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者微光,聚力同行一一我的战疫日志

<p class="ql-block">4月9日,集结号。</p><p class="ql-block">晚11时,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赶走了我的睡意。局领导亲自坐阵,召开紧急会议,连夜吹响集结号,动员全区教师争当志愿者,参加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阻击战。</p><p class="ql-block">领了任务回家,已是凌晨近2点,浅睡了不到3个小时后,便开始了这一天的准备工作。我负责担任兴华街办建机巷社区教师志愿者工作组组长,组织教师进行居民的信息采集工作。整理好手头20名教师的名单后,我逐一拨通了老师们的电话......</p> 除了4位老师因特殊原因不能参加外,其余16位老师按照规定时间准时来到社区参加社区专业人员的培训。此外,还有5位不在名单里的老师也自发加入了我们。虽然来自不同的学校,大家都互不相识,但培训场面却异常热烈:下载APP、登录、操作,防护服的穿脱,我们一边研究一边交流,努力熟悉着每一道流程。 4月10日 ,第一轮全员核酸检测。<br>凌晨5点我们就来到了社区,和社区工作人员一起搭建帐篷、布置场地。因为之前了解到检测工作可能要从早上一直持续到下午,也就是说,防护服要连续穿十余个小时,中间不能吃喝,不能上厕所,所以,早饭要尽可能的减少水份,增加热量。但即使已经做好了充足的准备,在将要穿上白色防护服时,由于过度紧张,我仍然连着跑了三次厕所。 正式检测开始了,从早晨六点半,到下午四点,我们穿着厚厚的防护服,面对着老老少少、形形色色的居民,开箱、分拣、扫码、拍照、录入、核对,看似简单重复,实则不能有半点马虎。长达十个多小时的时间里,大家时而坐,时而站,以适当地放松自己,但上半身却始终保持一个动作——弯腰、抬臂。十个小时下来,胳膊、腰,困得都快散架了,但每个人的脸上,流露出的都是任务完成后的喜悦。 4月12日,第二轮全员核酸检测。<br>由于要缩短检测时间,社区的检测台几乎翻倍,而人员却没有增加。好几位老师都年过50,眼花、手慢,手机也不能用,怎么办?我在社区群里紧急招募志愿者,几位年轻人一呼即应,新老搭配,问题解决了。中午12点,检测任务如期完成。 <p class="ql-block">4月16日 ,第二轮全员抗原检测,老师们化身“志愿红”,挨家挨户上门服务......</p> <p class="ql-block">4月18日 ,第三轮全员核酸检测。在大家的全力配合下,检测工作圆满完成。</p> 在短短几天的志愿者工作中,有太多的感动: 万七中的李引会老师,年近六十且身形瘦弱,担任着初三年级的政治教学,这段时间还在上网课。怕她撑不下来,我特意安排她辅助一个年轻老师,并多次叮嘱她,累了可以随时换下防护服,提前休息。但她从始至终,坚守在一线台位上,与年轻老师默契地配合。尤其在这三轮的检测过程中,她始终保持站立姿势,多次拒绝我递给她的凳子。用她的话说,能在退休之前参与这样的志愿活动,太自豪了,站一站,不要紧。 兴华西街的韩雪艳老师把正在上高三的孩子独自一人留在家中,不顾困扰自己十年之久的严重的皮肤过敏症,在厚厚的防护服的包裹下连续奋战。我至今都清楚地记得,第一轮检测结束后,当脱下防护服,露出部分脸颊时,韩老师脸上那如同被烧灼过的大片的红色...... 玉河街的李春然老师,强忍着腰间盘病痛,在大家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坚持完成了信息录入工作;万一中的郭芳老师,母亲重病长期卧床,自己又患有高血压,但她豪不犹豫加入了志愿者队伍;还有外国语小学的高贵凤老师、区实验小学的李琳老师、二实验小学的张丽萍老师、建筑北巷小学的阎华老师...... <p class="ql-block">多年后,当我们回忆起这场来势汹汹的疫情,这场没有销烟的战争,相信每一个参与过的园丁都会骄傲地说,我曾经还有一个名字,叫“大白”。</p> 在这场疫情阻击战中,除了医护人员,教师队伍,社区工作人员,还有很多来自各行各业的志愿者,大家的齐心协力、不计得失、无私互助,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众志成城的力量。 我们都是平凡的人,就像一个个小小的荧火虫,虽然只有微弱的光,但聚集起来,却可以点亮一片天空。 凝心聚力,致敬每一个抗疫路上的同行者!

老师

防护服

检测

社区

志愿者

全员

教师

小学

核酸

这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