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徒步平顺虹梯晋豫古道2015.10.31

王英俊

<p class="ql-block">  2015年10月31日(周六),跟随“玩转平顺,走遍太行”徒步群一行19人去平顺县虹梯关乡臭水峧村探访虹梯晋豫古道。</p> <p class="ql-block">  对于虹梯晋豫古道,是比较熟悉的,熟悉是独自实地走过,并不是说对古道的历史过往熟悉。2014年8月13日独自骑车走过,说是骑行其实是推车,部分路段还得扛车。那时古道还未开发,到处荆棘杂草丛生,多处路段得扒开杂草才能找到路迹。当时也是瞎大胆,一人独自探行,也吃了不少苦头。</p> <p class="ql-block">  现在的古道,经过开发后。</p> <p class="ql-block">  虹梯古道开创于何时已无从考证,但古道遗迹八里梯级盘旋山道今天尚存,是当年晋豫客商行旅往来的一条主要通道。这条迂回盘旋在悬崖峭壁之腰的古道,全长4公里多,不连关跟前的“搭梯”,共有54个“之”字折回,3600余个台阶,每级高25厘米,宽1到2米,层层叠叠,其余的都是盘旋小道。梯道垂直高差七八百米,最窄处只能容一个人攀援通过,宽处可容骡马牲畜负重通过。当地民谣讲:七里梯,五里辿,小梯沟,二里半。这是说虹梯的长度。还有一段顺口溜:紧十八,慢十八,不紧不慢又十八,歇歇脚,再十八,八八六十四盘。这讲述的是虹梯登关的艰难。</p> <p class="ql-block">  虹梯关设在从今平顺县虹梯关乡东出河南的晋豫古商道上,先有古商道,后有虹梯关,“虹梯”二字也由古道上的五十四盘立陡的“之”字形人工石梯得名。从山底仰望,山道如虹,石梯蜿蜒而上,如上接虹霓,故名。</p><p class="ql-block"> 民国29年(1940)的《平顺县志》是这样记载的,“虹梯,在虹梯关村东二十三里,初建县时夏公筑基蹬,迂回高七里,长短五十四盘,为晋豫往来通道,县治正东之要隘。”</p> <p class="ql-block">  虹梯关始建于明嘉靖八年。当地百姓中有“先有古商道,后有虹梯关”的说法。虹梯关的设立源于明朝以来山西最大的一场农民举义——陈卿起义。明正德年间,皇帝朱厚照无心国事,不理朝政,导致官府腐败,民不聊生,怨声载道。嘉靖元年(1522),曾在潞城县衙担任过粮草小吏的平顺县石埠头村人陈卿率民众揭竿而起。三年后,陈卿义军声势壮大,聚众两万有余,张旗建号,连克今长治、晋城、左权、沁县等州县,剑指中州。起义军的胜利震惊朝野。嘉靖七年明世宗“乃敕三省会剿”,派晋、鲁、豫三省十万兵力进攻合围,陈卿义军终因寡不敌众而失败。</p><p class="ql-block"> 陈卿起义平息后,朝廷派遣兵科都给事中夏言处理善后。夏言看到民众“潜匿”,深感“地方人心,亦甚汹汹”,反抗情绪仍然滋长,随时有步陈卿后尘的可能。于是他奏请朝廷在青羊里设立县治,借以加强统治,消除后患。此议,世宗大为赞赏,取“剿平逆贼,地方驯服”之意,赐名平顺县,同时,取“长治久安”寓意,建立长治县,同时升潞州为潞安府。可以说,没有平顺县,就没有长治县,即现在的潞安区。嘉靖八年(1529)九月,朝廷又设立虹梯、玉峡二关,在王斗崖、白云谷、蟠溪峰设三巡检司,驻兵把守。民国版《平顺县志》对此有详尽表述:“虹梯关嘉靖八年置巡检,至清末仍存,民国四年(1915)二次裁县,置县佐,设卫兵十名,至二十年裁。今驻警防守,设电话局。”另有位于通天峡辖区内的三晋第一碑载:“山贼既平,民患乃息,创一县治建四巡检司。”</p><p class="ql-block"> 从明嘉靖八年开始,明朝廷在此设关戍守,查验通关文牒。夏言以洪梯和虹霓河合而命名此关为虹梯关,洪梯易名虹梯,并亲书《虹梯关铭》。