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名南路 ,一条有着深厚历史背景的马路

德润的天空

茂名南路位于前卢湾区西北部。北起延安中路,南至永嘉路,全长1275米。民国8年(1919年)筑,以比利时主教名命名迈尔西爱路。民国32年以广西地名改名桂林路。民国35年以广东茂名改今名。沿路为住宅,有锦江饭店、兰心大戏院等。 57号兰心大戏院。曾名上海艺术剧场。位于锦江饭店北侧。建筑面积1700平方米,占地2120平方米,钢筋混凝土结构。是英侨业余戏剧协会董事会自建的实验剧场。民国18年1月5日筹建,民国20年2月5日竣工启用。其外貌和结构模仿美国近代形式,立面采用横轮廓线,镶砌棕色面砖;内墙和平顶的花纹线脚细巧,具有艺术宫殿质感,时被誉为远东剧场建筑的一颗明珠。<br><br> 兰心主要以话剧、歌舞剧为主,兼营电影。当年垲称上海顶尖的“贵族剧院”,是各国驻沪领事、各界名流的聚会场所。梅兰芳、秦怡、赵丹等艺术家曾在此登台表演。解放后经常接待国际歌舞团体演出,接待过许多外宾及国家领导,至今仍是上海重要的文化品牌之一。 58号花园饭店。此地前身为德国花园总会,由德国侨民集资建造。民国6年,被法租界公董局以敌产名义没收,同年6月11日改名凡尔登花园对外开放。民国14年,建为法国总会。抗战期间总会被日军征用,抗战胜利后成为美国驻华海军俱乐部。 <div> 解放后,最初由上海市体育运动总会使用,1953年改为市政协文化俱乐部,1960年划归锦江饭店,改为锦江俱乐部,又俗称“58号俱乐部”。<br><br> 1979年12月,对外宾、侨胞和港澳台胞开放;曾建3幢办公大楼,专供外商和侨港澳台商设立驻沪办事机构之用。<br><br> 1989年由日本野村证券集团和锦江(集团)联营公司建成花园饭店,建筑面积5.9万平方米。饭店由新建34层主楼、裙楼、原锦江俱乐部和汽车库4部分组成,用新旧结合的方法,将原锦江俱乐部古典建筑与高达123.61米新建梭状主楼融为一体,使整幢大楼洋溢着高雅的现代化气息,其庭园2.8万平方米绿地使主体建筑沉没于幽静花园的环境之中。<br><br> 花园饭店的总统套房先后入住过数十位国家元首和国际名流:德国总理科尔、法国总统希拉克、日本首相村山富士、美国总统布什、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等都曾到过这里。</div> 59号锦江饭店正门。旁边的新锦江大楼相映成辉。锦江饭店由3幢近代优秀建筑及新南楼和小礼堂等楼宇组成,是一家花园式五星级饭店,占地面积3.9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4万平方米。主建筑为北楼和中楼。<br><br> 锦江饭店的地皮最早属于瑞记洋行的创始者德籍犹太人安诺德家族。早在咸丰四年1854年就来到上海“淘金”,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们被迫改为英国国籍,成为英籍犹太人。大战后他们买下了北起今锦江饭店北楼,南到淮海路国泰电影院的一大片黄金地块。但不久生意大亏,地块抵押给沙逊洋行。1926年新沙逊洋行组建了华懋地产公司,在这里建起了3幢公寓。<br><br> 锦江饭店有28套采用欧式传统与现代风格相结合的房间,72套独立的公寓套房,饭店的餐饮始于20世纪30年代,曾多次到美国、新加坡、香港等地进行烹饪和宴会服务表演。锦江饭店自开业至70年代,一直是上海规模最大的涉外宾馆。之后也仍是重要的接待中外宾客之地。曾先后接待100多个国家的近300位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其中有美国总统尼克松、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等。 锦北楼原名华懋公寓,习称十三层楼。华懋公寓早先是英国旅客居住,抗战胜利后杜月笙从重庆回到上海,曾长期住在华懋公寓。<br><br> 华懋公寓变成饮誉海外的锦江饭店,归功它的首任董事长,是被誉为“中国的阿信”的奇女子--董竹君。<div> 董竹君出身贫寒,为生活所迫沦为青楼卖唱女,后结识革命党人跳出火坑,开办锦江川菜馆生意兴隆。1951年3月,副市长潘汉年、市公安局局长杨帆委派两同志去见董竹君,经商定:锦江川菜馆与锦江茶室两店的所有设备与人员,迁移至华懋公寓,所有资产由政府盘下,新的饭店沿用“锦江”牌子,名“锦江饭店”,店徽仍是竹叶;由董竹君出任锦江饭店董事长。1951年6月9日,锦江饭店正式挂牌成立,新中国第一个国宾馆诞生。董竹君女士解放后连任七届全国政协委员,堪称女权运动的先驱。