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者” 守恭公

黄雄勇

<h3>  紫云瑞气日氤氲,长者功高系念殷。<br>         古刹开元无价宝,千秋万载美名闻。<br><br><br>        紫云黄氏始祖守恭公于公元629年出生,712年去世,享年84岁。他少习诗书,博通经史,蜚声士林,时称“郡儒”。初事货殖,后务农桑,辟桑园七里,种桑养蚕纺绸,富甲一方。为人倜傥尚义,乐善好施,济困扶危,世称“长者”。<br>        守恭公之所为长者,乃贵显者之称也。据法华经文句卷五上、翻译名义集卷二长者篇第十八等载,世间之长者具有如下十德:<br>        姓贵、位高、大富、威猛、智深、年耆、行净、礼备、上叹、下归。</h3> <h3>        一、姓贵。种姓高贵,出身高贵。指勋戚尊贵,即世称阀阅之族者。<br>        泉州紫云黄姓,不特人文之盛,门第之高甲于闽南,而其郡望在历史上也是名列前茅的。据南宋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辩证》:“唐贞观所定虢州江夏郡三姓,泉州南安郡六姓,括州松阳郡三姓,曹州东阳郡十一姓,濮州濮阳郡六姓,皆有黄氏。”又《元和姓纂》:“黄氏有江陵·洛阳·晋安三族,皆唐世士人新望。”(见岑仲勉校记)。紫云派的黄氏正是出于晋安(今福州)的。另据《中华姓氏通书·黄姓》载:“本世纪初,在敦煌遗书中发现的《贞观八年天下姓望氏族谱》残卷中所记黄氏郡望有四个…泉州南安郡,黄姓为五大姓之首。”又同在敦煌遗书的记载,也再次发现有“黄氏郡望二个:泉州南安郡,黄氏为五大姓之首”。从以上史书的记载,可以看出泉州紫云黄氏自唐以来,就是中国东南黄氏较大的望族,也是闽粤共尊的始祖黄元方公晋安黄氏的直系派。<br>     紫云黄氏远祖黄元方公,河南光州固始黄氏士族名人。据固始文史研究院《寻根文化》所载:固始第一次南迁有:林、黄、陈、郑、詹、邱、何、胡八仕族,黄姓入闽150户,黄元方为世居固始仕族。西晋末年,中原动荡,为避战乱,西晋怀帝永嘉二年(308年),黄元方举家与中原“林、陈、郑、詹、邱、何、胡”等诸士族,南下入闽,即志书上所称的八姓衣冠入闽。元方公隐居侯官(今福州)黄巷,常以道学倡闽,后裔繁衍于八闽大地。<br>        而今紫云黄氏更是瓜瓞绵延,人才济济,兴旺发达有目共睹,在港、澳、台、东南亚中富有影响。<br><br>        二、位高。社会地位高。<br>        守恭公出生于书香世家,年少时,天资聪颖,好学深思,在书香门第的家风熏陶下,他广泛阅读诗书,博通经史,在郡中享有声誉,被当时的人们尊称“郡儒”,是一个学识渊博又品行高尚的文人。</h3> <h3>     三、大富。财物多。指宝货丰饶,所须具足者。<br>        守恭公初事货殖,经商于桐城。继而弃商务农,广置田产,殖蚕种桑,有桑园范围七里,田三百六十庄,累资巨万,可谓富甲一方。足见其经营规模的宏大和泉州蚕丝织业的发达,也说明了他具有以农为主,农工商并举,重视发展商品农业的前瞻性思想。<br></h3> <h3>     四、威猛。有威德力,勇猛精进。指威严厚重,为人所敬畏者。<br>        诗经有言: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守恭公奉为君子之守,凡事躬行为之,守其内道之心,行其外道之行,所以能通晓世事,人情练达,持如履薄冰之心,行精进勇猛之事。<br><br>        五、智慧深。指智虑深远,越格超群,所谋皆当者。<br>        明白一切事相叫做“智”,了解一切事理叫做“慧”。超越世俗认识,达到把握真理的能力,也是抉择善恶、决断行为的能力。有了智慧,遇事就知道如何决断、选择,什么问题都难不倒他,什么问题都能解决。<br>        按古代封建社会的一般常人,都总是拼命去争一个诺大的家产和拥有巨额财富,留给后代子孙享受。但守恭公虽是古代泉州首屈一指的大富翁,但他高瞻远瞩,深谋远虑,居安思危,特别具有超前的开拓思想和旷古无涯的广阔胸怀,敢于把全部第宅田庄财富捐献建寺,把爱子遣散到荒芜之地。使他们改变了优裕的条件,而处于艰难的境地,自食其力,艰苦奋斗,开创新天地,为泉漳早期的开发和经济的发展作出不可估量的贡献。