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双红舞鞋》

云璐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修晓林 驴友乐 2017-07-21 10:23</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云南知青自己的故事:当温暖的双唇轻吻冰冷的遗像,淳朴真挚的生命体验,已让我们深受感动,经久难忘。</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一片云霞,从上海飘到云南</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1969年4月,六八届初中生郑云霞,从大上海来到了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砚山县大稼依公社插队落户。与同列火车知青不同的是,在郑云霞奔赴遥远边疆农村插队的行李中,带着一双鲜艳的芭蕾舞鞋。她自小热爱舞蹈,从小学起就在区少年宫学跳芭蕾舞,14岁那年报考中央芭蕾舞团并已通过二次选拔,等待录取通知书,孰料“文革”风暴席卷大地,她收到北京通知:“我院执行的是修正主义资产阶级反动教育路线,废除本次招生”。美好的梦想瞬间破灭,青春的岁月注定要在祖国边疆度过。但她心爱的红舞鞋犹如一团燃烧的火焰,无论到哪里,都会传递其独有的心灵之光和人生之热。</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1969年初夏,郑云霞所在的文山州砚山县大稼依公社的上海知青“毛泽东思想宣传小分队”,参加该县首届农民文艺汇演。十里八乡的老百姓,怀着极大的好奇和热情,从数十、百里的山路,四面八方涌到县城电影院礼堂观看“上海姑娘用脚尖跳的舞蹈”。灯光闪亮,帷幕拉开,乐声响起。毛主席诗词舞蹈《蝶恋花·答李淑一》、《七律·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民族舞蹈《阿佤人民唱新歌》、《洗衣歌》,独唱《乌苏里船歌》,乐器小合奏……观众目不转睛,掌声频频响起。演出的压轴节目最后出场,是郑云霞的现代芭蕾舞《北风吹》,红袄绿裤,配上一根黑亮柔软的长辫子,最让人感到好奇的是,演员脚上那双分外耀眼的红舞鞋。当时的云南,即使是省城昆明,见过芭蕾舞现场演出的人也是少之又少,更别说是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的边疆地区了。“北风那个吹,雪花儿那个飘,年来到……”,欢快悠扬的音乐,西方芭蕾的迷魅,足尖旋转的神奇,舞蹈艺术的精灵,随着郑云霞宛若彩云的优美舞姿,剧场观众的掌声一浪高过一浪,“再来一个”的喊声此起彼伏。掌声、赞美声好似海浪和白云,托举着这位上海知青“喜儿”姑娘,使其艺术感觉和内心激情,从指尖到脚尖,由手臂到腰肢,在舞台上尽情旋跳飞舞。这次演出,上海知青捧得冠军奖杯凯旋而归。而郑云霞,也因为“用脚尖跳舞”成为当地舞蹈明星,她的命运也因芭蕾而随之改变。1970年3月,她被调到当地民族歌舞团,成为大稼依公社110名上海知青中,第一个离开农村劳苦生活的女孩子,那年,她17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一双红舞鞋,两个少女的情缘</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郑云霞刚到农村的那段时间,认识了文山州砚山县大稼依镇部队家属大院小姑娘吴亚红,由于吴亚红属于随军部队孩子,被安排在大稼依第二中学读书,距离上海知青插队的地方仅一里多路。那天,郑云霞所在的文艺小分队在大稼依公社晒谷场上演出,郑云霞跳起芭蕾舞《白毛女》“北风吹”选段,柔云般的身材,婀娜的舞姿,脚尖在地面旋风般的飞转,紧紧吸引了吴亚红如痴如醉的目光。太神妙了!在吴亚红眼里,这双芭蕾舞鞋,仿佛是从遥远的黄浦江畔飘来的一朵彩霞,犹如仙女神话般的舞蹈精灵,是摄魂,也是震撼。</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上图:郑云霞孔雀舞剧照)</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吴亚红自小天性活泼,爱蹦爱跳,她五六岁时,父亲部队大院的哪位叔叔阿姨要她唱几句跳几下,她就唱“小燕子,穿花衣,春天来到我这里……”吴亚红在云南文山州砚山二中读书期间,参加学校的文艺宣传队,《草原上的红卫兵见到了毛主席》《八角楼的灯光》《火车开进苗山寨》等,演出多是舞蹈节目,还经常到山区、知青点、部队、县城等演出。而现在,出现在自己面前的,是一位从上海来的身材修长、容貌美丽、能够踮起脚尖跳芭蕾舞蹈的姐姐,她感到新鲜又好奇,也不知道这脚尖是怎么立起来的,更不知道用脚尖还能跳出这么美丽的舞蹈,这脚尖竖立起来疼不疼啊?能不能像上海姐姐一样用脚尖跳舞呢?“我要认识这位知青姐姐,要和她成为好朋友,向她学习芭蕾舞”。晒谷场的联欢会一结束,吴亚红马上找见了郑云霞,“姐姐,我是砚山二中的学生,你跳得太美太好了,我们能交个朋友吗?”郑云霞热情回答:“好啊,我们认识一下吧,你有空就来我知青户玩吧。”