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杂谈|牵羊礼一一主动与被动

尚凝寒

<p class="ql-block">牵羊礼——主动与被动</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文/余长城</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p><p class="ql-block">中国是礼仪之邦,宗法及礼仪制度完善于圣人周公。</p><p class="ql-block">轩辕之时,“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俘虏往往面临残酷的命运。黄帝则不同,并没有杀死炎帝,而是选择与炎帝两大部落融合,以对抗东夷。(——炎、黄为兄弟与伏羲、女娲为兄妹一样可笑。)黄帝粗制礼仪,定婚嫁,立姓氏,设百官,作宝鼎,遂与炎帝共为华夏文明始祖。五帝时的邦国仍为部落制度,并没有明显的社会等级分化,“野蛮”只存在于非同种同源的部落或邦国之间——因战争而存在,如中原部落联盟针对蚩尤九黎部落联盟——或可称为黄河部落联盟针对淮夷、江夷部落联盟,此后黄河文明占据主导地位。“帝”为部落联盟首领,帝位之争很激烈,共工与颛顼争帝位不成,怒触不周山——实为泄洪。各部落首领听候“帝”的调令,功过奖惩,帝舜曾杀死治水不力的禹父鲧,禹帝曾杀死开会迟到的防风氏首领。</p><p class="ql-block">大禹之后,“家天下”的统一王朝出现,是为奴隶制度,社会分工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国家。夏王国对方国实行绥靖政策,以“禹贡”的规定臣服万邦。帝位之争仍很激烈,后羿、寒浞相继篡立。夏朝之世,黄河下游的东夷完全融入中原文明,整个黄河文明上中下游连为一体。</p><p class="ql-block">“汤始居亳”。成汤所居之地仍属中原,只不过是在中原的东边,属“天下九州”中的豫州。商朝多次迁都,最后由盘庚迁殷。“殷”字的词源是“中”的意思,也就是天下之中。到了武丁时期,不断地开疆拓土,兼并小的方国,也多次与较远的鬼方、羌方、淮夷、江夷发生战争,商国的国土面积大大扩展了,史称“大邑商”。战争有血腥的特征,因此商王墓多用人殉,甚至可能有吃异族俘虏的现象。</p><p class="ql-block">周人与羌人、戎人杂居,或说本为羌族。太王古公亶父娶的是“太姜”,与姜氏之戎关系密切。相对于天下之中殷都、朝歌来说,丰邑、镐邑只能算中原的边陲,在天下九州中属于雍州。“小邦周”本来是臣服于“大邑商”的,后来姬昌取得了“西伯”的封号,替商王朝讨伐西边的戎、羌,“天下三居其二”的说法有些夸张,至少在人口方面远逊了大邑商。武王驾崩后,周公旦将洛邑定为天下之中,史成“成周”,这时的镐邑已改称镐京、宗周了。</p><p class="ql-block">以史书的记载来看,武王伐商并不算异族入侵,因为周人的先祖是后稷,只是流落到了西方,但仍保持着农耕文明,并未如姜氏之戎那般戎化——姜氏之戎也不是全盘西化。周王朝进一步继承与发扬了中原文明,开创了礼乐制度和封建制度。封建制始于西周,但周朝实际上仍是半封建半奴隶制度。</p><p class="ql-block">2</p><p class="ql-block">武王伐商是中国历史上有确切军队记载的最早的一场规模战争。阪泉之战、涿鹿之战没有没参战人数记载,甲骨文中的规模战争只是到了现代才被破解,至于帝辛派多少军队远伐江夷至今还是个谜。</p><p class="ql-block">周朝正式确定了史官制度,有大史(太史)、小史、左史、右史、外史、内史等。周王朝及较大的封建方国均有史官,但经过国破人亡及秦始皇焚书,留下的先秦史籍并不多,主要有《尚书》、《春秋》及其三传、《国语》和《汲冢竹书》,或者也包括成书年代不详的《逸周书》。</p><p class="ql-block">记载先秦历史的权威著作主要见于中国第一部通史《史记》,这也是中国第一部正史。《战国策》虽也是记载先秦的史书,但断代仅限于战国,且晚出于《史记》,因采用国别体而并未列入“钦定二十四史”。