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怒哀乐 鲁迅的另一面

致远斋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读《鲁迅往事》</p><p class="ql-block"> 对于鲁迅,世人知道的只是他的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只是他毕生用“匕首”、“投枪”与反动势力、封建势力开战,却很少有人知道他的另一面,也就是他生活当中的喜怒哀乐。这本由中国书店编辑出版的《鲁迅往事》收集了许寿裳、许广平、周作人、萧红等人对鲁迅不同历史时期的回忆文章,粗线条地勾勒出鲁迅的一生,让读者看到了现实生活中鲁迅的喜怒哀乐,速写了鲁迅的真实人生。</p><p class="ql-block"> 该书将鲁迅的一生分成儿时、私塾、求学、出国、浙江、北京、闽粤、上海等不同时段,通过不同作者的回忆,大致再现了鲁迅的生平轮廓。我们也注意到,文章的作者与鲁迅都是再熟悉不过的,甚至有与鲁迅共同生活、工作十几二十年之人,都是鲁迅先生的至亲好友,所以这些文章所述内容的可信度应该是极高的。另外,该书还选编了《鲁迅自传》、《鲁迅笔名》、《鲁迅年谱》等附录,更为读者提供了对鲁迅生平整体认识的强有力支撑。</p><p class="ql-block"> 我对于鲁迅的认识只局限于阅读他的文章和在学习中国现代文学史时的简要叙述,因此,只知道他是伟大的文艺战士,只知道他平生致力于向封建思想及其恶势力宣战,所以,他的每一篇文章甚至每一个字,都是一把投向敌人的“匕首”。阅读了许寿裳先生的文章后才知道,支撑鲁迅先生战斗并取得胜利背后的逻辑思维是多么的强大。“可见鲁迅不但在说明科学,研究有得,而且在规范科学,也是聚精会神,恢恢乎游刃有余。因之客观方面既能说明事实的所以然,主观方面又能判断其价值。以之知人论世,所以能切中肯綮;以之与人辩驳,所以能论据确凿,自立于不败之地;以之运用于创作,又每有双管齐下之妙。这种造诣,非有得于规范科学,洞悉真善美的价值判断者万不能达到的。”(许寿裳《留日印象记》)我不仅认为这段话论述之深刻,而且让我对鲁迅感觉更佩服,同时也明白了为什么有些人总以为自己了不起,结果是让听者觉得不知所云的原因了!</p><p class="ql-block"> 众所周知,鲁迅在留学日本的时候是曾经在仙台学过医的,在学期间毅然放弃学业,转向翻译介绍外国文学并开始致力于文艺革命。学医是因为他目睹了父亲的病死,决心学医治好每个有病的人。当他意识到当时中国人精神上的疾病远甚于身体上的疾病,不从思想上改变中国人的精神状态,即使是医好再多有病之人,也不能从根本上使整个民族振作起来,所以他便弃医从文了。许寿裳比较详细地回忆了鲁迅这个思想认识的过程:“鲁迅在弘文学院的时候,常常和我讨论下列三个相关的大问题:一、怎样才是最理想的人性?二、中国国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么?三、它的病根何在?”“他深深地慨叹中国的无声,历史上虽伟大作家如屈原,抱九死无悔之贞,而乏反抗挑战之力,这不能不说是国民性缺点之一。”(许寿裳《留日印象记》)要知道,鲁迅在宏文学院只是留日初期,尚未去仙台学医,而决心弃医从文是在仙台医专读了两年之后的事情,可见,鲁迅的思想改变绝非偶然。</p><p class="ql-block"> 鲁迅有一首著名的诗作《答客诮》:“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知否兴风狂啸者,回眸时看小於菟。”