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青人

xxxxxt

<p class="ql-block">穿青人早期叫“里民子”,也叫“羡民”或“县民”,后期叫“穿青”。之所以称为“土人”,是因为他们“居土日久”,是明朝汉族征南将士与当地土族的后代,“因而自认和当地汉人有区别,传统服饰尚青色,普遍使用贵州通行的官话,解放后,穿青人要求承认其为少数民族。</p> <p class="ql-block">在穿青人的服饰中,妇女服饰最有特点,也最能代表该族群的服饰特征。穿青妇女梳“三把头”,戴大钩耳环、银手镯和戒指,穿大袖滚花青衣,即“三节袖两节衣” 。拴大腰带,系青色围腰,着青色长裙(或裤),扎青色裹脚(绑腿),喜穿细耳草鞋和云勾反鼻花鞋。是穿青文化的主要标志之一。由于她们的服饰以青色为主色,因此她们自称 “穿青人”,有“穿青色衣服的人”的意思。</p> <p class="ql-block">所谓三节衣,两节袖的花衣服。即衣身用青蓝二色的布接连拼凑而成,上节青色至腰。下节蓝色至小腿。衣脚用寸许宽的白布镶边,衣襟镶寸许宽的云勾花边;衣袖的主袖之外套两层活动套袖,一层比一层短,袖口大,外面套肩袖口更大,形如古代武士的护肩甲。每一层袖口均绣有云勾花边,看去如三节连成;衣袖是活动的,有二三层,穿时钉上,翻二留一或全翻于肩上,故有反托肩或外托肩之称。(穿青人姑娘的服饰与穿青妇女的服饰不同之处是:不用青蓝二色连接,用全青色或全蓝色,白布镶边,云勾花边镶衣襟,白布或云勾花边镶袖口,衣袖不上套袖)。</p><p class="ql-block">由于“三节袖两节衣”较为宽大,不便于劳作,因此穿青妇女还习惯扎青色腰带。穿青妇女为了不弄脏她们精心缝制的衣服,往往要在胸前系上围腰。围腰用纯青布制成,围腰带则用青布和白布缝制,带尾垂长须。</p> <p class="ql-block">穿青人把山魈作为图腾,在许多生产、生活用具上刻镂图像,点化浮形。把猴作为与民族相关的动物,不许随便提到,侮辱更是禁忌,否则被认为是不敬祖宗,辱没先人的行为。穿青人所祭祀的“五显神”兵马是猴类山魈,即传说中山里的独脚鬼怪。他们以猴为图腾崇拜。过去每年农历的正月初五到十五,穿青人都要由他们的巫师披上熊皮装扮成山魈模样,各村各户追逐驱赶瘟疫,装扮的一对青年男女要随行演唱。现 在他们在每年的新春时节也还要以一村或数村为单位组织穿青人的青年男女,到各家各户演唱花灯,以祈求平安。</p> <p class="ql-block">傩戏,是穿青人的精神之舞。每年秋收过后,穿青人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庆坛”上。一般的傩戏都有“起坛”、“发功曹”、“交牲”、“淌白”、“齐兵”、“合会”、“大郎殿”、“云霄殿”、“二郎殿”、“四府殿”、“五岳殿”、“灵浮殿”、“山魈殿”、“南游殿”、“水魈殿”等15场,每场又分为许多折,完整表现了穿青人祖先们从事农业劳动的全过程和一些日常生活的情节。</p> <p class="ql-block">历史上,穿青人在婚姻上具有极强烈的“排外性”,她们不和外族通婚,只在本族群内进行婚配。穿青人喜欢在亲戚间开亲,“侄女赶姑妈”和“担钩亲”的婚配方式极为常见。所谓“侄女赶姑妈”,即舅舅家的女儿通常嫁给姑妈家的儿子做媳妇;“担钩亲”则是在姨妈与姨妈子女间嫁娶的婚配方式。穿青人认为“侄女赶姑妈”与“担钩亲”这两种婚配方式是最为理想的婚配方式,认为彼此间“知根知底”,婚后婆媳间更容易相处,还可以“亲上加亲”。“侄女赶姑妈”及“担钩亲”的婚配方式实质上是近亲结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这个族群的人口素质,但对强化其族群的凝聚力亦起了相当大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穿青人买水浴尸习俗,即老人逝世后,由孝子带上香、纸和金属币到井边或河边买水,到时边烧香、纸边哭死者,然后将金属币投于井中或河中,再从井里或河里取一桶水带回家,先舀一碗放在神龛上,余用给死者洗身,孝子还要喝一点洗尸水。晚上孝女孝媳用柳条蘸神龛上的水洒放死者,边洒边哭嘱死者:“要喝阳间清凉水,不喝阴间迷魂汤”。</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