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人性,神性,魔性,三观</p><p class="ql-block"> ———读小说有感</p><p class="ql-block"> 近几个月忙中偷闲读了十多本小说,有名家名著,也有粗制滥造的伪劣产品,有的小说让我看得爱不释手唏嘘不止,感叹作家构思笔墨是如此的精巧,人物形象是那样栩栩如生,确确实实是神来之笔,有的小说却让我无法直视,书中糟粕满纸,文辞浮华却苍白无力。不过不管是那一种类型的小说,既然能称之为是小说,总归是拥有小说所该有的模样,总是以描写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反映社会生活。</p> <p class="ql-block"> 读这些小说给我总体的感受不是小说环境描写的细腻与否,也不是故事情节的处理是否熨帖,更不是小说本身蕴含的道理是否有作家的哲思,这些东西对一个门外汉的我来说实在是深奥的问题。我先是单从人物刻画统而观之,自我感觉好的小说中塑造的人物不是神性的,不是魔性的,而是符合人性的,具有人性的基本特征,善恶同体。那些高明的作家小说中所描写的这些人物既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他们塑造的完完全全是一个人,他们没有把自己所塑造的人物拔高成神,也没有刻画为魔。人的欲求,人的本性在他们的笔下不矫揉造作,不刻意伪装,是浑然天成的,是泥沙俱下的。作为一个中年人,既往的人生经历让我明白,这个世界实际上就没有绝对的纯粹的好人,也没有纯粹的绝对的恶魔。文学作品如果把人物无限的拨高,纯洁高贵的如一朵白莲花,那就根本不是人,一个不具有人性的人,是神!如果人不是人,与人共鸣的感觉就会大大的降低。窃以为,小说写出来是让人看的,不是供奉在神龛让神看的,也不是让魔看的。既要让人看,就要看到这个人物具有人的影子,你的我的他的大众的,小众的人的影子,这样才接地气。不入流的作家所刻画的人物要么是高尚伟大完美的白玉无瑕,要么恶贯满盈的没有一点内心残留的柔软,这无疑是违背人性常规的。</p> <p class="ql-block"> 好小说的三观,是方正的,不是暗黑的!回顾历史,中国小说发展进化用源远流长一词修饰可以说一点不夸张。自宋代开始中国小说就具有文言小说与白话小说两种不同的小说系统。文言小说起源于先秦的街谈巷语,是一种小知小道的纪录,然后历经魏晋南北朝及隋唐长期的发展,无论是题材或人物的描写,文言小说都有明显的进步,形成笔记与传奇两种小说类型。而白话小说则起源于唐宋时期说话人的话本,故事的取材来自民间,主要表现了百姓的生活及思想意识。但不管文言小说或白话小说其经典著作都呈现各自不同的艺术特色。人物形象都是有血有肉,丰满而有神韵,读之顷刻之间即可跃然纸上,站立眼前。从小说中我们能清晰看到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名作家在刻画人物时不但注意人物行动、语言和细节描写,而且在对人物的心理描写,挖掘人物的内心潜意识上更是着墨,所以他们的笔下人物的主体感更强。</p> <p class="ql-block"> 也许是我的孤陋寡闻,也许是我的理解错位,自己浅薄的认为无论是中国古典小说,现当代小说还是西方小说,它都是语言文字的艺术,是小说家对自己所在时代社会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小说家用文字弘扬正能量,或者是让世人从其刻画人物起伏跌宕的命运中感悟人生感悟生命感悟生活的载体,是对美的体现,是以育人为本,是教人从善的,而不是三观不正传导污浊思想的媒介。前些天受好友推荐看了一部外国名著,从对人物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以及从塑造人物整体形象来说,小说无疑是成功的,但从社会价值与三观导向来说,简直是不能一提。这样的作品流世,于人类社会不仅不是精神食粮,简直是灾难。</p> <p class="ql-block"> 一部好的小说除了表达小说家的潜意识倾诉的意向,从而塑造人物形象,拥有外在的、实用的、功利的价值以外,更为重要的是它还拥有内在的、看似无用的、超越功利的价值,即能给予组成人类社会的我们——这些称之为“高级动物人”的精神价值。关于精神,不同的人可以有诸多不同的定义。古今中外思想家哲学家一般是在这样的意义上界定精神这一概念的:它是人内在的一种意向性存在,是人的理性与感性诸多心理因素的有机统一,是人不断超越自我、完善自我的一种心理活动过程。因而,精神的价值不同于物质的价值,精神价值是内在的、本体的、不断超越自身的。小说家所撰写的小说是他的精神活动的精神产品,好小说的被人接受鉴赏,是给予人养分是对人的精神洗涤。</p> <p class="ql-block"> 疫情当下,为了自身与他人的安全,减少不必要的社交,蜗居家中,读小说就成了最益智类休闲的活动,当然在读小说得同时我们最好具备“治病于未有”的先知先觉能力;要有“见微而知著”的辨别洞察能力;要有“举一而反三”的宏观把控能力;要有“以史为鉴知兴替,以人为鉴明得失”的感知感悟能力。如此读小说,当甚好甚好!在读小说中摆正心态,学会做人做事,亦甚好甚好!</p> <p class="ql-block">董爱平,小学教师,山西省作协会员。不喜喧闹,酷爱文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