写出了对儿子爱怜之情。兴风狂啸者,老虎也;小於菟,小虎也。小海婴生性活泼,竟然问过鲁迅“爸爸可不可以吃?”这样的问题,鲁迅对儿子十分喜爱,如果不是很过份,从不苛责孩子。对妻子许广平也敬爱有加,有许多时候甚至让着她。不仅对妻儿,对其他家人如母亲、弟弟,也总是千方百计地呵护,书中文章有许多处提到鲁迅是如何照顾作人、建人兄弟的,特别是对二弟周作人。</p><p class="ql-block"> 鲁迅自己生活很节俭,但对周作人却是无微不至,舍得为这个兄弟花钱。先生“一件廉价的羽纱——当年叫洋官纱——长衫,从端午前就着起,一直要着到重阳”(夏丏尊《鲁迅翁杂忆》)。许寿裳在回忆文章中提到两件事很值得读者注意,一件是“作人那时在立教大学还未毕业,却已经和羽太信子结了婚,费用不够了,必须由阿哥资助,所以鲁迅只得自己牺牲了研究,回国来做事”(许寿裳《归国在杭州教书》)。另一件是鲁迅将自己编著的“《会稽郡故书杂集》,民国三年用周作人的名刊行,……而以名利让给其弟”(许寿裳《入京和北上》)。让人遗憾的是,即使是作为兄长的鲁迅如此付出,换来的却是弟弟作人的反目,甚至是对鲁迅的终身误解与记恨。许寿裳认为,周作人与鲁迅反目的最大损失是少了慈兄的指导,才最终误入歧途。许先生对鲁迅的做法不无赞赏,“鲁迅毕竟是伟大的,他受了种种的诬蔑委屈,搬出了八道湾住宅,又生了一场病,而对于作人和信子的事,日记上却一字不提”。</p><p class="ql-block"> 不仅对家人、兄弟如此,即使是外人、朋友、学生,鲁迅先生也都关怀备至,提携有加。接待来访的学生、客人,每天都要占去鲁迅几个小时的时间,从傍晚直至深夜十一二点钟,天天如此,许多时候还要招待来访者晚饭与吃茶,与他们交流思想,与他们通讯联系。郁达夫在《回忆鲁迅》中提到的事情让人好不灰心,“鲁迅的热心于提拔青年的一件事情,是大家在说的。但他的因此而受痛苦之深刻,外边却很少有人知道。像有些先受他的提拔,而后来却用攻击的方法以成自己的名的事情……”</p><p class="ql-block"> 同样是回忆性质的,萧红的文章风格与其他人迥异,写得温柔细腻,文学色彩更浓一些。在《回忆鲁迅先生》一文中引用了许多鲁迅说的话,为读者更加准确理解鲁迅提供了注脚。“我不多喝酒的,小的时候,母亲常提到父亲喝了酒,脾气怎样坏,母亲说,长大了不要喝酒,不要像父亲那样子……所以我不多喝的……从来没喝醉过……”这是先生的自律。“公园的样子我知道的……一进门分作两条路,一条通左边,一条通右边,沿着路种着点柳树什么树的,树下摆着几张长椅子,再远一点有个水池子。”这是先生的敏锐与深刻。</p><p class="ql-block"> 许广平应该是最懂鲁迅的了。作为学生,她对先生鲁迅的速写是这样的,“满身补钉,不,满天星斗,一团漆黑,长发直竖”。作为妻子,她也看到了丈夫鲁迅的另一面“他不高兴时,会半夜里喝许多酒,在我看不到的时候。更会像野兽的奶汁所喂养大的莱谟斯一样(用何凝*先生的譬语),跑到空地去躺下。至少或者正如他自己所说,像受伤了的羊,跑到草地去舔干自己的伤口,走到没有人的空地方蹲着或睡倒”(许广平《鲁迅的日常》)。再坚强的战士,也有脆弱的一面;再刚毅的勇士,也有需要休息、需要疗伤的时候。鲁迅当然也有它另外的这一面,只有具备了这样的两面性,人们认识到的才是真实的鲁迅——只不过脆弱的这一面鲜为人知罢了!</p><p class="ql-block">注:*何凝,即瞿秋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