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营散记(23)没有硝烟的战斗(中)

燕山老兵

<p class="ql-block">  处长杨东斌在张队长和李技术员的陪同下在前面带路,我们排列队紧随其后,快步向3公里外的大黑山王营林场行进。只见李技术员一会儿用手指指大黑山,一会儿双手在胸前来回比划,滔滔不绝地介绍着。虽然听不清他们在说什么,但通过杨处长的表情和专注程度,可以判断他们交谈的内容一定跟次森林改造有关,盘算着能收获多少柴火,能维持多长时间。</p><p class="ql-block"> 我见老班长表情凝重,沉默寡言,就紧走几步来到他的身边道:“你说的太对了,在这里柴火是宝贝圪塔,是财富的象征,是人民群众的命根。”</p><p class="ql-block"> 老班长:“对呀!你想想,这里最冷时零下三十多度,可以说是冰天雪地,滴水成冰。因此,要想安全过冬,最重要的就是柴火,如果没有柴火其他的都等于零。”</p><p class="ql-block"> 我:“问题真的到了杨处长说的那么严重吗?”</p><p class="ql-block"> 老班长:“肯定是呀!这样的事谁敢瞎说。根据我观察,沿途行军除河滩里有稀疏的杨树外就没有见到那里有树林,山坡上都是当年的灌木丛,可见这些灌木丛年年被割年年发新芽,已经进入恶性循环。你在看看副班长房东院门外那一堆玉米根茬,那可是一棵一棵从地里刨岀来的,一看就明白了。”</p> <p class="ql-block">  我:“现在一天三顿都是咸菜条,还一班一小碟子,就不能买点别的菜吗?”</p><p class="ql-block"> 老班长:“你知道个啥?听炊事班长讲这些咸菜是当地政府储备的战备菜,可供公务人员吃三年,但还不够部队吃一月的。所以要限量供应,有可能那一天连咸菜条都没有了。”</p><p class="ql-block"> 我:“有这么严重吗?”</p><p class="ql-block"> 老班长:“可不是!丰宁县是地域大县,境内有潮河、新洲河两条河川,都是重点防御要点,三个步兵团分兵防守,驻军密集。但丰宁县又是人口小县,人口高度分散,还是高寒地区,无霜期短,一年一季。人民群众过冬储存的都是咸菜、酸菜和干叶子菜,土豆、萝卜和葫萝卜等新鲜菜很少很少。现在一夜之间进驻一个野战师,一个守备师,还有空军机场和二炮部队,这么多部队他们那里保障得了,今天有咸菜吃就不错了。而且,这个地方交通闭塞,运力有限,能运进来的东西十分有限,就连关内喂牲口的杂交高粱米都作为主粮供应给部队,就凭这点你就知道他们有多难了。”</p><p class="ql-block"> 我:“为什么不提前准备呀?”</p><p class="ql-block"> 老班长:“提前准备,那是说话呀!道路修建、运力配备、物资筹措,计划调拨等都不是朝夕之功。另外,谁知道有这么多部队移防到这里来?我们也不是从接到命令到入驻只几天时间。那有时间准备呀!”</p> <p class="ql-block">  说话间就来到林地,排长立即整队请杨处长作指示。杨处长指着前面的四条山沟动情地说:“刚才,李技术员已经做了祥细介绍,前面这四条山沟都需要改造砍伐,我初略估算一下,这些柴火能保障全团一个月的烧柴。只要能坚持一个月,为地方政府减轻负担和压力,他们就有充足的时间,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扩大下坝煤矿生产规模,多岀煤,岀好煤,为部队扎根燕山解除后顾之忧。希望你们发杨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发杨八连特别能战斗的光荣传统,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多砍柴,为部队度过难关做岀新贡献。大家有没决心呀?”</p><p class="ql-block"> 大家异口同声地回答:“有”。</p><p class="ql-block"> 杨处长:“机关和团直属队集中居住在凤山镇里,柴火紧张,已经到了烧了上顿没有下顿的程度,我后天就要带运输队马车上来拉柴火,以解决团直属队的燃眉之急。大家说行不行?”</p><p class="ql-block"> 大家齐声回答:“行。”</p><p class="ql-block"> 杨处长:“谢谢你们!”</p><p class="ql-block"> 这时,排长黄栓红走到队前大声地说:“杨处长把部队面临的困难和任务都讲清楚了,既然把任务交给我们,我们就不能辜负团首长的信任和希望。提我议每人每天砍一车柴火,为团首长分忧解难,你们说好不好?”</p><p class="ql-block"> 大家举起右手,异口同音道“好”。</p><p class="ql-block"> 黄栓红:“能完成任务吗?”</p><p class="ql-block"> 大家齐声回答:“能”。</p><p class="ql-block"> 黄栓红:“我们的口号是流血流汗不流泪,加班加点不掉队。请杨处长明天就带车来拉柴火吧!”</p><p class="ql-block"> 杨处长举手合十,大声:“谢谢大家!”</p> <p class="ql-block">  排长黄栓红,河北省晋县人,1964年3月入伍,是三营有名的“老黄牛”。