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本书是PCK理论建构在学前儿童健康领域中运用的一个研究成果,旨在通过提升教师对学前儿童健康领域核心经验的认识,提高教师在健康领域的专业发展,促进教师实施高质量的整合课程教学,从而深入贯彻落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本章将针对学前儿童健康领域核心经验的研究背景、学前儿童健康领域核心经验的基本架构进行讨论,并重点对学前儿童运动核心经验的基本架构进行介绍。</p> <p class="ql-block"> 一、学前儿童健康领域核心经验的研究背景。</p><p class="ql-block"> 学前儿童健康领域核心经验的研究是建立在国际目标、社会需求的基础上,旨在提升教师健康教育教学知识、落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通俗的讲,一方面关注儿童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侧重于提升教师的学科领域知识,最终的落脚点是实现幼儿的全面发展。</p> <p class="ql-block"> 学前儿童健康的首要目标是儿童生存,主要目标是提高学前儿童健康水平、为全面发展奠定基础,这是由现阶段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特征所决定的。童年期的不健康生活方式具有延续性,会给成年健康带来不利后果。因此,我们需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情况,从健康的饮食、合理的营养、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形式多样的的户外体育活动等方面入手,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p><p class="ql-block"> 书中提出的PCK理论是学科知识和教学法知识的特殊整合,由三部分组成,即有关学科内容的知识、有关学习者的知识、有关教学过程的知识,提倡通过整合课程来实现儿童的全面发展。作为教师,我们需要思考教什么、教谁、怎么教的问题,对教育内容、教育对象、教学策略要有深入的探讨和研究,这些是建立在对幼儿深入了解和分析的基础上,而不是简单的模仿和追求多样化学习的形式。</p> <p class="ql-block"> 二、学前儿童健康领域核心经验的基本架构。</p> <p class="ql-block"> 发育良好的身体、愉快的情绪、强健的体质、协调的动作、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基本生活能力是幼儿身心健康的重要标志,也是其他领域学习与发展的基础。在幼儿学前阶段,教师应帮助他们学会健康的生活方式、促进他们精细动作以及手眼协调性等身体素质的发展。健康领域的核心经验主要围绕运动、生活和心理健康三个维度,身体控制与平衡能力、身体移动能力、器械(具)操作能力、生活自理能力、安全和自我保护能力及情绪管理能力六个内容来展开论述。</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健康领域核心经验架构</b></p> <p class="ql-block"> 由上表的内容可以看出,在运动这个维度上,身体控制和平衡能力是最重要的一部分,在完成身体移动和器械操控之前首先需要发展身体控制和平衡能力。</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身体控制与平衡的内容</b></p> <p class="ql-block"> 学前儿童的身体控制和平衡能力是在各种体育活动中锻炼出来的,是一种综合能力,包含了柔韧性、灵敏性、力量、速度、耐力,因此在锻炼的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力量、灵敏等身体素质,还要注意发展勇敢、沉着等心理素质。</p><p class="ql-block"> 在日常的活动中,要充分利用现有的环境和条件开展平衡活动,有层次的设置不同难度的环境,在游戏中体验到具有挑战、不断促进其发展的活动。可以借助自然的坡道、台阶、草地,与常见的垫子、平衡木、滑梯、高跷、梯子、脚踏车、轮胎等运动设备相结合,设置游戏环境,促进儿童身体控制与平衡能力的发展。</p> <p class="ql-block"> 我园教师在开展活动《小小消防员》的过程中,创设消防员训练情境,借助梯子、轮胎,变换不同的组合形式,逐步提升活动难度,儿童在自主探索、同伴互学、教师引导下,通过双脚跳、侧身走、爬云梯等动作,发展身体的协调性和平衡能力。在活动中教师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适时的支持和帮助儿童,在兼顾儿童身体协调性和动作灵敏性的同时,对儿童表现出的害怕、担心给予引导鼓励和帮助,最终孩子克服内心的恐惧和害怕,勇敢的参与活动中,直至最后说到:“老师加大难度,我还想玩”,到这里我觉得这节活动是成功的,是值得我们去学的。