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不忘初心 继续前行</p><p class="ql-block"> 展望未来 做中国梦</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主编/刘建军</p><p class="ql-block">★编辑/张海荣</p><p class="ql-block">★本报电话微信</p><p class="ql-block">(主编)/13522652074</p><p class="ql-block">(编辑) /18601361025</p><p class="ql-block">★本报地址/北京平谷区黄松峪乡黑豆峪村</p><p class="ql-block">★感谢广大读者关注、支持与转发</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p> <p class="ql-block">夏各庄镇疫苗接种流动车进社区啦!打通疫苗接种最后一公里。</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老家新闻★★</p><p class="ql-block"> 夏各庄镇打出组合拳 全力推进疫苗接种</p><p class="ql-block"> (本报编辑张海荣)接种新冠疫苗,是常态化疫情防控期间保障全民健康最方便有效的手段。为推进新冠疫苗接种工作,共筑免疫屏障,夏各庄镇按照应接尽接原则,打出“入户动员+疫苗接种流动车+送‘苗’上门”组合拳,多措并举推进新冠疫苗接种工作,助力创城。</p> <p class="ql-block"> 加派力量入户动员。充分发动包村组、村居两委、村居网格员开展疫苗接种行动。各村居充分发挥网格作用,进行入户宣传引导,消除群众顾虑,动员群众做到应接尽接。</p> <p class="ql-block"> 流动接种车开进社区。充分考虑到老年人行动不便、部分居民时间弹性小等原因,租赁标准的疫苗接种流动车进社区,提供最便捷接种服务。夏各庄村及知义园、仁义园、礼义园社区一天共接种疫苗54人次。</p> <p class="ql-block"> 贴心服务送“苗”上门。为辖区内康德馨养老院、阳光老年公寓、乔松老年公寓,提供送“苗”上门服务,为老年人接种新冠病毒疫苗,提供贴心服务。此次共为24名老人提供了“上门接种”,其中年龄最大的接种者为94岁。</p><p class="ql-block"> 截至4月11日至17日累计接种共计120针次,第一针50人,第二针22人,第三针48人。</p> <p class="ql-block"> (来自旅居黄松悠然山谷)爱护环境,人人有责,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自己的家园,为使机关会员养成良好的保护环境的行为和形成良好环境氛围,黄松峪乡工会4月15日下午组织机关会员捡拾垃圾活动。</p> <p class="ql-block"> 活动中,会员充分发扬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纷纷拿起夹子、铁锹等工具,仔细清理路面垃圾、堆物、杂草、绿化带内白色垃圾。</p> <p class="ql-block"> 此次活动是“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的生动实践,激励会员以饱满的热情、昂扬的斗志、务实的作风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同时也助推创建全国文明城区工作奠定基础。</p> <p class="ql-block">★★老家文学★★</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文学筑梦擎起我生命的绿洲</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文/刘建军</p><p class="ql-block"> 大家好,我是第五届平谷榜样刘建军,来自黄松峪乡黑豆峪村,今天我宣讲的题目时《文学筑梦擎起我生命的绿洲》。</p><p class="ql-block"> 今年56岁的我,小时候因意外导致双手残疾、不能从事正常劳动,是文学、是自己创办的《快乐老家报》成就了我精彩的人生。