</p><p class="ql-block">在《史记·宋微子世家》中,司马迁记录“牵羊礼”始见于宋国的开国之君微子启:“周武王伐纣克殷,微子乃持其祭器造于军门,肉袒面缚,左牵羊,右把茅,膝行而前以告。于是武王乃释微子,复其位如故。”或许“牵羊礼”并不是微子首创,但有记载的却让微子成为天下第一人。</p><p class="ql-block">亡国的微子卑微到既“肉袒、面缚”又行“左牵羊、右把茅、膝行而前”,后世遂有“肉袒面缚”和“牵羊把茅”两种投降方式。面缚与牵羊不能并存,所以所谓牵羊乃是被牵。</p><p class="ql-block">到春秋时期,战争开始频繁,诸侯兼并中楚国灭诸侯国最多,《左传》记载有三位国君向楚王投降时肉袒、面缚、衔璧或行牵羊礼,分别是许男(许僖公)、郑伯(郑襄公)、赖子。许国国君是“面缚、衔璧”——没有肉袒、牵羊;郑国国君是“肉袒、牵羊”——没有面缚;赖国国君是“面缚、衔璧,士袒”——没有牵羊,也没有亲自肉袒。其中,郑襄公表现得最卑微,行牵羊礼。</p><p class="ql-block">牵羊礼就是把自己形象为羊,是最耻辱的投降方式!</p><p class="ql-block">以微子来说,不仅行牵羊礼,还要学羊行走,这么卑微的投降方式,难怪周公旦选定他做宋国的国君,还要作一篇《微子之命》警告他。</p><p class="ql-block">3</p><p class="ql-block">赵匡胤选定“宋”为国号,就是一个不祥的开端。北宋末代皇帝与其说是钦宗,不如说是徽宗。这位昏君把“公主”改称“帝姬”,也是一个不祥之称,音同“帝系”。</p><p class="ql-block">牵羊礼不知是如何传到金国的,成了变了味的一种虐俘方式。</p><p class="ql-block">从周朝到宋代,牵羊礼一直是被主动投降的一方,作为一种卑微且诚心的投降方式,表明顺从如羔羊,而接受投降的一方由受降者亲自为对方释缚,并礼遇有加。子婴向刘邦投降时如此,然而还是被项籍杀了,所以崇祯就再没有这么做。</p><p class="ql-block">女真人是野蛮的,可能是宋朝的投降方式并没有让他们满意。钦宗只是被诱到金军营帐和谈,投降方式只是写下降表,但女真却将宋人俘到金国后,强迫行牵羊礼。更令人无限气愤的是,古代行牵羊礼的没有女性,金人却强令一切宋人都脱光上衣,披上羊皮,脖子上套上绳索,在地上爬行。所以后人将“靖康之难”称为“靖康之耻”,难怪岳飞要“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了。</p><p class="ql-block">五胡乱华时,部分胡人将汉人称为“四脚羊”,任意屠杀、侮辱,难怪后来冉闵有“杀胡令”。</p><p class="ql-block">汉人的牵羊礼本是一种礼仪,到了女真人那里哪里还有一丝一毫“礼”的模样,完全都是精神摧残,是野兽对人的摧残。更可怕的是牵羊礼之后的凌辱,简直把帝姬、帝妃们都当成了玩物、工具,野兽自然不把人当人看。</p><p class="ql-block">《资治通鉴·后唐主庄宗同光三年》记载,前蜀国主王衍也曾向后唐将军行牵羊礼:“蜀主白衣、衔璧、牵羊,草绳萦首,百官衰绖、徒跣、舆榇,号哭俟命。”北宋灭了近十个小国,从没有要求后唐、后蜀等国行牵羊礼,对李煜、孟昶等至少在礼仪上是很优待的,即使有孟昶的“七日之卒”,也不能说宋太祖将花芯夫人纳入后宫使用了很严重的暴力手段,小周后则一直陪同在李煜身边相继死去。</p><p class="ql-block">金国灭亡后,宋理宗无论如何也要拿金哀宗的尸骨祭祖,这一天等待的实在漫长。至今有无数人批评南宋的联蒙灭金政策,但是当你的祖先承受了“靖康之耻”,那么灭金就是永远的期待,哪管什么走了豺狼、来了猛虎。宋理宗庙号为“理”,并不是没有道理的。</p><p class="ql-block">元朝之后,草原上的民族基本上被先进文明同化了——这个过程是极其漫长的,或多或少沾染了汉人的文明礼仪,不再那么野蛮如野兽了。女真人的后代也从历史中汲取了教训,在将要入主中原之前,将民族由“女真”改为“满”,将国号由“(大)金”改为“(大)清”。入关后,顺治、康熙首先想到的是祭拜孔子,笼络汉人,学习汉族文化,到了清末帝的时候,溥仪已经不会书写满文了。</p><p class="ql-block">2022.4.18</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