此后,吴亚红一有空就往知青点跑,请郑云霞传授芭蕾舞。此后的日子,郑云霞开始耐心辅导吴亚红芭蕾舞的基本训练和《白毛女》《红色娘子军》《红嫂》等舞蹈片段,有时练习晚了,两人常常就合睡在一张竹排床上。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起初,穿着红舞鞋,站立都困难,别说做舞蹈动作了。吴亚红就苦练基本功,扶着墙壁和大树,一点点练足尖站立,脚趾不知磨破了多少次,脚脖子也不知崴了多少回。功夫不负有心人,一段时间后,她真能穿着红舞鞋走脚尖啦。不久,郑云霞将离开农村上调到当地歌舞团,临行前,郑云霞见吴亚红如此酷爱芭蕾舞蹈,就将自己心爱的红舞鞋,赠送给了这位小妹妹。吴亚红手捧精致轻巧的红舞鞋,如获至宝,爱不释手,她发自内心地说:“感谢你,上海姐姐,我有了一双自己的芭蕾红舞鞋,我一定会更加刻苦地练功、学舞。”</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一段牵挂,天南海北相见难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有了舞鞋就能跳芭蕾了,跳好了芭蕾就能登台演出,实现自己的美好梦想。1973年7月,在砚山二中的毕业典礼上,由吴亚红扮演的喜儿,在“北风吹”乐曲中与同学扮演的杨白劳,成功演出芭蕾舞《白毛女》选段,吴亚红成为那方水土上第二个“用脚尖跳舞的人”。那天,她终于有了自己的芭蕾表演剧照,心中别提有多高兴了!毕业后,她随父母所在的部队离开云南到遵义。1973年底,响应党和祖国的号召,回到辽宁辽阳,成为一名知青。这期间,在农村艰苦生活的文艺活动中,吴亚红都用自己优美的舞姿,给大家带来惊喜和快乐,她用艺术的魅力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音乐和舞蹈春风的吹拂中,感染、浸润着更多人们爱好美、向往美的干涸心田。每次演出,都是少不了吴亚红的芭蕾独舞。</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上图:吴亚红与砚山二中高二班宣传队合影摄于1973年6月9日)</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1975年,在辽阳县沙岭公社,吴亚红所在的文艺演出队,走遍三十几个生产队,每当有人说“公社文艺队有个知青会用脚尖跳舞,我们快去看看吧”,每当在农村场院、土台跳起芭蕾,吴亚红心里就美滋滋的。吴亚红最后一次跳芭蕾,是1980年欢送大学学院毕业生的联欢会,“蒙山高,沂水长,我为亲人送鸡汤……”,伴随着《沂蒙颂》的悠扬旋律,红舞鞋如同心灵之火和人生之花,腾跃,幻化,升华……那年,她24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此后的岁月,吴亚红继续着自己喜爱的优美音乐和民族舞蹈,她成为同学和战友欢聚演出的“台柱子”,也成为街道、小区广场舞演出的好老师和领舞者。在红舞鞋带给自己人生幸福、自豪的同时,吴亚红更是想念当初在云南给自己以专业舞蹈启蒙的郑云霞。在霓虹闪烁的上海外滩、南京东路步行街,在寥廓霜天的湘江橘子洲,在青山绿水的武夷胜景,在碧海蓝天的海南三亚,在灯红酒绿的维多利亚港湾……她都在想念“上海的云霞姐”。平日生活里,有了重要事、欢喜事,她都会将关于红舞鞋的故事,说给身边的亲人和朋友听。</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上图:吴亚红的舞蹈风采)</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2010年11月,已是顽强抗击病魔一年的吴亚红,在博文《舞之韵歌》写下她寻找红舞鞋原主人的急迫心情:“人生的旅途几经辗转,生活的不停变化,家庭住所多次搬迁,我却一直没有舍得丢掉这双红舞鞋,因为她给我留下了太多的美好记忆。每当看到这双红舞鞋,一股暖流与自豪感油然而生,这是我青春的记忆、时代的记忆、友谊的记忆,看着这双红舞鞋,我的思绪无尽,我在寻找着上海的知青姐姐,云霞姐,你现在在哪呢?你还记得这双红舞鞋吗?我能找到你吗?”无奈云山阻隔,杳无音信,茫茫人海,寻人不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上图:已是重症在身的吴亚红)</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此时的吴亚红,已是重病在身,既在盼望逢凶化吉、化险为夷的奇迹出现,又在焦躁不安的心情中,回望自己走过的人生道路和心灵感悟。“舞蹈是我生命中最快乐、最浪漫的音符,我要用生活的激情,在人生的舞台上,舞出健康,舞出心声和美丽。”“年近花甲,更深深知晓人间真情带给我的温暖与快乐。它是我幸福的源泉,是我微笑前行的动力,是我人生旅途最美好的情感。”“那最真、最浓、最快乐、最幸福的就是暖暖的真情,无论岁月怎样流逝,人类对真善美的追求是永恒的,美好情感带给我的温暖是永远的!”“阅历是财富,经历磨难与艰苦更是一种别样的美。读书喝茶做美食,旅游拍照把歌唱,玩Q开博交友谊,妙笔生花真舒畅,细细品味温馨情,人生本是一面镜,你笑他笑趣无穷。”