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关于“李”的字源,主要有两种观点。</p><p class="ql-block">其一,在发现的甲骨文有下图中的字样,应为甲骨文的李字,其结构是上木下子,表示树木所结的果实之意。</p><p class="ql-block">其二,认为最早的李,当推战国印里的古金文,是上木下子结构。但在战国时代陈簠的李却是左子右木,不是今天的形体;文字学家商承祚说这是桑梓的梓字的古文,可梓直至秦篆才出现,故也无确证。</p><p class="ql-block">之后秦时的小篆文字演变,再到汉隶中的李将篆文字形中的上半部分叉形的木的写成现在的木字形,将篆文字形中下半部分的子的圆形给去掉,写成现在的子字形。</p> <p class="ql-block">“李”是从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草书-隶书到楷书。</p><p class="ql-block">甲骨文主要指中国商朝晚期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上契刻的文字,是现存中国王朝时期最古老的一种成熟文字,最早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殷墟,于2017年入选《世界记忆名录》。甲骨文上承原始刻绘符号,下启青铜铭文,是汉字发展的关键形态。</p> <p class="ql-block">“李”字一般作为姓氏,有关李姓的源流和得姓始祖, 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种:</p><p class="ql-block">1、出自嬴姓,为颛顼帝高阳氏之后裔。尧时,皋陶曾担任大理(掌管刑狱的官)的职务,其子伯益被赐为嬴姓,后子孙历三代世袭大理的职务,其子孙按照当时的习惯,以官为氏,称理氏。理氏改为李氏的说法有两种。一种说法是:商纣时,皋陶后裔理徵,在朝为官,因直谏得罪了商纣王,而被处死,其妻契和氏带着儿子利贞逃难时,因食李子充饥,才得以活命,故不敢称理,便改姓李氏。另一种说法是:据《姓氏考略》记载,周之前未见有李氏,自从有老子姓李,名耳,为利贞的后裔,因祖上世代为理官,理、李两字古音相通,便也以李为氏。显然,李氏是始于李耳称姓的。</p><p class="ql-block">2、出自他族改姓。三国时,诸葛亮平哀牢夷后,赐当地少数民族赵、张、杨、李等姓。鲜卑氏有复姓叱李氏,汉化后,改为汉字单姓李氏。是为洛阳李氏。</p><p class="ql-block">3、出自他姓改李氏。据有关资料所载,唐开国元勋有诸将徐(徐氏、安氏、杜氏、郭氏、麻氏、鲜于氏等16氏,因立功从唐国姓,赐予李氏。</p><p class="ql-block">4、春秋时赵国将领武安君的的代有李左车,其后以李命姓。</p><p class="ql-block">5、为北魏代北复姓所改。北魏时有代北复姓叱李氏、高护氏,随孝文帝入中原后,改为单姓李氏。见《魏书官氏书》、《通志.氏族略》。</p><p class="ql-block">6、少数民族中本有的姓氏。延边朝鲜族常见姓氏有李姓。</p> <p class="ql-block">扩展资料:李</p><p class="ql-block">一、一种树木(名),如李子树,是指一种生长李子的树木。</p><p class="ql-block">二、与食物有关。古时人们出发、旅行时常带上些李子作为路途中的食物,所以此字也含有旅行或旅行携带的物品的意思(名),如行李,是指旅行时所带的物品。</p><p class="ql-block">三、指姓,这里有一个小故事:在远古的尧舜时期,有个负责刑事、监狱的官,这个官职叫大理官,其后代以官职为姓,姓理。</p><p class="ql-block">在商纣王时期有个叫理征的人被纣王治罪,而其儿子理利贞在逃亡过程中几乎要饿死时,遇到了一棵李子树,他以李子为食得以活命,为了报答这棵李子树,也由于害怕朝廷追杀,就改理姓为李,这就是李姓的来历(名),如李白,是唐朝的大诗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