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揭开李秀成之死的重重迷雾

霓裳飞舞

<p class="ql-block">第十七章 曾国藩为何杀掉忠王李秀成</p><p class="ql-block">霓裳飞舞/文</p><p class="ql-block">太平天国运动是19世纪中叶中国最大的一场大规模反清运动。从1851年洪秀全发起号召,到1864年太平天国首都天京被攻陷,这场打了十四年的反清战争最终还是失败了。</p><p class="ql-block">在这场运动中,后期涌现出了许多杰出人物和将领,如陈玉成、李秀成、李开芳、石达开等,但这其中最具争议的莫过于“忠王”李秀成了。</p><p class="ql-block">后人评价其为“忠王不忠”,对他的死因以及他写下的供状也是众说纷纭。</p><p class="ql-block">直到1962年,曾国藩的曾孙拿出了当年李秀成的供状原稿,才让真相慢慢浮出水面。1962年的一天,一位头发花白的老者急匆匆走进了台北世界书局,他不来借书也不来买书,进门就直接说要见书局的负责人。见到书局的领导后老人很快拿出了一本旧书,并表明:“这就是当年李秀成被俘后,亲手写下的供词原稿。”</p><p class="ql-block">书局领导先是一惊,随即询问了老人的身份,原来他就是曾国藩的曾孙,中国台湾东海大学的校长曾约农先生。书局自然知道这份手稿的意义,立刻组织专家进行鉴定,很快就确定了这份手稿的确是李秀成亲笔所书。</p><p class="ql-block">这份供状原稿中究竟写了什么内容?而李秀成的死背后又有何内幕呢?</p><p class="ql-block">一、忠王诞生</p><p class="ql-block">1823年,李秀成出生于广西梧州市藤县大黎县新旺村,一个四口之家的贫困雇农家庭,一家人靠给地主做工维生。</p><p class="ql-block">家里穷,李秀成读不起书,幸运的是,舅父是村塾老师,他就借机跟随舅父读书。两年之后,因家中缺乏劳力,他不得不返家劳动,重复祖辈们当牛做马的生活。</p><p class="ql-block">李秀成心不甘,情不愿,但又无力改变眼前的困境。</p><p class="ql-block">舅父不忍心他荒废学业,想尽办法让他复学,最后想到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舅父保荐他去村塾当帮工,他既可以挣些钱补贴家用,还能在做工之余自学。</p><p class="ql-block">李秀成边帮工,边偷师学艺,教室的门边,窗台角经常见他偷听老师讲课的身影。他经常学习到深夜,他除了读“四书五经”,一有空,他总是拿着《三国演义》、《东周列传》专心研究。</p><p class="ql-block">好景不长,由于父亲去世,李秀成不得不再次离开村塾,回到地主家帮工,直到二十五岁的时候,他在一眼望到头的日子里,看到了一丝希望。</p><p class="ql-block">1848年,冯云山在李秀成家乡一带组织“拜上帝会”,拜上帝会是太平天国的创建者洪秀全和冯云山组织起来的一个特殊的基督教组织。洪秀全劝人敬拜上帝,劝人修善,说上帝可保百姓无灾无难,如果不敬拜上帝,就会蛇鼠伤人。</p><p class="ql-block">村里人一传十,十传百,大家都在传扬拜上帝的好处,李秀成一家也全参加了拜上帝会。</p><p class="ql-block">加入拜上帝会后,李秀成一家的生活确实有了好转,当家里缺衣少食、有困难的时候,拜上帝会让人送来吃的、穿的,帮他们解决困难。</p><p class="ql-block">拜上帝会雪中送炭,让李秀成看到了希望,立志要感恩和跟随。