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父亲走了,真的走了,那个最爱我的男人,替我遮风挡雨的男人,过了一辈子苦日子还没等我孝敬的男人,永远的离开了我,父亲啊!女儿又想你了。 </p> <p class="ql-block"> 父亲的童年是艰辛的,我奶奶在父亲一岁过点就因病去世了,实在饿的哭的不行的时候,太太就抱着她东一家,西一家找有小孩吃奶的奶妈,勉强应付一下,再后来买回个母山羊每天靠吃羊奶贴补,在太太太爷避护下吃百家饭长大,到上小学年龄时太爷是旧社会举人,有点文化深知文化的重要性,尤其奶奶过世后爷爷又有新家,父亲和别人家的孩子不一样,太爷语重心长叮嘱父亲要好好念书,父亲记在心上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刚上初中就被爷爷拉回家中给家里挣工分,才十三四岁的孩子在当时十几口的大家庭里,父亲为能多挣工分跟上生产队里在马场,焦家良上出摊能有八分工,抄沙地干活半天休息半天,他用休息的半天时间还要挖柴、捡拾头发菜,攒多了借个人力车拉回家,四五十里路多都是些坑坑洼洼的山路,四五道上坡路,父亲回忆录里写上红坡线的陡坡时,左挪右挪,跪着往上拉,到山顶都已经是精疲力尽,满头大汗,嗓子直冒烟,几年的劳动下来,挖的烧柴有两间房子大,十几口人都烧了好多年。到父亲跟母亲结婚成家的时候,家里尽连一身像样的衣服都没给他制,从头到脚都是跟亲戚邻居家借来的,母亲三天后回门时,父亲身上仅剩一件看着发了白脊背都破着吊着烂棉花的一件棉衣,母亲每每提起都满含辛酸的泪,成家给家里多了一个人吃饭,爷爷每天早上的谩骂,太爷实在看不下去,就像邻居家借了一间草房,分家后的第一天什么都没有,出门时看见爷爷他们家厨房有赶好的一大张白面条,再回来拿东西时他们尽给父母连一碗面汤都没留,是邻居赵奶奶送来两碗黑面勉强开始度日,这也是母亲多年心底最深的哀怨。穷人孩子早当家,在生产队里,父母都是劳动标兵,太太多病,父亲在上工休息的时间,还要经常拉着太太去看病,为了学会方便又不耽搁挣工分,在每次陪太太看病时,父亲都会细心观察配什么药,怎么服,打屁股针怎么操作,位置在哪里。认真学习大夫配药,打针的技术,大夫看见父亲聪明好学就热情指导,耐心讲些常见病症简单处理办法。 </p><p class="ql-block"> 1960年战备民兵训练,父亲训练成绩前茅,又会些基础医学,被大队选上在战备民兵连当随队卫生员,父亲利用自己平时捡拾头发菜卖的钱自己买了医疗书籍自学,当时国家组建赤脚医生服务社员,父亲又被抽调到大队和另外两个医生开始从医,每天为全大队(东关大队有六个小队)百姓诊疗服务。 </p><p class="ql-block"> 1962年上山下乡,父亲在东关大队得到北京医疗队大夫的帮扶指导,医术大有长进,县上机关单位抽调干部下乡,扶贫时县卫生局耿斌局长看好父亲的踏实,勤劳,善良,热心,给了一份上武威卫校进修三年的推荐表,拿着表回到家的父亲看见母亲产后虚弱,庄子后面刚搭建不久的小房屋,没有米面的家,第二天父亲把表忍心的退了回去,代替父亲去武威上学的人回来以后转成正式干部,在县医院放射科工作,这件事在父亲心里一直感到遗憾,没有上学父亲依旧在全大队每天为百姓出诊看病,对行动不便的需要上门输液打针,父亲总是很勤快,老乡们都信任他,父亲为人和善,在工作同时顺带调节家庭矛盾都是常事,是小队及大队里难得的和事佬。