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上天仿佛给了两个芭蕾姐妹彼此的心灵呼唤,也是在2010年,吴亚红多年冀盼寻找的郑云霞,也写下了《遥远的青春》一文,追忆自己“舞动人生”的知青生活。亚红与云霞,都是因为红舞鞋而有了自己的生活道路和命运轨迹,两人也因为这段“舞鞋缘”而相互思念。</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一次“重逢”,西子湖畔洒热泪</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2017年3月,是上海市知识青年历史文化研究会《上海知青在云南老照片》编辑会议的机缘,使郑云霞得知吴亚红岁岁年年寻找自己的消息,她即刻上网读见吴亚红“云霞姐你在哪里”的文章,泪流满面,夜不能寐。她立即通过云南文山老朋友微信朋友圈的爱心传递,打听吴亚红的消息,孰料两天后传来噩耗,吴亚红已于2016年8月离世!因吴亚红的女儿现已在杭州工作、生活、成家,按照吴亚红生前交代,2017年清明节前,她的家人将吴亚红的骨灰从辽阳接到杭州落葬。</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上图:翩翩起舞的吴亚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未曾想到,两个芭蕾姐妹离别48年后的重逢倾述,却是在青松低首、阴阳两隔的墓地。像是冥冥天意的安排,也是最后一次的苦苦等待,憾生五内、忧伤在心的郑云霞,觉得虽然生前未能与吴亚红重逢相聚,但是在这人生归宿的最终地,一定要完成亚红小妹的心愿和梦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清明时分,郑云霞带着崭新的芭蕾红舞鞋和喜儿的红绿衣裤,与诸炳兴、毛祖蓉等几位知青好友,从上海来到杭州,参加吴亚红骨灰落葬仪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上图:郑云霞把新的芭蕾红舞鞋和喜儿的红绿衣裤装进吴亚红的墓穴中)</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杭州龙居寺墓园,芳草萋萋,杨柳依依,红云在天,云蒸霞蔚,当“北风那个吹,雪花那个飘……”的乐曲响起,吴亚红的女儿晓丹遵照母亲的遗愿,将这双保存48年、已经褪色却更显耀眼珍贵的红舞鞋,交回郑云霞的手中。当袅袅燃香悄然升天,郑云霞俯身抚摸、轻吻墓碑上吴亚红的相片,温暖的双唇紧贴冰凉的亡碑,传递着人间深情和人生缺憾。“亚红,我看你来了,你48年的寻找和思念,让我和家人以及许多知青朋友深受感动。人间自有真情在,真诚永远暖我心。让我带来的红舞鞋和舞服永远陪伴你,愿天堂的鲜花每天为你盛开,愿天堂因您这位舞蹈女神的到来而更加美丽亮彩,愿天堂的红舞鞋永远飞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在柔和又湿润的春天气息中,郑云霞在吴亚红的墓碑前,诵读著名诗人龙彼德专为这个感人故事创作的《跳吧,红舞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上图:著名诗人龙彼德,含泪诵读《跳吧,红舞鞋》)</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吴亚红的“80后”女儿晓丹说:“小时候,妈妈不止一次地对我说起这双红舞鞋的故事,现在,云霞阿姨带着深切的悼念之情,来到西子湖畔的青山绿水间,妈妈在天之灵一定会有所感知和感动,让我们共同追忆无比珍贵的友谊和曾经的多彩青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上图:郑云霞深情抚摸吴亚红的遗像)</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近半个世纪,云南的“红”与上海的“霞”,虽是相互念想寻找却未能如愿重逢,但淳朴、真挚、感恩的生命体验已在人生的无尽时空传递与延展。</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上图)2017年清明节前,郑云霞(右二)与作者修晓林(左一)诸炳兴(右一)毛祖蓉(左二)等几位知青好友,从上海来到杭州,参加吴亚红骨灰落葬仪式。</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原文发表于2017年7月16日《新民晚报》“星期天夜光杯”专刊</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本文同时发表于2017年第2期《云间文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作者修晓林,原云南生产建设兵团一师六团知青。上海文艺出版社高级编审,中国作家协会会员。</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图文合成毛祖蓉</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转载:吴亚红新浪博客2010-11-13 13:54 </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舞之韵歌》——一双红舞鞋</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有一双红色的芭蕾舞鞋,从1970年到现在陪伴我四十年了。