</p><p class="ql-block">太平军对前来投靠的人有一个规定,必须破釜沉舟,将自家的房屋烧毁才能加入,让士兵们断了后路,义无反顾地为太平军效力。</p><p class="ql-block">1851年8月,李秀成亲手点燃了自己的房子,火苗随风呼呼而起,站在熊熊大火前,李秀成的脸被映的通红。他鼓足了信心,看到了希望,心想:崭新的人生从这里启航!</p><p class="ql-block">他头也不回,笃定地加入了义军队伍。</p><p class="ql-block">从此,李秀成放下了锄头,拿起了刀枪,成了太平军的一名猛将。</p><p class="ql-block">1853年3月,太平军攻克了南京,并将南京改为天京。英勇善战的李秀成被天国丞相胡以晃看中,提任后四军统帅,李秀成成为太平天国第一批被提拔的人。</p><p class="ql-block">1853年7月,李秀成带兵驻守太平门外的新营,他让自己的士兵时刻做好了作战准备。</p><p class="ql-block">一天夜里,清军派出3000兵力,夜袭太平门时被太平军哨兵发现,报告李秀成。</p><p class="ql-block">李秀成高兴地说:“哈哈哈哈,敌人终于送上门来了。”李秀成果断指挥自己的队伍立即反击。他亲自挂帅,率领士兵从太平门正面迎战敌人,同时派出一支精锐小分队反袭清军,走小路包抄清军左翼,对清军实施两面夹击,轻松打败清军。</p><p class="ql-block">这一仗打得痛快,打得敌人落花流水。清军偷鸡不成蚀把米,一直被当成笑谈,李秀成的名气也因此也越来越大。</p><p class="ql-block">同年8月,李秀成升任四监军,驻守仪凤门外高桥。李秀成继续带兵,还负责巡查平民事务的工作,他特别注意安抚当地民众的情绪,为民众办实事,得到了当地百姓的拥护。</p><p class="ql-block">1856年,跟随秦日纲参加了破江北、江南大营的军事行动。1857年,李秀成因战功被封为合天候。1858年,在朝中无人,国中无将的危险情况下,洪秀全封陈玉成为前军主将,李秀成为后军主将。李秀成开始进入了太平天国的军事核心层。</p><p class="ql-block">由于李秀成足智多谋,英勇善战,成为太平天国后期主要作战将领。清军想尽办法争取策反的重点人物,他们想办法挑拨李秀成与天王的关系。</p><p class="ql-block">有一天,清军派人给李秀成送来一封劝降信,李秀成看过信,生气地把信撕碎了往地上一扔,指着送信人大骂:“李昭寿真是瞎了他的狗眼,太平天国的人都像他和薛之远一样是软骨头吗?我对太平天国、对天王忠贞不二,别说是给我个提督,就是给我个黄马褂,也打动不了我李秀成的心,想劝我李秀成投降,除非江河倒流,日月倒转!”</p><p class="ql-block">得知清军想收买贿赂李秀成,洪秀全下令把李秀成的母亲和妻子关押起来,不让李秀成回天京。</p><p class="ql-block">李秀成被困于浦口,心里虽然不痛快,但为了天国,他舍小家,为大家,坚持与清军殊死搏斗。</p><p class="ql-block">洪秀全被李秀成的忠诚勇猛感动,亲自题写了“万古忠义”四个大字送给李秀成,一代忠王由此产生。</p><p class="ql-block">二 、天京沦陷成为阶下囚</p><p class="ql-block">因杨秀清称天父事件而引发天京事变后,太平天国人心离散,问题重重。李秀成非常着急,他向天王递上了奏章,提出了解决朝内乱象的办法,包括奏请天王择才而用,制定安民计划,严格要求朝内官员,严肃纪律,为百姓减轻赋税等等。</p><p class="ql-block">谁知因此惹怒了天王,李秀成被洪秀全革了职。