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 乐 故 事 —— 一张照片引来的故事

许建平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那是雨后的一个晴天,笔者如约来到了苏振强老师居住的小区,采写苏老师和他爱人莫遗荣老师教书育人的故事。令笔者始料不及的是,见面的话题竟然是从笔者的父亲(许同和)讲起。苏老师动情的告诉笔者,她一生中有几段值得回忆的时光,其中一段就是参加平乐县总工会、工交职工业余文艺宣传队的岁月,那时候令尊许同和就是我们的领队,令尊对宣传队队员的尊重、关心、鼓励让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关于父亲参加过宣传队的故事,笔者零星听家父和其他人讲述过,也曾经见过父亲与宣传队人员的一张合影,但最终还是不见踪影。这次与苏老师见面,她拿出了一本影集,笔者打开影集,这张让笔者心心念念的照片竟然就出现在了眼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照片人物:前排左起苏振强、刘丽君、凌玉珠、肖梅芬;二排左起叶燕尧,、许同和(领队)、刁令山(领导)、吴秉珍(工会干部)、蔡森;三排左起何庆章、李志德、谢惠文、马文军、何玉娟、朱端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张照片拍摄于1965年12月13日,照片上的人物是当年县总工会的领导和部分工会工交职工业余文艺宣传队的演员。苏老师激动地指着照片上的人物,满怀深情地给笔者回忆起难忘的岁月,听着苏老师的讲述,笔者萌生了采写县总工会自成立以来,组织业余文艺宣传队历史的想法。采访结束,笔者先后又专门找到县总工会、老艺人了解情况,追本溯源,如愿以偿,得此文与大家共享。</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五十年代老艺人苏永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平乐县总工会成立于1951年春,时任总工会主席为秦仲文,内设组织、宣传、财务、青工、妇女、劳动福利共六个部门。总工会成立之初就把活跃群众文艺活动列入重点,专门修建了工人俱乐部,供大家业余时间吹拉弹唱,为音乐爱好者传授技艺。最初参加文艺活动的是县城里一些老艺人,前有三十年代就活跃在演艺圈的老艺人苏永华、何鸿基等人,后有建国前后崭露头角的后起之秀戴海平等人。其中苏永华、何鸿基不仅是吹拉弹奏全面发展的老艺人,尤以弹琵琶、拉二胡、拉小提琴引人注目,且都能自己动手制作乐器。那时候平乐镇是平乐专区所在地,每周在工会举办一次舞会,老艺人负责乐器伴奏,有时候也会召集一些彩调、桂剧票友排练小节目,到地区所在地或街头巷尾演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五十年代老艺人何鸿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老艺人们聚在一起切磋技艺,辅导新人,吸引了许多年轻人前来拜师学艺,培养了不少拨尖人才,许多人日后成为了活跃在文艺舞台上的重量级人物。其中就有原广西彩调团副团长戴海平,戴海平自幼酷爱音乐,解放前接触到乐器,平乐解放后,参加工作成为牛奶场的一名职工,总工会成立后,他如鱼得水,业余时间基本上跟老艺人泡在一起,虚心请教、刻苦学习,很快就脱颖而出。1955年,戴海平考入广西省文艺干校彩调训练班学习,1956年11月广西彩调团挂牌成立,戴海平成为首批剧团成员,专事音乐谱曲,从此一发而不可收,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音乐剧。由他谱曲的代表作儿童彩调剧《三朵小红花》,1965年被陶铸指名到北京参加汇演,不仅受到好评,剧组人员还受到了毛主席、周恩来、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戴海平生前曾表示,自己之所以有后来的音乐成绩,与平乐总工会的音乐环境熏陶,老艺术家们的指点是密不可分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从平乐工会走出的原广西彩调团副团长戴海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笔者父亲生前也说过,1957年,他跟苏伯母、全坤碧(罗运普儿媳等)在上关街从事街道工作期间,总工会就在大码头旁边,工会主席是陈广金。那时候他不仅不懂音乐,连乐器都没见过,有意无意就到工会看老艺人吹拉弹奏。看着听着就心动,就手痒,老艺人看出了他的心思,就教他从基础知识学起,父亲说刚开始什么都想学,笛子、二胡、小提琴、手风琴都学过,学得多忘得快,最后还是老艺人告诉他,要想学到真功夫,就要一门心思学一种乐器,这样才能学得好学得深。父亲说他最后选择了学拉手风琴,结果在老艺人的精心指导下,还就拉上了瘾,拉上了舞台伴奏。著名文化学者、作家彭石生(笔名彭匈)也曾在文章中追述到,学生时代不仅对总工会老艺人的乐器演奏叹为观止,还师从苏永华学习拉二胡,获赠过老艺人苏永华亲手制作的一把精美的二胡,凭借着这把二胡,一直拉进了广西师大文艺宣传队的大舞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54年,广西音乐界举行发掘老艺人传统民乐演奏精英比赛活动,平乐县总工会派出苏永华、何鸿基等人参赛,这是平乐县总工会首次以组队的形式登上比赛舞台。老艺人苏永华以琵琶弹奏《阳春白雪》、二胡独奏“空山鸟语”在南宁民间乐器会演获奖。