《快乐老家报》从2008年到现在,整整坚持了14年,不仅在京郊小有闻名,我的先进事迹还引来了各方媒体的关注与报道,我还获得过北京残奥会工作先进个人、平谷区残疾人自强模范、平谷榜样等多项荣誉称号,现已成为平谷区的文化名人。</p> <p class="ql-block"> 创办报纸对于普通人来说就是个不小的工程与构想,而这个理想落在我身上就尤为显得特殊。身体上的不便,没能阻挡了我的文学热情,初中毕业时老师一句“要向无情的生活进行挑战,自强勇敢地融入社会”的叮嘱始终被我铭记在心。从最初的手抄拼贴报做起,把报纸做得生龙活虎,这些年还拓展到手机上面做起数字报,与时代的进步一道用汗水耕耘着肥沃的文学田野,绽放出愈加绚丽的文学之花。</p><p class="ql-block"> 其实,我办报出于偶然,也是必然。年轻时,我就是村广播室的播音员,除了转播中央、北京、县、乡新闻节目外,还自己采写新闻制作节目,在当广播员2年多的日子里,我一边创作、一边摘抄《人民日报》、《青年文摘》等许多报刊上的文章,用钢笔一笔一划写成了三大册、18万字的文摘本,两年多年的摘抄经历为我积累下丰富的写作素材,这些都为我2008年正式创办《快乐老家报》奠定了深厚基础。</p><p class="ql-block"> 万事开头难,办报初期,由于条件限制,前7期的《快乐老家报》我编写完成后只能以手抄版展示,贴到自家农家院的墙上供游客阅览。报纸内容也是十分接地气,写农家院里的故事、写风土民情,就这样每周一期,终于我发觉这样下去总有把墙壁贴满的一天,那该怎么办呢?于是,我瞒着妻子以复印挣钱的名义,买了台复印机,从此自己创办的这份小报又开启了电子影印的时代!由于小报的印刷量多了起来。妻子却不高兴了,一时的不理解我总花钱,我坚定地对她说:“总有一天你会支持我的!”</p> <p class="ql-block"> 2008年正值北京奥运之年,我借着这个契机扩大了自己报纸的影响力,中央、北京和平谷的电视台都以残疾农民办报宣传奥运为题报道了我的个人事迹。从此极大地鼓舞了我的热情与信心,接下来的日子里,我白天下乡采访,夜间写稿编报,报纸的受众范围也不再局限于我的农家院,妻子看到好多人因我办报受到称赞,当初不理解之心也动摇了,她从此默默承担起全部家务,支持着我的事业与梦想。</p><p class="ql-block"> 时间一晃就是一年过去,次年当《快乐老家报》“出版”到第37期时停刊了,有人私下认为我办报要半途放弃?直到在网上看到了数字版的全新报纸,大家才恍然大悟;原来我“偷偷”学会了用电脑。2014年,村委会给我配备了台摄像机,开始了自己的多媒体新闻制作,自己出稿、自己播音,除了制作黄松峪乡新闻,我还拍了100多个宣传片,《快乐老家报》愈加声画并茂,随着人们读新闻方式的数字化转变,2017年我正式上线了微信版的《快乐老家报》,设有《老家新闻》、《老家文学》、《老家文摘》、《老家与读者》等栏目,从一开始传播黄松峪乡风土人情,到如今紧随“抗击新冠肺炎”时事热点推出《战役情特刊》,扛起新闻传播工作者的使命、时刻服务于读者。形式在更新,内容更丰富。夏各庄镇的文学爱好者张海荣认识了我后情愿当免费编辑,新的理念伴随着新鲜血液一同到来,在她的建议下,报纸的新闻、人物专访等内容辐射面拓宽至全区。</p> <p class="ql-block"> 至今,我的《快乐老家报》已经推出321期,从中我还在《京郊日报》、《平谷报》、《平谷文学》、《黄松峪报》等报刊发表小说、散文、诗歌等近200篇,摄影作品数十幅,协助黄松峪乡宣传部出版了《美丽乡村 幸福人家》、《走进黄松峪》两部书籍,出版了个人专著《我的家乡——黄松峪》。</p><p class="ql-block"> 谈到自己一路走来的收获,我这样认为:“是国家政府,是文学写作擎起我生命的绿洲,我办报14年,与读者一同成长,共同见证了我们社会精神文明风貌的进步,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会坚持把家乡的美传播到更多人的心坎上。”</p><p class="ql-block">我的宣讲完毕,谢谢大家!</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勤劳的父亲》</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我家的“人世间”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文/任建云</p><p class="ql-block"> 父亲出生于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我一直觉得他是个无所不能的人,没有什么事能够难得住他。