朝臣们都认为李秀成说的有道理,为李秀成求情,求洪秀全网开一面,迫于压力,洪秀全同意将李秀成官复原职。</p><p class="ql-block">同治三年(1864年)正月十七,太平天国都城天京被曾国荃率领的湘军吉字营合围。为一举攻陷天京城,在此后的一个月里疯狂挖掘了几十处地道,想以此延伸到城墙底下,用炸药一举轰开攻城缺口,但李秀成指挥天京城守兵,一连破掉了湘军的几十处地道。</p><p class="ql-block">在湘军的围剿下,太平天国的天京已经变成一座孤城。百姓们大都外出寻食,城内人心浮动,湘军派出的“特务”在城内四处活动,威胁、利诱、造谣、哄骗,使尽各种手段。</p><p class="ql-block">五月二十一日,湘军以猛烈炮火作掩护,终于将一条地道挖掘到太平门底下。</p><p class="ql-block">7月19日,湘军引爆了这条地道里的巨量炸药,轰塌太平门城垣20余丈,吉字营敢死队蜂拥而入,太平军“舍命抗拒”,与敌鏖战3个小时,终因寡不敌众,湘军破城。接着,神策门、聚宝门、水西门、汉西门均被攻破,天京城最终陷落。</p><p class="ql-block">就在天京将要陷落之际,李秀成曾和“干王”洪仁玕等人商量,提出建议,请天王洪秀全“让城别走”。</p><p class="ql-block">但洪秀全对于固守天京之外的任何建议都不予采纳,反而因李秀成的一再上奏甚至以死相谏而大发雷霆,下旨严责的同时,更痛斥其“忠而变奸”。</p><p class="ql-block">他说:“政事不用尔理,尔欲出外去,欲在京,任由于尔。朕铁桶江山,尔不扶,有人扶。尔说无兵,朕之天兵多过于水,何惧曾妖者乎!尔怕死,便是会死。”</p><p class="ql-block">到了这一步,君臣矛盾已激化至无法调和的地步,洪秀全依然固执地执行其死守天京的消极防御策略,并不断催促、调动外围太平军赴京勤王。</p><p class="ql-block">大家对洪秀全非常失望,只有李秀成还愚忠洪秀全,不折不扣、无条件地相信洪秀全。没有办法,李秀成只能率残军六七千人把守孤城,孤军作战。</p><p class="ql-block">天京城被湘军合围,没有粮食供给,很多人都饿死。洪秀全一病不起,李秀成一直守在洪秀成的病床前,直到1864年6月1日(农历4月二十七日),51岁的洪秀全在自己的天王府去世。洪秀全去世后,他的儿子洪天贵褔继位。</p><p class="ql-block">当时城内形势十分紧急,李秀成告别了老母,决定携幼王突围,由于幼天王仓皇而逃,没有骑马,李秀成便将跟随自己多年的战马让给幼王骑,自己骑了一匹劣马。</p><p class="ql-block">在突围的时候,百姓认出他是忠王,劝他剃头换装逃命,李秀成说:“我为大臣,国破主亡,若不能出,犹死而已,若有命出险,难于见我官军。”</p><p class="ql-block">李秀成没有听劝,最后,李秀成被曾国荃捕获,当了清军的战俘。</p><p class="ql-block">捉拿到李秀成的清军将其带到了湘军将领曾国荃的面前,此人是曾国藩的弟弟,他们的另一个兄弟曾国华在三河镇大战中就是被太平军所杀,曾国藩当时急得要投水自尽,他对李秀成早已恨之入骨。</p><p class="ql-block">见到被俘的李秀成时,曾国荃甚为愤怒凶残,他先是“置刀锥于前,欲细割之”,后又“叱勇割其臂股”,而李秀成在如此酷刑下“殊不动”,恼羞成怒的曾国荃于是亲自动手,“短衣握锥,独身走出,遍刺以锥,血流如注”,几乎要对李秀成进行凌迟了。</p><p class="ql-block">这时候曾国荃手下的幕僚,见李秀成身份不一般,建议不能直接杀死,于是他们便将其押送到了曾国藩的面前。