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应寺(白塔寺)北京最早的藏传佛教佛塔

小羽

<p class="ql-block">妙应寺俗称白塔寺,是一座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始建于辽代寿昌二年,原名“永安寺”,元朝(1271年)重建,更名“大圣寿万安寺”,明代(1457年)再次寺庙修复,改称“妙应寺”。</p><p class="ql-block">妙应寺内白塔建于元朝,由元世祖忽必烈亲自勘察选址,由当时入仕元朝的尼泊尔著名工艺家阿尼哥奉敕主持设计建造,并迎释迦佛舍利藏于塔中。</p><p class="ql-block">白塔是中国现存年代最早、规模最大的喇嘛塔。是北京最早的藏传佛教佛塔,也被认为是北京最古老的标志性建筑。</p><p class="ql-block">妙应寺由寺院和塔院两部分组成,寺院的南北中轴线上依次由山门进入,两侧分列阁楼式的钟鼓楼,天王殿,殿内供奉弥勒佛。</p><p class="ql-block">寺庙内有经幡柱、功德撞钟、两座元代石狮、大觉宝殿、三世佛殿,殿内供奉的是从护国寺移过来的元代巨型楠木雕成的三世佛像(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和药师佛),顶部为盘龙藻井,雕饰金制九龙十二凤。</p><p class="ql-block">两侧为明代铜鎏金十八诸天像。三世佛后有一尊铜铸倒坐千手千眼观音菩萨像,出殿塔院台阶西侧有阿尼哥雕像。</p><p class="ql-block">塔院是由三宝殿和白塔组成。进入塔院,正殿内正中悬有清皇帝弘历亲笔提写的“具六神通”匾额,店内供奉清代木雕鎏金三佛,分别是迦叶佛、释迦牟尼佛和弥勒佛。</p><p class="ql-block">殿北即是白塔,白塔建在塔院正中,院内四隅各有一座角亭。白塔正式名称为“释迦舍利灵通宝塔”,因为通体皆白,所以俗称白塔,至今已有700余年。</p><p class="ql-block">白塔是一座砖石结构的覆钵式塔,基座面积1422平方米,通高50.9米,由塔基、塔身和塔刹三部分组成。</p><p class="ql-block">塔的基座高9米,分为三层。在基座顶层的四周围有明代添置的108座铁灯龛。</p><p class="ql-block">塔身顶部有呈“亞”字形的小须弥座。在往上呈圆锥状的十三重相轮,称作“十三天”,它的数目代表塔的级别,十三天是等级最高的塔。相轮顶端为直径9.7米的巨大华盖,华盖四周悬挂36片铜质透雕的流苏,每片都悬挂一个风铃,微风吹动,铃声悦耳。</p><p class="ql-block">塔刹高5米,重4吨。此塔的塔刹仍然是一座小型的鎏金铜制喇嘛塔。</p><p class="ql-block">1978年对白塔进行了维修加固,施工过程中,发现了清代乾隆十八年(1753年)存留在高塔顶部,鎏金小境内的大藏经、木雕观世音像、补花袈裟、五佛冠、乾隆手书《波罗蜜多心经》、藏文《尊胜咒》、铜三世佛像、赤金舍利长寿佛等,具有较高的历史、文物和艺术价值。</p> <p class="ql-block">谢谢观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