在大队当赤脚医生时父亲还兼大队团支部书记,受到县委好评,并且代表团县委出席武威地区先进表彰和奖励,出席武威地区先进团支部共四人,父亲就是其中一员。在入党考察期间,父亲由社党委选派到最落后村当队长,三年期间他带领知识青年抓生产,干活无人能比,前年还有七八位老知青来寻访看望父亲,感激的场景我是亲眼目睹了,那个年代的艰辛父亲向关照自己孩子一样照顾了他们,老知青临走时要我们去北京或兰州一定记得联系他们,父亲一句话都好都好。 </p><p class="ql-block"> 1984年包产到户父亲因为是个多面手,啥都会些,在当时社会上也算是个能人,除了看病,每年闹社火他是大队社火头头,父亲还会会计、每年春节给庄子上人写春联,凿五福,做灯笼,谁家过白事父亲都被请去做纸扎,芦阳商店卖的“飞鸽”“永久”牌自行车基本都是父亲组装的、木匠、泥水匠、铁匠等,以致于我的初中同学调侃我是匠人之后,进了大队办的医疗站父亲还要干榨油,磨面、压面,旅社登记的活,每月才42元,每天早出晚归,从不抱怨。芦阳二中学校在医疗站对面,校长赏识父亲的踏实能干,询问父亲是否愿意来当个校医,比当时父亲工资能高18元钱,接到县文教局聘用书后父亲成了一名校医,到学校工作的父亲热情倍增,在做好每天学校内外消杀工作之余,他还操心宿舍住宿生草铺铺的薄不薄,床板搁的平不平,对每三天学校水井投放漂白粉消毒的浓度是否达标规范操作,提议水井口放置专用打水桶。十几年父亲工作细致周到,认真负责,学校卫生从来都是最好,受到县教育局表彰并参加了靖远县举办全省优秀校医培训会,获得省文教厅颁发的优秀校医荣誉证书。 </p><p class="ql-block"> 甘肃出台民办教师转正政策是84年12月前,只因父亲是86年3月进的学校,辞退后离开学校的父亲又被乡上聘请去做村兽医及相关防疫工作,一个自行车父亲又跑了十几年,家家户户都有父亲的足迹,也深得百姓的爱戴,县农牧兽医局颁发父亲特等奖一次,一等奖两次,荣誉证书三次。 </p> <p class="ql-block"> 常年的奔波劳累,父亲马不停蹄,我和哥哥弟弟们也相继进了大学,上了中专出来陆续参加了工作,成了家,父亲膝盖肿胀走路变形,不得已2009年在省二院做了膝关节置换术,术后恢复起来的父亲开始在家照看孙子孙女们,由于童年的缺失,父亲格外疼爱自己的孙子们,操心我们同时手把手从呀呀学语幼儿开始教育我们的子女,告诫我们做人要诚实守信,待人要宽厚仁慈,生活要勤劳质朴,工作要认真负责,不论在家还是在外面都要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父亲不善言谈但他的为人处事言谈举止在潜移默化中都传给了我们,文刚参加工作,航和桐也进了名牌大学,今年迪又参加高考,后面顺,星,玉,妮一个个品学兼优,父亲每天都要到我们几个家里转转看看送些吃的,疫情管住了他,出不了小区门,他不甘寂寞,在家开始认真写他的经历,写芦阳的元宵节,还分别专刊写母亲的铁姑娘精神,写哥哥的懂事勤俭,写我的任劳任怨,写弟弟们的聪明能干,写新冠疫情县城按下的暂停键……</p> <h3> 父亲啊!你一生都在为我们付出,你扶我长大,我却没能陪你到老,好日子开始了你却走了,子欲孝而亲不待,女儿心痛啊,“凄风苦雨青山荒,目睹新坟痛断肠”风一更雪一更,天堂路上伴青灯,父亲您安息吧!</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