</p> <p class="ql-block">三、写下供状求生机</p><p class="ql-block">7月28日,曾国藩亲自提审了李秀成。</p><p class="ql-block">此时的李秀成已不再是驰骋疆场的英雄,而是脚手戴着重镣,头发凌乱,身穿黑色囚服,被关捕在木笼子中的阶下囚。</p><p class="ql-block">让曾国藩颇感意外的是,李秀成真人生得眉清目秀,“外表看来文弱白净如同妇人”。让人难以想象他便是统领千军万马的将领。</p><p class="ql-block">李秀成从7月23日被俘,到8月7日被杀,前后仅仅是16天时间。</p><p class="ql-block">“把囚犯带上来!”</p><p class="ql-block">随着一声悠长的声音,李秀成被押解上来了。</p><p class="ql-block">曾国藩以平静的心态说:“李秀成,本督问你几件事,你要如实回答!”</p><p class="ql-block">曾国藩说话虽然严厉,但语气缓和,李秀成感觉不到压力。心想,他既然以礼相待,我也以礼相待,于是答道:“可以。</p><p class="ql-block">“李秀成,洪秀全已死,天国已灭,你还忠于谁呢?你打算愚忠洪仁玕吗?”</p><p class="ql-block">曾国藩的温和态度,委婉的语言让李秀成低下了头。</p><p class="ql-block">曾国藩看出了他的心思,更加和蔼地说:“李秀成,本督既恨你作恶多端,又爱你是个人才,本督一向爱才重才,倘若本督向朝廷申报,饶你不死,你肯归顺朝廷吗?”</p><p class="ql-block">在一旁的曾国荃一听这话大出意外,他着急地对曾国藩说:“大哥,李秀成杀了我湘军成千上万弟兄,不能饶了他,杀了干脆!”</p><p class="ql-block">“九弟。”曾国藩微笑着对弟弟说,“人才难得呀!洪秀全前前后后分了二千多个王,我看真正能打仗的,前期只有一个石达开,后期只有他李秀成了。”</p><p class="ql-block">李秀成说:“曾大人,我有一事相求,不知能否答应?”</p><p class="ql-block">曾国藩对李秀成是英雄相惜,说道:“请讲。”</p><p class="ql-block">“古人云,士可杀不可辱,与其苦活,不如早死,给我来个痛快吧!”李秀全说。</p><p class="ql-block">曾国藩说:“你把伪太平天国的兴衰写一写吧!也给后人有个评判。”</p><p class="ql-block">曾国藩想要一份太平天国核心人物的供词,一是为了宣扬自己的功绩,二是借李秀成的威望肃清太平军残余势力。而李秀成无论是身份还是此时的表现都十分符合他的要求。</p><p class="ql-block">于是曾国藩便对李秀成好言相劝,告诉他只要肯归顺,并写下太平天国的情况和相关的信息,便可以让他活下去。</p><p class="ql-block">面对曾国藩的劝降,李秀成毫不犹豫就答应了。他不仅对曾国藩兄弟大肆恭维,还向其表示只要自己能活下去,马上就可以写信给其他的太平军部将,让他们都来归降朝廷。</p><p class="ql-block">很快,李秀成不顾浑身的伤痛,在牢里开始以每天七千字左右的速度写供词,过了八天以后,他交给了曾国藩一份洋洋洒洒,将近六万字的供词,后命名为《李秀成自述》。但是李秀成没想到,自己积极写出的供词也成了他的催命状。</p><p class="ql-block">曾国藩在看完李秀成的供状后,并没有直接传给朝廷,而是开始了修改。就在李秀成被俘第十五天的时候,朝廷已经下令要把李秀成带回京城,曾国藩却提前把他就地处死了。</p><p class="ql-block">事后李鸿章写信给曾国藩,表示自己在看完《李秀成自述》后,十分感动,夸赞李秀成是“英雄人物”。