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山离我家很近,每天早晨在上塘河边晨练打拳,一抬头就可以看见半山峰顶高耸的望宸阁。可是,对于半山,我又了解多少呢? 前几天,我登上皋亭山游览了皋亭,为此查了些资料,这才知道原来半山和东面的黄鹤山、元宝山、皋亭山、桐扣山、佛日山等统称为“皋亭山”。杭州半山国家森林公园的大门口,一进门就可以看见一块介绍“半山”的石刻,对此有着详细的介绍。 <p class="ql-block">石刻明明白白写着“半山,本名皋亭山,又写作高亭山,也称东皋山......”十多年来,数十次从这里经过,竟然没有仔细地通读过一次,正应了“熟视无睹”这句成语。</p> 半山登山的线路有好几条。其中距离最短的,是从玉兰亭,经隐云亭,翠峰阁,再到望宸阁。<div><br></div> 玉兰亭 隐云亭,亭为六柱单檐攒尖式样。 亭柱有楹联:听雨狂雨歇,感悟人生起落;看云卷云舒,洞明世事沉浮。楹联蕴含着人生哲理。 翠峰阁,十六柱三重檐攒尖式样。 阁内有螺旋型登阁楼梯。 登楼观景颇佳,山下郁葱,城郭万千,尽收眼底。 这些台阶,是2008年景区改造时修整的,这一块块 沉重的青石板和其他建筑材料,都是用骡子驮上山的。 作为见证者,我用相机记录了下来。 受累了,骡子们! 这是当时还在修整中的隐云亭,这些照片摄于2008年10月6日。 2009年8月8日,我和邻居一起参加社区举办的“相约健康”登山活动,地点就是半山公园。 登山途中 和邻居在隐云亭的合影。 2017年4月27日,和晨练的拳友以及指导我们打拳的李老师一起,在半山公园登山。 不愧为平时打拳晨练的拳友,登上峰顶,轻而易举。 在半山登顶的诸多路线中,最具文艺内涵的要数郁达夫当年登皋亭山的那条,就是经娘娘庙蜿蜒登山。<div>1934年3月,寓居杭州的郁达夫和友人诗人何君从拱宸桥出发,走了二个多小时到皋亭山,大快朵颐后,登高望远。一年后,他回忆这段一日游,专门写了散文《皋亭山》,还留下了诗作如下:</div><div><br></div><div>半堤桃柳半堤烟,急景清明谷雨前,<br></div>相约皋亭山下去,沿河好看进香船。<div>一九三五年三月二十七日<br><br><br></div> 半山娘娘塑像。 郁达夫和何君在茶馆里和村民们讨论半山娘娘的故事,又在山门前的小亭子里,兴致盎然地玩了一会牌九。半山娘娘庙,本名撒沙夫人庙,俗称半山庙。南宋建炎年间,倪姓娘娘勇救康王,广为传颂。高宗即位,敕封“撒沙护国显应半山娘娘”,立庙塑像。现存寺庙为1990年,由倪氏后裔发起重建,分大殿及后堂观音殿,成为本地举办民俗活动的舞台。附近为停车场。 从娘娘庙门前的停车场,遥望半山望宸阁拍的照片。<div>时间过去近百年,半山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并于2011年1月被批准为国家级森林公园,上山线路已有多条。郁达夫和何君当年走的路线是经半山娘娘庙至山顶,再原路返回。如今,原在半山的娘娘庙已坍塌,新庙建在山脚。<br></div> 从半山森林公园的游览示意图可以看到, 景区入口到半山娘娘庙,要经过:绿溪滴翠、半山观桃、十二生肖广场,三个景点。 绿溪,清幽静逸、十分漂亮。<div>“绿溪滴翠”由绿漪桥、绿溪亭、绿溪廊桥、临溪轩、清音亭等景点组成。</div> 绿漪桥 坐在绿漪桥上,背后是绿溪亭。 