从美丽的彩云之南到革命历史名城的贵州遵义,从辽宁古城的襄平到渤海明珠的大连,从沈水之北的盛京到边境江城的丹东……,它一直陪伴着我从花季的少年时期到青春如歌的中学、知青及大学时代,从20世纪的70年代到21世纪的今天,人生的旅途几经碾转,生活的轨迹不停地变化,家庭的住所多次搬迁,我却一直没有舍得丢掉这双红舞鞋,因为这双红舞鞋给我留下了太多的美好记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我是一名军人的女儿,五十年代出生在沈水之北、浑河之南的东北最大的工业城市沈阳,生来天性活泼、爱蹦爱跳的我,在那个年代也没专门学过什么舞蹈、乐器之类的,连幼儿园都没有去过。我这点业余爱好和艺术细胞,也许起源于我活泼的性格和模仿能力吧。听妈妈说,我五、六岁时,就经常到老爸的部队大院去玩,哪个叔叔、阿姨见到我,让我唱几句、跳几下,我就大大方方地唱几句“小燕子”,跳几下“花园里,篱笆下,我种下一朵小红花”,然后就得到了大人们的赞扬,我就美滋滋的。在我幼小的心灵里,就播下了赏识教育的种子,我就越发爱唱歌、跳舞啦。真正对舞蹈达到着迷的程度,在我的印象当中是从1966年开始,那时我在辽宁省实验小学读三年级,由于文化大革命的缘故,学校不怎么上课,我们这些“红小兵”没人管,我一有空就到邻院的省实验中学,和一帮小姐妹仿照中学的红卫兵大姐姐跳舞,还不停地练弯腰、倒立、劈叉、前滚翻、后滚翻等基本功。我一跳起舞就开心,还经常按歌词意思,组织几个小同学自己排几个小舞蹈,有时到学校、街道、公园去自发演出……。这就是我爱好舞蹈的起步阶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68年,妈妈和我们兄妹四个随父亲的部队到了云南,在那里渡过了我的中学时代。在云南砚山二中读书期间,我参加了学校文艺宣传队,经常排练节目,我最喜欢的节目都是以舞蹈为主,印象比较深的“草原上的红卫兵见到了毛主席”、“咏梅”、“长征”、“八角楼的灯光”、“沁园春•雪”等都是我酷爱的舞蹈,随着舞蹈的不断排练,我又和同学学了很多当地的民族歌舞“阿佤人民唱新歌”、“火车开进苗山寨”等,不断丰富舞蹈的种类与舞蹈词汇.在学校宣传队期间,我们经常到农村、部队、知青点、县城里演出,我们这支队伍活跃在当地广阔的大舞台上。1970年的夏天,有一次在砚山县大稼依镇和上海知青联欢演出,舞台就是晒谷场,灯光就是当地 的汽灯,在演出的过程中,我的眼前一亮,看到一位身材修长、漂亮的上海女知青,表演了一段白毛女选段,跳的是芭蕾舞。在那个年代,除了在样板戏电影中看到芭蕾舞,在现实生活中头一次见到这精彩的场面,也不知脚尖是怎么立起来的,我当时羡慕极了,按照现在的说法,我成了她的“粉丝”啦,在那一瞬间,我就下决心要认识这位上海知青姐姐,要和她成为好朋友,向她学习芭蕾舞……。联欢会以后,我就到后台找到了这位我非常崇拜的上海知青,我说:“姐姐,你跳得太好了,我们能认识一下,交个朋友吗?我叫吴亚红,是砚山二中的学生”。知青姐姐说:“好啊,我们认识一下吧,我叫郑云霞,我们知青点就离大稼依镇不远,有空来玩吧!”从那以后,我一有空就往知青点跑,让云霞姐教我跳“白毛女”选段,在交往的过程中,我知道她很小的时候就在上海少年宫学跳舞,芭蕾舞是她学舞蹈的一个主要训练项目,她天生就是跳舞的材料,修长的身材,个头能有 1米7左右,和当年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吴琼花的扮演者长的像极了。在1968年,云霞姐才16岁就离开了上海的父母,来到西南边陲的云南插队下乡,在广阔的农村锻炼成长。我能在云南认识一位上海知青姐姐,而且是我崇拜的芭蕾姐姐,真是我的幸运。在我的记忆中,后来她考取了当地的洲文工团,走上了她酷爱的舞蹈艺术之路。临行前,她送给我这双红舞鞋,我如获至宝,爱不释手,就开始自学、模仿的练起来……。起初,我穿着这双红舞鞋,站都站不起来,别说做舞蹈动作了,我就穿着这双鞋,扶着墙、扶着大树,一点点练足尖站立,脚趾不知磨破了多少次,脚脖子也不知崴了多少回,但我仍然坚持练着,有时还对着芭蕾舞剧照模仿“喜儿”、“琼花”、“红嫂”动作在练习,不断地自我陶醉、自我欣赏。别说,我还真有点天赋,胆也大,也刻苦,真能穿这双红舞鞋走脚尖啦!在砚山二中读书期间,我穿这双红舞鞋开始登台表演独舞了,可惜的是没有留下一张演出的剧照,那个年代,照张相太难啦!1973年7月,我在砚山二中毕业,毕业前夕,我们同学留影纪念,班级爱好文艺的同学合了一张影,有穿民族服装的、有拿乐器的、有做舞蹈动作的,都想把最精彩的片段留给未来的回忆,我那天扎上了“喜儿”的大辫子,穿上这双红舞鞋,我班有个华侨同学叫谭锋恩,他扮演“杨白劳”,都一起照到了这张合影中,不知我当时有多高兴,终于有我的“芭蕾”剧照了,可相片一拿到手,两只穿红舞鞋的脚都没照上,一只脚让石头挡上了,另一只脚让同学的手挡住了。哎,太遗憾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73年,我离开了云南,回东北下乡当知青,我带上了这双红舞鞋,在广阔天地,这双红舞鞋是发挥艺术魅力的高峰时期,我穿着这双红舞鞋从青年点跳到公社、跳到区里……。