</p><p class="ql-block">但是李鸿章看到的这份供词,则是曾国藩在整理删减之后上交朝廷的,而原本李秀成写下的则是交给了儿子曾纪泽收藏,并且密不示人。原本将近六万字的供词到朝廷手中只剩下了两万七千多字。同时曾国藩还将整理好的供词刊印出来,给当时的众多官员阅读,并一直流传到今天。</p><p class="ql-block">曾国藩为什么会删改掉这么多内容?被删掉的三万多字到底说了些什么呢?直到将近一百年后,也就是本文开头所述的,1962年,曾国藩的曾孙曾约农先生将《李秀成自述》上交后,这个秘密才逐渐被解开。</p><p class="ql-block">四、缺失的供状</p><p class="ql-block">李秀成在写这份供词时,并不是漫无目的地写。他深知曾国藩想要什么,所以在回顾了自己的上半生后也详细说明了太平天国十几年来的兴衰得失。自述供状从天王洪秀全出生写起,创办拜上帝会,金田起义,一路打到永安、长沙、南昌,最后打下金陵,建都立国;而后写了自己的身世,如何参加太平军以及这些年来的战绩;再写了六次解天京之围的经过和经营苏州、常州的政绩;最后写了太平天国最后几年国势颓败及其原因等。</p><p class="ql-block">作为太平天国的首要将领,李秀成对太平军内部了解得很透彻,所以在供词中也说出了许多外人所不知道的事情。其中,他着重表达了自己对干王洪仁玕的不满。</p><p class="ql-block">李秀成觉得洪仁玕无论是能力还是功劳,都无法和自己比肩,他根本配不上首辅大臣的位子。李秀成在供词中说:</p><p class="ql-block">“洪仁玕到天京还未满半月,就被封为军师,赐号为干王。降诏天下,要人悉归其制,封过后未见一谋。”</p><p class="ql-block">他直言洪仁玕不过是靠和洪秀全的关系上位,自身毫无本事。在李秀成眼中,他自己才属于卫国功臣的级别,洪仁玕并无资格,相反还会牵制诸王。</p><p class="ql-block">如果只是写了这些内容的话,曾国藩完全没必要删改那么多。据曾国藩的忠王自述《批记》中所说,他将:</p><p class="ql-block">“其别字改之,其谀颂楚军者删之,闲言重复者删之,……言招降事宜有十要,言洪逆败亡有十误,亦均删之。”</p><p class="ql-block">而曾国藩到底删除了多少字,有说两三万字的,有说五六万字的。一直争议不断。不过根据曾约农先生提供的原稿和通行稿的对比,其删改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p><p class="ql-block">第一,李秀成对太平军的夸赞之言。虽然李秀成表示出投降的意愿了,但是他说到底还是太平天国的领袖,对自己一手带出来的太平军还是感到骄傲的。</p><p class="ql-block">他在供词中先是对太平军的军纪和实力进行了一番夸赞,紧接着则是对太平军和洪秀全等人在广西一带如何得民心的事情做了说明。这些内容在政治上对朝廷声望容易造成负面影响,自然得删去。</p><p class="ql-block">第二,曾国藩自己与李秀成交流的过程。李秀成将他劝降时许下的好处都罗列出来。虽然他自己知道所有的条件都是假意,但是万一传到朝廷的耳朵里,难免会落人话柄。</p><p class="ql-block">第三,李秀成对李鸿章组建的淮军的贬低。李秀成认为李鸿章的淮军战力不足,军纪涣散,远远不如曾国藩的湘军。如果不是洋枪队阻挠,他们早就攻破淮军,打进上海了。</p><p class="ql-block">虽然李秀成在贬低淮军的时候夸赞了湘军,但是曾、李二人组建军队都是为了朝廷,两军荣辱与共,此时的曾国藩自然不能任由他贬低友军,只得删去这部分内容。