获奖后,苏永华受邀到南宁现场录制演奏曲目送北京参加会演,后因种种人为因素而未能如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57年至60年代初,众所周知的原因,县总工会业余文艺活动基本停滞,1964年,国民经济开始复苏,全国文艺工作者围绕经济建设为中心,开始活跃在基层一线,平乐组建了“乌兰牧奇”专业文艺宣传队,排练节目上山下乡为群众演出。同年5月,平乐县总工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召开,选举聂承烈为主席、刁令山为副主席,时任县长包振仕作了《形势报告》。会议结束,总工会领导为了配合中心工作,决定从平乐镇厂矿、企业、学校抽调演员,成立“平乐县工交职工业余文艺宣传队”,由副主席刁令山负责领导,抽调县食品公司秘书许同和(兼职)任领队,负责具体工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南下干部、时任县总工会副主席刁令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经过一段时间的挑选,一支由许同和、何庆章、李志德、谢惠文、蔡森、何友良、苏振强(苏永华女儿)、陆小群、刘丽君、凌玉珠、肖梅芬、叶燕尧、何玉娟、朱端秀、马文军,六男九女共十五人的业余职工文艺宣传队就此成立。十五人中,主要来自粮所、医药、农械厂、纺织厂、小学等基层单位工会。有音乐世家后人首席二胡手何庆章、琵琶手(兼报幕、演员)苏振强;有擅长手风琴的许同和、陆小群,擅长二胡的李志德、谢惠文,有擅长扬琴的何友良等人。所有女队员都能歌善舞,男队员除了乐器之外,还能创作剧本、导演、同时参加演出,可谓麻雀虽小,肝胆齐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宣传队领队许同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宣传队成立之初,主要复制排演已有节目,由叶燕尧、凌玉珠表演的渔鼓《修炉》,反映了工人阶级发挥主人翁精神,抢修锅炉的故事,获得普遍赞誉。由男队员参演的小合唱《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由许同和手风琴伴奏,几位男演员动作刚健、声音铿锵有力,极富感染力。由许同和等4位男演员演出的表演剧《四老汉学毛选》,四位男演员头裹白毛巾、身穿黑衣裤、一手拿长烟斗一手拿毛选,演得活灵活现,引发阵阵笑声。由刘丽君、陆小群等九位女演员表演的舞蹈《女社员》,反映徐杨棉花大丰收,女社员坐在装满棉花的马车上欢快的表情,表演者发挥得淋漓尽致。《逛新城》(表演唱)男女演员表演自然逼真、诙谐幽默,令人开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县总工会宣传队三朝元老何庆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当年参加工交职工业余文艺宣传队的老队员回忆说,当时排练节目条件是非常艰苦的,每个队员都有自己的工作,排演节目都是利用晚上和礼拜天休息时间进行,乐器是自带的,有的服装道具还得自己准备。条件尽管艰苦,但大家都毫无怨言,在领队的带领下,十五个人就像十五个兄弟姐妹,大家互相关心、互相鼓励,坚守宣传阵地,把最美的一面奉献给观众。对此老队员苏振强回忆说,领队自此至终都是队伍的灵魂人物,他给与大家的关心更多的是精神上的鼓励。他善于通过队员的一言一行发现队员的情绪,总是善用幽默的话语,给人带来快乐,让人在笑声中自省,在自省中奋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县总工会供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复制节目上演后,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在领导的启发下,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家聚在一起商量,我们都来自工作一线,接触到广大职工中的好人好事无数,能不能发挥大家的优势,挖掘典型事例,编成节目上演。然后就有了自编自导自演的节目问世,如通过渔鼓这种喜闻乐见的表演方式,反映医药公司职工送药下乡的好人好事的《送药》;反映粮所服务员提高服务质量的真人真事,为服务业增强服务意识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的小话剧《转变》;着重介绍了平乐的沙田柚、柿饼等农副土特产产品的表演唱《广西是个好地方》;反映农资部门主动在农忙时节,急农民之所急送货下乡,受到农民欢迎场面的表演唱《送货下乡》节目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县总工会供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所有节目凑齐,刚好是一台戏的阵容,宣传队由总工会派遣,分别深入部队、厂矿、乡镇进行慰问演出,所到之处都受到观众的热情欢迎。每演一场,观众们都报以热烈的掌声,一些单位观众早早的就来到演出地点等候,演出结束也不愿离去,有的表演艺术爱好者还缠着乐器手和演员,要求现场学艺。一些基层工会,甚至挑选本单位的文艺骨干,利用晚上和礼拜天的时间,送到总工会接受培训,为活跃职工群众的文艺生活培养人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县总工会供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65年年底,桂林专区举办第二届职工业余文艺会演,平乐县总工会派出工交职工业余文艺宣传队参加会演。