1975年我在辽阳县沙岭公社文艺队任副队长,主要负责舞蹈的编排,每次演出,无论有多少舞蹈节目,都少不了我的芭蕾独舞“北风吹”,那时也算是一个亮点吧,当我们文艺队走遍沙岭公社三十几个生产大队,在场院、在土台上跳起我的“脚尖”舞时,我也随之有了小名气,每当有人说:“公社文艺队有个知青会用脚尖跳舞,我们快去看看吧!”我的心里就美滋滋的,那种感觉太幸福啦、太自豪啦!后来,这双红舞鞋又旋转在我大学时代的舞台上,最后一次跳芭蕾舞就是我最珍贵的那张相片。1980年的我,在欢送毕业生的联欢会上,“蒙山高,沂水长,我为亲人熬鸡汤……”的沂蒙颂那熟悉的旋律,伴随着这双红舞鞋,定格在那美好回忆的瞬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日月如梭,光阴似箭。时间的指针一晃转动了四十年,这双红舞鞋从1970年到1980年,伴随着如歌的青春时代,在时空的舞台上,旋转了十个春秋,又从20世纪的80年代跟随我到如今,珍藏了30年,每当看到这双红舞鞋,一股暖流与自豪感油然而生,我把这双红舞鞋的故事讲给女儿听,讲给学生听,那是我青春的记忆,时代的记忆,友谊的记忆,舞艺的记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望着这双红舞鞋,我在寻找着上海的知青姐姐……。“云霞姐,你现在在哪呢?你还记得这双红舞鞋吗?我能找到你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写于2010-11-13</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一双红舞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2017年7.21日“新民晚报刊登”后读者点评花絮</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2017-03-10郑云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亚红:今晚听上海知青历史研究会朋友白丁告诉我,有个云南吴亚红在博客网络上寻找我。我急忙打开你的博客,看到亚红你撰写的《一双红舞鞋》。 我渴望马上能寻找到你,共同倾诉48年分别之情,在没联系上你时,我在博客上给你留了一封信,希望能马上找到你。</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2017.11.10深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亚红:亲爱的妹妹!原谅我这一封迟到的信,我由于不用博客,错过了6年的时间。昨天(2017年3月10日星期五)我们上海知青历史研究会的白老师告诉我,有一个曾经在云南文山的吴亚红在寻找你,并把你的这篇文章《一双红舞鞋》发给我,当我看完你寻找我的呼唤,已经泪流满面,一双红舞鞋,把我们的友谊带回了48年前, 没有想到一双红舞鞋伴随你度过快乐的48年,红舞鞋改变了你的人生,你带着红舞鞋走遍大半个中国,你把我们由于红舞鞋结下的友情不离不弃,你的至真至爱,纯洁的友情,深深感动我。我对文山这片红土地有着深深的眷恋,是那里的老乡对我至亲至爱,纯朴真诚修炼了我;是那里的山水培育浸润了我;那里的田垠山间留下我青春成长的脚印;文山己成为我第二个故乡。2000年我调回上海工作,我渴望马上联系到你的家人,愿不久我们将见面,圆我们48年分别未了的遗憾,愿我们的由红舞鞋牵手的友情继续飞旋。祝你快乐!</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2017-03-11郑云霞回复文山朋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昨晚当我打开博客看到吴亚红撰写的《一双红舞鞋》 我已经泪流满面。红舞鞋把我的记忆带回到48年前,这双芭蕾红舞鞋是我从上海去云南文山稼依公司插队时带去的。记得有一次我们在农村的打谷场上演出,我表演的芭蕾舞《北风吹》片段深深吸引了吴亚红,演出结束后,她就常常来到我知青户、恳请我教她跳芭蕾舞,面对吴亚红渴望热情的眼睛,我欣然就答应了她,吴亚红也成为我到农村后接收的第一个学生。此后她一下课就来我知青户,我一一把芭蕾把扞基本训练教会她,并教会他跳白毛女,窗花舞、大红枣,沂蒙颂等舞蹈片段。后来我接通知,上调到当地文工团工作,临行前我与吴亚红告别,看见吴亚红特别渴望有一双芭蕾舞鞋。由于哪个年代生活特别贫乏,专业舞鞋是舞蹈爱好者的一种奢侈品,也很难在市场买到,为圆她的心愿,我把一双芭蕾红舞鞋送她留作分别纪念。没想到亚红还记得我,还在一直寻找我,并将这双芭蕾舞鞋整整保留48年,这种纯洁的不离不弃的不了情,使我感动的泪水满面。 </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2017-03-12郑云霞 回复上海朋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今夜无眠[大哭] !