</p><p class="ql-block">第四,李秀成对天京城内的情况的描述。曾国藩在战斗过程中一直对外宣扬天京城内兵强马壮,自己的湘军战斗异常艰难,战线拉了很久很久。</p><p class="ql-block">湘军攻陷天京时,曾国藩在报捷折中说,城破前太平军有十多万人,全部杀毙,秦淮长河尸首如麻。</p><p class="ql-block">而李秀成在供述中却说,天京城内兵马极少,且留守的多是老弱病残之兵,战斗能力非常弱。城中军民不过三万来人,太平军兄弟只有一万余人,而大部分已病饿倒下,能守城者,只有三四千而已。</p><p class="ql-block">他这么写既是对湘军的侮辱,也会让曾国藩落一个夸大战功的坏名声,所以必然要删除。</p><p class="ql-block">第五,李秀成还在供词中说出了洪秀全的真正死因。据他所说,洪秀全是病死,但是曾国藩却说洪秀全是被湘军逼迫,服毒自尽。</p><p class="ql-block">至于洪秀全的真实死因,自述中清楚地表明:“此时此刻大概是三月末,四月初之候,斯时我在东门城内,天王斯时已病甚重,四月二十一日故。”也就是说,洪秀全自然病死了。</p><p class="ql-block">而曾国藩之前向清廷报了案,供词中写道:</p><p class="ql-block">“洪秀全在世时,因年事已高,4月27日因官军急攻,服毒身死,秘不发丧。与城中群贼、城外官兵相比,宣传已是家常便饭,十余日才宣布。”</p><p class="ql-block">大多数历史学家也因此得出结论,洪秀全死于服毒自杀。</p><p class="ql-block">曾国藩捏造洪秀全真实死因,是出于对清廷面子的考虑。若洪秀全正常病逝,也算寿终正寝,这样的结局既不足以震慑世人,也无法体现湘军的实力。反之,如果洪秀全被湘军的攻势吓倒而死,则可显示曾国藩治理下的湘军是何等威严而有实力。</p><p class="ql-block">第六,是李秀成被俘一事,彼时的李秀成只身一人逃难到了天京城东南的荒山上,但是因为随身带有许多珍珠宝物,导致被砍柴的村民认出,后来因村民之间分配珠宝时发生了争执,李秀成就掩藏不住了,最终才被两个奸民捉获,解送到了清营。</p><p class="ql-block">可曾国藩则是用朱笔把“是以被两个奸民”七字勾去,并将“获拿”两字倒调,最终改为了“遂被曾帅官兵拿获”。可见,是为了突出曾国藩对太平军追杀力度,为自己谋求功劳。</p><p class="ql-block">第七,是李秀成保卫幼天王从缺口冲出天京的时间问题。对此,李秀成的原话是:“是日将夜,寻思无计……不得已,初更之后,舍死领头冲锋,由九帅放倒城墙而出,君臣舍命冲出关来。”</p><p class="ql-block">而曾国藩则是将“初”字改为“四”字,也就是把“初更”改为了“四更”。初更指的是傍晚19时至20时之间,也就是天刚黑,清军就让太平军冲出,按理来说,曾氏兄弟就是要受处分的。而改到四更,即是第二天的一时,如此一来就减轻了主要带兵大员的责任。</p><p class="ql-block">第八,自述中说:“天京城里有圣库一座,系天王的私藏,另王长兄次兄各有宝库一座,传说里面有稀世珍宝,但我从未见过。”李秀成的这一段供述等于是揭了曾氏兄弟的老底。</p><p class="ql-block">攻陷天京后,曾国藩在奏报中说,天京城根本没有什么圣库财宝,实际上天京城的财物都被吉字营官兵洗劫一空了,这是要命的一环。</p><p class="ql-block">再据罗尔纲等学者的研究表明,曾国藩对李秀成自述除了进行了大量的删改之外,还对七十四页以后的内容进行了撕毁,因全书无结尾。其原因是李秀成在这部分内容中劝说曾国藩拥兵自立,并取清朝而代之,故而被曾国藩撕毁焚烧。