宣传队经过仔细分析研究,决定拿出4个自创节目参加会演,结果除一个节目以外,其余3个节目全都获得了名次,演出的效果甚至被人怀疑是专业剧团所为。会演结束后,大家互相在各自的小本本上签名留念,写上一些互相勉励的话,依依不舍回到了各自的单位。平乐县总工会工交职工业余文艺宣传队,从此划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苏振强与黄婉秋合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66年,文化大革命运动开始,群众性文艺活动转化成派性互相攻击的阵地,总工会领导先后被迫退出政治舞台。1973年10月,平乐县总工会第七届会员代表大会召开,选举张春为主席、张全生、李桂荣、陈玉珍为副主席。时值全国兴起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运动,为了配合中心工作,平乐县总工会于1974年成立职工业余文艺宣传队,由县委组织部部长劳土生亲自领导,总工会主席张春(南下干部)、工会女工部负责人唐顺平负责具体工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时任总工会宣传队领队之一唐顺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乐队由潘少强、曾海平、谭石生、陈六八、何桂全、何庆章、温振海、赖文明、侯志超、卢文珍、马国炎、覃锦超、张华荣、黄文晃、张上芝等人组成。女演员由金少华、吴乃明、汤烨、庄淑平、陈嘉林、桂梅秀、唐玉平、张凤平、李白珍、潘雨梅、侯爱群、朱端秀等人组成。男演员由王威、何敏章、张水旺、王国林、黄克荣、林勇平、陈驱、黄荣兵、车伯行、许长六、李洁峰、李国龙等人组成。其阵容前所未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县总工会供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宣传队演出的节目内容和形式丰富多样,有彩调、桂剧、曲艺、表演唱、歌舞、乐器合奏、独奏等,演出节目更是精彩纷呈。最为经典的是反映时代主题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的两台歌舞剧,一台是由曾海平作曲、王威主演的《山沟飞出金凤凰》,该剧以时下大冲纸厂为题材,反映企业在工业学大庆热潮中克服困难,创造条件大干快上的真实故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县总工会供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另一台戏是由何庆章作曲、何敏章主演的,反映平乐瑶族儿女在农业学大寨中,劈山开岭造梯田的劳动热情的《锣鼓地》。由于剧中采用了瑶族儿女传统的击鼓助威,伴随劳动号子响彻山谷的方式表演,极富感染力和号召力而引起共鸣。两部戏一经推出,引来了广泛关注,应县委要求,分别到各乡镇农村、国营工矿企业巡回演出,极大的调动了工农业战线上,广大劳动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两部大戏曾被推送参加1976年自治区庆祝国庆晚会上演节目,后因伟大领袖毛主席不幸去世,全国人民沉浸在缅怀毛主席丰功伟绩的悲痛中,根据中央统一布署暂停其它活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第十二届县总工会会员代表大会上余杨忠当选为工会主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此后,随着形势的不断变化,国内中心工作的转移,工会工作面临新的挑战,职工业余文艺工作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上世纪末,在1999年召开的县总工会第十二届会员代表大会上,余杨中出任县总工会主席一职,为了活跃群众文艺生活,用健康向上的舞台节目占领文艺阵地,成立了“平乐县工会职工业余艺术团”,艺术团由余杨中主席负责领导,刘翠风(副主席)、文桂珠、陆文祯、邝鸿清等人负责具体事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县总工会供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艺术团成立以来,先后有何庆章、苏鹏、张朝军、桂梅秀、陆艳、陈虹燕、雷灵枝、陆明英、黄发秀、黄英、黄香秀、任琳琳、覃格、江菲等人加盟。表演方式主要以歌舞、彩调、小演唱、渔鼓、快板、小品为主,表现内容围绕中心工作自编自导自演,宣传计划生育,宣传平乐风光,赞美和谐社会、和谐街道、和谐家庭等等。艺术团带着这些节目先后连续几年登上了平乐县春节联欢晚会,被县人大、政协等各种大型会议,指定为专场演出节目,深入厂矿企业、农村,所到之处无不受到欢迎和好评。时任中共平乐县县委书记黄书明,对此予以了高度的评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县总工会供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往事如烟,回顾平乐县总工会业余文艺宣传队的历史,那如歌的岁月,总有一种情怀让人温暖,总有一些平凡而动人的故事萦绕心头,挥之不去……</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