为寻求联系吴亚红,今晚我通过云南文山,吴亚红的同班同学为我进行手机爱心接力,当获的文山亚红同学给我你的手机号,我己泪流满面,终于找到吴亚红联系手机号了。可是痛苦的是,我刚刚才知道吴亚红已不幸于去年病故……。[流泪][流泪][流泪][流泪]</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心好痛啊,亚红的至真至爱,不离不弃的纯洁友情在现代浮燥名利之上的社会中己很少见到。一双红舞鞋,情系48年不了情,如今留下的天上人间的遗憾,愿天堂的鲜花为她盛开,愿天堂舞台为她展姿,愿红舞鞋在天堂继续美丽飞旋------!我现在十分渴望尽快寻找到他的家人,圆亚红一个寻找我而未了的遗憾[流泪][流泪][流泪]</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2017-03-13 原云南省总工会常务副主席卢正国点评: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一双红舞鞋竟牵出半个世纪的感人故事。真是:磨难的岁月,纯真的情谊。无私的奉献,无限的梦萦。一双红舞鞋追述了当年上海知青郑云霞与当地部队之女吴亚萍的梦萦之情,吴亚红的博文写的情真意切!可惜己作故人。此博文一定会钩起当年稼依上海知青对知青岁月的难忘回忆,对稼依的砚山二中、小石桥空字部队、华桥农场和稼依水库仍历历在目。当年我也在稼依水库游过泳、在粮管所扛过大米、晚上守过谷场、睡在坟堆边草棚子里守护过包谷地、还经常打着手电筒到华侨农场和小石桥空字部队看过电影。最难忘的是1971年入党时,我的入党介绍人竟然都是空字部队的,一个是祝转运教导员、一个是江苏人班长邵网生。至今对他们难以忘怀。值此,我十分理解吴亚萍为什么会为一双红舞鞋梦寻郑云霞,可能是她的妹妹吴亚红又为之四处寻找。这也是郑云霞当年真情助人的回报,真是比金子还珍贵。可惜我们圈子里没有大导演,完全可以拍摄一部知青岁月的感人电影了,祝贺郑云霞,这是人之晚年的一件幸事。</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原云南省文联副主席那家佐读后点评: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刚才打开手机,读到这个令人感动的的故事。近半个世纪能以铭记并一直在寻找。这是何等的真诚与深情。这是一个动听又感人的小说的素材,云霞,你一定要找到她的女儿,让这一双红舞鞋旋转至今天当代的年轻人的心里,震撼人们的心灵,抚慰已去的故人。人间自有真情在!</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百年航母》纪录片总编导,云南卫视副总监杨明菊》点评: 🙏🙏🙏感人肺腑,那个时代,无论爱情还是友情,都洋溢着浓浓的清纯!</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原砚山县宣传部长,南通市市长,江苏省国土资源厅厅长杨任远点评: 读了舞之韵歌:文美情深,十分感人!我1976离砚返乡,时光已整整流逝41年,如果记忆没有出错,我头脑中至今似乎还有小云霞,美丽,清纯而漂亮的形象吧,她现在一切都好吧?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原云南电视台副总编孙恒恬读后点评: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那个年代的真实故事,50年沧桑变化的故事一直在延续,那时物质生活虽则生活生活贫脊,但对于艺术的追求是无法淹没的……美丽的故事,尽管女主人公已经仙逝,希望下一代人能把这种精神传承下去的,艺术品位必将改变人生的……[玫瑰][玫瑰][玫瑰] </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大学同学点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看了《红舞鞋》,又看了郑姐的感言,引起我的共鸣,的确,在崇拜金钱的今天,尚存人间真情很难得,小女孩因为爱舞蹈,能得到她的偶像—郑姐的亲切指导和鼓励,对她的激励是无限的,跟现在的明星对粉丝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加之,物资匮乏的年代,一双红舞鞋,对于一个同样爱好舞蹈艺术的上海女知青来说,也是无比珍贵的,千里迢迢从上海带来的心爱的红舞鞋,慷慨地送给一个相识不久,爱好舞蹈的当地小姑娘,这份情,这份意,这份对小女孩的期望,怎不感人泪下!郑姐,你的情义没有白费,你圆了小粉丝,小女孩的一个舞蹈梦,她也是一个重情重义的孩子,苦苦追寻你48年,她追寻你的步伐同样感人至深......,我为你自豪和骄傲,拥抱你!</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云南出版社原社长程志方对舞之韵歌点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知青时代的故事和历史,是我们这个伟大民族精神文明史发展的一个极其复杂而璀灿的篇章,值得珍惜,细心全面客观研究。红舞鞋故事的意义和价值永恒!它为研究知青史提供了一个新的更深刻的视角。