他以身作则,为人表率,遇到困难善于观察思考,解决问题有独到之处。经观察这四条沟细长,两边山坡又不陡,桦树、山杨、榆树和柞木树等一片一片地都分布在半山腰以下,便于砍伐和搬运。只要大家下定决心,克服困难,加班加点,肯定能完成任务,这才下达每人每天砍一车柴的任务。</p><p class="ql-block"> 说干就干,黄排长立即带领大家来到东边第一条山沟道:“四班五班在右边山坡,六班二机班在左边山坡,以一对红结对,间隔二十米由外向里展开。砍伐较大的树时一定要选择好倒树的方向,要向周围的人预警,严防发生事故。”</p><p class="ql-block"> 黄排长布置完工作,抡起斧头就砍起树来,一棵棵大树应声倒下。表率是无声的命令,是力量的源泉。大家受排长的感染,都迅速展开,甩开膀子干起活来,一会儿就砍伐一大片。</p><p class="ql-block"> 刚开始时大家严格按照李技术员的要求,把杂草也割得干干净净,整个山坡光秃秃的。但是,这样费时费力,尤其是在割小酸枣和荆棘时,它们浑身都是细如针尖,锋利无比的毛刺,你抓也不是不抓又不行,手掌上伤痕累累,疼痛难忍。老班长一边砍柴一边捉摸,没有半天时间就摸索出经验,掌握了工作技巧。他说:“砍大树时掌握好倒树的方向,那里酸枣棵多就让大树倒向那里,让大树枝桠砸倒砸烂干枯的杂草和浑身是刺的荆棘,等一会儿在往山下拉运大树枝时,大树枝再一次次帮助你把干枯的杂草和冻脆的荆棘剐倒拉断带走,最后用镰刀清理残留部分,这样既省事效果又好,既符合要求又不会受伤。”</p> <p class="ql-block">  为了安全,杨处长在张队长、李技术员和护林员的陪同下,到西边三条山沟观察地形,将山坡上、悬崖边容易脱落或不稳定的石头用木棍撬松推下山去,消除安全隐患。当他们回到砍伐现场时,眼前的一幕把他们惊呆了,只见两面山坡的伐木线推进到半腰了,山下一大片树木都放平了。乐得杨处长合不拢嘴,连连称赞。</p><p class="ql-block"> 炊事班在天寒地冻的野外做饭,根本就找不到饮用水源,只好用斧头把山泉下的冰柱砸断,将干净的冰块捡到行军锅里,在放到火上化水做饭烧汤。没有灶台,就用大石头将行军锅架起来,用刚砍的树枝烧火做饭,就在饭和汤都要做好时,灶堂里突然发出嘭的一声巨响,支撑行军锅的石头爆炸了,失去支撑的锅偏向一边,汤洒了一地。</p><p class="ql-block"> 杨东斌处长听到爆炸声立即跑了过去,看看有没有人烫伤?当他看到大家都好好的这才介绍说“冰冷的石头里面也有一定的水份,有热胀冷缩的特性,当水份膨胀到一定程度又跑不出来时就会发生爆炸,以后做饭小心一点”</p><p class="ql-block"> 石头加热后会爆炸。对于来自于成都平原的我是闻所未闻,觉得很稀奇。待吃饭时就蹲在灶台旁边观看,但观察了半天都没有发现端倪,正准备换个位置观看时被杨处长看到了。他:“小鬼,你在那里看什么?小心石头爆炸崩着你。”</p><p class="ql-block"> 我心想都这么长时间了还会爆炸,他也真会吓唬人!只好站起来恋恋不舍的离开了。不曾想刚离开不远那个石头还真的爆炸了,只不过声音很小,只崩掉一小块石头。看来处处都得小心,事事都要注意安全不是一句空话,必须认真对待才能保证自身安全。</p> <p class="ql-block">  午饭后大家穿上棉大衣,三五成群地找个向阳避风的地方挤在一起休息。这时,杨东斌处长又给排长和班长们反复强调一定要注意安全,防止发生事故等。临走时还不忘重复一句:“明天我带车过来拉柴火”,就和随行人员返回了。</p><p class="ql-block"> 刚休息一会儿老班长就吹哨开始干活,还振振有词地说“休息时间长了容易感冒,现在白昼时间短,还要走几里山路,下午我们早点收工回去。下午的工作重点是把山上的树木拉下来,用斧子砍去树枝,在用锯子把树干锯成2.5米长的一节一节的堆放整齐。把树枝和大的灌木都理顺,堆放整齐,以便于装车运输。</p><p class="ql-block"> 大家拖的拖、砍的砍、锯的锯,密切配合,直到日落西山,几垛柴火堆得象小山一样了排长才下令返回。</p><p class="ql-block"> 下班时老班长让大家顺便拉点树枝回去烧炕,这活人人都没有怨言,都乐意去做,都想回去烧一锅热水好好的洗洗脸,烫烫脚。把炕烧的热乎乎的,晚上舒舒服服的睡个好觉,消除一天的疲劳,养精蓄锐,以利再战。</p><p class="ql-block"> 这时,张队长发表另一番见解:“今天大家都已经很累了,再拖柴火回去烧炕得不偿失。烧炕烧水的事由房东给你们办好,到砍柴后期把你们剩下的细枝桠给房东,让他们自己赶牛车来拾掇就行,这样省事省力,我给他们也有个交代。”</p><p class="ql-block"> 大家听了张队长见解,都觉得是两全其美的好办法。排长代表大家回复道:“这事很好,待明天请示杨处长后给你答复。”</p><p class="ql-block"> 图片来自网络 诚谢</p><p class="ql-block"> 待 续</p> <p class="ql-block">  作者简介:刘元吉,网名燕山老兵,四川省彭山县人,1969年2月入伍,军旅生涯25年,曾荣立三等功三次,转业到石家庄市,现已退休。在含饴弄孙之余,喜好自驾游、照相,偶尔弄点小文,以娱自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