</p><p class="ql-block">五、李秀成之死谜团</p><p class="ql-block">据罗尔纲先生考证,曾国藩是在没有得到朝廷指示的情况下,擅自处决李秀成的。</p><p class="ql-block">而且,曾国藩是在第一次审讯李秀成后,就定下了“就地处决”的决心。</p><p class="ql-block">在曾国藩第一次审讯李秀成后,曾国藩在给儿子曾纪泽的信中写道:“伪忠王曾亲讯一次,拟即就地正法”。</p><p class="ql-block">李秀成已经答应了投降,而且又写出供状。那么曾国藩又为什么一定要着急处死李秀成呢?</p><p class="ql-block">经过太平天国专史研究的学者研究和猜测,可能有三种原因。</p><p class="ql-block">第一,就是怕李秀成东山再起。虽然此时太平天国已经被击溃,但是终究还是有一些残余势力在外面。而且李秀成本人的才能也确实很高,万一自己没有杀他,来日图谋,召集旧部再度造反,岂不是放虎归山。</p><p class="ql-block">这本是《三国演义》中的姜维伪降曾氏后东山再起的典故,《三国演义》在当时是所有军中将领熟读的一本书,所以曾国藩自然是怕李秀成效仿姜维,才杀了他。</p><p class="ql-block">第二,就是为了遮掩当时湘军在攻破天京城后的暴行。传说天京众王府储存着大量金银财宝,而这些财宝在湘军攻进来后就被他们瓜分了。湘军攻破天京后,曾大肆烧杀劫掠,曾国荃在进城后也确实抢占了许多财富,以致于后来上缴的只是很小一笔。为防止李秀成进京后将这件事透露,只能将他先行处刑。</p><p class="ql-block">第三个说法最有可信度,就是李秀成在两人密谈的时候劝说曾国藩造反称帝。</p><p class="ql-block">1977年,曾国藩的曾外孙女俞大缜教授说,1946年秋,她去南京探望她的母亲,也就是曾国藩的孙女曾广珊。</p><p class="ql-block">有一天,曾广珊和孩子们在卧室内聊天,从她的出生地清朝两江总督衙门,谈到天王府,后来又谈到了李秀成。俞教授说母亲曾亲口对她说:“李秀成劝文正公当皇帝,文正公不敢。”</p><p class="ql-block">俞教授说自己的母亲是非常虔诚的基督教徒,所以绝对不会说谎。由此可见李秀成大概率真的劝说过曾国藩称帝。</p><p class="ql-block">曾国藩手握重兵,他就不想造反吗?李秀成这个建议提出来,曾国藩部分将领都心动了。有的人说“王侯无种,帝王有真”,有的人说“用霹雳手段,显菩萨心肠”。连自家人曾国荃都极力劝曾国藩造反,眼看局面控制不住了,曾国藩马上停止了审讯,直接杀掉了李秀成。</p><p class="ql-block">著名史学家罗尔纲先生也在他的作品《太平天国全史》中说过,曾国藩本无心称帝,他怕李秀成被解送京师后,会说出这种话,对自己极为不利,会株连九族,于是索性杀了免除后患。</p><p class="ql-block">曾国藩在当时的朝廷可以说是举足轻重的人物,不仅官居高位,而且大权在握。在朝廷里混迹了一生,他深知官场的险恶。</p><p class="ql-block">还有一种说法,即便李秀成的口供不会给曾国藩带来任何麻烦,曾国藩也会迅速将他处死。因为亲眼所见的一幕,让曾国藩意识到,只要李秀成还活着,他就是一头猛虎,而自己未必真能驯服他。</p><p class="ql-block">曾国藩看到了哪一幕呢?曾国藩审讯李秀成时,赵烈文提审太平天国松王陈德风刚好经过,当松王看到忠王时,竟然当着曾国藩的面,长跪不起,口念“忠王殿下——”李秀成的这种威望,让曾国藩不寒而栗,不能不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