1997年12月6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据说,王光美陪同刘少奇出访印尼、缅甸、柬埔寨、越南东南亚四国前,到上海就是由董竹君陪导添置服饰的。</div> 锦江小礼堂。建于1959年3月,总建筑面积达10960平方米,历经1998年和2006年两次改建装修。中共八届七中全会在锦江小礼堂召开,这里也是《中美联合公报》和中日建交《联合声明》的发表地。2001年“上海合作组织五国元首会议”和“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也在这里举行。开业至今,锦江小礼堂已宴请接待过500多位来自世界各国的国家元首及政府首脑。 贵宾楼即中楼。原名峻岭公寓,又称茂名公寓。建筑面积22967平方米,高78米,主入口朝向为南偏西,平面呈条状五线段折线形对称布局,外型仿照当时世界流行的美国摩天大楼样式。因主楼中部从外表看仅18层,故过去上海人称之为“十八层楼”。民国24年落成,该建筑以装饰艺术为特色,全楼用防火材料砌成,贴以棕色面砖,室内外布置华丽,属现代装饰艺术派风格。<br><br> 当年能住进这里的都是身份高贵或具有强大经济实力的人。抗战胜利后公寓一度被美军后勤司令部接管。美国陈纳德“飞虎队”的数百名飞行员都曾经在峻岭公寓住过。1956年大厦归市房地部门管理,改名茂名公寓,将一部分房间分配给高级知识分子居住。锦江宾馆建立后,作为锦江饭店中楼,是来访的外国贵宾的主要下榻地。 锦南楼。建于1964年,高6层,是饭店最“年轻”的一栋楼,于2005年重新改建,局部细节中沿用了锦北楼和贵宾楼的装饰风格,大堂里更辟出独有书房空间,豪华时尚氛围中透出锦江特有的历史文化痕迹。 锦江饭店西楼,造型别致,建于1934年,是6幢4层炮台式公寓。 西楼面向大街,连接中楼和北楼,从高处看,它像酒店的围墙与卫士,而底层是连通内外的商店,使锦江饭店更像是城中之城。原先它是属于峻岭公寓的。 127号是秦怡1984年创建的上海电影文艺沙龙。 茂名南路淮海中路拐角的国泰电影院,建于1930年,由鸿达洋行设计,钢筋混凝土结构,外墙采用紫酱红的泰山砖,白色嵌缝,属典型的装饰艺术派风格。1932年1月1日,国泰大戏院正式对外营业。当天登在《申报》上广告用语是:"富丽宏壮执上海电影院之牛耳,精致舒适集现代科学化之大成"。解放以后更名为国泰电影院,"文化大革命"期间曾经一度改名人民电影院。 茂名南路淮海中路西南角永新大厦的优衣库旗舰店。 从淮海中路到南昌路的一段,今天已汇聚成旗袍与中式服饰商店一条街。 100弄淮海坊(东门)。淮海坊建于1924年,由教会普爱堂投资建造,初名“霞飞坊”,1949年后改名“淮海坊”。共有3层砖木结构楼房199幢,居民约2000人。典型的新式里弄建筑,屋面统一的小烟囱和清水红砖墙面形成建筑群整体特色,颇为壮观。竺可桢、徐悲鸿、胡蝶、许广平等名人曾居住于此,为淮海坊的建筑风格注入了特殊的韵味,当年无论是商贾巨富、军政要人,还是文化艺术界人士都选择此地为最佳居所。 112、124号钟和公寓。原为希勒公寓,20世纪30年代建造。 132号瑞福园联谊餐室。这原是卢湾区政协开办的一家本帮餐馆,虽然已经易主,但在上海菜排名第三的名声以及高性价比,近三十年来一直得到大家的好评。 151号南昌大楼。原名阿斯屈来特公寓,建于1933年,永安地产公司投资修建,外籍设计师列文设计。因其保姆楼和公寓楼分开和主仆分明的设计,被人称为“等级森严的公寓”。 169弄茂名坊,属于新式里弄住宅成套改造项目,99年前后竣工。原建筑建造于三十年代,由于历史的原因,原属连接式的普通新式里弄住宅遭到了严重破坏,不成套率达到了90%。改造后成套率达到 100%,原住户得到了根本改善。该项目基本保留了原有的建筑文化、建筑“符号”,在山墙上有同原来相同的建筑饰物。其原有的斜屋面和刻意保留的烟道出口和排气口饰物和富有西方风格的室外楼梯设计,使建筑物体现了一种老城区特有的欧陆风情。<br><br> 这里曾经也是一条卧虎藏龙的弄堂。民国司法部长住在这里,锦江饭店老板董竹君也住这里。最知名的当属“上海小姐”王韵梅,她的传奇故事据说就是王安忆小说《长恨歌》中王琦瑶的原型。当年开着小汽车来看这位王小姐的,据说能从她家门口排队到弄堂外的马路上。 茂名南路从复兴路到永嘉路一段,原先这里的咖啡吧、酒吧鳞次栉比,有着上海“酒吧第一街”的美称。随着文化广场下沉式音乐厅的新建,“1931酒吧餐厅”、“蓝蛙俱乐部”等均被拆除搬家,这一段现在没有一家商店,我倒觉得更显示出这个上海文化地标环境的雍荣大气。2014.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