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感谢大庆老师视频示范 向阳老师编辑文字注释 </p> <p class="ql-block">本周作業,臨習24字智永千字文:晉楚更霸,趙魏困橫。假途滅虢,踐土會盟。何遵約法,韓弊煩刑。</p> <p class="ql-block">晉楚更霸,趙魏困橫。</p><p class="ql-block">【譯文】晉、楚兩國在齊之後稱霸,趙、魏兩國因連橫而受困于秦。</p><p class="ql-block">〖注解〗</p><p class="ql-block">晉、楚,皆國名。晉,今山西。楚,今湖廣皆其地。</p><p class="ql-block">更,代也。</p><p class="ql-block">霸者,諸侯之長。言晉、楚繼齊桓之後,相代而爲諸侯之長也。五霸有齊桓、晉文、秦穆、宋襄、楚莊,言晉、楚而不言秦、宋,省文也。</p><p class="ql-block">趙、魏,皆國名。趙都邯鄲,今趙州。魏都大梁,今開封府。六國有趙、魏、韓、齊、楚、燕,舉二以該其余也。</p><p class="ql-block">困,病甚也。</p><p class="ql-block">橫,連橫也。戰國時,蘇秦說六國諸侯,合縱以拒秦;後張儀又說六國諸侯,連橫以事秦。言橫而不言縱,省文也。</p><p class="ql-block">言五霸不獨齊桓,又有晉文與楚莊焉。六國諸侯,爲合縱連橫所困也。</p><p class="ql-block">〖釋義〗</p><p class="ql-block">我們都知道春秋時期的諸侯國中有五位霸主,但“春秋五霸”到底是哪五位,曆來說法不一,不過其中有三位霸主基本是公認的,他們就是齊桓公、晉文公和楚莊王。“桓公匡合”一句說的是第一位霸主,這一句說的是另外兩位。</p><p class="ql-block">公元前643年,齊桓公病死,霸主地位不再。第二年,楚成王乘機向中原進發,打敗宋成公,宋國只好歸附楚國。之後,楚國因勢利導、勢如破竹地征服了陳國、滅掉了夔國,頗有點霸主的意思。</p><p class="ql-block">此時,在外流亡了十九年的晉公子重耳在秦國的護送下回國當上了國君,即晉文公。在位期間,他重用有才幹的趙衰、狐偃等人發奮圖強,國力日益強盛,出現了“政平民阜,財用不匱”的局面,晉國成爲強國。公元前632年,宋成公見晉國發達起來了,就背楚歸晉,楚成王一氣之下派兵攻宋,晉文公則派兵救宋,楚晉兩國在城濮開始了第一次爭霸戰爭,結果是楚軍敗退,晉文公在踐土大會諸侯,成爲齊桓公之後的中原霸主。楚國兵敗之後,此前征服來的同盟國全部跑到晉國那邊去了,只剩下一個小小的許國,因爲離楚國太近而不背叛,楚成王只好主動派人去晉國講和。</p><p class="ql-block">公元前614年楚成王的孫子楚庄王繼位,執政期間,不發號令,終日郊遊圍獵,沉緬聲色。伍參請猜謎語“有鳥止于阜,三年不飛不鳴,是何鳥也?”庄王答:“三年不飛,一飛沖天;三年不鳴,一鳴驚人!” 即位的第三年,楚莊王親自出征,消滅了庸國,解除了戎蠻的威脅,此後,又極力整飭內政,任用賢才,厲行法治,加強兵備,使楚國出現一派國富兵強的景象,準備一心一意北上與晉國爭霸。楚晉爭霸的焦點集中在對位于兩國之間陳、鄭、宋三國的爭奪上,這三個諸侯國那一方都得罪不起,經常做牆頭草,誰勢強就跟誰。</p><p class="ql-block">公元前608年,鄭國首先叛晉歸楚,隨後楚莊王發兵攻打陳國和宋國,晉國爲了救援這兩個盟國而發兵攻鄭。