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的美篇

微风

<p class="ql-block">  《雪白血红》读后感</p><p class="ql-block"> 《雪白血红》这部书的上下册看完了,总共689页,花了二十多天时间,当然不是每时每刻都在看,而是抽空看,也是为了避开因对着书本时间太长而伤害眼睛,在时间上尽量安排得合理一些。</p><p class="ql-block"> 这部书是报告文学类作品,主要写东北国共两党三年的交战历程,也叫三年的东北解放战争史。作者充分挖掘史实,展现当时的真实情景。敢写、敢揭,尊重历史,尊重人物的历史现状、处境与心态。故事结构紧凑,语言流畅、简洁,文笔功底深厚。让人阅读起来,产生一种紧追不舍的思绪。</p><p class="ql-block"> 我们这个年龄段的人,所了解的关于解放战争初期的真实情况并不多,尤其是当时的历史背景,比如什么叫“闯关东”?为什么毛泽东决定派林彪带兵出关,用意在哪里?看完这部书,历史自然展现在眼前。</p><p class="ql-block">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十多年的抗日战争结束,而接踵而来的是国共两党的内战开始,为了抢占被日本人经营了十多年的东北,蒋介石和毛泽东都各出奇招,一边在重庆谈判,一边派兵进入东北。林彪奉命进入东北时只有不到十万人,并且都是小米加步枪,与蒋介石的所谓国军相差极远。在这种劣势的情况下,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哪些该干,哪些不该干,用什么人,不用什么人,是先攻城还是先建立根据地?等等,林彪都显现出他的高超的政治和军事才华。</p><p class="ql-block"> 之前,我所知道的都是比较简单,在我的脑海里,林彪进入东北后,一切都非常顺利,战斗节节胜利。看完这部书后,发现原来并不是那么简单。当时的情形非常恶劣,虽然有近10万人马,但没吃、没穿、且又兵源复杂,文化素质低下。天寒地冻,冻死的,病死的,饿死的,加上不断有逃兵,部队减员不少。然而,当地的老百姓多数都只认国军(国民党军队),所谓“盼中央”,就是盼国民党中央,不认八路军。这样一来更增加了八路军在东北接受日本投降的难度。</p><p class="ql-block"> 东北的战争历史,是共产党在成长壮大的进程中,最具代表性的典型的战争史。东北全境的解放,为发起全国总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可见,当时毛泽东把林彪放在东北,放在最为艰难困苦的“黑土地”上,是高超的战略眼光所致。实践证明,林彪在当时处在非常劣势的条件下,发扬八路军的优良传统,从严治军,力促军队与人民群众搞好关系,最后广泛地得到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使得青壮年勇跃参加共产党的军队,老百姓自愿支援前线,变劣势为优势。短短的三年时间,把进入黑土地时不到十万的部队发展壮大到了100多万。</p><p class="ql-block"> 毛泽东的爱将——林彪,这个“黑土地之狐”,接连战胜了杜聿明、陈诚和卫立煌等国民党高级将领及其装备精良的几十万“国军”。整个东北的内战,以辽沈战役的胜利而宣告结束。林彪被称为“东北王”,一点也不夸张。</p><p class="ql-block"> 当时被称为“秋季战役”的辽沈战役,是中国这场内战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三个大战役中的第一个。没有辽沈大捷,毛泽东不会那么快就决定打淮海和平津战役。应该说,第一个是最重要的,也是最难打的。</p><p class="ql-block"> 在这里,非常不情愿而又必须带上的一笔:《雪白血红》这部书有个非常明显的缺陷。不是作者问题,不是内容问题,也不是言词奇葩的问题,而是印刷问题。主要是错别字太多,开卷时以为只是个别情况,还不时用红笔加以标注。后来发现此现状越来越多,标注已经解决不了问题,只好作罢。其实,只要细心地读,完全能够猜到作者写得是什么,但错别字特别碍眼,要在读中猜,猜中读,觉得很烦。我在文字使用方面历来都是比较严谨的。文章写得好不好,是另外一码事,而错别字我是无法接受的。</p><p class="ql-block"> 网上购买的书,怪谁呢?也许这是“网购”的弊端吧。到底是正版还是山寨版也不得而知。</p><p class="ql-block"> 如果发现有好的版本还想买下来,再读一遍。</p><p class="ql-block"> 2022年4月18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