此碑立于碑滩村,现为省级重点保护文物。夏言奉命到达太行山论功行赏,料理后事,面对太行山千沟万壑的雄伟壮丽景致和暗流涌动的民情,他心绪难平,挥毫写下了名垂千古的《虹梯关铭》,并刻碑传世。虹梯关碑铭与虹梯古关隔河相望。碑为青石质,笏首,由碑帽、碑身、碑座三部分组成,碑帽半圆形。碑总高约4.22米,碑身高约2.72米,宽约2.25米,厚约0.3米,上写“虹梯关铭”四个大字。碑正文为楷书,共14行,每行16字,字大若掌。</p><p class="ql-block"> 民国二年,梯道因暴雨洪水冲毁,国民党元老、国会议员石璜提请平顺县批准,重新修葺关道、关隘隘门。关隘坐西南面东北,青石垒就,外临悬崖,内依峭壁。关高约4.5米,宽约5米。券高约3.45米,宽约2.5米,进深约3米。原设有关门开启,现已不存,但关门拦腰挡门窝眼还在。关顶悬镶一石制匾额,“虹梯关”三个大字阴刻在拱门上,红色底色古朴庄重。这三个字由石璜所写。石璜是平顺县芣兰岩村人。清光绪二十九年由优廪生考入山西大学堂中斋。乾隆二十九年,平顺裁县为乡。民国元年(1912),为恢复平顺县,石璜以山西省议会议员身份发布《恢复县治通告书》,恢复平顺县。石璜为中华民国第一次国会众议院议员。民国7年,石璜赴广州军政府护法,任海陆军孙大元帅府谘议,民国13年法统恢复,仍供职国会,蝉联12年。民国17年(1928),任怀仁县知事兼晋安总司令部军法官,民国18年调署稷山县县长。民国26年至29年(1937—1940)编纂《平顺县志》。抗战时期,石璜被推选为晋冀鲁豫边区临时参议会驻会委员。1942年,日军对平顺抗日根据地进行疯狂“扫荡”,石璜只身躲在一个山谷岩洞里,因其年事高迈,觅食无门,又无人关照,饥愤交集,不幸去世。当时,晋冀鲁豫政府在河北省涉县河南店为他召开万人追悼大会,朱德、彭德怀、杨秀峰、戎子和参加了追悼会。朱德亲书“悼念国民党元老临参会驻会委员石璜老先生”挽词。</p> <p class="ql-block">  虹梯关,晋豫交通要道。几百年来,有义军据守,有官兵攻打;商队从这儿经过,难民从这儿经过……</p><p class="ql-block"> 山西处于我国的第二级阶梯上,山西周围的冀、鲁、豫诸省(华北平原)位于第一阶梯。一、二阶梯之间的一个天然屏障就是绵亘千里的巍巍太行山。从远古到近代,晋冀、晋豫的交通就只有少数几个孔道,这些孔道又都是峭壁岩,艰险难行,古人因有“太行八径”之说。数千年来,出于军事上的需要,在太行险道上设关陈兵,据险以守,是自然而然的事情。</p><p class="ql-block"> 平顺虹梯关,就是在这样的一条古道上设的一个古关。</p><p class="ql-block"> 悠悠五百年过去,虹梯关、晋豫古道至今原貌犹存。而考察古关、重走古道,从陈卿起义,到李登平乱、夏言建碑,从晋豫粮贸,商旅交通,到三十里深山客栈相望,石墙累累,数百年古风古韵,橐曩不息,山贼草寇、官民对抗、绝地鏖兵,历历如在眼前。</p> <p class="ql-block">  千百年来,上太行入中原惟有“太行八陉”可通。晋东南与豫西北界连的平顺段有几条在悬崖峭壁上就势雕凿和用石头铺就的羊肠小道,当地人称之为“梯”。这些古梯在古代战争、通商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平顺有花园梯、正梯(原叫桃园梯,即天脊山景区内的云崖栈道)、穽梯(也叫哈喽梯,在今神龙湾村)、榔梯(在榔树园村西)等古道,被誉为“太行屏障,上党门户”。</p><p class="ql-block"> 虹梯原名洪梯,位于平顺县东、虹霓峡谷西端,与虹霓河顺势穿行于峡谷之中,盘旋于悬崖峭壁之腰,西接上党,东达中州,为古时晋豫古道之一,也是古代山西上党地区通往河南安阳、鹤壁、濮阳等地区的主要交通要道。