[强][强][玫瑰][玫瑰]</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原云南省文联副主席黄寅敏点评: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舞之韵歌》一双红舞鞋在昆明、上海两个很有影响力的知青群激起波澜热评。云霞与吴亚萍的故事源远流长而感人、多位资深群友饱含热情的感言,那是知青年代的知青与当地老百姓的真挚情感的典型——一双红舞鞋。 那悠悠延续四十多年的红舞鞋,凝聚着质朴而崇高的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感,那是割不断的友谊、不因时间空间的距离而断续。为什么近年来知青回城那么多年后,还连续不断的回曾经吃苦受累下乡的地方,因为那里有牵挂、那里有青春的印迹、那里有刻骨铭心的流连,一双红舞鞋就是力证。 红舞鞋的故事不是一个人的故事,是知青与人民群众血脉相连的故事。在那物质贫乏的年代、在那思想禁锢的环境,人与人之间与人为善、与人于益的友情越加深厚,以致延续至今。 愿一双红舞鞋的故事,作为不忘初心而弘扬。 </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云南省原文联副主席黄寅敏回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云霞:我家附近没有报刊亭,处理完家里琐事,去我妹家要来今日新民晚报,浏览来作家修晓林《一双红舞鞋》,事情的来龙去脉虽早已知晓,但阅读后仍然如此感人,知青一代人不仅在艰苦奋斗中成长,还在奋斗中凝结了丰富的心灵情感。红舞鞋的传奇故事是我们这代人的故事,是以往至今的时代缩影,人间自有真情在。为你的这段经历喝彩,为晓林费心力作点赞。</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知青朋友—斯怡点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我们那个年代的友情是纯洁,真诚的友情,比金子还珍贵,比钻石都坚毅啊。 </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砚山文工团点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吴亚红真情传递,48年不离不弃,“寻找穿红舞鞋的喜儿",令人感慨万干,让人肃然起敬。人间真情,启迪后人。是郑姐用激情燃烧的青春岁月之歌与人格魅力,在西南边陲这片红土地上奉献了青春岁月,留下了永恒的足迹。[强][玫瑰][拥抱]</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老文工团员林绵明点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我能和紅舞鞋里的主角人物小女孩(云霞)曾經相處一起工作過,感到非常榮幸、我以云霞你為榮!請原諒我這作文不行的林姐組,真的不能筆墨描寫我的此刻心情。</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盖盖-云霞儿子点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过去听到许多类似的故事,总认为是虚拟的故事,如今在我母亲身上发生的真实友情,为我母亲这代人的人间真情而感动,相信此至真至爱的友情将会给我们下一代带来很好的榜样。</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俞锡泉教授点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群主你好!上海滩大作家修晓林先生的新作《一双紅舞鞋》刊登在2017年7月16月新民晚报。为让群友们早日看到云霞的"一片云霞、一双舞鞋、一段情缘、一段牵挂、一次重逢、一声叹息、一絲安慰的故事……我己购40份当日报纸己请顺风速递递往昆明。</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昆明球友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今天的新民晚报上刊登的《一双红舞鞋》,真人真事,主角就是郑云霞,请买报收看。俞锡泉己替在昆的老乡们订购了40份快递去。</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知青—颜晓云教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云霞:学习你昔日的无私舍予,分享你今日的幸福感恩!激动佩服,人间自有真情在!感佩云霞是位真性情的热心人!</span></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郑云霞回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颜老师、是的,此未了情,留下未了的遗憾,一双舞鞋伴随她(亚红)48年走遍大半中国不离不弃,她的至真至爱,深深感动我,我看了泪流满面,我对文山这片红土地有着深深的眷恋,是那里的老乡对我至亲至爱,纯朴真诚修炼了我,是那里的山水培育浸润了我,那里的田垠山间留下我青春成长的脚印,文山己经成为我第二个故乡[玫瑰][玫瑰][玫瑰]</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航星公司董事长何志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一双红舞鞋》,故事、情节,都很感人,可以尝试改编成电影!