事活动作为雕塑创作灵感,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挽犁春耕、田头施肥、田间送饭(农家亲情)、喜播嘉种、清明插秧、金秋收获、舂碓加工和贮粮进仓这些农耕劳作和日常生活情景,表现普通百姓的纯真情感和朴实形象。</p> <p class="ql-block">1.挽犁春耕:</p><p class="ql-block">这组雕塑选取的是最有代表性的人、畜、犁的组合。雕塑中,人的衣服向后飘动,生的神态勇往直前,生动而贴切,动感十足。驻足凝望,不禁使人联想到,牛耕作为传统农业时期最重要的生产力,对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中国是最早发明犁耕农具和畜力挽犁技术的国家,牛耕的发明代表了一个新的生产力时代的到来。它在农业发明史上的地位,不亚于近代发明的拖拉机。</p> <p class="ql-block">2.田头施肥:</p><p class="ql-block">施肥雕塑中两只木桶和人物相呼应,挥动的长木勺,充满动感,使人有亲临其境的感觉。中国的农田施肥,早在距今3000多年前的商代甲骨文里就有记载。到了宋元时代,肥料的积制、保存、施用都积累了丰富经验,使土地连续耕种而肥力永不衰竭,历史上将田间施肥称作“地力常新壮”之法。</p> <p class="ql-block">3.田间送饭:</p><p class="ql-block">中国传统社会是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个体小农经济。男耕女织是农村生产的基本方式。这组送饭雕塑表现农妇挑着茶饭、领着天真可爱的孩子,一路交谈,送饭而来。这样的画面是传统农耕生产、生活的真实写照,表达了传统社会中农民家庭的和睦亲善的祥和情景。</p> <p class="ql-block">4.喜播嘉种:</p><p class="ql-block">作品中父子二人,都是打着赤脚,裤腿高挽,老者表情略显疲惫,身体扭曲低弯着向前弓伸着腰,左手臂挎着种篓,右臂呈伸出又回弯状,右手腕微微低垂,五指收拢,似乎可以看到刚刚将手中的稻种撒在眼前的田野里。而满身肌肉的儿子则是满脸喜悦,基本上是直着腰,左臂挎着种篓,右手侧探入种篓抓稻种,所以这组雕塑称为”喜播嘉种”。</p><p class="ql-block">从父子二人的撒种方式,北方一般叫撒种,而不叫播种,这样的播种方式属于“漫撒”。在古代的北方旱作农业文化里 ,采用这样”漫撒”模式的播种,只在播种麦子、胡麻、荞麦等农作物中使用。这组雕塑,所表现的应该在南方的水稻秧苗田里撒种。水稻生产,需要提前在小片旱地里,提前撒种育苗,而后才能在大面积水田里移植插秧。</p> <p class="ql-block">5.清明插秧:</p><p class="ql-block">插秧雕塑选用人物不同的瞬间动态,表现繁忙劳作的情景。中国早在公元初年的东汉时期就发明了水稻移植技术,当时叫“别秧”。在现代的水田除草剂发明应用以前,水稻插秧移栽技术,对于减少水田杂草、便于田间管理、提高水稻产量,发挥过重要的作用。中国的水稻移植技术曾传播到周边的许多国家,为更多的人造福。</p> <p class="ql-block">6.金秋收获:</p><p class="ql-block">中国人历来知道粮食来之不易,颗粒归仓是我们的优良传统。收成是对一年或一季辛苦繁忙劳作成果的体现。收获总是喜悦的。这组雕塑中三人顶炎炎烈日,收割着沉甸甸稻穗,却从心里透出了喜悦之情,一定又是一个丰收年。</p> <p class="ql-block">7.贮粮进仓:</p><p class="ql-block">中国古代的粮食贮藏由窖贮逐渐发展到了仓贮。但是肩挑箩筐却是千百年来几乎没变的送粮进仓方舂碓加工雕塑贮粮进仓雕塑式。雕塑中沉甸甸的粮食,压弯了扁担,挺直的脊梁有力支撑着它,让人安心,给人信心,催人奋进。</p> <p class="ql-block">8.舂(chong)碓(dui)加工:</p><p class="ql-block">舂碓雕塑中,值得一提的是中间的小孩。小孩子起着非常重要的情感连接作用,反映当时主要以家庭为单位的农耕劳作的情景。舂碓是脱壳和磨粉的加工手段,这里只展示了脚踏碓和手握舂碓两种形式,其实后来相继发明的畜力碓和水力碓加工效率更高。</p> <p class="ql-block">农事园里的雕塑群采用的是青铜材质,人物造型在写实中适当变形夸张,富于生活情趣;色彩古朴,具有悠远的历史感和深厚的文化内涵。</p> <p class="ql-block">看着雕塑,感受到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珍惜粮食、杜绝浪费将是我们教育后人的永恒话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