晉軍和楚軍在北林(今河南新鄭)相遇,晉軍敗退。公元前598年,楚莊王因爲陳國夏征舒殺掉了陳靈公自立而出兵伐陳。公元前597年,楚庄王率領大軍攻打鄭國,晉國派兵救鄭,在邲地(今河南鄭州市東)與楚國大戰,晉國慘敗。公元前595年,楚莊王討伐宋國,宋國趕緊向晉國求救,而晉國不但不派救兵,還欺騙宋國,最終宋國投降了楚國。公元前594年冬,楚魯蔡秦等十四國在蜀(今山東泰安西)開會結盟,正式推舉楚國主盟,楚庄王遂成為稱雄中原的霸主。</p><p class="ql-block">公元前583年,楚晉爭霸依然在繼續,晉景公派兵攻入楚國本土打敗楚國,取代楚國成爲霸主。不過,晉景公設立六卿制度也爲後來晉國的分裂打下基礎。公元前575年,晉景公的兒子晉厲公與楚莊王的兒子楚共王在鄢陵(今河南鄢陵一代)展開了一場大戰,楚共王的一只眼睛被射瞎,楚軍大敗。經過這一仗,晉國進一步鞏固了自己在中原地區的優勢地位,但從此晉楚兩國都逐漸失去以武力爭霸中原的強大勢頭,楚國對中原的爭奪從此走向頹勢,轉而對付南方日益強大的吳國;晉國藉此得以重整霸業,但晉國對中原諸侯的控制力也逐漸減弱了。持續了一百多年的晉楚爭霸給中原各國人民帶來了莫大的災難,而楚晉兩國也沒有得到什麽好處:楚國幾乎被吳國所滅,晉國被趙、魏、韓三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南宋李唐繪《晉文公複國圖》(局部)</p> <p class="ql-block">“趙魏困橫”講的是戰國時期著名的說客蘇秦、張儀所實行的合縱和連橫的策略。蘇秦、張儀與孫臏、龐涓都是戰國時代人,同是鬼谷子的學生。孫臏、龐涓走了軍事路線,蘇秦、張儀走政治路線。</p><p class="ql-block">蘇秦第一次的遊說失敗,回來後“頭懸梁,錐刺骨”,研究三略六韜等謀略學,一年以後再次出山。這次他改變策略,先從弱小的國家開始遊說,說動了趙王、燕王,燕國更是提供他全部活動經費。最後連南方的楚國也被說動,結果是“並相六國”,當了六國的輔相。蘇秦提出“合縱”戰略,就是六國聯合起來共同防御秦國,秦國敢犯任何一國,六國一起上。他提出的“合縱”戰略受到普遍歡迎,六國都把副宰相的位置空著留給蘇秦。合縱的結果是“秦人恐懼,不敢窺兵于關中,天下不交兵者二十有九年”(《戰國策》)。蘇秦後來在齊國被人刺殺而死,其弟蘇代、蘇厲繼續他的路線。</p><p class="ql-block">六國合縱之後,秦國處于長達十餘年的四面圍困之中,秦惠文王很想改變這一局面,但苦無良策。就在這時,張儀拜會了秦王,陳述了的連橫破縱之策,秦王聞而心悅,肅然起敬,特拜張儀為上卿。</p><p class="ql-block">按照《史記》的記載,張儀是魏國人,本是蘇秦的同學。他胸懷大志,審時度勢,善于通過權變立于不敗之地。張儀的連橫策略認為,國與國之間應該和平友好,誰也不要侵犯誰,大家聯合起來對付一個假想敵是不可取的。這樣既不友好,而且是逼著秦與六國為敵。六國被張儀連勸帶哄地說服了,都與秦國簽訂了互不侵犯條約,蘇秦的“合縱”就被拆散了。秦國隨之採取遠交近攻、各個擊破的策略,滅了六國,統一了天下。秦惠文王曾御詔“張儀為秦建功樹勛如天之覆地之載,日月常昭,永著千秋”,封張儀武信君、採邑五城。</p><p class="ql-block">但是,根據1973年長沙馬王堆三號墓出土的帛書中記載,蘇秦是在張儀死後第二年才當上燕國國相的,這樣一來,張儀的出道時間應該早于蘇秦。除了將蘇秦的出道時間提前了三十多年之外,《史記》中關于張儀的政治活動時間也不太對頭。