所以守恭公不仅是在黄姓的宗史上或他姓的宗史上,都是具有极其罕见彻底的开创精神的模范人物。<br><br>        六、年耆。指年高德劭,即年纪大,德行好,行事仪表,众人所尊仰者。<br>        古人云:“大德者必受命”,“大德者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在我们“天人合一”的传统文化中,“天听自我民听,天视自我民视”“民之所欲,天必从之”,最大的德就是造福人民,只有大德者才能赢得人民的热爱和拥戴。由于守恭公一心一意做公益慈善事业,大公无私,乐于奉献,情绪乐观,永思进取,受到人们的敬重,可谓德高望重,所以得享高寿。  </h3> <h3>  七、行净。行为清净,指持心律己,廉洁公正,言行一致而皆无染者。<br>        守恭公牢记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教诲,坚持以诚待人、诚信交易。他深知“信”乃立足之本,没有“信”一切就荡然无存,更遑论发财乎?是“言必信、行必果”使守恭公立于不败之地,达到“忆则屡中”、“义利双赢”的最高境界。<br><br>        八、礼备。是知书达理的。指威仪和穆,为世所瞻仰效法者。<br>        威是威德,仪是仪态。凡是能够使人肃然起敬者是威,使人起而效法者是仪, 人而能够以其声形容貌,使人尊敬而且期以效法者,便算是有威仪的人,反之便是没有威仪。守恭公威仪做得好,其行、住、坐、卧自然展现出一种气度,令人望而生敬。<br><br>        九、上叹。指才德兼备,言行足为表率,为在上者所叹服者, 受到大德之人称叹。<br>        守恭公施舍财物,好善积德,当朝曾赠额“义善”。意为义,由正路,善辟利源,急公好义,乐善好施。他既是博学郡儒,也是个虔诚佛教徒,对佛教文化造诣颇深。垂拱二年(686年)武则天在全国范围内兴建正法佛教寺院,守恭公割爱施舍整片桑园给高僧匡护建寺,建成后武则天赐名“莲华寺”,“莲华寺”随着唐朝皇帝的更替,四易寺名,开元年间名“开元寺”。百亩桑园变为寺庙,开元寺也有了“桑莲法界”的雅称。据传建殿时,“尝有紫云盖地,故称紫云大殿,堂号‘紫雲衍派’即滥觞于此”。</h3> <h3>  十、下归。为大众所归敬,指谦以处己,宽以御众,为在下者所归向者。就是有威望,有群众基础。<br>         守恭公虽有家资巨万,但他心地慈悲,热心公益,慷慨好义,一生中出米赈饥、倡立育婴堂、设药局、修学堂、架桥铺路,凡有利于地方的一切公益善事,无不尽力而为。因此泉郡百姓有口皆碑,都称他为“活菩萨”。<br><br>        中国古代先贤历来倡导仁义之德,孔子曾经说过:“仁者爱人”,“泛爱众而亲仁”;孟子有言:“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韩愈认为“博爱之谓仁”。墨子在提倡“兼爱”时,也希望人们做到“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先贤之教,意在诲人修善行以结善果,养大德以成大业。<br>        守恭公自认为守业给子孙必有遗患,奉献公益事业必有余德,他“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其仁义之心大爱无疆,一片赤诚。紫云黄氏子孙,历代科第联芳,簪缨继世,公卿显宦、博士名贤、工商富豪、人才辈出、瓜瓞绵长,皆受益于守恭公行善积德之福荫也。<br>        生活中,象守恭公一样扶危济困、博爱济众者亦不在少数。《大智度论》譬喻:“好施之人,为人所敬,如月初出,无不爱者;好名善誉,周闻天下,人所归仰,一切皆信。好施之人,贵人所念,贱人所敬;命欲终时,其心不怖,如是果报,今世所得;譬如树华,大果无量,后世福也。”布施,不但能让他人受惠,自己也能获得利益;不但是今生得利益,后世更是获福无量。一个人如果践仁而行,率义而为,那么他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自己也得到了道德上的升华和精神上的愉悦,如此种德施惠,不是让社会更明媚,让生活更温暖吗?</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