其实儿童学习一个技能是需要一个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需要孩子不断尝试和适应,我们需要了解幼儿每个年龄段的特点后才能对他们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活动照片</b></p> <p class="ql-block"> 生活自理能力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照料自己的行为能力,简单地说就是自我服务,自己照顾自己,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生活技能。学前儿童生活自理能力主要指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包括自我意识的形成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全面提高,即掌握生活自理的技能,提高动手能力;感受自己的成长,树立自立意识,养成自已做事的好习惯,积累自理生活的经验。教师需要对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进行解读和分析,确定了操作的、有挑战性和分层性的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从认知、情感、行为等多方面设计和实施系统、有针对性的教育。</p><p class="ql-block"> 对不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应采取不同的措施,支持儿童的学习,下是小班阶段可以采取的方式方法。</p> <p class="ql-block"> 三、学前儿童运动核心经验的基本架构。</p><p class="ql-block"> 学前儿童运动能力实质是基本运动能力,其中核心经验之间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书中的内容将围绕三条核心线索展开,包括身体控制与平衡、身体移动和器械(具)操控之间的关系;运动能力发展中个体、环境和任务之间的关系;基本运动能力、身体素质和运动认知等之间的关系。下面从内容、发展、功能三个角度进行诠释。</p><p class="ql-block">(一)内容角度</p><p class="ql-block"> 学前儿童运动核心经验的内容是基本运动能力。基本运动能力就是对应的三个核心经验【身体控制与平衡能力、身体移动能力、器械(具)操控能力】,基本运动能力充分的儿童更愿意参与运动,同时更加自信的参加各种活动,运动能力不充分的儿童则相反。这三个核心经验之间的关系密切,所有运动都需要身体姿势控制,身体移动和器具控制建立在平衡系统成熟的基础上,但并非所有的运动都包含三个核心经验,如运球包含三个核心经验,折返跑只包含身体姿势控制和身体移动。</p> <p class="ql-block">(二)发展角度</p><p class="ql-block"> 学前儿童基本运动能力的发展是有规律的,一方面遵循基本发展模式,呈现出序列性(如动作技能发展遵循的一般规律,是一个过程,需要不断尝试和适应);一方面具有动态性,是个体与环境和任务的共同作用中,发展出最佳的运动模式。教师需要根据学前儿童动作发展特点,有针对性的通过改变环境和任务等条件,丰富、扩展学前儿童的运动体验。</p> <p class="ql-block">(三)功能角度</p><p class="ql-block"> 基本运动能力的功能具有多样性,体现在身体素质、运动认知、运动创意和运动社会等多个方面</p> <p class="ql-block"> 运动教育——目标应该凸显不同的角度,从而采取相应的教育措施或者选择合适的内容。在进行游戏时,我们要多方考量,选择适宜的活动内容,合理利用材料并善用环境创设。在幼儿进行自主游戏的时候,不应该过多的去干预幼儿,我们需要做的是观察幼儿各项动作的发展情况,并且有计划的对他们进行分析,设置对应的活动补充他们缺失的部分,学习一项技能是需要一定过程的,需要孩子不断尝试和适应。</p> <p class="ql-block"> 四、将学前儿童健康领域核心经验运用于整合课程。</p><p class="ql-block"> 幼儿园整合课程实质是不同领域课程内容之间的整合,整合课程必须建立在不同领域内容之间具有内在的联系和价值关联上,并且将使幼儿获得完整的知识、灵活运用知识和综合解决问题能力作为课程目标。</p><p class="ql-block"> 学前儿童健康教育与幼儿的成长发育、健康行为、生活方式有关,涉及的范围广,易与其他学习领域连接和整合,如培养出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和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将有助于儿童社会性的发展,也可融入情绪管理等心理健康教育;在发展基本运动能力的过程中,幼儿的认知、创意、生霉、语言表达等都得到发展。</p> <p class="ql-block"> 《学前儿童健康学习与发展核心经验》为我们提供了详细的理论依据,更加直观、详实地对不同年龄段儿童身心发展状况给出了有效的支持和引导。相信通过学习,能够让我们对健康领域知识有更深入的了解,通过借助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灵活的教学方式,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活动,多元化的支持幼儿的发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