</p> <p class="ql-block">清繡像本《東周列國志》插圖《僞獻地張儀欺楚》</p> <p class="ql-block">假途滅虢,踐土會盟。</p><p class="ql-block">【譯文】晉獻公向虞國借路去消滅虢國;晉文公在踐土與諸侯會盟,推為盟主。</p><p class="ql-block">〖注解〗</p><p class="ql-block">假,借也。</p><p class="ql-block">途,路也。</p><p class="ql-block">滅,亡也。</p><p class="ql-block">虢,國名,今陝州。晉獻公欲伐虢,道經于虞,用謀臣荀息計,以垂棘之璧、屈産之馬遺虞君,假道于虞以滅虢;師還,並襲虞滅之。</p><p class="ql-block">踐土,地名,在今開封府荥澤縣西北,有踐土台。</p><p class="ql-block">會者,合諸侯也。</p><p class="ql-block">盟,誓約也,歃血以結信也。《曲禮》:諸侯相見于郤地曰會,莅牲曰盟。僖公二十八年,晉文公會諸侯盟于踐土。此舉晉事,以該五霸六國,言皆用詐謀以勝人也。</p><p class="ql-block">此節言五霸有謀臣,七雄有策士,亦群英之可概見者也。</p><p class="ql-block">〖釋義〗</p><p class="ql-block">假途滅虢的故事見于《左傳·僖公五年》。虞國與虢國領土接壤,均在今天的山西省平陸縣。晉獻公向虞國借道去消滅虢國,其實在三年前晉侯就向虞借過道,攻佔了虢國的領地下陽,此次是第二次借路。</p><p class="ql-block">虞國的大夫宮之奇,看出其中有陰謀,就力諫虢公說:“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從之。晉不可啓,寇不可玩。一之謂甚,其可再乎?諺所謂輔車相依,唇亡齒寒者,其虞虢之謂也。”宮之奇勸諫虢公說:虞虢兩家表裏相依,是腮幫與牙床、嘴唇與牙齒的關系。唇亡則齒寒的道理,您不是不知道。晉侯的貪心不能放縱,晉侯的野心不得不防。虞公說:不會吧!晉侯與我是同姓同宗,哪能害我呢?宮之奇說:晉虞虢三家都姓姬,你們都是同一個祖宗。晉侯能忍心滅虢國,就不忍心滅虞國嗎?虞公又說:不會吧!我祭祀很虔誠,鬼神一定保佑我的。宮之奇說:鬼神親德不親人,不修德政的祭祀是沒有用的。</p><p class="ql-block">虞侯不聽勸諫,宮之奇說:虞國算完了!于是就率領全族人離開了虞國。同年十二月,晉國滅掉了虢國,回兵的路上就把虞國也給滅了。</p><p class="ql-block">春秋時期,晉軍在城濮之戰中大敗楚軍。經由此戰,晉文公挫敗了楚成王奪取中原霸權的野心,遏制了楚國勢力向中原的滲透。晉國打敗楚國的訊息傳到周都洛邑,周襄王和大臣都認為晉文公立了大功,周襄王還親自到踐土(今河南原陽西南)慰勞晉軍。在這次會盟中,周天子只是一個名義上的主角,晉文公才是焦點和核心,由此也樹立了他的霸主地位。春秋時期,得到周王室正式冊封的霸主有齊桓公、晉文公和越王勾踐三人,其中只有晉文公是周天子親自到會盟現場進行冊封的。</p><p class="ql-block">《春秋》僖公二十八年載:“五月癸丑,公會晉侯、齊侯、宋公、蔡侯、鄭伯、衛子、莒子,盟于踐土。”其中的“公”是指魯僖公,但事實上是晉文公與各國諸侯會盟,《春秋》爲何說魯僖公組織會盟呢?因爲在名義上只有周天子才有資格聚會諸侯結盟,魯國享有天子禮樂的特權,說魯僖公與諸侯結盟,其實是否定晉文公“挾天子以令諸侯”的“霸主”行爲。