绿溪亭 绿溪廊桥<div>北面楹联: </div><div>小桥流水行乎缓缓 </div><div>老树深山静也悠悠</div> <p class="ql-block">南面楹联:</p><p class="ql-block"> 各赏灵峰疏影</p><p class="ql-block">来寻葛岭仙踪</p> 临溪轩 临溪轩长廊秋景 清音亭 秋天的清音亭。 过了清音亭,向右转弯是一条比较宽的石板路,右边是古色古香、爬满藤蔓的粉墙。 左边是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溪边筑有亭子。 亭名:绛雪亭。 再往前,就是“半山观桃”。 皋亭山下旧桃源,刘阮忘归我也然。<div>循辇有香春草细,翩翩清兴若登仙。</div><div><br></div><div>出自宋高宗《桃花吟》的这首诗,描绘了昔日半山脚下桃花盛开、灿若云锦的景象。</div> 2008年4月3日,我有幸参加了由半山社区组织的“半山观桃”活动,并用相机记录了观桃的退休老人兴高采烈的样子。 含苞待放的花骨朵。 这是十二生肖广场前的石坊。 在十二生肖广场,有六个玻璃顶的凉亭。 每个凉亭有两块刻有生肖的浮雕,每个人都可以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生肖。 <p class="ql-block">再往前,就是娘娘庙。庙前比较宽敞,半山当地人经常在这里举行传统的民俗活动。</p><p class="ql-block">每年立夏,这里都热闹非凡,立夏习俗内容包括:节令信俗仪式活动,有蚕花会、立夏祭祖、娘娘诞庙会、送春迎夏仪式等;节令游艺习俗,有称人、绘泥猫、跑山等;节令饮食活动,如乌米饭、蚕豆、健脚笋、立夏饼、七家茶等。</p> “称人”一直是“半山立夏节”必不可少的环节。只见一杆1米多长的大秤,挂着一把小藤椅,人就坐在小藤椅上称重,既安全又惬意。“称人的时候有讲究,秤锤只能向外移,不能向内移;如称得数逢九,则要加一斤,又叫‘遇九称十’。在这一天称体重会带来福气,不怕夏季炎热,不会消瘦。 “立夏称重”是一个古老的习俗,在半山公园就有古人立夏称重的雕塑。 每年到了立夏这天,当地人就开始忙着做乌米饭,用一种当地叫“乌饭叶”的野生灌木叶子浸出的汁液煮米饭,煮出来的米饭发黑,米饭颗粒分明,香甜软糯,还可以根据每家等口味,加上蚕豆、豌豆、咸肉粒、野笋等,夏天食用后不容易中暑,还有防蚊虫叮咬和祛风解毒的功效。 乌米饭发放处,队伍排得很长。 娘娘庙前,还在赶做乌米饭。 学生们也来帮忙洗“乌饭叶”。 乌米饭里还有蚕豆。 半山泥猫源于南宋,在《杭俗遗风》一书中写道:“半山出产泥猫,大小塑像如生。凡至半山者,无不购泥猫而归,亦一时之胜会也。”。半山娘娘庙落成后,庙内常现七彩神猫,据说是倪姑娘封神,生前养的猫也显灵。后人取半山泥依样塑像,供养于蚕室,从此鼠迹销匿,连年丰产,被称作倪氏蚕猫,这就是后来的“半山泥猫”。半山泥猫的制作工艺非常复杂,首先取泥、和泥、入模、出模,然后焙干、上白粉、线描、上彩、上清漆等十多道工序。 图为当地艺人在给泥猫上彩。 现场还有民俗风情图片展览。 书法家现场挥毫泼墨。 搭台唱戏,十分热闹。以上关于半山立夏节的照片摄于2015年5月6日。 今年由于疫情影响,娘娘庙关门谢客。2022年4月3日,我有心效仿,想走一趟当年郁达夫从半山东侧登顶的路线。 