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艺海明珠耀菊苑 轻财重义梨园人</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 文\张超群</p><p class="ql-block"> 刘小楼先生,生于1922—2007逝世,天津宝坻人,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出身评剧世家,6岁进入梨园,7岁随父学戏,9岁登台,17岁正式应工小生。</p><p class="ql-block"> 今年是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刘(小楼)派创始人,评剧小生泰斗刘小楼爷爷诞辰100周年纪念日,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们深切缅怀一代评剧小生前辈是具有重大意义的。怹的艺术经历、艺术思想、艺术成就、艺术贡献是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学习、探讨、总结的。怹对评剧小生行当的规范,丰富小生唱腔的理念,拓展评剧题材的思想以及对评剧的弘扬与发展均做出了巨大贡献。怹为培养评剧人才呕心沥血,殚精竭虑,可以说把自己的毕生心血都奉献给了评剧事业。我能够在1997年考取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前,由祖父祖母带我到小楼爷爷家里膝前问艺备感荣幸。怹对我学戏的执着与渴望不甚欢喜,从而对我督导严教,指点迷津。并亲授两段唱曲《白蛇传》《人面桃花》旨作夯实规范,牢固基础。时至今日,授业之情景历历在目,思念之情唯有以文释怀。</p> <p class="ql-block"> 我的祖父祖母与小楼爷爷都曾是哈尔滨市评剧团的演员,祖母与怹的老伴儿“磕头”,(梨园行兄弟姐妹拜把子的一种习惯方式)他们艺同道合、友情深厚、情同手足。据祖父对我谈起,小楼爷爷是天津宝坻人,其父是西路评剧创始人之一刘宝山,怹自幼随父学戏,聪明过人,8岁与父同台演出,逐渐展露头脚,显露才华。由于当时旧社会艺人搭班唱戏,奔走江湖,辗转各地,艰辛不易。1950年到达哈尔滨,期间怹曾与众多评剧老艺人合作,直至1953年哈尔滨市评剧团成立,时任哈市评剧团副团长,怹才停止流动艺术生涯,固落脚于此。</p> <p class="ql-block"> 在我的记忆里,小楼爷爷是一位和蔼可亲,文质彬彬,腹笥渊博的老人家。记得第一次由祖父祖母带领登门拜访,偶见门前一位体态消瘦,身材颀长,手拄文明拐棍,头顶礼帽,佩戴金丝眼镜,系白围巾,身披大衣的年迈长者,远观这位精神矍铄,气度非凡的老人,面朝我们款款而来。我忙上前礼貌的说了声:爷爷您好!怹笑容可掬,亲切地拉着我的手上下打量,那慈祥的面孔和那炯炯有神的双眸至今令我记忆犹新。怹的家中墙壁墨宝醒目,四处花草丛生,书文纸稿阁窗摆放,简约中不失大气,朴素中不失典雅。落座后经祖母介绍,便之来意,于是小楼爷爷对我询问了一些学戏的知识,然后让我把祖母教我的唱段一一展示,听后,怹频频颔首,甚喜。随后倾囊相授,分别把《白蛇传》中许仙“娘子把真情说一遍”唱段,《人面桃花》中崔护“三春杨柳黄莺畅”唱段予以口述试唱。其示范后代讲词义,以及唱腔的徐、疾、迟、缓,板头和吐字的规律。并要求其熟悉掌握。临近中午,怹挽留家中用膳,言谈举止间便对我讲述怹在旧社会经历的风霜雪雨以及唱戏时的酸甜苦辣,盼我务要在武功方便加强修炼,绝不可只文不武,重唱轻念,力求文武并重,方可称为全面。平时要多听多看,要日积月累,循序渐进。就这样怹边说边饮,酒酣耳热时趁兴还高歌一曲,怹洒脱畅快的性格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酒饭已毕,临行前,怹语重心长再一次对我叮咛嘱咐,忠告务要“认真演戏,老实做人,要练惊人戏,须下苦功夫”,方不愧祖上之门面。时过境迁,思之,怹老人家的话语时常萦绕耳旁,以至对我多年来从事表演艺术起到了重要的帮助作用。</p> <p class="ql-block"> 要说小楼爷爷的艺术辉煌就不得不提一出剧目《白蛇传》。