父亲会开石头。物质极其短缺的年代里,哥四个的四所房子地基用的大石头都是父亲从村西南杨家山、村东南刘家坟、村东黑峪、村正南石冈子一块一块开出来的。父亲先用大镐刨活山草山皮、铁锨锄走,露出石头找到石头缝儿,铁楔子放石头缝儿上,三叔把着楔子,父亲擂大捶,一块一块擂,一块一块开,早上出去,天黑回来,父亲力气大,一百多斤的大石头,父亲抄起来就走。父亲和三叔再用找好的马车往回拉回大石头,盖成了四处房子。父亲好像有用不完的力气,一袋大麻袋麦子或玉米或谷最少也得一百七八十斤,父亲腰稍稍一倾,嘴里一声轻嘿,麻袋眨眼就在父亲的后背上了,走起路来,轻松自如。</p><p class="ql-block"> 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后,父亲的本领似乎越来越多了。他承包过村里的瓜园,又酥又脆的酥瓜和又甜又香的面瓜让我至今想起来都会回味无穷;他承包过菜园,白菜、萝卜、黄瓜、豆角各种蔬菜应有尽有;他承包过果园,从老品种国光到引进品种富士,每一品种都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品种的特色;父亲还养过蛋鸡,炸鸡蛋、煮鸡蛋、鸡蛋羹我吃了个遍,在我正长身体的时期并没有缺乏过营养。父亲会漏粉,他把平时吃腻的红薯变成宽宽窄窄的粉条和香喷喷的粉坨;他还会灌香肠,做香喷喷的米饭,帮四邻造厨……</p><p class="ql-block"> 父亲会魔法,他会不生不响地把院子里的三棵枣树接的大红枣,拿到集上卖掉,给我买回漂亮的毛衣;会用卖鸡蛋的钱给我买回蓬松暖和的羽绒服,让我骄傲地在小伙伴羡慕的目光中走过,让我愉悦地投入到学习之中,从没压制过我少女时期的那点虚荣和爱美之心。</p><p class="ql-block"> 沧海桑田,车轮滚滚,转眼到了2012年,美丽的夏各庄新城拔地而起,父母响应政府号召,第一批搬进了楼房,电梯水暖燃气一应俱全,承包果园的地方也盖起了高楼,父亲再也不用四处奔忙,开始安享晚年了。如今父亲已经86岁了,而我也终明白,无所不能的父亲其实是几十年如一日把责任扛在肩,脚踏实地用勤劳和汗水带我们一步步走向好日子,为我们撑起一个温暖的家。而今的我,也像父亲一样把家庭和社会的责任扛在肩上,让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让我们的国家越来越强!</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清心一叶★★</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金句欣赏</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作者/刘建军</p><p class="ql-block">11、心血成就未来,镜头记录万象,影人追逐光阴,只为瞬间美好!</p><p class="ql-block">12、孤灯夜下粉白墙,汗流浃背湿衣裳,心中升起一团火,只为牡丹更芬芳。</p><p class="ql-block">13、花开花落知时节,一朝一夕惜光阴,生命能有几多秋,人和兴业铸成就。</p><p class="ql-block">14、清明烟雨飘四方,勿见碑文寸断肠,养育之恩未来报,遗憾终身念更长。</p><p class="ql-block">15、沧桑与岁月为舞,人生与青丝为伴,时光流逝不回转,随风且行且珍惜。</p><p class="ql-block">16、春天处处皆是景,阳光温暖乐融融。</p><p class="ql-block">17、翠柳青青灯更红,花开鸟鸣沐春风,同心同德求上进,家国和谐共复兴。</p><p class="ql-block">18、花开不是为了炫耀,而是她本质内在的美。</p><p class="ql-block">19、自然给予人间壮丽色彩,人间归还自然优雅情调。</p><p class="ql-block">20、人间四月花儿开,蝶舞莺歌春风来,勃勃生机惹人醉,华夏盛世共抒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