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我永远的“山城”</span></p> <p class="ql-block"> 两年前第一次读沈从文先生的《边城》,书中描写的世界干净清明,人情温暖质朴,令人心旷神怡。再读时,黄昏、溪流、暮霭、夜色,好似浓墨勾勒、渲染的水墨似的风景,让人的心宁静祥和,自然的山水养育出了自然的人,茶峒白塔下两个相依为命的摆渡人,日子艰难但是心里敞亮,古朴厚道的老船工、豁达大度的天保,豪爽慷慨的顺顺,热诚质朴的杨马兵……这些都是美好的向往,我也知道人不能只活在理想里,但是心里装点阳光总不会错。</p><p class="ql-block"> 《边城》让我想起我的家乡,那个叫“绿水村岩子脚"的地方,那里有我的童年,有我的梦想。我的家坐落在一个山脚下,风景秀丽,群山环绕。早上起床推开房门,远处那翠绿的丛林尽收眼底,美不胜收。下河摸鱼、上树掏鸟蛋、看蚂蚁搬家是我和弟弟小时候最喜欢做的事情,给我们的童年点缀一些别样的色彩,想来仿佛就在昨天一般。</p><p class="ql-block"> 弯弯曲曲的山路承载着我们全部的生活,天不亮就有小伙伴相互邀约着上学,听到呼唤我们快速背上书包、带好早饭加入队伍,沿着蜿蜒的小路从山脚爬到山头,不下雨的时候还好,下雨时河水涨起,为了省时间不迟到,我们通常都不想绕路从桥上走,几个孩子手拉手趟水过河,水流喘急,脚都会飘起来,现在想来也真是福大命大。虽如此小插曲隔三差五,但大家依旧每天开开心心上学,没心没肺的快乐着。</p><p class="ql-block"> 那时候,妈妈赶集都是大清早起床挑上要到街上卖的东西,走两个小时的山路才能到达。傍晚的时候我和弟弟早早的就在岔路口张望,弟弟眼睛特别好使,妈妈还在山那边他就能认出来,我俩就在路边跳呀唱呀,满怀喜悦的迎着她,因为我们知道妈妈的包里一定装了我们爱吃的糖果,直到现在和弟弟说起妈妈的背包都还是满心的甜蜜,现在再好吃的糖都不及那时的万一🍁</p><p class="ql-block"> 日子虽然过得清苦,但是一点也不影响我和弟弟的幸福指数,几颗糖就填满了。有时因为调皮挨揍,一转背,擦一把眼泪也就记不得疼了,用妈妈的话说就是不长记性,那时的我们每天都有期待,现在想来我们的童年是快乐又有趣的。</p><p class="ql-block"> 也记不清那是哪一年的哪一天,我父亲赶集回家抬回了一个方方正正的盒子,告诉我们那是电视,里面会有很多小人唱歌跳舞。好长一段时间,一到傍晚村里老老少少一大群人就围坐在我家院子里,唠嗑的、看电视的、还有纳鞋底的,热闹极了,慢慢的大家的日子过好,都买上了电视机,在八十年代也是很稀奇的事情了。</p><p class="ql-block"> 父母从来没有因为生活艰辛亏待过我俩,这使得我和弟弟的童年过得幸福惬意,那些温馨的日子清晰的在大脑里回放,让人回味无穷。家里日子过得是紧迫些,但是爸爸爸妈妈都竭尽所能的为我们着想,特别是在教育这件事情上,他们对我和弟弟的学习从来没有放松过,心心念念的就是要把我和弟弟送出大山,送到外面的世界,到现在我还记得父亲抽着旱烟,有一搭没一搭跟我们讲的那些没有知识文化吃过的亏,受过的苦,看着我们俩子妹亮晶晶的眼睛,也许这就是父亲口里常说的“日子有奔头”。</p><p class="ql-block"> 小时候的我们就生活在这样一座“山城”里,虽然那时候我并不知道,山那边等待我们的是什么?在这样的期待中我和弟弟一天天长大,我读了师范,弟弟上了大学,再后来我们都参加了工作,在各自的岗位上努力着,也一直保持着家乡人的那种豁达和质朴,在社会这个“大染缸”里保持着最初的颜色。</p><p class="ql-block"> 试想,每天假模假式的活着,说一些言不由衷的话,带着假面具生活,是不是会很累很糟心呢?这些都是我从骨子里就排斥的东西,我是比较随性的人,学不来也不想学。人生短短几十年,三餐四季温暖有趣,要得不多快乐就会很多,你所不屑的也许恰好就是别人所珍惜的,不卑不亢,积极阳光才是我生活的姿态。</p><p class="ql-block"> 在《边城》的世界里,乡亲民众无不轻利重义、守信自约,酒家屠户,来往渡客,风清气正,那山那水那人都是那样的让人神往,当被生活的焦躁包围时读读《边城》之类的书籍,心会慢慢沉淀,归为宁静。我希望任何时候心中都有一座这样的“城”,守护着心灵的那份纯净与美好。</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心灵归处,花开有声</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