这是一出评剧传统剧目,此剧更是作为哈尔滨市评剧团经典剧目中的经典。据祖父回忆,喜彩苓、刘小楼、李子巍三大主演,为排好此剧彻彻底底的下了一番大功夫,生活中同去松花江边租一艘渔船捕捉生活感觉,艺术中各自揣摩戏中人物训练技巧,可谓,同心戮力,共创经典。1956年哈尔滨市评剧团首次携《白蛇传》全体剧组人员远赴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进行慰问演出,这是评剧界第一个艺术单位第一次出国访问演出。时隔不久,1957年再次携此剧目出访,慰问越南民主共和国,两次先后的出国访问,无不彰显着哈尔滨市评剧团的权威实力水平,也无不体现着剧团强大的演员阵容以及他们精湛的舞台表演艺术。据祖父回忆,那时为了排好此剧,演员,乐队,舞美全梁上坝,从音乐、唱腔、锣鼓、服、道、化都进行了改革,量体裁衣,从新设计。但万变不离其宗,还是以传统为主,此剧演出后引起了巨大轰动,其反响强烈,震惊艺坛,此后业内外剧院团无不效仿。《白蛇传》的成功奠定了哈尔滨市评剧团的演剧学派及艺术风格,逢贴此剧,场场爆满,演出盛况煊赫,时有剧场内夹道中人满站立之景象。哈市评剧团有一位老师傅名叫李来宾,主管大衣、二衣、三衣,专为小楼爷爷穿服装,在一次演出“断桥”一折戏中,许仙头戴鸭尾巾,身穿素褶子,腰系丝绦,足蹬福字履。在这折戏中许仙因惧见到白蛇,青蛇担惊受怕,既无奈又后悔,从而在紧张的情绪下走出了很多技巧动作,比如:吊毛儿、抢背、跪搓等。李师傅为小楼爷爷穿好了服装,等表演完下台后,服装在身纹丝不动,整洁干净,褶皱全无。此举另李师傅钦佩不已,内行人等更是夸口盛赞,可见小楼爷爷功夫绝非一般。祖父说:“这与怹常年坚持练功是有很大关系的”。无论严寒酷暑怹都要到松花江边去喊嗓子,舞刀耍剑,一招一式,从无偷懒之意,练后,挥汗如雨,汗流浃背。回到单位或住所总是研究人物或唱腔加以并用。祖母回忆,那时剧团演员生活上很困难,有的家里子女众多,生活拮据,但无论谁去找怹总会有求必应、慷慨解囊,有一次,一位剧团的女演员实在苦日难熬,便登门相求,怹见她赧愧,心生悲悯,毫不犹豫地顺手摘下戒指,允其变卖,度过难关,以解危难之急。祖母每每提起此事都潸然泪下,口中称道:这是一个好人哪!</p> <p class="ql-block"> 小楼爷爷开宗立派,桃李满天下,为评剧事业的发展与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为培养评剧艺术人才鞠躬尽瘁,立下汗马功劳。小楼爷爷一生经历坎坷波折,然并未任其蹉跎,固自强不息,勤奋拼搏,以其鲜明的艺术特色独树一帜。怹强于唱念,重于做舞,以袍带、巾生为主。怹声音高亢,音色清醇,其“高而不愣,低而不沉”的嗓音条件形成了鲜明的特色特点。在多年的艺术实践中兼收并蓄,融会贯通,以小生的帅、稳、刚、柔、美为艺术标准,以“漂亮不流气”“帅美不傻气”为艺术准则,以“阳刚寓柔”“柔无女气”“美不过分”的艺术理念规范小生行当。怹主演的《白蛇传》《人面桃花》《唐伯虎点秋香》《小女婿》《小二黑结婚》《吕布与貂蝉》《潘金莲》《老共青团员》《张羽煮海》等剧目,均无脂粉气,其人物形象饱满,个性鲜明,饱餍观众,怹德艺俱佳,业内堪称典范。以其精湛的表演艺术及深厚的艺术造诣深受内外行一直推崇。</p> <p class="ql-block"> 我进到北京戏校的第二年曾与怹老人家相见,那时怹依旧神采奕奕,风度翩翩,相见之时热烈盈眶,怹对我嘘寒问暖,关怀备至。今想起此景,惆怅满怀。只可惜,只此一面,再无相见。叹!一代伶人扬长去,何人能承继衣钵!谨以此文深深怀念我的小楼爷爷!</p> <p class="ql-block">我非常喜欢小楼爷爷的一段话,特撷取摘抄以资共勉。</p><p class="ql-block">珍惜应珍惜,莫把青春空抛弃,年华逝水去不回,光阴价值连城壁。</p><p class="ql-block">学习勤学习,广读深思须强记,檐下滴水可穿石,铁杵磨针非容易。</p><p class="ql-block">努力再努力,艰难险阻何所惧,自古有志事竞成,奋发图强凭自立。</p><p class="ql-block">牢记切牢记,休贪眼前名和利,处世立身明直曲,巧言令色要警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