所以孔子說:“晉文公谲而不正(即詭詐而不正義)。”(見《論語·憲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清繡像本《東周列國志》插圖《踐土壇晉侯主盟》</p> <p class="ql-block">何遵約法,韓弊煩刑。</p><p class="ql-block">【譯文】蕭何遵循簡約刑法的精神製定九律,韓非卻受困于自己所主張的嚴酷刑法。</p><p class="ql-block">〖注解〗</p><p class="ql-block">何,蕭何也。</p><p class="ql-block">遵,奉也。</p><p class="ql-block">約,要約也。</p><p class="ql-block">法,即刑也。漢高祖初入關定秦,與父老約法三章,曰: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余悉除秦苛法。後以爲不足禦奸,又令蕭何摭秦法,作律九章。</p><p class="ql-block">韓,姓,名非。</p><p class="ql-block">弊,困也。</p><p class="ql-block">煩,苛也。</p><p class="ql-block">此言群英之任名法者。蕭何之制漢律,奉高祖之約法而爲之也。韓非爲刑名之學,李斯谮之,死于秦獄,以煩刑而自困也。</p><p class="ql-block">〖釋義〗</p><p class="ql-block">這兩句話引出歷史上的另外兩個名士:蕭何與韓非。</p><p class="ql-block">蕭何是漢初三傑之一,是中國古代傑出的政治家和治國良相,曾與張良、韓信、陳平等人一起輔佐劉邦戰勝了楚霸王項羽,建立了漢朝。他原是沛縣豐邑(今屬江蘇豐縣)人,《史記·蕭相國世家》和《漢書·蕭何傳》都有記述他的事跡。司馬遷評價他說:“以文無害”“奉法順流”,因蕭何遵循簡約的原則,製定了漢律九章,故稱“何遵約法”。</p><p class="ql-block">公元前207年八月,劉邦進兵武關,趙高殺了秦二世,派人來接洽投降的事,條件是要封他為關中王。劉邦沒有答應,趙高不久也被秦王子嬰殺死了。十月,劉邦進軍鹹陽附近的霸上。秦王子嬰見大勢已去,就乘了素車白馬,帶著玉璽親自到霸上向劉邦投降。劉邦一進阿房宮就不想再出來了,樊噲、張良再三勸說,劉邦才回兵霸上。《史記·高祖本紀》記載,劉邦還軍霸上,召諸縣父老豪傑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誹謗者族,偶語者棄市。吾與諸約,先入關者王之,吾當王關中。與父老約法三章耳: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劉邦隻與關中父老約法三章,其餘秦朝的法律一概廢除,受到百姓的熱烈歡迎。</p><p class="ql-block">漢朝建立以後,蕭何負責製定法律。《漢書·刑法志》說他收拾秦法,“取其宜于時者,作律九章”。可見漢律乃承秦律,秦律又是商鞅根據《法經》化法為律以後,逐漸發展而成的。漢朝初興之時,本應一切從簡,所以立法三章。“其後四夷未附,兵革未息,三章之法不足以御奸,于是相國蕭何捃摭秦,取其宜于時者,作律九章。”</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明張居正、呂調陽所撰《帝鑒圖說》中的《入關約法》圖</p> <p class="ql-block">韓非子是戰國時期法家的代表人物,刑名學派的大家,關于他的身世《史記·老子韓非列傳》中記載得非常清晰。