</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原省经贸厅长知青—陈汉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我就像等录取通知书一样,去大门口看了好几次,(红舞鞋)快递好有份量哦!@俞锡泉  刚收到你40份快递,明天及时分发给群友,谢谢你啦!</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云南省电視台副台长翁文梁点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云霞:红舞鞋的故事我已读过几遍,但刚才我还是擒着眼泪又听了一遍《知青之声》介绍你红舞鞋的播音。这是你生命中的一段歌,也是我们知青生命中一段共同的歌。它让我们的青春在暴风骤雨的摧残下绽放光华!</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2017.3.10爱心的朋友来信: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云霞姐吴亚红的女儿张晓丹今早联系上了,知悉一些情况,现传告知你---------爱心接力使48年红舞鞋的梦魂连接了。</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亚红女儿-丹丹回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郑阿姨 你好 经过这么多年终于能够找到您 我很替我妈妈高兴 虽然晚了一点 但我相信我妈妈在天也一定会有所感知和感动的。我也不只一次听妈妈讲起这个故事 看妈妈开心的给我看这双已经褪了色舞鞋。这双鞋现还保留在我的家中 下次有机会见面 我定会带给您 共同追忆你们无比珍贵的友谊和曾经的多彩的青春。 </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吴亚红爱人-张立伟回信: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云霞姐,你好!真是太遺憾了,亞紅找了你好多年,她說一定會找到你的,沒想到,找到你的時候,竟然是…… 是的,從我們倆認識起,她就給我不至一次講過你们之间的事~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雲霞姐,亞紅的墓地已在杭州買好,計劃在清明節(4月4號)的當天下葬。我和女兒提前幾天回遼寧,將亞紅的骨灰帶回來,清明節當天從沈陽乘最早的航班到杭州,估計下葬時間應在清明節的下午。因為機票還沒買,清明節當天下葬的具體時間暫時還說不準。根据 杭州這邊风俗下葬只能是清明節當天,因考慮到當天掃墓人多,所以計劃安排在下午,而且我們從遼寧回來時間也充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雲霞姐,你好!我的飛機票已定好,為避免飛機晚點誤事,我于4月3號下午4點半到杭州,4月4號下葬,但具體下葬時間還沒定,需要和墓地管理處聯繫,看看什麼時間段人比較少,適合安排下葬,才能定下來。 </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郑云霞回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立伟:丹丹联系到你们我万分高兴,遗憾是你妈妈(亚红)已经离去,我万分难过,你妈妈(亚红)为红舞鞋珍藏48年的情结,我应感恩圆她一个未了情。 我和爱人和孩子商量好了,准备在清明下葬日,我一定会亲自前往为亚红下葬,我已买好一双新的芭蕾红舞鞋和喜儿全套服装送给你妈妈(亚红),让我们俩人再次在天堂人间为红舞蹈再飞舞一次,我准备在她下葬时放一段”北风吹“舞蹈片段,让你妈妈(亚红)在天堂穿上至爱的红舞鞋,继续美丽的飞旋,圆我们48年有红舞鞋而结成的人世间的一段真情。</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回复群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各位好友,我己和亚红女儿和爱人联系上了。目前亚红女儿(丹丹)和爱人(张立伟)全家己在杭州安家,今年清明准备将亚红骨灰从辽宁辽阳下葬在杭州陵园墓地,我己于他们约好清明前往看往吴亚红,圆我们俩人48年末了情、迟到的梦……! [玫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022年4.18曰整理</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