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六十二年前在昭觉县的一段记忆</p> <p class="ql-block"> 岁月不居,时光如流,一晃大家都耄耋之年了。有机会重新聚在一起,聊起当年在凉山修路、修昭觉水电站的那些往事,好像大家一下子又年轻很多岁。</p><p class="ql-block"> 六十二年前,18岁的石麟同志从解放军第二通讯学校毕业后,从西南公安部二处(政保处)技术室调到了雷马屏农场;</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家丽同志从成都交通学校毕业,分配到公路局工程处;56年春,福祥同志从江津公安校毕业分配到雷波磷肥厂基建工程处。</p> <p class="ql-block"> 同年春,鸿忠同志从江津公安校毕业,56年上半年,国珍同志从重庆公安分院毕业,被先后分配到了沙坪农场…就这样,年轻的我们有缘在大凉山相识了。</p> <p class="ql-block"> 那时的我们都很年轻,怀惴着哪里需要哪里去的信念,不怕苦、不怕累。</p> <p class="ql-block"> 而像我们一样,来到凉山洪溪支前大队,参加凉山修路、修水电站,为美姑驻军成都军区第八团(原十六军四十八师一四三团)运送武器装备、后勤补给、为洪溪县运送物资储备工作的干部和劳动力,大都是从雷马屏农场、沙坪农场、成都建筑工程大队、五凤溪沙石厂等"两劳"单位抽调过来的,且尤其以雷马屏农场抽调的最多。</p> <p class="ql-block"> 聚散总有时,待到1962年凉山修路结束,一部分干部调凉山州交通局,鸿忠、国珍调凉山州瓦井煤矿。一部分干部(包括石麟、家丽、福祥等)调雷马屏农场。</p> <p class="ql-block">如今,已是耄耋之年的我们有幸重聚,重新在住事中、记忆里喚起属于我们的一段凉山情、战友情、同志情…真是幸哉、快哉、美哉!</p> <p class="ql-block"> 1、修昭觉水电站</p><p class="ql-block"> 记得我们去昭觉水电站是1960年初的事情,我们所在的凉山彝族自治州筑路第二工程队修完雷山公路后,就集体搬迁到昭觉去修昭觉水电站引水渠工程了。 那时鸿忠同志、国珍同志在财务室工作,石麟同志、家丽同志在工程技术室工作,福祥同志在行办室工作。我们在那里一干就是一年。</p> <p class="ql-block"> 2、情侣帐篷 </p><p class="ql-block"> 鸿忠同志打前站,他提前从雷波派到昭觉水电站做准备工作。昭觉水电站地址在比尔区库衣乡(已撤乡并镇),他去到昭觉第一感觉就是冬天很冷,到处都有雪花在飘。</p><p class="ql-block"> 后来,我们集体搬到了水电站堤坝侧面的帐篷里去住。单身汉每6个人住一顶,石麟、家丽两口和鸿忠、国珍两口共用一顶。在当时的条件下,大家只能用床单在帐篷里简单的作一下隔档。</p> <p class="ql-block"> 3、木槽引水</p><p class="ql-block"> 水电站其实用水并不方便,哪怕坡下河里就是水,但是日常生活都基本用不上。而平日里供我们生活的用水只能用木槽、竹竿从山沟里引过来。只有当食堂要改善生活时,才会派劳动力下河去抓几条清水鱼。</p> <p class="ql-block"> 4、道路崎岖</p><p class="ql-block"> 水电站工地距昭觉县城大约10多公里,山路上坡下坎的,不好走、也很崎岖。我们去县城办事一般要走两个多小时的山路,而且路边的水沟也常遇到摔倒后受伤的人。</p><p class="ql-block"> 5、红糖糯米稀饭</p><p class="ql-block"> 昭觉县城其实就是一条街,抽一支烟就能走完了。那条街上我最爱吃的东西就是红糖糯米稀饭,而且这种"网红稀饭"往往只有上午卖,下午就没有了。</p> <p class="ql-block"> 6、支农栽秧泡温泉</p><p class="ql-block"> 5月份正是支农栽秧的季节,干部和劳动力都要去帮农民栽秧。福祥同志和石麟同志去了竹核区支农,天气冷的时候大家穿着棉衣下田去了。劳动一天收工下来,大家腰酸腿疼,就相约去附近的温泉洗洗脚,解解乏。 </p><p class="ql-block"> 鸿忠同志去比尔区支农栽秧期间还患了肺炎。那时设有电话,所有通讯联系都依靠人工,于是,大家只能连夜用滑杆抬着鸿忠同志去昭觉县的医院住院了。</p><p class="ql-block">7、藤桥和西宁河吊桥</p><p class="ql-block">一天,我们几个同事相约去走乡间小道和藤桥,无奈,藤桥下沟深水急的,我们只能试探性地踏了踏桥,觉得晃动厉害,就有些望而却步了。当时,一位莫苏(彝语老人家的意思)刚好从我们身边经过,我们热情地迎了上去,指着藤桥,向他求证,"能过去吗?",莫苏回答,"阿木科〈彝语干部的意思),你们过不去,幌得很…</p><p class="ql-block">我们一边答着,"卡莎莎"(彝语谢谢的意思)一边看着莫苏一步一幌地走过了桥。后来,石麟同志受到藤桥的启发,成功设计了西宁河吊桥,参加西宁河吊的修建工作。</p> <p class="ql-block"> 8、"箩篼兄弟"</p><p class="ql-block"> 1961年初,我们从昭觉水电站搬迁普格县西罗区沙坝,准备修布普公路。那时,鸿忠、国珍带着一个2岁的小孩,石麟、家丽也带着一个2岁的小孩。搬迁时,大家就安排了劳动力用箩篼挑,一头坐一个,笑称"箩篼兄弟"。毎毎聊起这对儿时兄弟的往事,也总是让人念念不忘。</p> <p class="ql-block"> 许石麟同志、吕家丽同志退休居住都江堰</p><p class="ql-block"> 陆鸿忠同志、刘国珍同志退休居住西昌</p><p class="ql-block"> 王福祥同志及家人退休居住德阳</p><p class="ql-block"> 许小明退休居住广州</p><p class="ql-block"> 陆盾退休居住西昌</p><p class="ql-block"> 鸣谢平静</p><p class="ql-block"> 感谢王思洁作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