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时光荏苒,岁月如梭,不知不觉间,第四期齐鲁名师建设工程人选已度过了三年宝贵的培养期。春风和畅,艳阳明媚,导师组潘庆玉教授、唐爱民教授、孟祥英教授、张伟忠老师、郝敬宏老师、法洪雪老师与我们云端相会。</p> 导师引领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本次活动分两期(4月8日-9日,4月15日-16日)进行研修成果汇报暨课题答辩验收。我们怀着激动而又忐忑的心情,认真展示自己三年来的研修成果,庄严地接受导师们的检验。</p> 学员汇报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曹忠原汇报的研修课题是《中小学统编语文教材中传统文化因子发掘与育人实践研究》,从核心概念界定、课题研究工作、取得的研究经验、研究成效,以及相关研究成果等角度进行了汇报。总结了发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因子的策略、育人活动中运用优秀传统文化因子的策略。郝敬宏和潘庆玉两位导师肯定了本课题的意义和研究成果,解答了研究中遇到的困惑,指明了深化研究的方向与方法。</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曹静汇报的课题是《思维导图在初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课题以结构化为理念,借助思维导图、范文等支架,经由结构化写作教学,优化学生思维框架,从而实现思维的发展与提升。课题从三个角度开展研究,一是构建结构化写作课程内容,二是探索结构化写作教学模式,三是开发结构化写作教学策略。课题成果有专著《跟课文学写作》等。张伟忠博士、孟祥英教授、郝敬宏老师都对课题给予肯定,认为课题为写作教学提供了支架,也为学生写作文提供了思维的工具。三位导师也对课题指明了进一步研究的方向。</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白芳研究的“有声语文”教学主张以生命教育全程育人为追求,以口语教学为突破点,以诗性体验与智性思维为核心理念,强调“有声音”“有生气”“有生命”全程融通贯穿,润育生命发展。构建“有声语文”课堂实践教学模式,创设了包括强化口语综合课、口语表达专题课两种课型,沉浸式朗读、自由式发言、开放式演讲、随机式辩论、理解式对话、体验式表演六种教学活动形态的“两课六形”语文课堂。郝敬宏和法洪雪两位导师对课题研究进行了高度评价。</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王鹏老师就研修课题《农村初中语文课外阅读教学研究》进行了汇报,语文课外阅读是当今农村中学普遍存在的一个大难题。学生面对课外阅读存在无兴趣,缺方法,少读物、碎片化等问题,这些都严重制约着学生课外阅读的质量。王鹏老师针对学生阅读状况做了两次调研,并就调研情况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写成了调查分析报告,并制定了相应对策。其中读思结合、读评结合、精准指导的策略受到了导师的好评。</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张建新研究的课题是《言语人格培育导向的高中写作教学实施研究》。既考虑了广阔的横向视域,又考虑了绵长的纵向历史。把写作与生活、生存、人格、成长、社会性发展等问题聚合在一起,把写作教学自然融入立德树人的教育使命中,使写作教学、写作教育、学科育人、言语生活建造、核心素养提升、人格发展、立德树人等问题融贯一体。潘庆玉教授、孟祥英教授等专家进行点评,肯定了研究取得的成绩,指出了研究的五个特点和亮点,并给出了中肯的建议。</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田新柱的“磁性语文”教学主张是师生双方基于文本、课堂、活动这些媒介多维交流,通过充满趣味、魅力和吸引力的真实情境逐步形成主动、自觉、热爱、痴迷学习语文的教学观。从修炼语文教师磁性、重塑语文学科磁性、激活语文教材磁性、打造磁性语文课堂、构建语文活动磁场五个方面入手开展研究和实践。旨在培养师生从外到内的一系列价值追求:培养斯文气质,训练思辨能力,陶冶诗意情怀,增强语文教师、语文教材、语文学科、语文课堂和语文活动的磁化效应,形成强大的语文磁场,促进师生语文素养发展和生命质量提升,实现师生生命共生长。</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本次研修成果汇报暨课题答辩验收活动中,各位同学充分展现了三年来的勤奋的研修过程和丰厚的研修成果,将自己对语文教育教学的深刻思考与创新实践向导师做了全面而又简明地汇报,导师们肯定了大家研修课题的意义与取得的成果,赞扬了大家踏实的教育实践、创新的教育探索、显著的自我成长和积极的辐射带动,为我们指出了今后的研修方向,对我们提出了殷切的成长期望,我们深受启发,也感到无上的光荣与责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大家都表示,要以本次活动为契机,继续深入开展相关教育实践研究,取得更多更优秀的成果,努力成长为名副其实的齐鲁名师、全国名师,为语文教育贡献自己的力量,让更多的学生因我们的努力而更加热爱祖国的语言和文化,成为更加优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