“韓非者,韓之諸公子也。喜刑名法術之學,而其歸本於黃老。非為人口吃,不能道說,而善著書。與李斯俱事荀卿,斯自以為不如非。非見韓之削弱,數以書諫韓王,韓王不能用。于是韓非疾治國不務修明其法製,執勢以御其臣下,富國強兵而以求人任賢,反舉浮淫之蠹而加之于功實之上。以為儒者用文亂法,而俠者以武犯禁。寬則寵名譽之人,急則用介胄之士。今者所養非所用,所用非所養。悲廉直不容于邪枉之臣,觀往者得失之變,故作孤憤、五蠹、內外儲、說林、說難十餘萬言。然韓非知說之難,為說難書甚具,終死於秦,不能自脫。”</p><p class="ql-block">韓非本是韓國的貴族子弟,有口吃的毛病,不善于講話,卻擅長于著書立說。他和李斯都是荀子的學生,李斯自認為學識比不上韓非。</p><p class="ql-block">韓非看到韓國漸漸衰弱下去,屢次上書韓王,無奈韓王不納。韓非痛恨治理國家不致力于修明法製,不能憑借君王的權勢來管理部下,不能任用賢能之士富國強兵,反而任用誇誇其談、對國家有害的文學遊說之士,並且讓他們的地位高于講求功利實效的人。他認為文人用文字鑽國家法律的空子,遊俠靠武藝違犯國家禁令。國家太平時,君主寵信那些徒有虛名的文人,情勢危急時,又使用那些披甲戴盔的武士。現在國家養的人並不是所需要的,而要用的人又不養,所以寫下《孤憤》《五蠹》《內外儲》《說林》《說難》等十餘萬字的著作。他的著作傳到了秦國,秦始皇一見如獲至寶,立即攻打韓國,為的就是要韓非。</p><p class="ql-block">韓非一到秦國,秦始皇即與他日夜長談,非常喜歡他。秦朝製定和實施的各項政策,在很大程度上是根據韓非子的理論製定的。還沒等始皇重用韓非,李斯、姚賈等人因嫉妒而毀謗韓非,說:“韓非本是韓國的貴族後裔。現在大王要吞並六國,韓非到頭來還是要幫助韓國的。如果大王不用他,再放他回去,這是自種禍根啊,不如以過法誅之!給他隨便加個罪名,處死算了。”秦始皇以為此話有理,就下令有司給韓非定罪。李斯乘機給韓非送去了毒葯,叫他自殺。韓非想要當面向秦王述說是非,又見不到。韓非悲憤交加,在獄中服毒自盡而亡。秦王下令後即悔,馬上派人去赦免他,可惜韓非已經死了。</p><p class="ql-block">《史記》認爲:“韓子引繩墨,切事情,明是非,其極慘礉少恩。”意思是說:韓非子依據法度作爲規範行爲的繩墨,決斷事情,明辨是非,用法嚴酷苛刻,絕少施恩。司馬遷認爲韓非子的死和他主張的嚴苛刑罰有關,這種觀點影響了後人,周興嗣的這句“韓弊煩刑”也是這個意思。但是,韓非子的這些主張僅僅停留在書面上,並沒有機會實施,他主要死于政治鬥爭,而不是他的法治思想。比韓非子早一百多年的另一位法家代表人物商鞅,才是作繭自縛,死在自己制定的煩苛法律之下。</p><p class="ql-block">韓非子繼承和總結了戰國時期法家的思想和實踐,提出了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理論,強調嚴格執法,不能有特權階層,他認爲只有實行嚴刑重罰,人民才會老老實實,這樣社會就會安定,統治得以鞏固。韓非子的這些主張正好反映了以秦王爲代表的新興封建地主階級的利益和要求,爲結束諸侯割據、建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國家提供了理論依據。秦始皇在統一中國後,采取了許多應用和發展韓非子理論的政治措施,對此後兩千多年的中國政治産生了極其深刻的影響。</p>