民国《重修林县志》记载:“任村西北八里杨耳庄西通虹梯关,为任村区入晋之要路。”雨雾天,站在山下仰望,这些盘旋的台阶犹如54阶彩虹贯于山间梯阶,有人说“虹梯”因此得名。</p> <p class="ql-block">  行走虹梯古道,可感受虹梯关优美的自然风光。站在梯后,夏言《虹梯关铭》所描述的“石崖攀天”“盘回宵汉”的“之”字梯形古道,依稀可见。</p> <p class="ql-block">  虹梯古道是明清两代晋豫两省客商往来行旅的重要通道。据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重修晋豫古道碑记载,当时重修古道,捐资者遍及彰德、潞安、水治、辛村、黄辗、平顺等古道沿途商号,由此可知,清乾隆时期这条古道是联接彰德府(今河南安阳市)和潞安府(今山西长治市)之间主要的交通枢纽,也是连接山西河南两省的重要通道。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挂壁公路”通车之前,这里过往客商和驮队熙熙攘攘,沿途店铺林立,一片热闹景象。挂壁公路投入使用后,虹梯古道开始荒弃不用,渐被荒草湮没而萧条。</p> <p class="ql-block">  “七里梯,五里栈;小梯沟,二里半;小背岭上一搭担,赶黑住到秋花店。”这句民谣讲的就是虹梯古道当时的路况。七里梯指的是从梯根村开始走古道“虹梯”,有七华里;从关口向西,再走“栈道”有五华里,梯根村上方,是二里半的小梯沟。</p><p class="ql-block"> 因为道路崎岖难行,虹梯古道上就有了一些朴素的民间驿站。路边这些青石垒砌的房屋,现在几乎全部坍塌。房屋边有废弃的石磨石碾,这些都曾是昔日温暖的人间烟火古道驿站“秋花店”。当年古道上人来人往,“秋花店”也许因店主叫“秋花”而得名。但更多的小店,或叫“春花”或叫“夏花”。行走在古道的旅人累了,就可以在这里歇歇脚,喝水打尖,然后继续赶路。</p> <p class="ql-block">  晋豫古道碑,历史上的虹梯古道多次受自然灾害破坏。</p><p class="ql-block"> 这三通石碑即为晋豫古道碑,设立于清乾隆庚戍年(1790年),碑上铭文详细记载了当年“万古流芳”修路事迹。三通碑嵌在石墙中,碑身呈黑色,中间的石碑是一块重修碑,记载了虹梯古道的来历、地势以及重修的原因。“自古上党居天下之脊,如黑雲之在半天,而虹梯之關又如虹霓之在半天,更居上党之脊,旧属平順要地。前明嘉靖年間,夏言平陳寇,與玉峽關並建。然後国朝太平日久,裁去平順而属潞城。關在萬山之巅,鳥道羊腸,绵亘十数里,一夫當路萬夫莫開,险莫甚焉。商旅往來,凡經過此者,無不惻然動心,是何可以听其崎嶇而不修葺之乎?因于同志之人相计議,而四方募化,公捐佈施。上自小梯嶺起,下至虹底村,仄迳者闊之,陡峻者平之,蜿蜒曲折一帶堅固,雖不能如履平地,亦稍免顛蹶之憂也。是皆諸君樂善好施之功,爰勒之石铭以垂永久云尔。”古碑说明,这条古商道当年曾由来往的商旅们慷慨解襄修缮过。</p> <p class="ql-block">  山神庙</p> <p class="ql-block">  现存于碑滩村的《虹梯关铭》碑。</p> <p class="ql-block">  历史已经远去,古道也结束了她的主要使命,留着后人去探访追寻。</p> <p class="ql-block">  一天的活动很快就结束了,昔日的古道上路面经过整修也好走多了。可随着人员增加沿途垃圾成堆,使古道景致受到严重破坏。午餐毕,我们把产生的垃圾装袋带走,同伴间开玩笑说:我们这也叫“一带一路”。户外留下的只是照片与脚印,环保的理念一定得遵循。</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