行不多远,路过杭州基督教半山堂,可以看到大路左侧有供游人登山的石阶。 上山的青石板为2008年半山公园改建时铺设,宽只有1.8米,有的甚至不足1米,上山通道曲折蜿蜒,台阶紧凑。 <div>上行不到500米,就可以看到娘娘庙遗址,还有一个亭子。</div>1943年,半山娘娘庙遭侵华日军炸毁,这就是说1934年郁达夫经过的娘娘庙就是此处了。<div>郁达夫一年后在他的回忆中有所描述:“何诗人得意之至,酒喝完后,诗兴发了,即席就吟成了一首七言长句,后来就题上了“半山娘娘庙”的墙壁;他要我和,我只做成了一半,后一半却是在回来的路上做的,当然是出韵了,原诗已经记不出来,我现在先把我的和诗抄在下面:<br><br>春愁如水刀难断,村酿偏醇醉易狂,<br>笑指朱颜称白也,乱抛青眼到红妆,<br>上方钟定夫人庙,东阁诗成水部郎,<br>看遍野梅三百树,皋亭山色暮苍苍。</div> 上山的道路很是曲折。 途中有一个凉亭,旁边有导览的路标。 有游人在此处歇息。 山高林密、树荫遮天,继续向上攀登。 终于到了望宸阁前的”四海承风“牌坊, 望宸阁高42米,“明三暗五”之重檐楼阁,南宋风。 登上望宸阁,四面的阁廊洁净、宽敞。 向下看去,田园房屋,清晰可见。在阁角檐铃铁马的映衬下,感受到一丝融入红尘的禅意。 半山的主峰凉帽尖海拔在280米左右,加上阁楼的建筑高度,站在5层的高度超过320米,比北高峰还要高,眺望的视野是最好的。<div><br></div> 山峦青翠、城郭依稀。从阁上望去,可以清晰地看到两条不同的上山道路。左边这条是青石台阶的上山游步道,放大后可以看到一个牌楼,正是我刚才经过的”四海承风“坊(其反面”华茂春荣“)。右边盘旋而上的是可供电动游览车行驶的盘山公路游步道。 在閣廊东面向下望去,仿宋轩廊、四方亭、廊亭、碑亭历历在目,景美如画。远处起伏的群山,应该是元宝山、黄鹤山、皋亭山等诸峰。 下得阁来,余兴未尽,走过”心有天遊“坊,继续向东行去。 路上遇到一群游客迎面而来,当先一位小朋友,精气神挺足。 路边的导览牌提示,前方的景点是:千林流素。 ”千林流素“是一条长廊。 千林流素,得名于明朝李流芳的诗:<div><br></div><div>过皋亭龙居湾宿永庆禅院<br></div><div><br></div><div>每多方外游,见僧即如故。<br>灯明一龛下,夜长惬深晤。<br>不知山月上,千林已流素。<br>出门寻旧溪,爱踏松影路。<br>气和空宇澄,寒魄如春露。<br>去寺不数武,回瞩惊莽互。<br>幽泉洗我心,微钟杳然度。<br></div> 在众多上山的路线中,最省力、最便捷的是乘坐电动观光车上山。每人10元,满3人就发车。对于老人和小孩来说,是个不错的选择。 望宸阁的盘山游步道,同时又是半山国家森林公园绿道,logo 设计得很漂亮。 转弯处,彩色的标志线勾勒出一个漂亮的弧度。 秋天道旁的红枫,洋溢着浓浓的秋韵。 时间充裕、又不想消耗过多的体力,可以安步当车,顺着盘山游步道缓步徐行。 边走边欣赏山下的风光,倒也十分惬意。 远处,冒着白烟的是半山发电厂。不过,旁边有游人立即纠正说,那不是白烟,是白气......我还真分辨不出。 早春清明前后,盛开的桃花象火烧云一样簇拥着望宸阁,别有一番景象。 本集照片摄于不同时期,东拉西扯率性而谈 。100张限额已到,就此打住,谢谢朋友们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